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4例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的临床特征及预后影响因素分析
2023-09-08颜孙昂林毓敏
颜孙昂 林毓敏
感染性心内膜炎(infective endocarditis,IE)是一种基于细菌、真菌或其他病原微生物(病毒、衣原体)等感染而引发的心脏瓣膜和(或)心脏内膜炎症疾病[1]。国外统计提示美国IE年发病率约为15/10万,欧洲IE年发病率为3/10万~10/10万[2]。中国范围内尚无有关ID发病率的明确数据结论,但统计证实近年来老年退行性心脏瓣膜病患者数量增长的情况下,IE发病率呈明显增长趋势[3]。基于近年来抗菌药物广泛使用和病原微生物谱变化的原因,IE患者的临床特点、治疗方案及预后效果等相较以往亦有明显变化,及时了解IE患者的临床特点对提高患者的存活率有重要意义[4]。本研究即以234例IE患者为研究样本,对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并以此总结IE患者的临床特征,同时对患者预后影响因素进行总结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7年1月—2022年1月泉州市第一医院收治的234例IE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本研究经泉州市第一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
纳入标准:(1)患者均符合改良Duke诊断标准[5]。(2)患者临床资料完整。
排除标准:(1)合并多项器官功能衰竭、恶性肿瘤疾病患者。(2)于本研究各项检查前已经接受抗感染治疗患者。(3)住院时间<1 d的患者。
1.2 方法
使用回顾性研究方法,首先对患者一般临床资料进行调查统计,包括性别、年龄、临床症状和体征;其次患者接受实验室检查及血培养,于患者抗感染治疗前即抽取血样标本,有急症患者在入院后立即接受3次抽血检查,每次间隔时间均为1 h,总体抽取血样10~20 mL送入实验室完成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抽血检查结束后方能接受抗感染治疗;最后患者接受超声心动图检查,根据患者实际情况选择经胸超声心动图、经食道超声心动图等检查。
患者治疗包括抗感染治疗与外科手术治疗,具体操作与疗程参考《成人感染性心内膜炎预防、诊断和治疗专家共识》[6]。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采用χ2检验;多因素分析使用Logistic回归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本组患者的基本资料
本组234例IE患者中男性155例(66.24%)、女性79例(33.76%)。患者年龄15~81岁,平均(45.2±12.6)岁。患者年龄分布见表1。
表1 234例IE患者的年龄分布
2.2 本组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
本组234例IE患者的临床症状以发热症状为主,共206例(88.03%),发热症状的类型并无规律,以中级和高级发热为主,部分患者伴有寒战症状。其余临床症状包括心悸(104例,44.44%)、胸闷(55例,23.50%)、意识障碍(42例,17.95%)、乏力(35例,14.96%)、胸痛(26例,11.11%);患者临床体征以心脏杂音为主,共131例(55.98%);患者并发症包括心力衰竭(72例,30.77%)、外周栓塞(66例,28.21%)、肾功能损害(59例,25.21%)、脏器栓塞(58例,24.79%)、阵发性房颤(21例,8.97%)、室性早搏(13例,5.56%);患者心功能等级包括Ⅱ级(203例,86.75%)、Ⅲ级(31例,13.25%)。患者心脏基础疾病构成中无心脏基础疾病者96例(41.03%),有心脏基础疾病者138例(58.97%)。患者心脏基础疾病分布见表2。
表2 234例IE患者心脏基础疾病的分布
2.3 本组患者的血培养和药敏试验结果
本组234例IE患者的血培养结果为阳性者103例(44.02%),其中革兰阳性杆菌占比为74.76%(77/103)、革兰阴性杆菌占比为17.48%(18/103)、真菌占比为7.77%(8/103)。患者病原菌分布见表3。
表3 234例IE患者的病原菌分布
2.4 本组患者的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
本组234例IE患者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中共检出赘生物196例(83.76%),其中主动脉瓣赘生物60例(30.61%)、二尖瓣赘生物108例(55.10%),有同时涉及主动脉瓣和二尖瓣者28例(14.29%)。
