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韧”而解:社区应对公共危机的困境及优化路径研究
2023-09-08胥嘉慧王梦涵殷钰
胥嘉慧 王梦涵 殷钰
摘要:社区在保障社区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打造韧性社区、防范和化解突发公共危机事件方面具有重要潜力。社区韧性是社会韧性的基础、是战胜灾害的关键所在,所以,提升社区韧性治理能力逐渐成为社区治理现代化的重要课题。本文对社区在应对公共危机事件中所发挥的作用以及社区面临的困境进行分析,探讨社区应对危机的合理优化路径,以促进社区韧性治理能力的提升。
关键词:公共危机;社区韧性;社区治理
公共危机通常是指影响大部分或者全部的社会成员的安全利益,需要以政府为主体的公共组织全力应对、公众多方位参与配合治理的危机事件、危机情境、紧急状态。[1]张成福教授将公共危机划分为三类:一是灾害类危机,包括自然灾害和人为灾害,前者如地震、火山、水灾、台风、雪灾等,后者如暴力冲突、恐怖活动、公共卫生等事件;二是事故类危机,如飞机、列车、船舶等重大交通事故,爆炸、放射性物质大量泄漏等事故;三是重大事件类危机,包括金融危机、暴动、大量杀伤性恐怖事件,这一类危机通常危害到国家安全。[2]
一、理论视角:韧性理论
“韧性” (Resilience)一词于19世纪中叶首先被机械学使用,意指一个物体在经受到外力进而产生性状变化却没有断裂的情况下恢复到初始状态的能力。联合国国际减灾署在2015年的 《仙台减少灾害风险框架》中,将 “韧性”定义为 “系统、社区或社会内部适应灾害的能力,通过抵抗和改变以达到和维持合适的结构和功能”。[3]后来 “韧性”概念在社会学、组织学、公共管理学领域广泛应用。“韧性”既包含对抵御突发事件的抗压能力又包含从突发事件中恢复和学习提升的能力。[4]
2002年美国学者佩·顿首次发表以韧性社区为标题的论文,标志着韧性理论正式开始引入社区研究之中。我国学者也逐步对社区韧性开展相关研究。颜德如提炼出社区韧性的五个维度:物理韧性、组织韧性、技术韧性、制度韧性和心理韧性,并尝试构建韧性视角下社区应急治理体制的分析框架。[5]
结合其他学者对社区韧性的维度,本文将社区韧性要素分为社会、社区和居民三个方面。以徐州Y社区为例,探讨Y社区应对公共危机时韧性能力的体现、面临的困境以及提升社区韧性治理能力的优化路径。
二、Y社区应对公共危机时韧性能力的体现
Y社区位于徐州市段庄街道,2005年由纺织、纺西、段东、段西4个居委会合并成立。社区面积0.4平方公里,常住人口5 100人,小区23个、居民住宅楼82栋,平房11排;有9个党组织、580名党员、53个党员中心户。Y社区以楼栋为单位进行管理,依据网格化划分为9个网格。居民群体以老年人为主,楼户存在部分空房。
实地调研了解到,Y社区具备一支应急救援服务队,成立于2022年2月。该救援服务队建立了 “1+9+83+N”机制,也就是由1支党支部发挥主导作用,9个网格员负责信息传递,83个楼长配合工作,还有N个志愿者协同应对公共危机。
社区救援队与社会多元主体协同应对危机,2022年3月,该救援队在新冠疫情突发时投入应急工作;同年7月,由于暴雨严重影响了居民的安全出行,救援队参与社区防汛救援。无论是面对疫情还是汛情,社区应急救援队都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三、社区应对公共危机面临的困境
多元主体的参与在基层应急管理中十分重要。但通过实地调研和问卷调查分析发现,Y社区应对公共危机时,在社会、社区和居民参与三个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 (详见表1、表2、表3)。
(一)社会方面
表1中,“人员、物资等支持力量薄弱”这一选项被居民大量选择。人员和物资的主要来源有两个:一是社区自身平时的储备,如社区工作者和应急物资存储的数量;二是社区在公共危机发生时获得的外部援助,此类援助主要来源于第三方社会机构。人员和物资都是社区应对公共危机的重要底气,而这两者的缺失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Y社区平时并没有与第三方社会机构进行资源链接和合作。
(二)社区方面
1.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
表1中 “社区设施不够完善或落后”这一选项被选择的概率达到了32%,说明Y社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存在问题。我们在实地调研中发现,Y社区居民安装的防盗窗已经锈迹斑斑,楼道里的照明灯和每一栋楼的防盗门也已经无法正常使用。公共空间狭窄,楼与楼之间的距离较小,加上存在私家车乱停乱放、占用公共道路的现象,居民的公共活动空间已经所剩无几。
2.工作效率低下
表1中 “应急工作表面化,没有落到实处”被选择的概率达到了32%,反映出Y社区的应急工作执行效率不高,社区没有在公共危机发生时制订合理工作方案,工作者也没有将工作完全落实。
3.缺少应急工作预案
社区如果没有针对可能发生的公共危机制定应急工作预案,在公共危机发生时就难以在短时间内将危机控制住。Y社区在平时缺少针对公共危机的应急工作预案,缺乏 “全周期”管理理念,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导致了工作效率低下的问题。
(三)居民参与方面
1.居民参与意愿较低
