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海外工程项目风险因素及应对策略
2023-09-09李刚,田文钊,德志等
1 引言
不断增加的海外工程项目给中国建筑企业带来了颇为丰厚的利润, 但在激烈的海外市场竞争和动荡不安的国际局势中, 不少尝试拓展海外工程业务的建筑企业也在海外工程的大洋中“折戟沉沙”,如2009 年2 月,中国铁建与沙特政府签订的麦加轻轨项目中,中国铁建为了加快工程进度,在未与当地政府商议好全部细节, 仅仅凭借一份概念设计方案便匆匆上马,致使项目在施工中出现了征地、拆迁、技术转让等一系列问题,除轻轨主体工程按时完工外,许多配套工程都出现了延误和重大设计变更,最终亏损约41 亿元。 除此之外,中国电力投资集团承揽的缅甸密松水电站和中国海外工程有限责任承揽的波兰高速公路项目分别约亏损73 亿元和17.51 亿元。
由此可见, 海外工程项目在巨额经济利益背后隐藏的是同等的风险,如何合理规避海外工程项目所存在的风险,成为提高我国建筑企业在承揽海外工程项目盈利能力的重要保障措施。
2 海外工程项目风险分析
通过对大量海外工程项目所经历的风险进行梳理分析,大致可分为政治风险、经济风险、实施风险、属性风险4 大类。本文主要对经济风险、实施风险、属性风险进行分析。
2.1 经济风险
经济风险是指海外工程项目在实施过程中面临的资金和金融投资风险,其主要包括资金风险、业主支付风险、通货膨胀风险、法律环境风险等。 资金风险是指海外工程项目业主由于缺乏大量资金, 通常会采取银行贷款的方式来筹措项目资金,但给予项目投资的银行出现银根紧缩等政策调整,将会造成项目资金短缺。 支付风险是指海外工程项目业主在选择支付方式时如未采用国际通用货币,而是利用项目所在地出产的自然资源如矿石、农产品、木材等进行项目资金的抵扣,一旦上述货物出现无法正常交付则将造成整个项目无法完成支付。
通货膨胀风险往往是由于海外工程实施过程中, 项目所在地或我国国内发生重大通货膨胀问题, 并引发货币汇率的大幅波动,进而造成项目资金的实际支付能力发生重大变化。法律环境风险指由于所在国法律的缺失或者不完善对项目造成不良影响的风险。
2.2 实施风险
海外工程普遍具有较长的施工周期, 而在这漫长的施工期内诸如延期开工、 施工中断等意外因素会对工程项目产生较大的影响。 例如,部分施工项目在中标后由于项目前期政策处理、筹措工程款项等问题迟迟不能开工建设,而由于延期开工部分项目承包商所预定的施工材料不但需要大量场地进行堆放储存,而且在材料储存过程中还会有一定的损耗。 同时,部分预先租赁的大型施工机械需要支付高额的租金, 即便是退场处理还需要一笔额外的进出场费用。
在部分正常开工的海外工程中也会遇到项目所在地当地居民受到不良媒体的煽动而爆发罢工、怠工、破坏施工机械等事件,加之项目所在地脆弱的基础配套设施保障能力,各类突发性传染病和断电、断水、断粮等问题也会时刻发生。
2.3 属性风险
项目属性风险主要是指海外工程项目本身所具有风险,主要包括项目类型风险和项目规模风险等。 项目类型风险是项目本身建设类型所造成,如海外火电站、化工厂、水库发电站、钢铁厂等,上述工程在建设期间本身就存在一定的技术风险,一旦工程勘察、设计、施工中的任意环节出现质量问题,将会造成整个项目无法正常交付。 同时, 海外工程项目体量越大, 实施周期越长并且所采用的技术越复杂都将加重项目自身风险, 对于经济实力较弱的发展中国家而言规模较大的工程项目对于国家财政而言更是一种“甜蜜的负担”,或将使其成为政治博弈的牺牲品等。
3 海外工程项目风险应对策略
3.1 强化项目可行性研究,合理选择项目
虽然海外工程项目市场前景较为广阔, 其利润率远远高于国内同等类型工程项目, 但鉴于海外工程项目所存在的不确定因素远远超过了国内同类工程, 故在选择竞标海外工程时应当强化项目的可行性研究,避免出现战略决策性的失误。
首先,为进一步摸清项目实际情况,在选择海外工程项目时必须派遣能力出众的市场调查人员对项目所在地的政治、社会、经济、民生等基本情况进行实地调查,也可委托对当地情况更加熟悉的中资企业对其开展可行性研究, 从而全面掌握项目的基本背景情况。 其次,针对项目所在地政府提出的项目评估、金融保险、退出机制、多元化参与等准入条件进行复核, 并依据前期可行性研究成果对项目所存在的潜在风险进行预判,并拟订相应的风险控制策略。 再次,针对部分大型基建工程所倡导建设加运营的开发模式, 建议适当规避后期较为烦琐的运营维护项目, 而将企业管理力量集中在可控性较高且技术较为成熟的项目工程建设上,从而降低项目风险,加快项目资金回笼速度。 最后,在海外工程竞标阶段,应当避免利用主动提供大额度贷款或压低投标报价的形式来获得项目, 在选择海外工程项目时必须始终将项目投资收益率作为考量项目可行性的首要位置, 并进一步淡化项目政治因素以降低项目所在国非必要的质疑与猜忌[1]。
3.2 注重海外工程项目技术布局,建立技术风险预警体系
