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例梅花鹿布氏杆菌病的诊治
2023-09-08李文平郭延辉权心娇付晓霞王雨千
李文平,郭延辉,张 鸿,权心娇,付晓霞,王雨千*
1.榆树市畜牧总站,吉林榆树 130400;2.长春市乾艺生物科技研究院,吉林长春 136100;3.吉林省畜牧兽医科学研究院,吉林长春 130111;4.长春市农业科学院,吉林长春 130111
布氏杆菌病病原是布氏杆菌,该病是一种多种动物和人畜共患传染病,不仅危害畜牧业发展而且损害人类健康,因此备受关注。而梅花鹿对牛、羊两种类型的布氏杆菌最易感染。至今发现的病例中,以牛型占比最多,还没有单独的鹿型,这说明鹿布氏杆菌病应该是由其它动物传播而发病,最可能就是从牛传染给鹿。该病在一定条件下发生传染,最主要经消化道或者是经皮肤伤口,或者是经过黏膜感染,可通过气溶胶传播,所以呼吸道也是传染的一个重要渠道。动物或是人感染本病后,病菌主要侵害生殖系统和神经系统。感染公鹿通常发生睾丸炎和附睾炎,导致公鹿精子少,或是无精,从而失去配种能力。母鹿一般是发生流产和乳腺炎。母鹿流产大多是在第一胎,第二胎一般不表现流产症状,而是表现出胎儿弱小,或者畸形、病胎,仔鹿很难成活。分娩的物质和奶液中含有大量布氏杆菌病原。
伴随牛、羊、猪和狗等动物布病被确诊后,鹿的布氏杆菌病在1940 年被首次发现,并发展至今,全世界持续有报道的病例,并且该病发病率持续上升,发病的范围逐渐扩大直至发展到170 多个国家。该病的致病力也发生了变异,变异方向向更隐蔽更大的范围发展,这给全世界人民开展防治布氏杆菌病造成了很多的障碍和困难,也给全世界带来了严重的经济损失。笔者现将经历的一例病例报告如下。
1 发病情况
2021 年5 月,在吉林省某鹿养殖户的鹿群中,发现一头初产的母鹿有生产症状,频频回顾腹部,四处游走,阴门有不清亮液体流出,过了2 h 还未产出,只有一个小蹄子时隐时现。决定助产,用吹针肌肉注射陆眠宁1 cm,母鹿在5 min 后麻醉卧倒后,术者双手消毒并涂上液体石蜡后阴道探查,发现产道开口不全,打催产针后,手臂勉强伸进一半,发现有一只鹿脚可以碰到,将姿势摆正,用产绳拴住鹿双腿腕部,牵引助产,勉强牵引出仔鹿后,发现仔鹿已经死亡,有恶臭味,胎儿有败血症病变,胎衣有黄色胶样浸润。怀疑感染布氏杆菌,遂决定做布氏杆菌病检测。
2 初步检测
2.1 检测原理
布氏杆菌抗体快速检测试纸基于胶体金免疫层析技术。检测时,样品中的布氏杆菌抗体与胶体金包被的抗原结合形成抗原抗体复合物,并沿着试纸流向NC膜的另一端。当该复合物流到膜上的T区时,固定在膜上的特异性抗原捕获该复合物并逐渐凝集成一条可见的T 线。C 线出现则表明免疫层析发生,即试纸有效;T 线出现则表明样品中含有布氏杆菌抗体。
2.2 保存和稳定性
试纸卡于室温阴凉干燥处保存,不可冷冻,避免阳光直晒,自生产日期起18 个月内有效。
2.3 测试步骤
2.3.1 采血1 mL,1 500 转/min,离心(样品若不能立即测试,应冷藏保存,超过24 h,应冷冻保存)。
2.3.2 将未开封的试纸卡和检测样品恢复至室温。
2.3.3 用吸管吸取血清,向平坦放置的试纸卡加样孔中缓慢滴入1 滴。
2.3.4 取出试纸卡包装中的稀释液,用吸管吸取,向试纸卡的加样孔缓慢滴入2 滴。
2.3.5 5 min 判断结果,10 min 后的结果无效。2.4 结果判断
阳性:C 线显示红色的色带,T 线也显示红色的色带,无论颜色深浅结果均判断为阳性。
阴性:C 线显示红色的色带,T 线不显示红色的色带,判为阴性。无效:C 线不显示红色的色带,无论T 线是否显示红色的色带,该试纸均判为无效。
该母鹿经检测结果为阳性,初步判断该母鹿感染了布氏杆菌病。
3 实验室检测
鉴于布氏杆菌病有可能由实验室感染,所以,按照规定凡涉及本病的样本检测,均应在生物安全2 级实验室进行,凡涉及本菌的培养,则需要在生物安全3 级实验室内操作。因条件有限,该病细菌学检查没有去做。
3.1 血清学检查
