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百工百衣:“礼下庶人”的北宋市井实践

2023-09-08黄智高

艺术设计研究 2023年4期
关键词:百工庶人服饰

黄智高

《礼记·曲礼上》载:“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学界对此颇存异议,大多认为“礼不下庶人”即庶人不被礼仪秩序相要求的认识是错误的,是对礼仪施用阶层差异化的误读。①诚然,平民行为若无礼仪要求,儒家则无法实现礼化国家的政治理想。《礼记·中庸》载:“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这鲜明表达了儒家“礼下庶人”的理想,但罕有实践突破。直至北宋,终迎来实质意义上的“礼仪革命”②,“礼下庶人”得以系统实践。其中极具代表性的便是“百工百衣”风尚的实现,但其建构理路与价值内涵却少有成果涉及。由此,本文尝试考察、梳理有关资料,力图做出有价值探索,以浅薄之见俟教于方家。

一、“百工百衣”的风尚形态

北宋不同以往,百业受到均等重视,百工民众已不分贱、良,“士、农、工、商,各有一业……同是一等齐民”③。其服饰形态也各有标识,彼此有别。如《东京梦华录》记载:“其卖药卖卦,皆具冠带。至於乞丐者,亦有规格。……其士农工商,诸行百户,衣装各有本色,不敢越外。谓如香铺裹香人,即顶帽披背;质库掌事,即着皂衫、角带,不顶帽之类。街市行人,便认得是何色目。”④这便是后人所称中华职业服饰的新生态:百工百衣。此情景在宋代传世画作《清明上河图》《闸口盘车图》及山西高平开化寺壁画等图像记载中也有所表达。究其实质,这种“各有本色”的衣装形态有多维理路可予探索。

1、异质同构中的短衣简形

北宋百工服饰沿袭并发展于胡汉异质融合中的唐制,如农民、工人常见的圆领短衣,虽采用胡服之圆领结构,但以汉族常用的右衽方式做了衣片结构处理,并保持了必要的宽松度,同时在配饰上以头巾、帛带等做了胡帽、蹀躞带的替代回应,实现了装束要件异质元素的平衡同构。此外,不少服饰形态已无法明辨胡与汉成分的确切存留,或者说其已非胡汉形制的直接拼合,以观念融合称之则更妥贴。如裲裆衫形制修身合体,极类胡服,与中原文化价值追求有一定距离,很可能是汲取胡服实用观念而原发于中原本土的服饰,至唐宋其结构渐次创新,以前开的较宽松结构,前或侧宽结带联结方式,尽力呈现了汉文化价值的还原。再如士人褙子,其两侧腋下的开衩也非中原服饰的古有结构,基于其类同于胡服圆领缺胯袍开衩结构的便捷实用功效,笔者推测其可能对此有所借鉴而在结构创新上做了观念融合升华,以至腰部以上极致开裂的洒脱方式呼应于开放的对领或交领式门襟结构,较好中和了汉人审美习惯。另外汉人的服饰配件也常在胡汉的异质互融中发挥积极的文化中和与功效升级价值。如北宋马夫、厨人等所用襻膊,及承自前代而发扬光大的多类职业所用缚裤、缚袖、低帮鞋,多职业常用的勒帛、腰裙等,以差异化应用促进了职业服饰形象的多样化塑造。

综上,依据史料记载和传世图像所见(表1、表2),百工服饰的基本形态可概括为衣裤搭配,具体为短衣与裤子(短裤、长裤等)相配,其短衣之长度大多到膝盖以下或及小腿中部,哪怕是至踝长衣也多会将衣摆提扎于腰间,结构简易,形态朴素,便于穿用从业。所以,其服饰外在形态相较于上层社会而言为短衣简形的特征。而且,其无论是否直接融合于胡服元素,或间接启发而得,均为异质同构的形制结果。

