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陵寝制度的起源与确立

2023-09-08盛越浦

炎黄地理 2023年8期
关键词:陵寝陵墓制度

盛越浦

陵寝制度是中国古代文明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种权力和地位的象征。陵寝制度的形成与贵族制度和礼制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贵族之间通过修建更加庞大的陵墓彰显身份地位,而陵墓的规划、建造和陪葬品的制作则依照礼制进行。中国陵寝制度不仅是一种历史遗存,更是我国的文化遗产。因此,对中国陵寝制度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文化意义。现对陵寝制度的概念、历史背景、特点等进行概述,结合妇好墓、中山王墓、秦始皇陵园等经典建筑及其产生的影响,分析各历史阶段中陵寝制度的发展特征与作用,从而探寻中国陵寝制度的价值。

陵寝制度相关概述

陵寝制度概念解析

陵寝是指国家、君王与皇族等人的墓地。一般由墓、祭殿、配殿、园林等组成,是一个大型的园林式建筑群,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陵寝制度是建设和管理古代帝王陵墓的机制,是中国古代礼制文化的重要内容,它囊括了陵墓建筑、陵墓区域、祭祀活动、陵制等方面的内容。陵寝制度是中国传统社会中的一种官方制度,是为了彰显统治者的威严和尊荣,以及维护社会秩序和稳定而设立的。

陵寝制度的历史背景

中国古代陵寝制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商代。在商代,墓葬通常建立在位置较高的地方,并建有石室和石门护卫。墓室内还有各种陪葬品,包括青铜器、玉器、陶器、布帛等。随着历史的发展,陵寝制度逐渐发展为以君主和贵族为主的制度。春秋时期,诸侯王公们用挖祖坟的方式压制邻国。到了战国时期,陵寝制度渐趋完善。秦国用了数百万匠人完成了历时十余年,占地达五十多平方千米的秦始皇陵,其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汉代时期,陵寝制度进一步完善,形成了以纪念德才兼备的人物为主的制度。到了唐代,陵寝制度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度,皇帝和太后的陵墓规模更为宏伟,陵制也更加完善。总的来说,陵寝制度的确立和发展与中国古代的政治、社会、经济和文化状况等多个方面密切相关,也反映了统治者对人们思想和行为的一种管制和规范。

陵寝制度的特点概述

中国古代陵寝制度规模宏大,布局多样,建筑特色鲜明,装饰华丽,陪葬品丰富,这些特点彰显了中国古代陵墓建筑的独特魅力。具体来说,陵寝制度有以下特点。一是规模方面,中国古代陵寝制度的建造规模一般很大。最大的陵墓如秦始皇陵园占地面积超过35平方千米,而较小的陵墓也往往有数千平方米。二是布局方面,陵墓布局多样化,常见的布局形式有顺应自然地势而设的山墓、悬棺墓、墓室等。同时,陵墓内外的配建设施也随陵墓规模和陵制变化而调整。三是建筑风格方面,古代陵墓建筑风格多样,常见的有大殿、墓室、配殿等建筑形式。建筑风格在各个朝代之间也有区别,例如汉墓多采用砖木结构,唐宋墓则以石结构为主等。四是装饰方面,中国古代陵墓的装饰极其丰富,常见的有壁画、陶俑、器物、玉器、金银器等。不同的陵墓有不同的装饰元素,如兵马俑坑的士兵和战马,昭陵的壁画,明清陵的石像等。五是陪葬品方面,陵墓陪葬品也是中国古代陵寝制度的一大特点,陪葬品类型包括金银器、青铜器、玉器、陶器等各种器物和服饰、家具等。

我国陵寝制度起源与确立的阶段历程与特征概述

古代陵寝制度的建立与发展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春秋战国时期

春秋战国时期是先秦时期陵寝制度的初始时期,当时各诸侯国为了维护君主尊严和家族荣誉,开始规划和建造大型陵墓,以彰显家族势力,以秦国、齐国、楚国、中山国等为代表,也正是在这个时期,陵寝制度开始逐渐确立。春秋战国的陵墓规模庞大,造型庄严,包括多座殿堂和数十个墓室。各诸侯国和贵族纷纷建造陵墓,使得陵墓的数量急剧增加。此时,陵墓建造开始趋于规范化。建造陵墓严格按照礼制进行,施工过程中还需要举行各种牲礼和祭祀活动。陵墓内的装饰和陪葬品越来越精细华丽。宫殿、舞台、墓道、石阶等建筑装饰手法被广泛采用,陶俑逐渐成为陵墓内的主要陪葬品。