近年来, 我国不断引进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和施工设备,并持之以恒地加以改进,我国相关行业的整体水平已经得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我国从业人员的专业水平也在大量工程项目的实践过程中得以飞速提高。 如从近期海外工程市场上我国航油企业的表现来看,我国航油企业可以逐步开始得到海外市场的认可。 随着我国企业在海外工程舞台上的锋芒初露,部分发达国家的企业也认识到我国企业正在凭借高超的施工管理水平和先进的施工工艺逐步打破它们的行业垄断地位,甚至在桥梁、高铁等大型项目中,中国企业所展现的技术优势和管理水平是其所无法匹敌的。 因此,不少海外企业开始窥探中国企业的施工工艺和管理机制,以期缩短与中国企业之间的差距。
在选择参与海外工程项目时, 应当对项目实施期间所采用的技术和工艺进行全面梳理, 对于所存在的技术专利方面问题逐一进行查漏补缺, 避免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因第三方专利技术所有人提出维权赔偿而造成项目停工或高额赔偿损失,尤其是涉及核心方案、外围产业链等内容的项目,必须事先做好相关专利申请和告知工作。 如海外工程项目无法真正做到完整的自主知识产权时, 还可采取加强工程合同知识产权条款和保密条款等手段,建立起周密的合同审查机制,预防中国企业核心技术遭到曝光或剽窃。 另外,针对少数知识产权所有权尚未明晰的海外工程项目, 可在合同签署时与专利所有人洽谈产权问题, 避免在技术风险发生后使得中国企业处于被动地位。
3.3 倡导工程项目本土化
我国本土企业在不断拓展海外工程市场的过程中, 通常会以“外来者”的姿态去处理和解决问题,他们坚信以自己在资金和技术上的优势能够在发展中国家的市场里遨游, 但是面对错综复杂的社会环境和政治局面,“外来和尚会念经”的真理梦将彻底破碎, 许多已经中标的工程项目迟迟得不到有效推进。 在面对陌生且复杂的海外工程市场环境时,中国企业应当加强与项目所在地企业或机构的深度合作, 搭建起与当地企业共同发展的桥梁。
在推进海外工程项目过程中, 通过聘请项目所在地有经验和具有一定权威性的代理或咨询机构来处理项目所涉及的劳务派遣、法务咨询、中方人员出入境、设备材料报关等事宜,不但可以提高上述事物的办理效率, 而且可以将处理风险向代理机构转移。 同时,努力与当地企业开展合作共建,通过提供低息贷款购买施工机械、输出项目核心管理团队、培养本地技术人才等方式,提升中外合资企业的项目管理能力,并充分发挥其本土化的优势利用其在提供就业岗位、 增加当地税收等方面的能力, 以当地企业的身份在项目所在国从事生产经营任务,与其他企业开展竞争[2]。
为了改善项目所在地的社会环境, 赢得当地居民支持和认同, 我国企业通常会在项目所在地雇佣部分居民作为工作人员。 由于绝大多数当地雇员的文化水平不高,只能在工地中从事简单的施工辅助工作, 为了解决海外工程项目施工人员短缺的问题,应当在项目统筹阶段便开始予以考虑。 首先,在制定项目预算时应当对人工成本和施工进度进行适当的优化,从而符合项目所在地施工人员平均素质。 其次,制订行之有效的员工技术培训计划, 从施工开始时便对外籍员工进行职业技能培训,通过中方人员代培、现场施工教学等手段较快地提升外籍员工的技能水平。 最后,拟订科学合理的外籍员工绩效考核和提升机制。 对于在项目中职业技能提升较为突出,经有关考核后符合岗位晋升要求的外籍员工委以重任, 从而进一步充实海外工程项目一线管理团队。
3.4 合理应对工程通胀风险
通货膨胀是海外工程项目最为常见的风险来源, 主要由工程实施期间的地区法定货币贬值或商品采购价格的不合理上涨产生,而此类型风险与工程项目实施本身并无直接联系,但其确实存在甚至直接影响到工程利润, 尤其是部分建设周期较长或地区不稳定性较高的海外工程项目必须通过风险转介等方式来化解危机。
首先, 在海外工程投标阶段应当充分了解项目所在地的经济形势,尤其是当地官方货币和大宗商品的通货膨胀情况,一旦工程项目所在地区的通货膨胀风险值高于预期值, 应当在合同报价时考虑通胀对于项目收益的影响, 并在合同中明确工程项目遭遇严重通货膨胀时, 合同双方对通货膨胀进行协商的相应条款以及所需各自承担的额外费用。
其次, 在项目合同中可以注明合同双方在项目结算时采用的通胀率基准, 如果结算时实际通胀率超过了约定的基准值,则可对合同部分价款进行调整,还可通过增加项目资金支付频次来降低时间对于项目通胀的影响。
最后,为了更好地避免通货膨胀对合同的影响,在签订合同时可采用美元等国际通用货币作为结算货币, 充分发挥美元这一国际货币的稳定性来对冲通货膨胀风险, 而在部分亚非拉经济欠发达地区进行的海外工程如当地政府无法提供足够的美元等外汇进行项目结算, 则可选择当地特有且国内市场需求较大的大宗商品作为结算标准,如木材、矿石等,进一步提升项目通货膨胀应对能力。
除此之外,对于部分可预料的通货膨胀,中国企业应当根据项目规模和企业经济实力, 对海外工程所使用材料中占比较大或通胀比例较大的材料或设备进行提前采购, 以减轻材料涨价对于工程项目造价的影响。 另外,选择项目所在地的本土材料供应商作为合作对象, 可发挥本土企业在材料采购领域的人脉,从而保障材料以合适的价格供应工程项目[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