表1:北宋百工服饰元素的异质同构

表2:百工服饰的和雅形象

基于前文分析,由表1图例可见,异质同构下的百工服饰新形态暗示了中古以往的服装形制已不适应新生活方式,预示北宋已进入服装变革的时代。

2、崇礼尚道下的文化表征

文化表征上,百工服饰首先表达的便是其职业面向。前如《东京梦华录》所述:“谓如香舖裹香人,即顶帽披背;质库掌事,即着皂衫、角带,不顶帽之类。”其中的“顶帽披背”“皂衫、角带”均有特定的职业象征性,暗含了不同职业归属与内涵文化释读。“顶帽披背”之帽或背(同“褙”)的式样独立来看在其他市井职业中也常有类似,但经组合搭配则会因形态特指而与众不同,其形貌可参考表1“医生”图(香药铺与医铺属相类行业)。“皂衫、角带”也是平民遍用的服饰品,但结合“不顶帽”之形象就会独显其特,具有了具体职业指向。参考前述服饰形态“异质同构”中的中原文化价值统筹,可以理解各种职业文化表征均在儒礼主导下形成。

再者,职业装形态也聚焦于国朝文化崇尚,具有其时代文化的一般性。如交领右衽多见,其因是儒家崇尚右衽交领的方位结构。另有合领(即对领),也十分普遍,其内含了和合之美的中华美学追求与独特的守正伦理观念。因此右衽交领与合领相搭配、并用的式样形态相比唐代更多样、普及。同时,百工普遍穿用的低帮鞋也是一个文化承载深厚的经典服饰品,其低帮的特征与广袤平阔的中原地理风貌相适应,表达了自然崇拜之义。其中的翘头鞋鞋头指天、鞋底指地、内足指人,符合天、地、人三才合一的中华器用观。其常用的单梁设计,也表达了公正处事、正直做人的伦理思想。其常用麻、草等天然质料,兼其敞口特征,是通达天地自然之气的传统世界观反映。《黄帝内经·素问》之“生气通天论篇”云:“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于阴阳。天地之间,六合之内,……皆通乎天气。”其含义即世间万物都应通于自然之气,这是生命维系的根本。其又有云:“肾出于涌泉,涌泉者,足心也……。”所以基于涌泉穴的养生价值,低帮鞋的浅口形制、天然材质及其鞋帮侧开口的设计均积极响应了这种“生气通天”的观念。由此推断,宋人相较前代更普遍穿用低帮鞋的史实应出于社会主流价值观之导向。

可见,百工服饰所呈现的文化表征,深层表达了占据绝对势力的宋儒崇尚影响的结果。宋代道学家“有一种强烈的文化自觉”⑤,他们积极传承以“礼”为核心的儒家传统文化,援释引道下将自然规律之“天道”作为“礼”的最高遵循范畴,表现为崇礼尚道的典型意识形态特征,落实于民间,便是百工服饰局部细节各有不同及风格元素的有机统一。

3、多态共韵间的和雅追求

着眼于张择端版《清明上河图》的整体,可见百工着装处于皂白两色统领的素雅色彩之中,以衣纹特征判断其服装材质多是普通麻料,衣着结构也大都简洁,且几乎人人都有巾裹覆首,温和内敛,文雅含蓄,仪表循古。再结合长短有度、层叠有序的内搭白衣或异色腰裙,以及腰、腿、足扎裹的巾帕、勒帛、膝裤等纺织品服饰,典雅平和、不事张扬的人文气息便充斥画面,从表2的图例也可见南宋的类似气质,即如刘复生所论:“三百余年间,尚文尚质……。”⑥不仅市井百工如是,兵卒也不例外,其勒帛、头巾、帔巾、布衫等文质彬彬的服饰品常配入各类穿着,与前朝大有不同⑦。诸如此般,“百工百衣”风尚呈现了该朝特有的和雅气质之美。