秦汉时期

随着秦始皇完成统一、建立封建王朝,中国陵寝制度开始顺应政治制度的变革而发生相应的变化。秦始皇进行了极为宏大的陵寝建设,打造了一座规模庞大、绝无仅有的陵墓建筑,秦始皇陵成为陵墓的经典。汉代时期继承和发扬了秦朝建陵制度,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一个更加完善的陵墓建设系统。该时期的陵寝制度有显著的规制化特征,通过颁布一系列法令和规章制度来组织陵寝建造,形成一套完整的法律法规;建造的陵墓规模愈发庞大,其中最显著的是地下宫殿的建造;建筑布局上更加讲究,整個陵园往往由前殿、正殿和后殿组成,三殿之间还有供佛的广场和供奉陶俑的陪葬室。秦汉时期的陶塑艺术较为普及,因此大量出土的陶俑成为秦汉陵寝文物的重要组成部分。秦汉时期,铜制器物、彩绘石器、珠玑首饰等精美的陪葬器物也大量出现。在中国古代陵寝制度发展的历史进程中,秦汉时期的陵墓有很多新的特点和变化,陵寝制度的规制化、陵寝建造布局化、陪葬品制作艺术化等特征为后世提供了模板。

魏晋南北朝时期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陵墓制度发展的转折时期。随着汉朝灭亡和外来民族的入侵,先前的封建发展形态逐渐衰落。这一时期建立的陵墓大量采用山墓形式,代表性的陵墓有曹魏的铜雀台和吴汉的石头城等。这一时期的陵寝制度不断发展,以皇帝陵墓为主的陵寝制度渐趋完备。陵寝墓葬的类型、种类出现了新变化,普通百姓的墓葬形式也开始增加。墓葬的形式开始多样化,石刻墓和壁画墓成为一种新的墓型。在这一时期的墓葬中,汉墓遗风仍能体现出来。同时,陵寝的装修和坟贡制度也在这一时期得到了深化。皇陵规模和建筑均较之前更大,建筑中的陪葬品数量不断增加,墓道、墓穴等建筑结构也更加复杂。从整体上来看,该时期中国陵寝制度的发展趋势是多样化的,极大地丰富了陵寝的文化内涵。

唐宋元时期

这一时期陵墓建筑进入了对称、规整的时期,墓室为四合院式、园林式、殿堂式等多种形式。唐代的建陵以唐玄宗的唐泰陵为代表,形式多样,文物丰富。宋元时期主要建陵有河南巩义地区的北宋皇陵和浙江绍兴地区的宋六陵等,规模宏大,布局巧妙,代表了当时技术和文化的高度。该时期的陵墓的布局更严谨规范,陵墓的建设由官方掌控,还出现了陵寝制度,对陵墓的建造等设立了严格和周详的审批和备案程序。陵墓的正殿、前殿和后殿等布局非常接近,前殿中央常常为一尊佛或祖先塑像,以神庙为核心的布局方式表达了严谨而统一的宗教信仰。各种精美的陶器、瓷器、金银器、玉器等陪葬品应运而生,在唐朝出现了以唐三彩为代表的陶俑、青瓷、白瓷、铜俑等多种名贵陪葬物品。随着各国文化交流,外来文化也通过陵墓文化被引入陵墓装饰中。如唐陵墓中的天花板就绘制了大量佛像和门窗图案,以及墓室中的壁画和彩塑等。

总体而言,中国陵寝制度的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元首崇拜与国家建构的相互矛盾与融合;二是对天象、占卜等传统宗教信仰的应用;三是对地理、水文知识的运用;四是对建筑工程技术和陶瓷制造技术的传承。陵寝制度对中国文化和建筑艺术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也是中国古代文明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国陵寝制度下建立与发展中的典型建筑与影响

妇好墓

妇好墓位于安阳市殷墟宫殿宗庙区丙组基址西南,于1976年被考古工作者发掘,被列为1976年“全国十大考古成果”。也是殷墟科学发掘以来发现的、唯一保存完整的商代王室成员墓葬。是1928年以来殷墟宫殿宗庙区最重要的考古发现之一,该墓南北长5.6米,东西宽4米,深7.5米。墓上建有被甲骨卜辞称为“母辛宗”的享堂。

妇好享堂、母辛宗,即是妇好死后,商王武丁为祭祀妇好,在其墓圹上所修建的宗庙建筑,妇好──庙号“辛”。其墓上的享堂,卜辞称“母辛宗”。这座建筑就是对母辛宗遗迹的科学复原(见图1)。

图1 妇好墓“母辛宗”复原图(图片来源于网络)

