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结节性皮肤病的综合防控方法
2023-09-08广金钟
广金钟
辽宁省北票市娄家店动物卫生监督所,辽宁北票 122128
近些年来,我国牛羊养殖产业及产品加工产业发展呈现出提质增量的良好势头,尤其国民经济收入的稳步增长下,人民群众对于肉制品、奶制品的需求不断提升,市场需求的扩大与稳定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我国牛羊等养殖产业的快速发展。根据国家统计局相关统计数据显示,2022 年前三个季度全国牛肉产量485 万吨,比上一年同期增长3.6%;而羊肉产量达到346 万吨,增长了1.5%。而中央财政下拨资金到地方,积极推动肉牛提质增量,重点提高北方基础母牛存栏和南方牛羊草畜一体化发展,并继续开展畜禽养殖标准化技术推广,同时创建畜禽养殖科技示范基地,使新技术、新品种在畜禽养殖小区快速普及。
然而牛羊的规模化养殖也导致疫病频发,由于养殖密度控制不合理和养殖环境不达标等问题,常会导致出现一些牛羊疾病,牛结节性皮肤病即为其中的一种。牛结节性皮肤病又被称为牛结节疹或牛疙瘩皮肤病,其主要是受到痘病毒科山羊痘病毒属牛结节性皮肤病病毒感染所引起,其并不是常见牛疫病,是新近由境外传入的一种牛羊疫病,全国范围内有个别地区均确诊有牛结节性皮肤病疫情,并呈现蔓延趋势。
1 牛结节性皮肤病来源分析
牛结节性皮肤病最早可追溯到20 世纪20 年代末期的赞比亚,在赞比亚暴发后一路向西北方向蔓延,到2015 年牛结节性皮肤病已经传播到欧洲东南部。我国有些地区在引进的外流牛群中曾经出现了黄牛皮肤较为密集且数量较多的大小不等结节,并随着病情恶化出现坏死、化脓等症状,牛皮肤出现大范围溃烂,后来经过实验室化验检测确诊为牛结节性皮肤病病毒,国家农业农村部暂时将牛结节性皮肤病划归为二类动物疫病。因此,虽然牛结节性皮肤病致死率不高,但是对养牛生产还是有较大危害的。有些地区基层兽医部门也相应采取了积极对策,如及时扑杀、消毒,消灭传染源。
2 牛结节性皮肤病流行病学及病原分析
牛结节性皮肤病的主要宿主为不同品种的牛,但其它牲畜也存在一定感染概率,包括绵羊、山羊、黑羚羊、长颈鹿与家养兔等等。但病牛是牛结节性皮肤病的主要传染源头,病毒可存在于病牛的皮肤结节、血液、肌肉、唾液、鼻腔分泌物、精液和内脏当中,即便患病牛恢复痊愈也会携带病毒超过3周以上,仍会发生病毒传染。
牛结节性皮肤病大多是通过节肢动物、嗜血性蚊虫而传染,也可通过饲料、饮水或直接接触而导致受到传染,通常这一病症的发病有着一定的季节性,而不同地区流行性发病率有很大差异,即使处于同一发病地区,不同生物安全防控与养殖环境下,牛结节性皮肤病的发病率仍表现出很大的不同,最高发病率能够达到71.8%,而死亡率则约为30%。
牛结节性皮肤病病原分析后发现,痘病毒科山羊痘病毒属牛结节性皮肤病病毒的生命力极为顽强,其对于外界的物理因素与化学因素都有表现出很强的抵抗力,即便是处在pH 值6.6 ~8.6 范围内都能够实现长期存活。而在4 ℃的甘油盐水或细胞培养液当中也可存活120 ~180 d。而在较为干燥的结痂皮中也可存活30 d 以上。在低温试验中,处在-80 ℃的低温环境当中,例如将其保存到病变皮肤结节中,或将其置于组织培养液当中,其最长能够存活10 年以上。但在不断地实验探索中,相关检测结果表示,牛结节性皮肤病病毒对光、热、氯和碱以及酒精有着较高的敏感度,使用十二烷基硅酸钠溶液即可完成快速灭活,也可使用甲醛消毒剂予以灭杀。另外还可以使用磷酸碘消毒液,这种强酸碘制剂消毒液能够快速杀灭病毒。
3 牛结节性皮肤病临床症状
在感染病毒的初期,牛主要的症状是出现流泪和流鼻涕,同时会伴随着体温的快速升高,甚至会升到40.5 ℃,这种高体温会持续1 周以上,而身体方面则会出现明显的浅表淋巴结肿大症状,特别是在牛肩前淋巴结部位的肿大症状十分明显。
而如果是奶牛患病,则会表现出产奶量快速减少,在皮肤上会逐渐出现直径为1 ~5 cm 的圆状结节,深度1 ~2 cm,尤其易发生在牛的头部、颈肩部、牛外阴与阴囊、乳房和四肢皮肤位置。
在出现这些结节的同时,患病牛的口腔内部、鼻腔黏膜位置出现的坏死斑会逐渐形成脓性黏液,或黏液性化脓性分泌物,并分泌出大量的流涎。