表2例证所示即百工服饰和雅形态的典型呈现。其中虽有三例南宋图像,但参考南宋吴自牧所撰《梦粱录》表达的百工穿着⑧与北宋相类的情况,也可断其对北宋的有效佐证。综合审视,其形态讲究的巾帽、配饰合以层叠有序的衣衫,是对百工服饰的和雅审美表达,更是衣褶纵横对肉体形态掩蓄的礼仪教化彰显。

总之,无论是怎样的多维度呈现,百工衣装风尚终归处于宋代主流意识形态的统一礼化之下,以短衣简形、质朴素雅之主体式样特征与统治阶级常有的宽袖衣裳、长袍长衫及其多样华丽的格调形态形成鲜明对比与秩序差异。

二、“礼下庶人”的实践逻辑

如前所述,“百工百衣”的实质是一个职业着装秩序,即“礼”在庶民阶层的典型物化反映,其形成应有当朝“礼下庶人”的实践逻辑影响和演化发展过程。

1、天道普惠的价值追求

《礼记·礼运》载孔子云:“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⑨他主张要将仁爱从血亲普惠至天下,终而以天下为公。孟子则进一步强调“亲亲、仁民、爱物”。“‘亲亲’是先亲己亲,‘仁民’是爱施及众民,‘爱物’则进一步扩展到世间万物。”⑩这是一种有次序、有分别的仁爱实施。宋儒发展了这一“仁爱”思想,并阐释为天道统一下实施的“一体之仁”⑪,如张载所持“民胞物与”论、程颢所持“浑然一体”论及程颐所持“理一而分殊”论等。其意即指所有事物浑然一体承受天道之仁爱,但“不同的事物所受并不相同。……不同的事物所分有的是不同类型的爱”⑫。统治者将其发展为与民共享天下的观念,所及实践范畴包括在一定的民间服饰秩序中将仁爱普惠天下。联系百工服饰形态的呈现,基于“理一而分殊”之理,其即是在一定差别逻辑中被给予仁爱实施的结果。

基于此思想背景,宋儒纷纷提出民间着装礼仪的创造性建构。如司马光撰写的《温公书仪》,“以《仪礼》为基础,结合当时的社会生活环境,对冠仪、婚仪、丧仪进行了规范。”⑬其包含以具体设计的冠礼形态助推庶民服饰礼仪实践。张载更是“素以礼教为重,注重风俗教化”,积极实践民众礼化,使“其任官之处大多得以移风易俗”。⑭程颐也主张施以庶民礼教,提出常服与礼服结合的庶民服饰礼仪构想⑮。据前述史实分析可断,宋儒的这些文本创造与礼教实践对“礼下庶人”服饰形态的实际发生必然产生了积极效应。

2、市井秩序的新建急需

北宋中后期,生产力发达,百业繁荣,“以其人烟浩穰,添十数万众不加多,减之不觉少。所谓花阵酒池,香山药海。别有幽坊小巷,燕馆歌楼,举之万数……。”⑯各业态已无法适应“坊市制”之旧有管理模式,城市形态向“街市制”的空间结构急速转型,各类人群的混乱聚集与经营中的矛盾冲突缺少了直观梳理和识别管制,急需有效的新型执法手段与市井识别系统。基于此,政府着手行会社团的组织建设,要求各职业均须接受“投行”管理⑰。《东京梦华录》载:“凡雇觅人力,干当人、酒食作匠之类,各有行老供雇。”⑱可想而知,在此职业管理要求下,具有突出行业区分标识功能的“百工百衣”生态构建便有了实施之必要,以于自由、开放的城市格局中以新的规范消化城市空间旧秩序的解构。

3、士礼崇尚的全民基础

随着“白衣秀才拔地而起”⑲,北宋门阀大族解体,平民出身的士人活跃于社会上下,社会主流观念呈现平民化走向,士庶界限模糊,即如前述“士、农、工、商,……同是一等齐民”。从而,不曾尊礼的庶民宗族成为主体,势力与日俱增,无礼僭越时有发生。所以士人礼教的推广势在必行。借前述司马光、张载、程颐等宋儒于庶民之中躬行礼教的实践可以判断士人在化解此等局面中所做的努力。因而,促成了士礼至庶民常礼的转化。

