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为中心”视角下小学数学作业设计

2023-09-08

数理化解题研究 2023年23期
关键词:学为中心作业数学

戴 叶

(华东师范大学苏州湾实验小学,江苏 苏州 215000)

数学作业是学生课后自主学习数学的重要途径.数学作业的设计不仅要有效地巩固课堂教学的重点内容,同时也要引导学生在课后有效地进行数学探究,内化数学思想方法,解决数学实际问题,培养良好的数学学习情感[1].“双减”政策下数学作业要为学生提供多元开放的学习素材,成为学生获得数学成长的跳板.让学生在作业中自主探究、深入思考,在作业中不断进步、全面发展,提升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多向思维以及创新意识.

1 基于童真,让作业妙趣横生

要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科学习就必须激发学生的兴趣.布鲁姆认为,学生是否能成功地投入到一门学科的学习和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很大关系.那些具有强烈学习意愿,对学习内容有兴趣的学生一定会比那些没有兴趣、不愿意学习的学生学得更好更快.因此优化设计有趣的数学作业,应合理满足学生的情感需要,突破传统单一枯燥的写、算、记,将数学知识融入到具有创造性和趣味性的活动中,让学生综合运用掌握的知识、技能展现自我,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内在需求.

1.1 赋予趣味,在游戏中巩固

对于小学低年段的学生,游戏形式的学习过程可以有效地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在设计数学作业时可以尝试以游戏的形式来实现知识的巩固和内化,这样充满趣味的学习过程必然会被学生喜欢,从而点燃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热情.

例如,在教学完“100以内加减法”之后,教师可以设计“移动火柴棒”的小游戏,通过移动一根火柴棒将错误的算式修改正确,游戏也不局限于实物小棒,学生可以在纸上画出,让同学或者老师去解答,课余回家还可以去考考爸爸妈妈.以“移动火柴棒”来巩固100以内的加减法,过程中学生不仅收获了数学知识,还充当了出题的小老师,发展了学生的逆向思维.

七巧板拼图是我国一种传统的数学游戏,外观看似简单的七巧板,拼装起来却奥妙无穷,给人无限创造和想象空间.二年级的学生初次接触平面图形,课上讲解的图形特征对于孩子来说可能只是枯燥乏味的知识点,思维水平还处于发展阶段的他们,需要身体各种感官协同发展认知,这样才能实现知识的形象化、具体化.设计七巧板拼图游戏让小学生在玩中开动脑筋,在玩中动手操作,巩固课堂所学知识的同时提升他们的思维和创新能力.

1.2 激发兴趣,在操作中提升

动手操作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只有让学生动起来,数学才能活起来.对于低年级的学生而言,他们还没有发展到抽象思维阶段,更需要借助丰富多彩、生动具体的事物去获取知识.因此我们需要结合教材的具体内容设计一些动手实践的作业,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感悟数学.

例如在学生认识完图形后可以让学生进行“有趣的拼搭”.学生通过课堂学习了解了各类图形的基本特征,根据图形的特征自己动手探究,设计、拼搭一些有趣的造型,这样富有创造性的作业必然会让学生跃跃欲试.

在“认识圆”后,要求学生能够用圆规画圆,但不少孩子并不能很熟练地使用圆规,因此我设计了用画圆创造“美丽图案”的课后作业,比起枯燥的让学生练习画圆,创造美丽图案更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同时也达到了练习的目的.通过设计创造式的数学作业,让学生在不断尝试中习得知识,同时提升对复杂多元化信息的处理能力.

2 源于生活,让作业学以致用

培养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数学课程的总目标之一.数学与生活息息相关,我们的数学教育是基于生活的教育,因此在设计数学作业时,应取材于生活,让学生置身真实情景中,通过观察、实验发现和提出问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技能来分析和解决问题,提升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

2.1 融入生活,在应用中理解

六年级学习“利率”的时候,学生又一次地接触到了人民币,虽然课本中关于“利率”只有短短的一课时,但是利率在生活中的应用还是非常广泛的.在解决问题时,对于“利率”学生只能看到一个百分数,不能理解它的实际意义.

因此我们设计应用式作业,让学生利用假期调查了四大银行的不同期利率,让他们选择一种制定一个存钱计划,学生们很感兴趣,通过计算、对比、计划等应用过程,“利率”在学生的脑海里不再是冷冰冰的数字,同时这样的实践性作业,也解决了学生在解决问题时经常搞混的年利率和月利率的问题.

比如,在学完“认识时间”内容后,学生学会了观察钟面、读取时间,形成了初步的时间概念.为了培养学生观察与推理的能力,让学生认识到珍惜时间的重要性,教师可设计应用式作业,让学生记录下自己的作息时间,了解自己一天做了什么事情.观察并记录的过程,正是学生回顾所学内容的过程,同时丰富了学生对时间观念的认知,让学生学会了珍惜时间.

