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欧洲中世纪晚期的骑士武艺研究
——意大利武学文献《战斗之花》解析

2023-09-09于泳涛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2023年3期
关键词:架式剑术武艺

于泳涛

Fior di Battaglia,英文名The Flower of Battle,中文可译作《战斗之花》,是一部完成于15 世纪初的意大利武学著作。通过这部著作,可以让我们对中世纪晚期的骑士武艺有个较为清晰的认识。

提前说明,本文所言骑士,并不局限于骑士,而是以骑士为代表的一类武装战斗人员,包括真正的骑士、有贵族血统但未取得骑士身份的扈从、无贵族血统但追随骑士的武装家丁等。他们的共同特点是经过专业的训练、拥有较好的武器装备,属于欧洲当时的战斗精英。《战斗之花》所针对的就是这类专业的武装战斗人员。

1 《战斗之花》的版本、作者和研究现状

1.1 《战斗之花》的版本及研究现状

肯·蒙德沙因是福特汉姆大学的中世纪史博士,也是一位西方古典剑术的研究者和习练者,他的《骑士的战斗艺术》是一本解读《战斗之花》的著作。根据此书介绍,现存的《战斗之花》共4 个版本:(1)现存于洛杉矶保罗·盖蒂博物馆的手稿Ms.Ludwig XV 13;(2)现存于纽约摩根图书馆的手稿Ms.M.383;(3)皮萨尼-多西的手稿本,属于私人收藏;(4)现存于巴黎的法国国家图书馆的手稿Ms.lat.II269,这个版本年代稍晚,是唯一的拉丁文版本。

此外,还有两本《战斗之花》经证实曾保存于意大利费拉拉市的德伊斯特家族的图书馆,不过现在已经佚失。除了法国国家图书馆的版本为拉丁文,其余均为古意大利文。[1]

对于现存4 个版本,蒙德沙因评价:“在现存的四份手稿中,盖蒂版是最完整,也是最好的。”[1]此版《战斗之花》约完成于1 410 年,据蒙德沙因介绍:“就像大部分的中世纪手稿那样,这本书写在羊皮纸上。在正式书写和绘图之前,书页被布置成几何状的网格,使得文字和图像能以协调齐整的方式呈现。文字很可能是用鞣酸铁墨水书写的。这种墨水是从橡树的虫瘿(由昆虫入侵所引发)中提取的鞣酸,然后与硫酸亚铁混合制成。字体齐整而又典雅,用的是当时流行的字体——b^atarde,即法语中‘混体’的意思,就是说这种字体介于正式书写与草书之间。绘图则是用羽毛笔,很可能是鹅毛笔。”[1]

由于年代久远,《战斗之花》中记载的格斗技术早已失传,甚至这部手稿本身也遗忘多时。直到20世纪末,一些致力于欧洲古代武艺复原的研究者们开始注意到这部著作。像约翰·克莱门斯于1998年出版的《中世纪剑术》,大量参考了《战斗之花》,并在参考文献部分提到了这部著作。[2]进入21 世纪,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研究《战斗之花》,并试图解读其记载招式的技击含义。像盖伊·温瑟的《中世纪长剑》即为此类。

2017 年,由科林·哈彻尔英译的保罗·盖蒂博物馆版《战斗之花》——《战斗之花:MS Ludwig Xv13》出版发行。据哈彻尔自述,他从2000 年就开始了对保罗·盖蒂版《战斗之花》的翻译工作。2016 年完成初稿,将其以电子书的形式发布在网络。2017 年修改定稿,由Tyrant Industries 正式出版[3]。

