董作峰:与科创、科普“共舞”三尺讲台
2023-09-09王小静
王小静
科普現场,他是独树一帜的达人;科研战场,他是拼搏奋进的勇士;三尺讲台,他是点亮科学的明灯;他就是山西工程技术学院双创学院执行院长、董作峰劳模创新工作室负责人、山西省科普教育基地负责人董作峰。
董作峰参加工作多年来,始终坚持走在科普工作一线。管理方面负责机器人创新团队;教学方面将德育教育、工匠精神及创新理念融入专业课程;业务方面精通车铣刨磨钳铆焊、激光、CNC、线切割、数控、3D打印等,研究方向为人工智能、柔性关节与柔性视觉、移动机器人。
董作峰以省级科普教育基地为基础,带队开办了机器人创新精英训练班,开展导师带徒、科普、技能培训工作,提升青少年的创新设计能力和动手能力,已成功举办8期,在科普过程中提倡工匠精神和科学家精神,在技能培训过程融入德育教育,共累计培训480余人。通过传帮带的模式,先后指导3名教师成为优秀教学能手;开展校企合作企业累计5家。
从2018年9月至今,董作峰指导的学生,共获得国家级奖项10项,其中一等奖3项、二等奖5项、三等奖2项,并有一篇论文被录用并发表在《2019年华北五省(市、自治区)大学生机器人大赛——人工智能与机器人创意设计赛论文集》;省级奖项26项,其中特等奖2项、一等奖3项、二等奖6项、三等奖15项。
“学生们为了电子设计大赛三天两夜只睡三小时。比赛期间吃住都在实习工厂,睡觉时间少得可怜,你能看到的时间里他们都在为比赛做准备。”董作峰说:“在世界格斗机器人中国公开赛的时候,四天时间,他们不分昼夜地调试程序,尽可能地做到万无一失,真的很辛苦。”
世界格斗机器人大赛参赛选手秦煜轩说:“赛场形势瞬息万变,我们永远无法预测下一秒会发生什么,能做的就是一遍又一遍地调试,来发现它还存在哪些问题,重复调试特别耗费耐心与精力,赛场上那几分钟间隙时间你都得珍惜。比如小组赛比试时,突然发现我的车有问题,就只能抓住那两分钟的时间将程序进行大改,这才险胜,当时紧张到手都在抖。其二就是在遇到排名远超我们的对手时,我临时将程序进行了改动,对抗时以最大的功率前进。针对不同的对手采用不同的战术,这些经验都是一次又一次的比赛积累出来的,没有平日董老师的帮助,我们的知识储备根本达不到这个水平。”
在科技创新方面,董作峰给予了同学们很大的鼓励和帮助。同学们在每场比赛前都会进行反复调试、严肃讨论,在比赛中,以信心满满的姿态、胸有成竹的口吻流利地回答评委老师的问题。一位同学的参赛感悟中提到,第一局输掉比赛,从比赛中发现了自己程序的诸多问题,并在短时间内进行了修改,并在随后的二、三局赢得了比赛。在成功晋级后,面对更加强劲的对手,采取了冒险的玩法,虽然结果较为可惜,但同时也带来了一场精彩的视觉盛宴。通过学生对比赛简单的描述,可以看出参赛同学们的比赛经验在不断地提高、专业知识在不断地扩充,这些收获离不开同学们的勤奋,同样也离不开董作峰在日常学习中对同学们的培养。赛后将比赛复盘,是董作峰的习惯,复盘中,他将科技创新思想渗透到学生的每一处学习中。
创新思维需要培养。董作峰在实践和日常学习生活中也在培养学生们的创新思维能力。董作峰说:“创新思维的培养在于日常多看多想,不是一时的火花迸射,而是一段时期的智慧积累,量变才能达到质变。”
在日常的学习中,董作峰通过带领学生们观看往届比赛视频、图片、文字等资料,引导学生跳出固定思维的束缚产生新点子。而他,作为创新创业教研室的一名教师,授课和交流就是他的日常——引导学生产生创新创业的思想火花,为将来学生的发展埋下双创的种子;将想法转变为图纸,将图纸转变为样品,将样品转变为实物,然后通过比赛不断打磨学生的双创历程。
多年来,董作峰在莘莘学子心中埋下探寻科学的种子,插上实现梦想的翅膀。董作峰对记者说:“我努力让一代代学生成长起来,倾其所有助他们成为推动国家进步的有用之才,无憾无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