2.2 置身实践,在活动中感悟

应用式作业可以将课本中的单个知识点融入到生活中,在解决问题时运用理解知识,可以让数学知识更加生动,因此教师要善于以实际问题的解决为重要导向,设计更多立足学生的活动式作业,让学生在活动中明白数学其实正是基于生产、生活需要而创造或发现出来的,数学不只是抽象符号和乏味的数理计算还是无处不用、随处可见的真实生活.

在六年级的总复习阶段,学生总觉得数学知识枯燥零散,因此我设计了自行车中的数学这样一个实践活动,以生活中常见的有关自行车的实际问题为重要导向,让学生运用所学的圆、比例、行程等课本知识来解决实践问题,经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建立数学模型、实际应用的过程,将课本知识融入生活,在活动中获得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考方法.

3 开放多元,让作业打破桎梏

数学不仅是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的基础,还在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数学不是一个孤立的学科,数学作业也不应局限于数学知识,我们要打破学科的限制,突破课本的束缚,发展学生的多向思维以及创新意识,培养合格的综合型人才.

3.1 开放多元,在融合中革新

数学不是独立的学科,数学作业也可以冲破传统作业的“形单影只”,一个综合作业的完成需要学生相互配合,团队协作,这样的过程培养了学生沟通合作的能力,教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选择适合自己的部分,教会他们不逃避责任,教会他们与他人交流、配合……这些能力在以后的工作中都是不可或缺的.

例如,学生发现偌大的校园经常遇到迷路的低年级同学,校园里的指示牌对于低年级的孩子来说难理解,他们便萌发了做一个学校建筑模型的想法,教师鼓励支持开展了“校园建筑模型拼搭”的作业.对于拼搭学生不陌生,但是想要实现建筑模型的搭建却要融合建筑、数学、技术等多方面的学科知识.学生在操作初期大量查阅资料,进一步地了解和细化建筑模型的搭建.

学生通过制作方案绘制模型简易结构图,以小组形式介绍,从数据的收集、数据的处理方法、比例尺的选择、搭建初步规划与分工,到模型制作材料的选择,意图阐述整个方案的构想与可能存在的困难.通过教师和组间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组内讨论、交流找到方案的不足,完善整个制作方案.在介绍与交流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针对实际情况讲解模型制作所涉及到的知识,而这些知识不再属于孤立的单一学科,而是将打破各学科之间的界限,运用各学科互动的方式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以教学楼间距的设计为例,学生在测量计算的过程中发现学校西北角教学楼前的草坪尤为潮湿,从而学习了楼间距对建筑物采光的影响,并在平面图上寻找更为合理的楼间距.

各小组利用课前准备好的材料及工具,根据修改之后的制作方案,制作校园建筑模型.在实施制作过程中确实出现了一些困难,学生不断地尝试,在这样的成长中习得了技能,充分发挥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发散思维.例如学生在“如何测量教学楼高度”时遇到了困难,对于测量高度学生还比较陌生,但基于学生已有测量长度的基础,鼓励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学生通过初步设想、进一步探索和细化拟定测量方案,学生自由选择测量方法,如利用参照物法,分别对木棒和建筑物影子进行测量,按比例进行推导计算.再通过设计好的比例确定建筑模型高度.

3.2 推本溯源,在探究中升华

现实问题和科学探究可以让学生主动发问“为什么?”以及“难道没有更好的解决方法吗?”就一个简单的例子,苏教版四年级数学课本中有一节实践活动课“怎样滚得远”.上完课后学生可能都知道斜坡的角度为45°时,物体滚下来的距离最远.但是在生活中需要利用木板斜坡运东西时还是会满脸疑惑,因此设计探究作业,让孩子通过自主探究明白受力的原理,他们不仅学会知识,还明白在生活中怎么体现,怎么运用.将知识融于生活,在生活中探究,从而更贴切地让学生拥有解决现实生活问题的能力.

4 腹有诗书,让作业灌溉心灵

学为中心视角下创新设计的数学作业不仅要重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巩固加强,还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让数学作业多层次全方位地拓展学生视野,在感受数学本质的同时,实现让学生用数学眼光观察世界、用数学思维思考世界、用数学语言表达世界的目标.

数学课程应致力于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如何让学有余力的孩子 “吃饱”“吃好”是每一个教师应该思考的问题,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合适的数学阅读材料.

数学阅读往往被忽视,但优秀的课外读物往往将枯燥的数学知识、难懂的数学方法、有趣的数学思想以生动的故事呈现给学生,让学生在阅读中掌握知识,引发数学思考.

总之,减量提质,使学生完成作业的过程充满创造性、趣味性和应用性.这样,学生才能在完成作业中不断进步、提升实践能力以及创新意识.

猜你喜欢

学为中心作业数学
开放教育下学生英语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学为中心:把学生推向课堂的最前沿
积极构建“学为中心”的信息技术课堂
作业
我为什么怕数学
数学到底有什么用?
貌合神离 远离主旨
我想要自由
三十六计第七计:无中生有
错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