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发自内心地微笑
2023-09-08赵玉渊
赵玉渊
“微笑抑郁”是最近几年网上流行的一种说法,但是医学上并没有这个术语。“微笑抑郁”不是一个诊断学的概念,因为抑郁就是抑郁,不分微笑和不微笑。
一边在人前微笑,一边在人后抑郁,这类人往往内心有强烈的痛苦体验,但表面上却很平静,他们通常不希望别人知道自己的真实情况,导致内心的痛苦很难被他人发觉,甚至给人格外开朗的错觉。这类现象在自尊高或文化程度高的人身上尤其常见。
微笑会骗人,也会“保护”自己
“微笑抑郁”通常分两种类型:一种是用微笑骗别人。这种类型的人很清楚自己感到痛苦和压抑,但是担心被别人看出来,或是碍于面子,又或是为了应付社交,他们不但表现得若无其事,而且强颜欢笑。另一种是用微笑骗自己。这种类型的人往往不能察觉到自己已经抑郁了,只是隐隐觉得自己有点不对劲,然后下意识地否认自己的负面情绪,仿佛只要自己表现得像个正常人,就能说明自己没问题。
当然,还有些人是这两种类型的混合,但不论是哪一种,都属于在潜意识里不敢正视自己。这也是人之常情,毕竟目前社会上对抑郁症有很多误解,也有很多人对伴有抑郁情绪的人持不理解、不友好的态度。微笑有时也是一种本能的自我保护。然而,这种“保护”存在很大的隐患,它可能会让人错过最佳的自救机会。
人们往往会通过一个人的外在表现,去判断他一定具有或不具有某种特质。比如一个人经常微笑,有些人就觉得他一定是一个阳光开朗的人。其实,因为人生存于社会,所以必须融入社会。为了基本的人际交往或职业需要,个体有时不得不伪装自己。比如说明星,他们的职业就需要他们为粉丝树立一个阳光积极的形象。所以当某些明星患了抑郁症的消息传出时,很多人都会觉得不可思议,那是因为不少公众人物伪装了自己的心情,没有让大众知道他们的真实感受。
很多人对自己的社交形象是有一个具体要求的,尤其是医生、警察、军人、教师、明星等职业。因为大众对这些职业常常有刻板印象,所以个体在从事这些职业时,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往大众所期待的方向去靠拢,于无意中展現出一种与内心不符的形象。个别人甚至还会慢慢产生一种不合理的观念,觉得自己就应该是什么样子的,不能是什么样子的。如果达不到身边人的期待,他就觉得自己做得不够好,而做得不够好是不应该发生的事。人一旦有了这种想法,在思维上就容易钻牛角尖,一点小小的失误都会让其自责不已。这种类型的人同时也会格外在意他人的评价,在他人面前极力维护自己的正面形象。
过分在意他人的评价,其实是个体内心的自我要求对外界的投射。事实上,别人没有那么关注我们,个体之所以对他人的评价格外在意,是因为他对自己有一个苛刻的要求。
明明已经如此痛苦,为什么还要时时面带微笑呢?
“微笑抑郁”的原因除了负面情绪,还可能与个体的讨好型人格有关。患有“微笑抑郁”的人可能在潜意识里会有这样的认知:“我”需要时刻表现得阳光开朗才能被别人认可。所以他们无意识地压抑自己悲伤、沮丧的一面。从这个角度来看,个体更应该去体会自己的真实情绪,直面自己的真实想法,告诉自己:“我现在不开心了,要允许自己伤心一会儿。”笔者建议属于讨好型人格的个体,在生活中积极主动地交往那些共情能力强的朋友,感受被他人接纳的时刻。
部分伴有抑郁情绪的个体还伴有完美主义的倾向,比如有些人对自己在工作中的表现要求很高。敬业是个好品质,但凡事有两面性,过多的自我要求就会产生过多的自我否定、自我批评、自我怀疑,而这些是产生抑郁情绪的核心因素。
当然,抑郁症的产生与个体所从事的职业是没有必然联系的(与性别倒是有一定的关系,有研究表明,女性患抑郁症的概率是男性的两倍多),无论从事哪一种职业,当事人都不要忽视自己内心的真实感受,一定要察觉自己的情绪,及时关爱自己。如果一个人出现情绪低落(觉得平时喜欢做的事现在都感到无趣)、思维低落(记忆力下降,思考能力下降)、行动低落(只想躺着,做任何事都觉得累)这三点,就要引起警觉了。
利用好负面情绪,勇敢面对生活
负面情绪的出现其实也是有价值的,愤怒能够促使人保护自己;焦虑能让人关注需要面对的风险挑战,想方设法去解决问题;悲伤有助于得到身边人的支持和关怀。这是人类在漫长的进化历史上,在与各种各样的灾难抗衡的过程中,产生的一种特别重要的保护机制。所以当负面情绪出现时,不要一味地否定它、回避它,要勇敢地面对它。
若是高中生出现负面情绪,情况就会更复杂一些,因为对于高中生来说,受外界环境的影响通常比成年人要大得多,毕竟未成年人能够自己掌控的事物并不多。整个社会都在有意无意地带给高中生有关学习的压力,再加上父母、老师的要求,高中生所承受的外在压力就更大了。相较之下,家庭因素的影响更多一些,比如说父母比较苛刻、父母因教育理念不同而常常争吵等。在这种情况下,个体再怎么做自我调节也摆脱不了糟糕的外在环境,因为还没有成年的他们尚不能独自生存于这个社会,必须依附于家长。因此,个体眼下所能做的,就是用积极取向去看待所有问题,即当感觉到不舒服时,就多关注自己目前已经取得了什么样的成绩、自己曾经拥有过什么。总之,高中生要培养自己从正面看待问题的习惯。毕竟,当一个人改变不了外在环境的时候,就只能从内在去突破了,同时暗示自己:“我”还年轻,年轻意味着“我”还有无限可能,“我”有机会为自己创造更适合的生活环境。
在勇敢地面对负面情绪之前,我们要先分清抑郁情绪和抑郁症的区别。抑郁情绪只是一种心理变化,每个人都会出现抑郁情绪,这未必需要进行专业的治疗,可通过自我调节积极自救,即避免过度自我批评,用积极取向去看待问题。具体操作有参加各种体育活动、向可靠的亲友倾诉烦恼、降低目标值等。
但是如果你患上的是抑郁症,那就必须进行专业的治疗。让一个抑郁症患者去积极地看待问题、解决问题,或者去跑步、登山,他是没有这个动力的。运动也好,正向冥想也好,乐观思考也好,这些方法都不是能够对抑郁症产生效果的核心因素,它们只是一种辅助工具。当个体的状态达到诊断学所认定的抑郁症的时候,他已经处于做不到自我调节的状态了,因为此时的他已经被情绪所挟持,或者说大脑的神经递质分泌已经紊乱,所以他才需要求助专业的医生,包括心理咨询师。
最后,希望我们都能发自内心地微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