牛结节性皮肤病典型的病变主要是出现溃疡,在溃疡面上部有时出现结痂,病牛皮肤上的病变结节持续长,有的可长达几个月时间,部分病牛的双眼或单眼角膜有时会出现疼痛性溃疡病变,严重的能够导致病牛失明。病牛的乳房、外生殖器和鼻以及口腔或眼黏膜出现结节,病牛关节顶部与腿部皮肤病变可引起皮下深层发生感染,治疗不及时可继发细菌性感染。乳腺炎和牛肺炎都能由病毒本身或继发性细菌感染引发,其是牛结节性皮肤病较为常见的并发症,公牛可能会出现永久性或暂时性不育,而怀孕母牛有很大概率发生流产,其发情延迟时间长达数个月,生病母牛和肉牛的生产性能出现大幅度下降。牛皮肤结节主要在生殖器、乳房、头颈部和四肢部位,有一些病牛会出现全身病变,病牛的皮张由于有结节而无法使用。牛感染结节性皮肤病后,有的牛群会出现85%发病率,有的牛群死亡率可达30%。
4 牛结节性皮肤病诊断及治疗
对于牛结节性皮肤病的诊断主要可以结合发病区域病牛的实际临床症状,根据病牛的病理学变化,针对牛结节性皮肤病予以进行初诊。但需要注意的是,部分牛常见疾病的临床症状与牛结节性皮肤病初期临床症状有着一定的相似度,需要采用实验室技术进行准确诊断。
目前对牛结节性皮肤病诊断中较为常见的实验室检测方法为抗体检测以及病原检测。其中抗体检测通常是使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以及病毒中和试验。而病原检测则通常会利用病毒培养方式,以及分离、PCR 技术等进行临床试验及观察诊断。
对于牛结节性皮肤病的治疗当前并没有较为高效的治疗方法,通常是以防控为主,但部分地区引入了国外治疗研究成果,对患病牛只体表皮肤结痂和结节部位,使用碘甘油等消毒防腐药剂予以反复涂抹,可起到有效促进结痂的效果。而对于一些体温较高且带有明显剧烈疼痛感的病牛,则可采用肌肉注射氟尼辛葡甲胺注射液方式予以治疗,可有效缓解症状,对于存在结节溃烂的病牛,可使用头孢噻呋钠进行肌肉注射,实现对症状的缓解。对于患病牛只眼部存在的感染,通常可采用环丙沙星溶液予以2 ~3 次冲洗。但在实际治疗中要尽量避免使用共用针头,对患病牛可采用药浴治疗,但要防止发生交叉感染,对于并未发病的同群牛只,则需要启动紧急免疫,并及时进行隔离。
5 牛结节性皮肤病的综合防控
5.1 需快速进行病牛隔离
在牛的规模化养殖当中如出现疑似患有牛结节性皮肤病的病牛,则需要立刻进行疑似患病牛只的隔离,并且全面进行患病牛只同群牛的分隔限制,并及时对病牛所接触相关用具、饲料、饮水等物品进行清理和限制。
对疑似患病牛生活的牛舍及邻近养殖场及时进行病牛隔离,并做好全面的消毒和清洁,如可使用漂白粉进行牛舍和饲养用具的消毒,并采用过氧乙酸对病牛牛体和共同生活牛群进行彻底消毒。注意要使用灭蝇灵等驱虫灭虫装置的配置,从而快速完成虫媒消杀。
5.2 需立刻进行疫苗接种
防控牛结节性皮肤病的具体做法中,较为有效的方法是疫苗接种,特别是针对处于高风险传染地区的牛群,养殖企业或个体养殖户需提前准备好疫苗免疫预防的相关用具,疫苗免疫通常能够在接种后28 d 产生持续的保护。
5.3 快速隔离传播途径
在完全确定发生牛结节性皮肤病之后,如发生病牛死亡则需要立刻进行病牛的扑杀,并快速进行牛舍消毒和病牛尸体的无害化处理,各地区需严格执行农村部和相关部门的政策法规以及疫病防控措施,以防止出现牛结节性皮肤病疫情地区有活牛被调出。此外,还需要加强对牛结节性皮肤病流行病学分析及调查,并做好各项防控工作,限制牛群移动,以实现对病毒传播途径的快速隔离。
5.4 提高生物安全防范水平
针对规模化、集中化养殖的企业需做好生物安全建设,重视对一些条件较好的养殖户及养殖企业打造安全防疫小区,定期要求相关行业内专家提供技术培训和专业指导,以此来不断提高生物安全防范的水平。同时使用杀灭蚊虫、苍蝇等药物,杜绝寄生虫传播,再配合牛场采取严格消毒措施,有效控制牛结节性皮肤病的传播和扩散。另外通过基层兽医部门的宣传,使养牛场重视牛结节性皮肤病的防控工作,加强引进外来种牛的检疫审查制度,有效防止外来牛群带来病毒,确保养牛场的生物安全。对于养殖场主来说,要对养殖场所和环境进行清洗和消毒,尤其是对比较容易污染到的动物产品,都需要进行彻底地消毒处理。消毒药不要使用一种,要穿梭用药,可以把碘制剂、季铵盐类和醛制剂的消毒水结合起来应用,实行轮换用药,不但可以提高消毒效果,也可避免细菌和病毒产生耐药性。
牛结节性皮肤病主要是以虫媒来进行病毒的传播,一旦出现患病牛只,则必然会为牛养殖企业或个体养殖户带来严重的威胁和经济损失。所以,必须重视对牛结节性皮肤病的防控,尤其要做到早发现、早确诊、早治疗、早处理,避免造成大范围疫情扩散,以确保各地区牛养殖企业及个体养殖户的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