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肢位摆放管理对脑卒中偏瘫侧肩关节僵硬、疼痛改善及肌力恢复的影响
2023-09-08顾志钰薛梅何建芳
顾志钰 薛梅 何建芳
常熟市第二人民医院康复医学科 215500
脑卒中作为神经科常见的急性脑病,其发病率与病死率较高,且75%左右治愈者存在不同程度肢体功能障碍〔1〕。偏瘫是脑卒中最常见的并发症,对患者身心健康造成严重危害,影响其日常生活与工作能力〔2〕。因此,尽早开展康复护理有利于促进患者肢体功能恢复,提高康复质量。良肢位摆放管理为脑卒中患者康复护理中极重要的内容之一,主要是指导患者休息时采用科学合理的体位,以减少肌痉挛出现频次,减轻患者疼痛,提升疗效,促进肢体康复,降低并发症发生率〔3〕。近几年,有学者发现良肢位摆放管理在脑卒中偏瘫患者中应用效果较好,可增强患者大脑可塑性,预防肢体痉挛,减少致残率〔4-5〕。为进一步提供该护理方法的临床应用数据,本研究探究良肢位摆放管理对脑卒中偏瘫侧肩关节僵硬、疼痛改善及肌力恢复的影响。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9年11月至2021年11月常熟市第二人民医院就诊的84例脑卒中偏瘫患者,纳选标准:①符合脑卒中偏瘫诊断标准〔6〕;②年龄>18岁;③首次发病;④神志清楚,病情基本稳定;⑤知情同意。排除标准:①病情不稳或急危重症者;②既往存在脑卒中病史且有肢体偏瘫后遗症者;③恶性肿瘤者;④存在严重心、肝等脏器疾病者;⑤有明确精神疾病者;⑥意识障碍者。按照随机数字表设为常规组与研究组,各42例。常规组男27例,女15例;年龄36~84岁,平均(63.01±5.47)岁;疾病类型:脑梗死30例,脑出血12例;偏瘫部位:左侧18例,右侧24例。研究组男23例,女19例;年龄36~86岁,平均(61.95±5.83)岁;疾病类型:脑梗死28例,脑出血14例;偏瘫部位:左侧20例,右侧22例。两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方法
常规组给予常规护理,主要为病情监护、饮食护理、健康宣教、用药指导、心理干预等,并以患者实际情况为依据指导其进行相应康复运动锻炼。研究组则在常规护理基础上接受良肢位摆放管理,具体如下:①成立管理小组:组长为总护士长,组员为医师1名、护士长4名、护士8名。②制定良肢位摆放管理计划:组员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卧床体位现状进行详细调查,并分析摆放过程中常见问题及发生原因,同时通过数据库查找相关文献,以制定科学、合理的管理计划方案。③实施良肢位摆放管理方案:以文献及临床实际情况为依据科学绘制健侧卧位、患侧卧位、仰卧位时良肢位摆放标准姿势图,将体位摆放示图及健康宣教手册发放给患者及其照顾者,并向其详细介绍良肢位摆放相关知识,及时解答其疑问,并指导其进行正确良肢位摆放。其中(1)健侧卧位:保持偏瘫侧上肢肩关节前伸,伸直肘关节,将腕关节向前伸展,五指分开,保持偏瘫侧下肢髋、膝关节略屈曲,使踝关节稍背屈,健侧下肢自然摆放;(2)患侧卧位:将偏瘫侧上肢肩部向前伸展,后旋前臂,并将手掌掌心向上,伸展肘、腕关节,手指伸开,将软枕放于患者背部与膝部,保持健侧下肢在前、患侧下肢在后的姿势,稍微屈曲膝关节,背屈踝关节90°;(3)仰卧位:将软枕放于患者肩胛骨下,并使肩胛骨尽量向前上方伸展,肩关节外展至45°,手掌心向上,肘关节和腕关节伸展,手指自然略分开,将软枕垫于髋关节和膝关节下方,并稍微弯曲膝关节,稍向内旋髋关节。(4)注意事项:①受仰卧位异常反射活动频繁的影响,该体位尽量减少使用频次。而患侧卧位作为最重要的卧位,受压力刺激可促进恢复偏瘫侧感觉功能,可增加使用频次。②良肢位摆放期间护理人员需加强巡视,并保持每2 h进行一次体位变更。③护理人员需选择大小、硬度合适的软枕进行体位辅助,同时在良肢位摆放期间患者手指宜自然分开,手中及足部不宜置物。
1.3 评价指标
①肩关节僵硬:采用关节活动度(ROM)〔7〕评分法评估干预前、干预4 w后患者肩关节僵硬情况,其中肩关节前屈<90°为重度僵硬,肩关节前屈90°~120°为中度僵硬,肩关节前屈120°~160°为轻度僵硬,肩关节前屈角度愈高关节僵硬程度愈轻。②疼痛: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8〕评估干预前、干预4 w后患者肩关节疼痛情况,其中7~10分为重度疼痛,4~6分为中度疼痛,1~3分为轻度疼痛,0分为无痛,评分愈高疼痛程度愈严重。③上肢功能: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9〕评估干预前、干预4 w后患者上肢功能恢复情况,该表包括屈伸肌协同运动功能、肢体反射功能等内容,总分100分,评分愈高上肢功能恢复愈好。