具体的礼化实践成效还可见于表2图例,也可从现实主义宋画《清明上河图》中汴河边上表情谦和、着皂巾长衫并垂目微躬施礼的商人及途中相遇彼此施礼的市井平民等形象中获得实证。这种社会已有的崇礼风尚,为“百工百衣”生态的百业自觉建构打下了现实基础。

三、“百工百衣”的礼化建构

基于前述“礼下庶人”的条件与基础,百业着装便有了一个内因与外因共同作用下的、渐次规范发展的“百工百衣”升级进程。

1、法令行规指引

“宋代礼制……形成了一个更为原则性的等级模式,即将社会成员区分为皇帝和宗室、品官、庶人三大等级。”⑳依于此等级原则性,三大等级的服饰用度需有鲜明等差,明确的法令规制也当在必需。

《宋史·舆服五》载:“端拱二年(989年),诏县镇场务诸色公人并庶人、商贾、伎术、不系官伶人,只许服皂、白衣,铁、角带,不得服紫。”㉑又载:“仁宗天圣三年(1025年),诏:‘在京士庶不得衣黑褐地白花衣服并蓝、黄、紫地撮晕花样……。’……景祐元年(1034年),诏禁锦背、绣背、遍地密花透背彩缎。”㉒诸如此类法令在各时期多发。可见,虽然朝廷法令并未明确规定庶人职业服饰式样,但却规划了服饰应用范畴。如皂白二色是宋代庶人各职业大多时期可用的主体色彩,所用带扣材质也仅限于铁与角质等。这是官方意识形态的指引,各职业服饰只能在这个大框架中进行规划设计。由前文所述宋儒所阐释的“理一而分殊”的“天道”规则可理解,官方的这些法令规定因有自然之法的支撑而需群众无条件遵守,并渐成各行业惯化的职业行为法则及行业文化,其“行”“市”“团”“作”“会”“社”等行会组织㉓则在官方法令要求和基层政府指导下借此出台了具体详实的、符合职业特征和行业惯例的着装规章制度,从而实现各职业从首服至足服配件等各层面着装规格的差异细化,最终呈现了如《东京梦华录》所述的“至於乞丐者,亦有规格”的细化成果。

显然,百工着装秩序的最终规范化实现是在政府法令、行规的双重限度与指引下完成的。

2、官方礼仪教化

与相关法令的出台相结合,宋廷还大力推行民间礼仪教化,与前述宋儒的民众教化形成合力。

作为第一部为庶人制礼的官修礼典,政和三年(1113年)编制的《政和五礼新仪》明确庶人礼文,“许士庶就问新仪”,并“刊本给天下,使悉知礼意,其不奉行者,论罪”。㉔另有《宋史》的“礼志”“舆服志”等章节也对庶人车服礼制的实际实施情况做了记述。㉕表明了宋廷对庶人礼进一步规范化的重视与实际成效。这些文献记载对理解百工服饰面貌到北宋才至“百工百衣”的成熟形态无疑是直接有效的参考。

与此同时,宋廷还重视实施大型封禅、祝圣、遨游等官民同聚的仪礼教化活动。《东京梦华录》记载:“驾诣太庙青城,并先到立斋宫前,叉竿舍索旗坐约百馀人,或有交脚幞头,胯剑足靴,如四直使者,千百数,不可名状。……千乘万骑,出宣德门,由景灵宫太庙。”㉖这是北宋晚期冬至前一天由礼部尚书主持奏请皇帝祭祀的仪仗,以庞大的规模、鲜明的程式、严苛的秩序向百姓呈展了当朝的礼仪规制,在极具震撼的场景构建中典型演绎、诠释了“人随天道”的价值观念。