2018 年,同样是Tyrant Industries 推出了本杰明·温尼克的《战斗之花:手稿Latin 11269》,这是法国国家图书馆收藏的拉丁文版《战斗之花》的英文译本。内容与保罗·盖蒂版基本相似,但不够全面,插图则完全不同。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资源共享成为潮流。随着网络的传播,《战斗之花》开始为更多人所了解。如今,保罗·盖蒂博物馆官方网站上已经可以浏览并下载经高清扫描的《战斗之花》手稿完整版[4]。一些爱好者自发将其译成各种文字,而更多的人则试图依据《战斗之花》的图文描述还原书中的格斗技术。近些年,中国的剑术爱好者们也注意到了这部中世纪“剑谱”,并自发将部分国外解读《战斗之花》剑术视频及部分文字内容翻译成中文。比如在国内知名的视频网站“哔哩哔哩”上,就可以搜索到相关内容。不过,这类互联网上自发的翻译质量参差不齐,个别内容甚至南辕北辙。截至目前,国内尚无人对《战斗之花》做完整的中文翻译,也没有学者对这部著作进行系统地研究。而本文的写作主要依据保罗·盖蒂博物馆馆藏的《战斗之花》手稿原件,以及由科林·哈彻尔据此英译的版本。

1.2 菲奥雷——《战斗之花》的作者

《战斗之花》的作者是意大利人菲奥雷·德·里贝利,具体生卒年不详,生活年代大约为14 世纪末至15 世纪初。据迈克·洛兹的《刀剑与剑客》,菲奥雷全名为菲奥雷·弗兰·德·里贝利·达·普尔马瑞科[5]。值得一提的是,菲奥雷在意大利语是“花”的意思。以此来看,《战斗之花》之名很可能一语双关。

《战斗之花》开篇是菲奥雷的自述,从中可以了解到菲奥雷出生于奇维达莱的一个自由骑士家庭。菲奥雷说:“在年轻时,我就渴望学到矛、斧、剑、匕首等兵器格斗技艺和徒手的缠斗技,包括马上、步下、有甲、无甲等各种作战形式。此外,我想要研究武器如何制造,以及每种武器在进攻和防御的特点,特别是使用它们应对生死之战的情况下。我渴望学习这门技艺的奥秘,在这个世界上只有极少数人知道它,这些奥秘会让你能攻善守,并使你战无不胜,对一个精于上述技艺的人而言取胜犹如探囊取物。我游走许多省和城市,付出了许多精力和金钱,从许多德意志和意大利的师傅和他们的高徒那里学到了这些技能。承蒙上帝恩典,我也在诸贵族、王子、公爵、侯爵、伯爵、骑士和扈从的厅堂中获得了如此多的知识,以至于越来越多的人希望我能教授这门技艺。贵族、骑士和他们的扈从们多次请我为他们效力,他们希望我传授在栅栏内的战斗①指骑士比武竞赛。当时的骑士比武竞赛通常会用栅栏圈出一片场地。和生死之战中的武装格斗技术[1]。所以我向很多意大利人、德意志人和其他参加栅栏里战斗的贵族,以及一些事实上没有参加比赛的贵族传授了这门技艺。”[3]

从这段自述可以看到,《战斗之花》中的武艺体系是菲奥雷游走四方、遍访名师之后集众人之所长的总结。菲奥雷也因一身绝艺而被权贵们器重,开始了其传艺授徒的生涯。他传授的武艺针对两种类型的战斗:一是生死的搏杀,一是栅栏内的战斗,即骑士比武竞赛。而这两种战斗并不矛盾。当时的骑士比武竞赛,除了可以赢得金钱之外,也是模拟实战的演练。菲奥雷颇为得意地提到了自己弟子的辉煌战绩,并称:“我为我菲奥雷所教过的这些人以及其他人感到骄傲,因为我得到了很好的回报,并且赢得了弟子们和他们家人的尊重和爱戴……我应当指出的是,那些目睹我的格斗技艺之人对我的教学十分满意,除我之外再不需要任何人的指导。”[3]

菲奥雷还提到:“我教课时是秘密授艺,除了学生,有时也会有学生的近亲,没有其他人在场。”[3]当然,不少人渴望一睹这位宗师的绝技,不过菲奥雷称:“他们只有在发出神圣的保密誓言之后才被允许观看,以他们的信仰起誓不会泄露我——菲奥雷大师所演示的任何技术。”[3]