2.5 IE患者的预后影响因素分析
本组234例患者住院期间最终死亡12例(5.13%),存活222例(94.87%)。以患者死亡或存活为标准进行分组,对两组患者基本资料、临床症状和体征、血培养和药敏试验结果、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进行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单因素分析结果见表4。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患者合并外周栓塞、合并心力衰竭、合并意识障碍、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是患者预后效果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见表5。
表4 IE患者预后影响因素的单因素分析
表5 IE患者的预后影响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3 讨论
根据IE患者的临床病程、是否伴有全身中毒性症状以及其他临床表现等,临床将IE患者区分为急性和亚急性2种类型。无论是急性或亚急性IE患者,其早期症状与临床体征均缺乏特异性且并不明显,对患者早期诊断和治疗造成不利影响。且IE的发生会引发患者心力衰竭、瓣膜关闭不全、瓣膜穿孔等并发症,患者心内赘生物脱落的情况下则会引发心脏栓塞、败血症等疾病,对患者生命安全造成严重威胁,因此多数患者必须及时接受手术干预治疗以保全生命[7-8]。但多项研究结果证实,近年来抗菌药物的广泛使用、诊疗措施的不断改进以及老龄化进程的加速,使当前中国范围内IE的流行病学变化以及病原菌学分布均发生了改变[9-10]。也正因此,有必要结合地域、医院和患者的实际情况纠正以往对IE患者的临床认知,分析IE患者的临床特征变化并根据其变化结果对患者预后影响因素进行新的分析。
本研究中即首先针对234例IE患者的临床特征进行分析:在患者基本资料中,234例IE患者中男性155例(66.24%)、女性79例(33.76%)。患者年龄15~81岁,平均(45.2±12.6)岁。其中15~17岁患者占比仅为2.56%,而45~64岁患者占比达56.41%。说明相较于青少年,中老年人群已成为IE的多发人群,且患者老龄化比例较高,这一结果与其他研究结果一致[11]。在患者临床症状及体征中,发现患者临床症状以发热症状为主(88.03%),同时心悸、胸闷等症状在IE患者中较为常见,部分患者还伴有意识障碍、乏力等症状。心力衰竭、外周栓塞、肾功能损害等均是IE患者的常见并发症。另一方面,58.97%的IE患者伴有心脏基础疾病。说明合并有心脏基础疾病的患者在IE患者中比例较高,此类患者应定期行超声心动图检查以提升对亚急性IE的预防效果;在患者血培养和药敏试验结果方面,74.76%的IE患者感染病原菌为革兰阳性杆菌且包括金黄色葡萄球菌、草绿色链球菌等不同类型,这一结论与其他研究结果相近[12]。但亦有统计显示IE患者的病原菌以链球菌属为主[13]。猜测造成这一不同结论的原因可能在于不同研究中对患者的纳入标准并不一致,且地域性因素亦对此结果造成了相应的影响;根据患者死亡和存活分组后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患者合并外周栓塞、合并心力衰竭、合并意识障碍、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是患者预后效果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与焦炜亮[14]研究结果一致。其中外周栓塞、心力衰竭均属于IE患者的并发症。说明并发症的逐渐增多已经成为影响IE患者预后效果的一项重要危险因素,必须要加强对IE患者并发症的防控才能保证患者生命安全。亦有其他研究显示:年龄>60岁、诊断时温度>38℃、正确的术后抗菌治疗时间是IE患者急诊外科手术后病死的显著影响因素[15]。而及时给予IE患者外科手术治疗对改善患者预后有积极价值[16]。但本研究中年龄并未成为IE患者的预后危险因素,可能是由于本研究中部分患者单纯接受抗感染治疗而未接受手术治疗的原因。后续研究中应针对不同治疗方案的IE患者临床特征进行更加细致地分析,以此更加深入地总结IE患者的预后影响因素。
综上所述,IE患者临床症状以发热为主,临床体征以心脏杂音为主,多合并有心力衰竭、外周栓塞、肾功能损害等并发症,心功能等级为Ⅱ~Ⅲ级。超声心动图对IE患者的诊断有积极价值,可检出赘生物且赘生物多分布于左心系统,合并外周栓塞、合并心力衰竭、合并意识障碍、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是患者预后效果的独立危险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