从而,宋廷与宋儒的礼教价值联合贯彻,从文本到实践,分层次、有步骤地进行了实施,“朝廷所认可的文明秩序、道德规范也开始渐趋引导着普通民众遵循的风俗习惯”㉗。可见,“百工百衣”较大程度上即为各行各业衣装共识与行为自觉的结果。

此番社会治理的成果所反映的问题实质正如学者所论:“宋代推行民间礼教的特点,在于它着意于激发民众循礼的道德自觉性。”㉘

3、造物设计启示

中华造物有系统的思想指导,百工服饰设计自然也不例外。北宋统治者重视对传统旧制的复兴发展,有“仿虞周汉唐之旧”㉙的主张,《周礼》规制被较深入地贯彻与发展,其中有关“人伦物序”的造物设计观念被广泛阐释和应用。其强调依据使用人的尊卑等级之不同来区别其所用器物设计的技术、用料、尺寸等规格,即“工依于法”㉚,依此维护符合传统价值观的社会伦序。进一步讲,造物要按照“人伦”先纳入一定的“物序”,即因使用人所在的序来进行造物设计和制作,所谓“君子无物不在礼”㉛。其实质是对天下物的尊重和对天道的服从。所以百工服饰多以皂白朴素色彩、葛麻质朴材质和简约短衣形态,以及颇具讲究的衣装次序在“自然时序和自然规律”㉜的遵循中完成。只有这样造物,才能致用以维护好天下秩序。

此等造物规则在百工工作中是必须遵循的常理,同样在服饰等物品使用中也自然会得以持续警醒与启发,终成“百工百衣”的行为自觉。

4、百工意识自觉

其实,百工行为遵循“天道”即“法天地”的道理自古就有。《吕氏春秋》明确提出“百工咸理”的规训,要求百工要“咸‘天地之理’”。㉝所以百工服饰穿用合乎天道的要求也自然早成意识自觉,借前文所述北宋社会“民众循礼的道德自觉”更可断定此时衣冠守礼自觉的真实发生。

梁克家记载闽地北宋风俗云:“自缙绅而下,士人、富民、胥吏、商贾、皂隶衣服递有等级,不敢略相陵躐。士人冠带或弱笼衫,富民、胥吏皂衫,贩下户白布衫……。”㉞诚然,被法规约束的衣装等差已成为社会现实,其反过来也将不断固化各行职业着装惯例或规矩的成熟。官方意识形态在百工服饰礼仪实践中的实际落地为具体职业、身份的鉴别也提供了依据。如沈从文针对河北宣化辽墓壁画中北宋乐人的身份做辨别时指出其不应是平民,而为官员,理由是:“脚下穿的唐式乌皮六缝靴也不是差吏所能穿,也非伶官所能备。”㉟

从大量史料佐证可进一步确定,百工着装虽也多有僭越发生㊱,但不曾改变主流,可见其意识形态自觉与官方要求的统一。这种自觉多源于其自我认知的深化。其一,在不断的教化下,其能理解着装规范是对从业者的职业尊重与职业肯定;其二,其能认知职业着装对专业能力的鲜明昭示与服务对象的体验尊重;其三,其能感受职业服饰的职业实用性和先进性。

四、结语

北宋市井生成的“百工百衣”风尚是基于城市空间新秩序的建构要求,在法令行规指引、礼仪教化、造物启示及百工自觉的联合作用下实现的封建社会“礼下庶人”之典型实践,呈现了平民职业服饰发展的高峰形态。

具体地,“百工百衣”着眼于各行职业服饰的专业化、标识化、规则化而系统建构(图1)。其观照于天道统一中的万物有别、阴阳有差之文化正统,借助异质同构路径将儒家文化价值元素深化于色、质、形等造物细节设计中,表达于“人伦物序”,在整体风格上强调多样统一,至终追求的是“天、地、人”“理一而分殊”的礼序境界。这为当代职业服饰形态构建与造物礼化提供了范本借鉴。