菲奥雷的经历堪称传奇:作为自由骑士之子,从小遍访名师,博采众长,自成一家。之后,收徒传艺,桃李满门。他的弟子们不负众望,战绩辉煌。最终,他写就一部《战斗之花》,流传后世。

2 《战斗之花》的骑士武艺

中国有“十八般武艺”的说法,《战斗之花》中所记载的骑士武艺同样包括了多种门类。

2.1 缠斗技

缠斗技即Abrazare,英文可译为Grappling,是《战斗之花》对徒手格斗技的称呼,也是本书首先讲到的内容。国内有人译为摔跤,但并不恰当。缠斗技绝非只是将人摔倒,而是真正地克制敌人。除了摔法,缠斗技中还包括了击打和擒拿,其中不乏击裆、戳眼、分筋错骨等狠辣手法,与中国传统武术中的技巧十分相似。之所以称为缠斗技,大概是因为这套体系以近身技法为主。

菲奥雷十分重视缠斗技,他在介绍时说:“以娱乐为目的的缠斗,真正的缠斗。后者在我看来是一种致命的格斗术,你要全力以赴地付诸狡诈、欺骗和狠辣。”[3]菲奥雷称,他所关注的是致命的格斗。[3]换句话说,当时的缠斗技有两种,一种可以视为体育休闲活动,另一种是实战技术。菲奥雷传授的是后者。

菲奥雷这样讲:“如果你要缠斗就应当首先评估对手是否比你强壮或高大,以及他年龄比你年轻还是年长。你还应当注意他是否能摆出像样的缠斗架式。这些事情你必须要先考虑到。无论你比对手强大还是弱小,无论如何你都要知道该使用何种缠斗和封缠的招式来对付他,以及如何在对手攻击你时防护自己。如果你的敌人没穿盔甲,一定要攻击他最脆弱和要命的部位,如眼睛、鼻子、咽喉或两肋。无论是在战斗时是否穿甲,确保你的缠和封都能得心应手。此外,要成为一名缠斗高手,你需要具备八大特质,即:(1)力量;(2)速度;(3)高级拿法的知识;(4)断对手臂膀和腿的知识;(5)关于锁技的知识,这是如何封缠住一个人的手臂,使他无法保护自己,无法脱身;(6)关于如何击打身体最薄弱点的知识;(7)在避免自己的受伤的情况下如何将敌人摔倒在地的知识;(8)关于如何卸下对手臂膀和腿的知识。”[3]

从这段描述可以看到,缠斗技包含了各种凶狠的徒手技法,而且不仅需要技术,还需要灵活的头脑。《战斗之花》的缠斗技从四个基本架式开始讲起。架式,即posta,可英译为guard,是《战斗之花》中的重要概念。菲奥雷并未特地给架式下过定义,但通过内容可以大致总结出:架式指的是作战中摆出的一种适合战斗的身体姿态。这种姿态适于有效地保护自己和攻击敌人。架式很有可能是古人在历经无数次战斗后的经验总结。

菲奥雷曾提到:“缠斗的架式有很多,有些架式比别的架式更好。但有四种架式无论在穿甲还是无甲状态下都是最好的,我建议你任何架式都不要摆太久,要根据你战斗时的具体情形随时变化。”[3]由此可见,当时的徒手格斗技已较为成熟,但体系繁杂,参差不齐。《战斗之花》的缠斗技是菲奥雷对当时已有技术取舍之后的产物,是那个时代徒手格斗的精华。既可以在平时使用,也可以应用于甲胄格斗。

