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馈控制管理方案应用于预防产科感染的护理效果
2023-09-08于聪聪沈洁莹郭静雯
于聪聪 沈洁莹 郭静雯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江北院区(原南京市大厂医院),南京 210044
近年来,随着我国科学水平与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于产科护理管理的重视程度也在逐渐提升。产科的住院人群是以产妇及新生儿为主,特殊人群较多,大多数产妇身体较为健康,但由于妊娠后机体防御系统遭到破坏,致使抵抗力降低,增加感染风险,从而增加新生儿与产妇生命危险,降低其生存质量〔1-2〕。而传统护理措施仅针对产后临床症状出发,缺乏追溯性和精准性,无法及时针对影响产后感染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影响其母婴安全。因此,科学、有效的护理管理是降低感染率的主要保障。前馈控制即为通过对护理管理过程中风险因素进行分析收集,使医护人员正确评估在干预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提前采取应对措施,以实现改善管理效果、提升工作效率为目的干预措施〔3-4〕。本文拟观察在产科干预管理中实施前馈控制管理方案对改善感染情况的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9年12月至2021年12月于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接受治疗的产科患者116例,根据随机数字法分为对照组(2019年12月至2020年12月)和观察组(2021年1~12月)各58例。纳入标准:①所有产妇孕周均≥36周以上,且为首次妊娠;②伴随严重妇科疾病,如阴道炎等,且骨盆异常;③合并严重恶性疾病,如肝、肾功能不全者等;④自愿参与本次研究,患者意识及认知功能均正常。排除标准:①合并严重妊娠并发症者;②影像学检测显示胎儿畸形者;③意识模糊、神志不清者。对照组年龄20~45岁,平均(30.54±3.11)岁;怀孕周期36~42周,平均(39.11±1.11)周;生产方式:自然分娩45例、剖宫产5例及阴道助产8例。观察组年龄20~44岁,平均(29.45±3.21)岁;怀孕周期37~42周,平均(39.26±1.22)周;生产方式:自然分娩43例、剖宫产8例及阴道助产7例。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对照组 对照组实施常规管理患者入院时,医护人员详细为患者讲解分娩手术的方法及准备工作,使其提前做好心理预防。医护人员每日对患者进行焦虑、抑郁情绪的测量,并在与患者的交流沟通中,了解其内心情绪变化及治疗需求,针对不同性格患者制定针对性的心理辅导,从而降低负性情绪的发生;要求医护人员人人掌握分娩手术器械的清洁、保养和使用操作,科室主任每月对医护人员进行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考核;对患者进行孕期检测时,应秉承着小心谨慎、无菌的操作要求,时刻观察患者的临床反应和情绪变化。
1.2.2观察组 观察组实施前馈控制管理方案
1.2.2.1组建小组 由该院产科主治医师2名、具有5年临床工作经验的质量控制护士及健康护理各5名组建前馈控制管理小组。小组成员对科室发生的不良事件进行预调查评估,分析并查询感染事件的因素等。
1.2.2.2风险因素分析 小组成员对产妇感染风险因素进行分析。自身因素:妊娠期间自身防御系统遭到破坏;由于首次经分娩产生严重负性情绪;由于生产导致的免疫力降低。外界因素:频繁的影像学检测;分娩时操作不当;产后预后效果不佳等。
1.2.2.3风险管理制度的改善 前馈管理小组通过结合产科临床治疗特点,结合护理部门的建议,对管理制度进行改善,以保证产科护理的科学作用及安全效果。并定期对产妇预后护理干预方案进行调查,分析总结其干预结果,查找其中不足之处及临床问题,结合患者病程进展及该院医疗现状制定针对性干预方案,为进一步提升护理质量,交由护理部门专家进行相应改进。
1.2.2.4提升医护人员风险意识及操作意识 由前馈控制管理小组定期组织学习活动,包括医疗器械的保养和使用方法、预后干预方案的有效实施及交流沟通技巧等,频率为每周1次。对组内成员进行系统化培训,包括前馈控制的护理管理的使用方法和干预措施的具体实施内容等,并定期进行考核,考核成功者方可参与后续临床研究。定期进行产妇预后感染事件的模拟演习,根据其临床表现及情况制定相应的预备方案,并严格按照标准实施,并于每次演习结束后进行总结分析,提出问题并改进。