图1: “礼下庶人”之“百工百衣”服饰生态建构

注释:

① 谌祥勇:《礼与刑在经学中的德性指归—“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之说辨正》,《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9期,第72-73页;杨朝明:《经典新读与孔子思想再认识》,载《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编辑部:《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第1卷第1期,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65-66页;丁四新:《“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问题检讨与新论》,《江汉学术》,2020年第39卷第4期,第92-93页。

② 温海波:《识字习礼:明清杂字中的礼仪知识与礼下庶人》,《史学月刊》,2023年第1期,第56页。

③ 陈传席:《陈传席文集》,郑州:河南美术出版社,2001年,第1013页。

④ [北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精装插图本》,北京:中国画报出版社,2013年,第84页。

⑤ 干春松:《多重维度中的儒家仁爱思想》,《中国社会科学》,2019年第5期,第150页。

⑥ 刘复生:《宋代“衣服变古”及其时代特征—兼论“服妖”现象的社会意义》,《中国史研究》,1998年第2期,第85页。

⑦ 李秉宸:《理学与宋代服饰文化关系的探究》,北京:北京服装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18年,第40页。

⑧ 上海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编:《全宋笔记》第八编第五册,郑州:大象出版社,2017年,第269页。

⑨ 干春松:《多重维度中的儒家仁爱思想》,《中国社会科学》,2019年第5期,第146页。

⑩ 同注⑨,第149页。

⑪ 同注⑨,第149-152页。

⑫ 同注⑨,第149-152页。

⑬ 殷慧:《宋明礼教思想的展开及其特性》,《孔子研究》,2022年第4期,第143页。

⑭ 同注⑬,第143-144页。

⑮ 陶辉、潘莹:《宋代冠礼服饰演变的再探析》,《服饰导刊》,2020年第9卷第5期,第2、6页。

⑯ 同注④,第84页。

⑰ 梁国楹:《略论宋代城市工商业行会的形成》,《德州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20卷第5期,第39页。

⑱ 同注④,第56页。

⑲ 钱穆:《钱宾四先生全集》第二十三册,台北:联经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98年,第280页。

⑳ 杨志刚:《“礼下庶人”的历史考察》,《社会科学战线》,1994年第6期,第123页。

㉑ [元]脱脱等:《宋史》卷一百五十三《舆服五》,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第3574页。

㉒ 同注㉑,第3575页。

㉓ 陈国灿:《论南宋江南地区市民阶层的社会形态》,《史学月刊》,2008年第4期,第89-90页。

㉔ [元]脱脱等:《宋史》卷九十八《礼一》,第2423页。

㉕ 同注⑳,第121-122页。

㉖ 上海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编:《全宋笔记》第五编第一册,郑州:大象出版社,2012年,第183页。

㉗ 王美华:《地方官社会教化实践与唐宋时期的礼制下移》,《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3期,第91页。

㉘ 同注⑳,第121-122页。

㉙ 朱河:《设计社会学视域下程朱理学对宋代造物的影响探析》,武汉:武汉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年,第31页。

㉚ 李砚祖:《人伦物序:<礼记>的设计思想》,《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2009年第2期,第55页。

㉛ 同注㉚,第56页。

㉜ 同注㉚,第54页。

㉝ 潘天波、胡玉康:《“百工咸理”探微》,《文艺争鸣》,2011年第12期,第63页。

㉞ 同注⑥,第85页。

㉟ 沈从文编著:《中国古代服饰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年,第527页。

㊱ 同注⑥,第86页。

猜你喜欢

百工庶人服饰
墨子百工教育的基本特征及其当代启示
秦汉“庶人”考
动物“闯”入服饰界
試説清華三《説命上》中的“股人”*
『百工之祖』鲁班
听诸子百家讲“服饰穿搭”
雪人的服饰
花椒树
“礼不下庶人”辩
技艺传承的“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