缠斗技的基本架式共四种:长式、猪牙式、铁门式和前式。

菲奥雷虽然将缠斗技单独列出,但它的运用并不局限于徒手格斗。在《战斗之花》兵器格斗、甲胄作战和马上武艺的内容里,都能看到缠斗技的广泛运用。至少在菲奥雷那里,缠斗技是辅助兵器格斗的重要手段,在骑士战斗体系中不可或缺。菲奥雷传达了这样的格斗理念:在兵器的技击格斗中,战士可以巧妙施展拳脚技术占据上风。

此外,缠斗还有一个特殊用途:俘获对方骑士,换取赎金。这是当时的传统。乔治·杜比在《布汶的星期天》中曾说过,在那个时代的战争中“敌方阵营中的骑士才是最炙手可热的猎物”,而且“这个猎物只能活捉,因此要在骑士撤回到大大小小的用于避难的城堡前,把他们击落马背。人们最先尝试使用长矛,但是它极易折断。步兵使用的铁钩更加有效,能够将骑士拉落马背,但首先也必须将敌人包围住。骑士像鹿一样,需要多人围捕但狩猎者会尽量避免将其杀死,因为生擒敌人带来的回报更加丰厚”。相比之下,“骑士在战争中杀死对手的情况则极为罕见”[6]。除了乔治·杜比“推荐”的围猎之外,凭借个人武艺俘获敌人也是一种方式。战争之外,骑士比武是另一种“捕猎”骑士的途径。因此,无论战争与和平,骑士们都有机会凭借武力赢得财富。

总之,《战斗之花》的缠斗技是一套成熟且实用的徒手格斗技。通过《战斗之花》,也可以看到徒手格斗在骑士战斗体系中运用之普遍。

2.2 匕首技

匕首似乎很不起眼,但在《战斗之花》中所占比重不小。究其原因,主要有两点:其一,匕首是中世纪生活中最为常见的武器之一。匕首小巧便携可随身自卫,有时也会遇到敌人的匕首偷袭,是一种不可忽视的武器。其二,匕首是战场上的常用兵器。随着甲胄的防护性能的提升,在战场上制服一名重甲战士越来越困难。于是,攻击甲胄缝隙成为了常用手段,而匕首是插甲缝的重要武器。

《战斗之花》的匕首技也是从架式讲起,共5种,分别为:单低铁门式、双低铁门式、双十字中铁门式、双中铁门式、双十字低铁门式[4]。可以看到,匕首技的架式实际就是铁门式及其变种。

匕首技包括了匕首格斗和应对匕首攻击两部分内容。后者即俗称的“空手夺白刃”。在赤手空拳面对匕首的情况下,通常会使用中国武术所说的擒拿技术。匕首技的特色在于可以与缠斗术完美融合,或者说匕首就是一种配合缠斗的攻击手段。有了匕首,缠斗会更加有效。

在这部分最后,菲奥雷还讲到了使用匕首应对持剑敌人的方法,他用实际行动诠释:只要运用得法,小小的匕首可堪大用。武艺高强的战士,即使处于劣势,也可凭借其精湛的技艺绝处逢生。

2.3 剑术

剑术是《战斗之花》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内容。菲奥雷传授的剑术主要是双手剑术,也有几式单手剑的内容,但较少。此外还有一种特殊的甲胄剑术,专门用于对付身穿重甲的敌人。

《战斗之花》中的剑是中世纪晚期骑士阶层常用的一种剑型,一般被称为长剑,有时也被叫作手半剑。这种剑的剑柄和剑身都比较长,既可以双手使用,一只手也能挥动。因为这种剑介于单手剑与双手剑之间,因此也被称作混种剑。这种剑的出现与当时骑士作战的特点有关:骑马战斗单手挥剑便于劈砍,徒步搏杀双手控剑更具威力。换句话说,这种剑可兼顾马上和步下作战。

《战斗之花》的双手剑术是占比重最大的一部分内容,架式也最多,共12 个,分别为:铁门式、右淑女式、窗式、左淑女式、长式、中铁门式、短式、猪牙式、长尾式、双角式、前式、中猪牙式。[3]