1.2.2.5加强患者的健康宣讲、心理干预及营养支持 通过对产妇进行全面的健康宣讲,以书籍和短视频的方式进行分娩等相关知识的普及,以此整体上提高产妇的健康意识及心理韧性。另外,快速落实专家讲座的实施,为患者详细讲解分娩后感染事件发生的因素及预防措施等知识,面对患者的疑问,及时进行解惑;通过上述的健康宣讲,使患者全面分娩过程及预防感染的干预措施,同时医护人员多与患者进行交流沟通,明确患者的治疗需求及实施想法,给予相应的干预指导,以帮助患者消除负性情绪,使其对于分娩本身及预防过程有着正确的认知,从而在内心树立起恢复健康的信心;分娩前,孕妇饮食以富含糖分、蛋白质、维生素的易消化食物为主,同时应加强锌、铁及钙等微量元素的摄入,可多食用猪肝、猪骨汤等,每日进食频率应为4~5次,秉承着少食多餐的原则。并给予患者充足的休息时间和良好的睡眠环境,组内人员应每晚应及时查看患者睡眠情况,可在睡眠前给予香薰或轻音乐等辅助睡眠。
1.3 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患者不良事件发生率、干预前1 d、后15 d的工作质量评分及焦虑抑郁评分。所有护理人员的一般资料均由本研究小组收集完成,主要包括护理人员的工龄、年龄、科室及学历等。
1.3.1不良事件发生率 由妇产科主任详细记录并对比两组患者不良事件发生率,包括产后感染、用药缺陷、交流障碍及操作不当。
1.3.2医院焦虑抑郁评分 医院焦虑抑郁评分(Hospital Anxiety and Depression Scale,HADS)测评两组患者焦虑抑郁评分,由2个分量表,12道题目组成,其中6项测评焦虑,6项测评抑郁,每个题目以1~4分评定,总分各为24分,分数越低焦虑抑郁程度越低,量表的Cronbach α系数为0.879,信效度较好〔5〕。
1.3.3护理质量评分 以问卷调查的方式进行评估,采用护理工作质量测评量表〔6〕,对比两组护理质量评分,满分100分,分数越高越好,包括护理质量、护理态度、消毒隔离及专业技能。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两组不良事件发生率比较
观察组患者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不良事件发生率比较〔n(%)〕
2.2 两组患者HADS评分比较
对照组的HADS评分相较于观察组更具显著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HADS评分比较(分,
2.3 两组护理质量评分比较
干预前,两组护理质量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护理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护理质量评分比较(分,
3 讨论
3.1 对不良事件的影响
医护人员操作不当及产后感染均为产科护理管理中常见的不良事件,由于频繁的阴道检查、人工破膜等分娩助产操作,加之医护人员操作安全意识不强,最终导致患者产后感染〔7-8〕。因此,实施科学、有效的管理措施可使其有效好转。何艳和刘俊芳〔9〕的研究显示,护理人员经前馈控制管理方案后其不良事件发生率有所改善。本次试验通过对对照组实施常规管理,而观察组实施前馈控制的护理管理。医护人员针对分娩期间可能出现的不良事件因素进行综合性分析,并以此实施前馈性控制干预管理。随后,在实施产后干预的过程中组建规范化的管理制度,将导致感染的风险因素的发生控制至最低,最大程度上提升护理治疗〔10-11〕。通过组建干预小组,可有效监管控制组内成员的实施流程及操作手段,全面落实多种规章制度,间接性使医护人员规范操作的安全性和准确性,从而培养医护人员的良好行为和意识,进一步完善护理质量,为患者提供质量更佳的干预服务〔12-13〕。
3.2 对焦虑抑郁评分的影响
本研究说明实施前馈控制管理方案不仅能够有效改善患者负性情绪,降低患者的痛苦及其家庭负担。分析其原因:经医护人员调查发现,绝大多数患者在分娩前的紧张感及对于分娩手术的恐惧感较为明显,致使无法积极、有效地配合预后干预,对后续的康复效果造成严重影响。医护人员通过对感染因素实施针对性干预,从患者自身和外界影响两方面角度出发,从饮食、健康宣讲及系统培训等全方位、系统化地实施综合护理〔9,14〕,从本源上解决问题,以加强护理效果,进而改善医护人员的工作质量,为后续的治疗打下基础。与李娟等〔15〕的研究结果一致。
3.3 对工作质量评分的影响
本研究中通过前馈控制小组成员对于分娩感染风险因素进行分析,及时查询影响母婴健康的影响因素,定期对产妇预后干预方案进行调查,并结合该院治疗现状对风险管理制度进行改革,以制定针对性的干预管理措施,对产科管理护理的各个实施步骤中采取有反馈、有措施的良性循环管理,逐步达到预期目标,使干预整体更佳科学化、专业化,从而提升医护人员的护理工作质量〔16-17〕。干预后,观察组护理质量评分优于对照组,说明实施前馈控制管理方案可提升护理质量和治疗效率,进而增加母婴存活率。
综上所述,通过实施前馈控制管理方案能够有效降低患者感染概率,改善其负性情绪,为后续临床试验提供有效的参考价值。但实施过程中需大量医护人员参与,但针对我国现阶段医疗现状而言,部分偏远地区及欠发达地区仍有待商榷,还需进一步研究。目前,前馈控制管理方案缺乏多中心、大样本的文化研究。因此,望在以后临床研究中,对前馈控制管理方案进行更加深入研究,以便查询符合我国国情的更加明确的干预方案。
利益冲突所有作者均声明不存在利益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