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自卑中走出来,成为更好的自己

2023-09-08杨琳琼

求学·理科版 2023年17期
关键词:思维习惯自卑情绪

杨琳琼

小宸同学中考如愿考进了梦校,开始了高中生涯。在这所全市第一的高中里,他曾期待与旗鼓相当的伙伴并肩奋战,再续初中的辉煌,但很快他就被打击得没了斗志。入学后他的成绩一直在班级中下游晃荡,让他顿觉自己优势全无。而且他发现班里的同学不仅成绩好,还多才多艺、见多识广、开朗大方,自己相形见绌。技不如人、孤陋寡闻、内向扭捏……小宸感觉自己没了以前的光芒,不过是只井底之蛙,成绩没有起色,人格没有魅力,在班级中毫无存在感。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小宸沉陷在自卑的泥沼之中,不知道该怎么办。

小宸在比自己优秀的人面前产生了消极的自我评价,因为挫败感而陷入自卑情绪。你是否也有过类似的经历和感受?你是如何调整应对的?

我们为什么会自卑?

想要走出自卑,我们需要先了解什么是自卑,我们为什么会产生自卑心理,自卑心理的主要表现有哪些?

什么是自卑呢?自卑产生于个人对自己的认知,自己认为“我不好”“我不如别人”“我没用”“我成绩很差”……这是一种主观上的自我认知错误。越是这样想的人,越会把自己困在一个沼泽里出不来,而包裹着他的将是无穷无尽的负面情绪。

1.敏感脆弱

一般来说,自卑的人通常过分敏感,自尊心强。在一个班集体里,自卑的人通常会担心自己没有存在感,害怕被人忽略。所以他们很多时候会特别在意别人对自己的看法和评价。他们在与人交往的时候,即使听到别人的赞美,也会觉得不真实。他们会觉得别人是不是在说反话,因为他们觉得自己不可能这么优秀,甚至会怀疑那些赞美的话是不是在挖苦自己,从而产生心理落差。特别是处于青少年时期的高中生,最易多想、乱想。偶尔听到班级里有人提到自己的名字,他们就会紧张难安,认为同学可能是在说自己的坏话。

2.逃避心理

自卑的同学在行动时往往容易缩手缩脚,这就是逃避心理外在的表现形式之一。比如上课时害怕被老师点名;从不主动举手回答问题,尽管自己知道答案;在公众场合不想引起别人的注意;对一段关系(尤其是友谊)患得患失……这类同学习惯于“蜗居”在自己的小小世界里,躲在自己已经习惯的生活环境中,使得自身的行动力大大下降。

3.情绪化严重

高中生很容易受到来自家人、同学、老师等各方面的压力,比如原生家庭的望子成龙、同学优异的成绩、老师的期待……这些都是导致他们压抑的根源,也是他们产生自卑心理的主要原因。

他们害怕、担心那些不好的事情发生在自己身上,他们害怕自己的情绪总有一天会忍不住爆发。每个人都有一个抗压临界点,他们也不例外,他们也想找人倾诉,可他们更害怕的是别人的不理解,所以他们宁愿把负面情绪都埋在心底。他们很多时候表面上逆来顺受,但心底里早已压抑了很多不满和痛苦,无处发泄。这些负面情绪一旦积攒到了一个临界值,就会像山洪一样暴发,并且避无可避。

4.在日常交往中习惯妥协

高中生每天生活在一个大集体中,人际交往是很重要的日常活动。自卑的同学可能会因为害怕失去朋友而不敢表露内心真实的需求和想法,他们会害怕自己的想法收到负面的评价,所以在日常交往中常常牺牲自己的利益去满足别人的需求。即便偶尔内心会不情愿做某件事,他们也很少表达出自己不满的情绪,而这些情绪积压在内心又对自己的生活造成进一步的影响。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克服自己的自卑心理呢?

接纳自卑,接纳自己

看见自己的自卑,不要急着把它推走。自卑情绪的到来,其实也是对自己的提示,是帮助自己成长的契机。

我们惯常以为,重获自信就能告别自卑,其实并不尽然。当我们仅依赖于外部比较和成就来确立自信的支点时,我们并不容易真正告别自卑,以此获得的自信也很脆弱。比如小宸,把成绩作为自信的支点,经过努力,成绩赶上来了,他就能重获自信。可一旦成绩退步,自信又可能再度被自卑取代。而且,无论成绩带来的自信有多大,小宸还是错过了一件重要的事情——看见与接纳自己。

因为学习成绩优异考入优秀的学校,却发现学业暂时落后于人,这个事实客观存在,能否接纳至关重要。如果不能接纳,就会把目光一直放在掩饰自己的不如人上,想急于证明自己并非不如人,于是开始不断地与他人比较。此时,小宸在进一步的比较中发现自己不如人的地方还不止成绩,还有兴趣特长、谈吐形象、性格特点,等等,这导致他的自卑情绪越来越浓,直到把他束缚住,让他产生了自己一无是处的念头。