这12 个架式各有特点,有的能攻,有的善守,有的擅长变化。每一式可衍生出多种用法,各架式之间也可以相互切换,变化莫测,十分实用。

相比之下,《战斗之花》中单手剑术内容不多,没有专门讲架式,但很有特点。菲奥雷的单手剑术中,未持剑手不会闲着,经常寻机锁拿对手,从而克敌制胜。

此外,还有针对身着重甲敌人的甲胄剑术。这种剑术通常被称为半剑,即一手持剑柄,一手持剑身约中间位置,以便用剑尖刺戳敌人甲胄的缝隙。甲胄剑术共6 个基本架式,分别是:小蛇式、真十字式、高蛇式、中铁门式、射手式、混合十字式。[3]由于甲胄的防御力,常规的刀剑劈砍难以奏效,必须精准攻击甲胄薄弱的缝隙。这往往需要贴身近战才能实现。因此,甲胄剑术中出现了很多类似缠斗的近战技巧。

《战斗之花》还提到一种专门为半剑战斗设计的一款特殊剑型。菲奥雷介绍,这种剑“从护手至剑尖全部开刃,但中间有约一掌宽不开刃的部分,足够让一只戴手甲的手来持握”[3]。从图像上看,剑身中间有一处约一掌左右宽的凹陷。

2.4 长兵器格斗术

《战斗之花》中的长杆兵器主要用于甲胄作战,最典型的武器是战斧。《战斗之花》中的战斧与一般的斧子有很大不同。为追求破甲效果,斧刃部分被改造成了尖锐的鸟嘴形,是对付重甲敌人的利器。

《战斗之花》的战斧有6 个基本架式,分别是:小蛇式、真十字式、淑女式、中铁门式、长尾式、左窗式。[3]

战斧的架式部分取自双手剑术,部分取自甲胄剑术,技法运用大同小异,属于同一种技法运用在不同的兵器。

战斧可击刺可劈砸,对着甲的敌人有较好的杀伤效果,是十分实用的战斗兵器。和剑术一样,战斧格斗中也会夹杂一些近身缠斗的技法。

除战斧外,《战斗之花》还讲到了矛。这种矛较短,只比人稍高一点。架式沿用了双手剑术的部分内容,有:低铁门式、中铁门式、右窗式、猪牙式、真十字式和左窗式。整体而言,《战斗之花》的矛有很多抡砸的技术,更像是枪棒合一的产物,与中国传统的大枪有所不同。[3]

2.5 马上武艺

作为骑士必须精通马上作战,但《战斗之花》中马上武艺所占篇幅并不多。此中原因或许有以下两点:(1)马上作战更强调马术,这比格斗技术本身更重要;(2)马上作战存在局限性——只适合开阔地形,而真实的战斗环境往往复杂得多,需要花更多精力去适应。实际战斗中,徒步作战的比重很大。这种情况有:在正式册封骑士之前,作为扈从还买不起战马,只能徒步战斗;面临复杂的战斗环境,如山地、堡垒、村街道等等;即使骑马作战,也难以避免坐骑死亡或不幸落马,只能徒步战斗。

我们不能因为骑士擅长马战而忽视徒步作战的重要性。《战斗之花》中徒步武艺所占的篇幅也恰恰证明了这一点。尽管如此,马上作战仍是骑士最强战斗力的体现,也是骑士武艺不可缺少的内容。

《战斗之花》的马上武艺包括三部分:马上枪术、马上剑术和马上缠斗技。

马上作战也会运用到架式。不过这部分内容的架式是穿插在对战之中,而没有单独列出。《战斗之花》中出现的马枪架式有猪牙式、左淑女式;马上剑术则有左淑女式、猪牙式和长尾式。此外,菲奥雷还不止一次建议攻击敌人的战马。[3]