对于 “您是否参与过社区应对公共危机的工作”这一问题,回答 “是”的居民仅仅只有13%,而回答 “否”的居民高达87%,说明绝大部分居民都没有参与过社区应对公共危机的工作。
2.居民参与方式被动
居民参与到社区应急工作的方式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是主动参与,以实现自我价值为目的;二是被动参与,受自身政治身份的影响或因社区动员而参与。表3统计的主体是参与应急工作的居民,由表3可见,虽然 “出于自身责任感,实现自我价值”被选择的概率有32.5%,但是其他选项如 “家人亲友的鼓励支持”和 “社区的应急工作动员”也有22.5%被选择的概率,两者差别并不大,这反映出受自身意愿驱使参与到社区应急工作中的居民較少,居民参与到社区工作中的动机不强。
四、韧性社区治理能力提升的优化路径
(一)社会方面
社区要利用当地医疗机构资源,强化社区医疗人才建设;还需要与企业、社会组织建立应急物资的合作机制,发挥好企业、社会组织相应的物资优势;社区可以与慈善公益机构合作,慈善公益机构将志愿者分配到社区当中,协助社区应急工作的实施。
(二)社区方面
社区要完善公共设施,优化社区内部交通,确保公共危机事件发生时可以进行正常的交通流转。此外,社区基础设施的功能转换也是提升物理韧性的主要途径。在危机事件发生时,社区可以将快递站点作为物资储备点使用;供居民活动的公共空间在卫生性事件发生时可以作为隔离点等。
在公共危机发生时,社区居委会要制定合理的分工方案,明晰各类社区治理主体职责,将人力物力资源分配到社区的每个角落,尽量避免出现人力物力分配不均的情况。社区还需要对自发参与到应急工作中的居民和志愿者进行技能培训,让他们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这不仅可以提高他们的工作效率,还可以保障他们的人身安全。
在平时为公共危机事件准备好应急工作方案。当危机发生时,应急预案可以有效减少社区恐慌,增强社区自信,也有利于提高后续应急工作的效率。不仅要进行灾前预警工作,还需要强化 “全周期管理”理念。补齐老旧社区治理短板和弱项,建立应对突发事件预警、事前准备、事中响应和事后恢复的闭环治理思路,提高社区工作的实际运转效率。[6]
(三)居民参与方面
社区归属感是影响居民参与的重要因素,也是衡量社区韧性的重要指标,居民较高的社区归属感可以有效降低公共危机给社区带来的危机。社区要加大宣传力度,使居民切实感受到社区的进步和改变,提高对社区日常生活的满足感和对社区未来发展的预期满意度。[7]同时,社区在平时要多关注居民的日常生活,社区要对面临困境的居民及时伸出援手,举全社区之力尽可能地帮助他们摆脱困难。
居民是在公共危机事件发生时受冲击最大的对象,但同时也是巨大的人力资源。长期以来,由于受自上而下的传统社区动员模式影响,社区居民习惯于置身社区管理之外,缺乏积极主动参与社区事务治理的意识和积极性。[8]因而社区需要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资源和力量,增强居民的协同共治理念,平时多组织社区内部的公共活动,调动起居民参与的积极性,在公共活动中促进居民彼此之间的了解,加强社区内部的凝聚力。
五、结束语
韧性社区的建设在未来愈发重要,这种社区结构将多方力量联结起来,将社区抵御灾害的能力提升到了新的层面,也与国家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观相符。本文通过韧性视角,分析社区应对公共危机遇到的困境并提出相应的优化方案,以期推动社区应急治理的发展完善,进一步推进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
參考文献:
[1] 孙阅.我国公共危机应对中的志愿者管理问题研究[D].哈尔滨:黑龙江大学,2015.
[2] 张成福.风险社会中的政府风险管理:评 《政府风险管理:风险社会中的应急管理升级与社会治理转型》[J].中国行政管理, 2015(04):157-158.
[3] 唐古拉.基于韧性理念的老旧社区改造和治理思考[J].城市建筑,2022,19(23):85-89.
[4] 王鸿江,申俊龙.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社区韧性能力提升探讨:以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为例[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 2022,42(03):215-218.
[5] 颜德如.构建韧性的社区应急治理体制[J].行政论坛,2020, 27(03):89-96.
[6] 黎昌珍,吴林柽.韧性治理视角下城市老旧社区应对风险的困境与出路[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22(05):74-77.
[7] 马丽娜.老城区居民参与问题的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11.
[8] 孙必胜.试析城市 “韧性” 社区构建的实务过程与优化路径:基于南京市X社区公共危机应急治理的考察[J].北京城市学院学报,2022(03):20-24.
作者简介: 胥嘉慧,女,汉族,江苏徐州人,本科在读,研究方向:社会工作;
王梦涵,男,汉族,江苏常州人,本科在读,研究方向:社会工作;
殷钰,女,汉族,江苏常州人,本科在读,研究方向:社会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