自卑这种消极的情绪源于不能接纳自己的缺点和不足。如果能够正视自己的问题,探究落后的原因,找到提高的方法,这样反而更有利于自己通向进步,获得突破和成功。

自我觉察,调整思维

自卑情绪的背后藏着我们的思维习惯,它们平时沿着多年以来我们塑造的、固定的思维方式熟练地发挥着作用,成为我们应对问题时的关键“一闪念”。可很多时候,它们也会误导我们,歪曲现实,使我们陷入自卑之中。

比如,小宸在同学中为自己的“一无是处”而感到羞耻自卑。但事实果真如此吗?就算你根本不认识小宸,你也知道小宸一定是夸大了自身的短处而忽略了长处。小宸身上原有的闪光之处,怎么就被他遗忘、忽略了呢?其实他正被一种“非黑即白”的思维习惯限制住了,即不是最优秀,那就是一无是处。如果把最优秀作为数轴的最右端,一无是处作为数轴的最左端,在最右和最左之间不是还有一大段距离嘛,它们也可以是“我虽然现在成绩处于中下游,但我的理解能力还是不错的,我缺的是练习”“我虽然不像其他人那么多才多艺,但我围棋下得还不错”……我们要警惕非黑即白的思维方式,看到黑白之间存在着更多的维度和可能的空間,自己既不是最优秀的,但也并非一无是处。客观来说,自己有不足,也有优势。带着对自己优势的珍惜和发展,以此刻的自己为起点,才能克服不足,变得更好。

其实,除了“非黑即白”,常误导我们陷入自卑的思维习惯还有不少,比如把一时的失败当作永远的“过于概括”,只关注消极一面的“心灵过滤”,将积极和中性统统转化为消极的“贬损积极”,等等。有意识地去觉察自我,辨析自卑情绪背后的想法,以及这些想法里的认知特点,客观地看待真实的自己和世界,才能让自己不被扭曲的认知带入无法自拔的自卑情绪里。

积极行动,积蓄能量

前面提到的两点,都着眼于先改变认识,而后行动。认同“接纳自我才能逐渐走出自卑”的观点后,面对不足,找到目标,聚焦于实现目标上;理解思维方式影响情绪后,觉察情绪及情绪背后的主观想法,做出调整,找到更具合理性和现实性的替代想法,重塑思维方式,培养新的思维习惯。这些方法都对走出自卑很有帮助。除此之外,还可以试试下面的几种方法。

1.表现出自信的样子

美国心理学之父威廉·詹姆斯认为,情绪和行为之间是相互影响的。例如,人们微笑是因为快乐,同时人们也会因为微笑而变得更加快乐。人们可以通过对某种情绪的表现而获得相应的心理感受,所以我们可以通过做出自信的样子来感受自信。比如在人群中抬头挺胸,在家里对镜自语“我很棒,我很优秀”,在每时每刻暗示自己“我有很多优势”,以此来为自己重拾信心、加油打气。

2.记录每日好事

根据积极心理学理论,每天记录三件好事,有助于提升自己在好的事情上的注意力和创造力,能让自己获得更多的幸福感。你可以从今天开始,拿一个小本子,每日记录三件好事,其中一件包含对自己的积极发现,比如“我发现自己能够很轻松地背诵《出师表》,好棒”“我发现自己能勇敢并清晰地与人据理力争,好强”……切记,慢慢从与他人比较的视角中挪开,多用积极的眼光来评价自己。

3.多做自己擅长的事

多做自己擅长的事情,这有助于我们积累积极体验,提升自我效能感。比如,擅长侍弄花草,那就养一些植物;擅长某项运动,那就争取每天去锻炼;口才好,那就去加入辩论队;擅长观察思考,那就尝试着把自己看到的想到的记录下来……

此刻的你是否也因各种理由而感到自卑?没关系,自我接纳,调整思维,积极行动,会帮助我们面对自卑,应对自卑,从自卑中走出来,更好地成为自己。在成长的道路上,我们不能让自卑困住脚步,愿我们都能努力从自卑中走出来,收获通达人生。

猜你喜欢

思维习惯自卑情绪
让自卑成为一种前行的力量
探索发展学生科学思维习惯的方法——以初中生物学实践活动为例
探索发展学生科学思维习惯的方法——以初中生物学实践活动为例
一个自卑者的自白:“觉得做什么都不行”
小情绪
小情绪
小情绪
战胜自卑,让生命之窗开出自信之花
提升学生数学素养的策略研究
自卑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