④日常生活能力:采用改良Barthel指数(MBI)〔10〕评分评估干预前、干预4 w后患者日常生活能力,该表包括穿衣、洗澡等10项内容,满分100分,评分愈高日常生活能力愈高。⑤血清指标:患者于干预前、干预4 w后清晨空腹抽5 ml静脉血,血清白介素6(IL-6)、脂蛋白(Lp)、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采用酶联免疫法检测。⑥并发症:观察并记录两组干预后偏瘫侧并发症发生状况。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ROM、VAS评分比较
两组干预前ROM、VAS评分比较无差异(P>0.05);两组干预后ROM比干预前高,VAS评分比干预前低,且研究组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ROM、VAS评分比较
2.2 两组患者FMA评分、MBI评分比较
两组干预前FMA评分、MB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干预后FMA评分、MBI评分均比干预前高,且研究组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FMA评分、MBI评分比较(分,
2.3 两组患者血清IL-6、Lp、hs-CRP水平比较
两组干预前血清IL-6、Lp、hs-CRP水平比较无差异(P>0.05);两组干预后血清IL-6、Lp、hs-CRP水平比干预前低,且研究组低于常规组(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血清IL-6、Lp、hs-CRP水平比较
2.4 两组患者并发症比较
研究组肩关节脱位、肌痉挛发生率比常规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患者并发症比较〔n(%)〕
3 讨论
脑卒中偏瘫患者中枢神经系统受损,大脑调节支配能力丧失,肢体暂时处于无功能状态,对其生活质量造成严重影响〔11-12〕。早期偏瘫患者以卧床为主,如果肢体摆放不当、睡眠姿势不佳等,则患者容易出现肌肉动力紊乱,导致肢体功能异常,不便于后期生活工作,故临床在治疗疾病同时需要结合有效康复护理方法。
脑血管病防治指南指出,脑卒中偏瘫患者在生命体征平稳(即神经学症状不再发展48 h)后,则需开始实施康复训练〔13〕。良肢位摆放作为康复护理中的重要一环,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康复效果的提升具有促进作用。良肢位又名抗痉挛体位,是一种从治疗和护理角度出发进行研发设计,旨在保持肢体功能、预防及抗痉挛出现、尽早诱发分离运动的临时体位。良肢位摆放主要是通过不同规格软枕,并以患者肢体功能实际情况为依据进行不同体位放置,保持其肢体关节功能处于正常位置,进而抑制肌痉挛,有效刺激偏瘫患肢肌肉,改善肢体功能。宋春兰等〔14〕指出,对脑卒中患者进行科学管理模式可以明显提高良肢位摆放正确率,进而提升满意度。樊洁等〔15〕报道,良肢位摆放联合穴位敷贴能有效降低脑卒中患者肌张力,改善肌痉挛。本研究表明良肢位摆放管理的实施可以有效改善脑卒中偏瘫侧肩关节僵硬、疼痛症状。分析原因可能是研究组详细探讨脑卒中偏瘫患者良肢位摆放管理及姿势,并制定科学、合理、规范的管理方法,使患者康复环境质量较高,同时科学规范、图文并茂的健康宣教图册及详细认真的良肢位摆放指导促使患者及其亲属意识到良肢位摆放的重要性,增加配合依从性,从而极大改善患者偏瘫侧肢体僵硬、疼痛症状,促进恢复。本研究提示良肢位摆放管理的实施不仅可以有效改善脑卒中偏瘫侧肢体功能,加速肌力恢复,还可提升其日常生活能力,与莫雪梅等〔16〕研究结果相符,其原因可能与良肢位摆放管理能明显改善偏瘫侧肌力,仰卧位能够使偏瘫侧肌张力增强,患侧卧位可使偏瘫侧肢体放松,恢复肢体感觉功能,健侧卧位能防止偏瘫侧肌痉挛发生有关。相关研究显示,脑卒中偏瘫发生发展和机体炎症存在一定关系〔17-18〕。急性脑卒中患者易出现血栓,致使脑组织缺血缺氧,刺激机体氧化应激,诱发炎症反应,使患者病情加重,影响预后。IL-6为临床常见的炎性因子,当机体受到感染、损伤时血IL-6含量升高;hs-CRP作为一种炎症急性期的重要反映指标,血hs-CRP水平升高与不良预后密切相关;Langsted〔19〕显示高水平Lp与脑血管疾病发生存在一定关系。本研究说明良肢位摆放管理的实施有助于降低脑卒中偏瘫患者血IL-6、Lp、hs-CRP水平,改善肢体功能。
利益冲突所有作者均声明不存在利益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