用已知抗体可以鉴定分离菌是否为布氏杆菌及其定型。普遍和实用的检测方式目前还是依赖于血清学检测。通常抗体在动物感染7 ~15 d 后出现。临床症状出现后,证明感染已经达到可以检测到抗体的时间。
首先利用虎红平板凝集试验(RBPT)检测,虎红平板凝集试验使用的虎红抗原(pH3.65 左右),能抑制引起非特异性反应的IgM 和增强特异性IgG的活性,特异性优于试管凝集试验。一般血清凝集价达到1:100 时判为阳性。操作方法:病鹿颈静脉采血5 mL 左右放置于试管中并离心,待分离血清后,在水浴锅灭活后冷藏冰箱保存备用。经检测该样品结果为阳性。
3.2 ELISA 复检
采取母鹿的全血5 mL,室温自然凝固10 min,离心15 min(2 000 转/min),小心收集上清液,保存过程中如果出现沉淀,再离心取上清液。用该样本,采用ELISA 方法检测布氏杆菌抗体检测,检测结果阳性。通过畜主询问,得知该母鹿未接种过布氏杆菌疫苗。
综合以上试验检测及临床症状,可以判断该鹿感染了布氏杆菌病野毒,其传播途径未知。
4 处理方法
4.1 该母鹿4 岁,初产母鹿,分析是近半年以来该母鹿感染了布氏杆菌病,除本次发生流产、难产症状以外,未发现明显的其它症状。该鹿体重正常,在难产前经饲养员回忆,有过吃料不积极的现象,喜趴卧,有时在圈舍内疾走,总体表现症状不够明显。
4.2 首先将该圈鹿隔离饲养,将该圈原地隔离,周围相邻圈舍内鹿全部清空,保持该圈鹿和其它鹿不接触;有专门的饲喂人员、饲喂的饲料,以及用具都单独区分出来使用。
4.3 对该圈舍全体鹿采用布氏杆菌试纸条做布氏杆菌检测,其中又发现一例阳性,经虎红平板凝集试验(RBPT)和ELISA 进一步检测,确诊该鹿也感染布氏杆菌病。4.4 因为布氏杆菌病是国家乙类传染病,无特殊治疗药物,动物感染后,只能控制症状,并防止疾病传播感染其它动物。所以,对患病的两只母鹿做无公害处理。
4.5 对产出的流产胎儿、胎衣、羊水和少量产道分泌物通过深埋的方式进行处理。对全圈舍用3%的火碱彻底消毒,连续消毒3 d;取漂白粉2 kg,加水8 kg,充分搅匀,即为20%的漂白粉混悬液,消毒鹿粪及粪沟,连用3 d。
4.6 10 d 后,对该圈母鹿再做一次布氏杆菌试纸条检测,结果全部是阴性。一个月后又检测,还是阴性。以后每隔3 个月做一次布病检测,直至连续6 个月内无新增的病例。同时,叮嘱饲养人员重点观察,并戴好口罩手套,做好个人防护。
5 讨论
5.1 布氏杆菌病目前检测手段主要有病原检测、虎红平板凝集(RBT)、试管凝集(SAT)、补体结合反应(CFT)、全乳环状试验、免疫层析(胶体金、银光微球、彩色微球)、琼脂扩散、荧光偏振(FPA)、ELISAD 等方法。目前临床最实用就是胶体金试纸检测技术和虎红平板凝集方法,该方法优点是价格低、使用简单、可操作性强;目前最先进的方法是荧光偏振的方法,该方法可以将免疫产生的抗体和野毒产生的抗体区别开来,从而辨别出该动物是否感染了布氏杆菌病野毒,特异性检出率可以达到99.1%。
5.2 主要采取以预防接种布氏杆菌疫苗为主,检疫隔离或淘汰为辅是我国布氏杆菌病的主要防制措施。当前使用比较多的疫苗有牛型19 号弱毒活苗和猪源菌株经培养基连续传代致弱的S2 株弱毒活菌苗;灭活苗有牛布氏杆菌45/20 和羊布氏杆菌53H38 菌苗,鹿群防制布氏杆菌主要接种布氏杆菌S2 菌苗。
布氏杆菌病的疫苗研究还存在许多的问题。弱毒疫苗要注意免疫抑制问题,也就是说弱毒疫苗并非菌数越多产生的免疫效果越好。布氏杆菌的特点是会使机体产生免疫抑制,从而使机体在免疫后处于免疫低水平状态,继而继发其它疾病。
无论是野毒感染还是弱毒疫苗免疫,其导致的免疫抑制问题会存在,必须值得注意,这也是该病流行多年,具有难治愈、难净化、传染快、隐形传播的一种原因,值得兽医临床上考虑。
5.3 消灭或控制布氏杆菌病的传播,首先应用疫苗免疫。在疫苗免疫的同时兼顾大型养殖鹿场的疾病净化,切断传播的途径,有规律的检测梅花鹿群体,有计划的扑杀病鹿,对易感染人群做好个人防护。这些所有的工作,也都需要大量的布病净化技术培训、推广以及政策的引导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