除了马上兵器格斗,还有一种特殊的马上武艺——马上缠斗,即马上的徒手格斗。在马上缠斗中,两名骑手赤手空拳相互打斗,用尽浑身解数使对方落马。

马上缠斗是一种很好的训练方式,可锻炼人在各种外力干扰的情况下对马的控制力,以及身体的敏捷、灵活和力量。熟练掌握马上缠斗技巧的战士会拥有强大的身体运动技巧及人马合一的作战能力。实战中,缠斗也可作为应急手段。15 世纪中期,德意志武师汉斯·塔尔霍菲尔在《武技书》中,就讲到了马上十字弓手面对敌人的马枪,在来不及拔剑自卫之时,利用缠斗技变被动为主动。[7]

2.6 其他

除了上述内容之外,《战斗之花》中还讲到了其他格斗技能,像使用短棍或头巾防身、用一棍一匕首对付持矛的敌人、如何用棒子对付持矛的敌人[3]等等。但这些内容较少,最多只不过一页的篇幅。

3 《战斗之花》的武学思想

3.1 四种品质

《战斗之花》中,菲奥雷讲习武之人应具备“四种品质”——谨慎、速度、勇敢和力量。[3]菲奥雷用四种动物——猞猁、老虎、狮子和大象,为这四种品质作比喻。菲奥雷以拟人化的口吻这样写道——

猞猁:没有动物比我猞猁更谨慎,我前进时总是精于算计。老虎:我是老虎,我奔跑和转向如此迅速,连上天的雷电都赶不上我。狮子:没有谁的心比我——狮子更有勇气,我恭候诸位与我一战。大象:我是大象,驮着一座城堡,我不能屈膝,否则会失足跌倒。[3]

谨慎、速度、勇敢和力量,是一名战士应具备的品质。菲奥雷先提到谨慎,似乎别有深意。古代,习练武艺往往是要应对生死搏杀,这与体育运动大相径庭。谨慎关系个人安危,一念之差或许意味着身首异处。因此,在战斗中必须懂得保全自己,而非贸然攻击敌人。

3.2 技击理念

3.2.1 注重架式

架式是一门武艺的基础。菲奥雷通过有限的架式,将无穷的招式和不同门类的格斗技艺串联一起,化繁为简。架式是武艺的基础,具体的招式由架式衍生。一开始是缠斗的架式,之后是各种兵器的架式,不同门类的架式相互串通。像铁门式,在缠斗技、匕首技、双手剑术、甲胄剑术、战斧术中都有出现。这些的铁门式姿态大致相当,细节略有区别。只要掌握了一种架式,再学习其他类似技术,就不至于太过陌生。通过学习架式,可以达到融会贯通的效果。

我们可以将架式视为一种身体结构——古人在实践中总结出的最适于战斗的身体结构。这类身体结构,有的适合发力,有的适合变化。只要掌握了这种结构运用的原理,就能够将马上、步下、徒手、兵器各种技艺融会贯通,相当于掌握了一门武艺体系的核心奥秘。

3.2.2 兵者诡道

《孙子兵法》云:“兵者,诡道也。”菲奥雷的《战斗之花》也充斥着各种诡诈之术。可概括为3 个方面:变化、虚实、阴狠。(1)变化。《战斗之花》中的招式充满了变化。拿架式来说,一种架式有多种变招;同时,各架式之间也可以随时切换。(2)虚实。在《战斗之花》中多次提到骗招,即用假动作虚晃对手。像双手剑术中的长式,菲奥雷称:“这一式适合试探和尝试误导对手……此式比其他的架式都更善于欺骗。”[3](3)阴狠。战斗不是游戏,不是比赛,取胜是唯一目的。《战斗之花》中,菲奥雷传授了很多看上去“不讲武德”的阴狠招数。比如马战中,菲奥雷不止一次提到攻击敌人的马匹。