妇好墓规模庞大,属于集团墓,包括墓前、墓后、中心庭院、侧面庭院等。墓前有两个石雕楼阁,墓后有一个比同期伯陵略小的葬主驾奴车印章的石墩。墓前的石雕楼阁均呈悬楼式,墓门悬挑四层,重叠错落。墓前还有唐代所建的石拱牌楼三间,前四字“古往今来”为颜真卿所书。妇好墓中心庭院中有12根粗大的圆柱支持巨大的顶篷,这些圆柱上刻有各种精美的纹饰,如凤、龟、雀、虎等。庭院内的地面用不同颜色的陶瓷片拼成各种图案,技艺十分精湛。妇好墓的建造不仅展现了周代的建筑技术和文化水平,同时也表达了对妇好的崇敬和尊重。它巧妙地结合了周文化和帝王陵寝制度中的思想,为后人留下了珍贵的历史遗迹和艺术宝藏。

中山王墓

中山王墓是中国陵寝制度下的另一座经典建筑,是中国战国时期中山国的君主墓,位于今天的河北省平山县境内。墓葬建于公元前4世纪中叶,墓主人是中山国的君王权。中山王墓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的秦汉陵墓之一,是中国考古学重要的文物遗址之一。

中山王墓主要由两个部分构成:地面陵墓和地下墓室。墓的规模宏大,单从地面看,墓丘呈南北长约243米、东西宽约204米的矩形,周长700余米,上下高度约21米。地下墓室则由葬室、侧室、通道、排水系统、墓券和陪葬品等组成,内见各式精美陶俑、青铜器、玉器、银器、金器、漆器、车马器等。中山王墓最著名的特色是“兆域图”,也称“兆域方”,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张地图。这张在陵墓上的巨幅精美壁画,长22.4米,高2.4米,以浓淡对比和弯曲线条描绘了中山国当时的疆域和各种山川地形,标明了各种行政区划和交通要道。这一壁画对地理学、历史学和地质学等领域的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从该地图可见中山王精细且清晰的管辖与征服能力,同时也反映了中国古代对于地理与天文学的认识和研究水平。中山王墓作为中国古代陵墓建筑的重要代表,不仅是中国陵寝制度下的典型建筑,同时在陵墓规模、陪葬品、陵制等方面也对后世皇家陵墓的建筑和规划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秦始皇陵园

秦始皇陵园,位于今天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骊山脚下,是中国陵寝制度下的一座标志性建筑。秦始皇陵园占地面积较大,包括陵宫、配殿、兵马俑坑等,其中兵马俑坑是其最著名的景点(见图2)。

图2 秦始皇陵园平面图:①寝殿;②便殿;③骊山食官;④园寺吏舍;⑤封土(图片来源于网络)

秦始皇陵园是秦始皇于公元前246年开始兴建,历时近40年,由70万名壮丁修建而成。其规模极大,占地面积超35平方千米。陵园内的配殿、陵墓等建筑群落都富丽堂皇,极具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陵园内陵宫的主要建筑有太和殿、中岳庙和显庆殿等建筑。这些建筑中,太和殿是其中最为宏伟壮丽的建筑,长达270米,上覆金瓦。其外立面富丽堂皇,布满了精美的壁画和彩色陶器。秦始皇陵园作为中国陵寝制度下的经典建筑,除了规模宏大、艺术价值丰富外,更重要的是它代表了秦始皇的政治思想。其宏伟的建筑、巨大的规模和独特的布局方式,为后来许多王朝的陵墓建筑设计和陵制规划提供了借鉴。秦始皇陵园保留了中国古代先进的陵寝建筑工艺,对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我国陵寝制度起源与确立的价值体现

中国陵寝制度是中国古代文明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历史价值和文化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体现了封建社会的权力和地位,古代陵寝富丽堂皇、装饰华丽、规模宏大,代表了贵族、皇帝的权力地位和社会地位。二是体现了礼制和道德伦理,古代陵寝的建造和装饰都遵循了礼制和道德伦理,通过建立陵寝制度,凸显了中国古代的礼仪文化。三是保护和弘扬文化遗产,古代陵寝在规制、建筑、装饰和陪葬品制作等方面体现出了高超的文化艺术水平,许多历史文化名人的墓葬对后世的文化遗产保护和发扬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四是引领中国陵寝文化的发展,中国陵寝制度经历了长期的演进和发展,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特点和体系,不仅反映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历程,也为后代留下了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

总之,中国陵寝制度的价值体现在其庄重、肃穆和典雅的文化内涵中,代表着中国古代文化和文物的珍貴遗产,充分彰显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因此,加强对陵寝制度的保护与研究,对于推进文化艺术事业的发展和中国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作者单位:洛阳市考古研究院)

猜你喜欢

陵寝陵墓制度
近40年清朝陵寝研究述评
10 Facts You Should Know About Nanjing
浅探辽代捺钵制度及其形成与层次
古代陵墓中的防盗机关
慈湖蒋陵首次清明不开放
签约制度怎么落到实处
构建好制度 织牢保障网
一项完善中的制度
金字塔不都是陵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