3.2.3 兵器为主,拳脚为辅,辩证统一

《战斗之花》的内容以兵器为主,但菲奥雷并未忽视拳脚的作用。实际上,二者的辩证统一,方能构成一个完整的技击体系。《战斗之花》中拳脚的运用可概括为三:其一,作为无兵器时的战斗手段,比如未携带兵器、兵器失落或损坏等。本领高强的骑士甚至可以在马上用拳脚制敌;其二,作为兵器格斗的辅助技术。在近身的兵器格斗中,拳脚技术可以发挥作用,菲奥雷很擅长在兵器格斗中出其不意地施展拳脚;其三,作为锻炼身体机能的手段。这一点,在马上缠斗上表现得尤为明显。此外,拳脚的很多发力原理,与兵器相通。正因为如此,我们可以在《战斗之花》中的拳脚和兵器中看到同一种架式。

总之,菲奥雷非但没有忽视拳脚的作用,反而将其作为了克敌制胜的重要手段。拳脚、兵器、马上步下样样精通,才是骑士武艺高强的完美诠释。

3.2.4 不刻意区分战场和日常

《战斗之花》没有刻意强调战场和日常的区别,只是偶尔会说明某种技术更合适穿甲或无甲的状态,而有的技术两种都适合。像双手剑术中的短式,菲奥雷说:“此式在穿甲时比无甲时更加有效。”[3]但大部分情况下,菲奥雷没有特别说明。比如匕首技,匕首普遍应用于中世纪的战场和日常,菲奥雷并未进行区分,只是在讲到匕首的5 个基本架式时,称这几种架式:“有的适合甲胄状态;有的适合无甲状态;有的有甲无甲状态都好用;有的适合甲胄状态但不适合无甲状态。”[3]拿双低铁门式来说,菲奥雷称这种架式“在穿甲和无甲时都好用,在穿甲时比无甲时更好用”[3]。而双叉中铁门式则“适合甲胄状态,而不适合无甲状态,因为这一式的防护面积不大”[3]。

再如似乎战场上很难用到徒手格斗,但菲奥雷甚至传授马上的徒手缠斗术。毕竟,谁也不能预料兵器失落或损坏等意外情况。在菲奥雷看来,即使赤手空拳,一样有机会克敌制胜,只有将身体的战斗力发挥到极致才是真正的战士。只是有的技术更适合对付穿甲的敌人,有的更适合一般的对手。

4 结语

《战斗之花》是一份历史价值极高的中世纪文献,生动呈现了骑士的战斗形象,使今人能够直观地了解骑士武艺的诸多细节。通过《战斗之花》,我们可以知道骑士武艺并非仅仅依赖精良的武器装备和上乘的战马,它是一门内容全面的武艺体系。这门武艺体系注重身体素质和精神力,用几个基本的架式将各种招式及不同类别的格斗技串联,整个体系庞大但并不杂乱,囊括了马上步下、有甲无甲、兵器徒手等各种技术。通过对这一体系的学习,可以有效并有效率地掌握实战中的各种格斗技艺。

《战斗之花》澄清了对骑士作战的一些误解。骑士虽然装备精良,但不缺乏战斗技巧。中世纪晚期,随着甲胄防御性提升,盲目地蛮力击打只是徒劳,寻觅战机精确攻击甲缝方能有效克敌,而这恰恰需要更高的技巧。同时也可以看到,骑士对徒步武艺的看重不次于马上武艺。只有技术全面,方能从容应对各种复杂的战斗环境。

文章所涉及的缠斗技、匕首技、剑术等架式图片详见数据库中的电子附件。

猜你喜欢

架式剑术武艺
赵王止剑
李兰娟
剑术套路与舞蹈剑舞演练风格对比研究
葡萄“V”型架式栽培技术
社会变迁维度下武当剑术传承人液态文化的构建
武艺 沈月是很自然不矫揉造作的女生
“故事”与“新诠”——对话武艺
武艺 二十四孝图
北方架式香菇发菌期生产关健点控制
西洋梨架式栽培架体搭建及整形修剪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