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国家认同建构的理论、效果与反思*
2023-09-08李旭
李 旭
【内容提要】建构国家认同是苏联解体后俄罗斯政府亟待解决和谨慎处理的重大问题,其核心任务在于妥善处理国家认同和民族认同的关系,有效整合国家认同的内涵。尤其是进入21 世纪以来,俄罗斯从理论和实践层面积极探索建构国家认同的可行路径,从建构“俄罗斯民族共同体”到“俄罗斯世界”的变迁,逐渐形成了以“千年俄罗斯”为核心的国家认同理念。在俄罗斯政府自上而下的努力下,俄罗斯全国各族,尤其是少数民族的国家认同感和公民认同感显著增强。俄罗斯挖掘国家认同的历史文化基因、更新国家认同的定义等做法,为多民族国家认同的建构提供了诸多经验和教训。
国家认同事关社会长治久安、国家安定团结。无论哪个国家、哪个民族,都将国家认同的建构视为增强凝聚力的关键之举。对于多民族国家而言,民族认同、文化认同在国家认同建构中显得尤为重要。自从苏联解体以来,俄罗斯自上而下积极探索建构以“国族共同体”、“传统历史文化”为核心内容的国家认同,随着俄罗斯国内外环境发生深刻变化,俄罗斯国家认同的实质、内涵及其政策实践也随之转变。深入探究和反思俄罗斯国家认同建构的历史经验、理论成果与政治实践,对于我国也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一、俄罗斯国家认同理论的变迁
就当今世界上绝大多数多民族国家而言,由于民族构成的复杂性、国民身份的多重性等特点,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差异、张力甚至是冲突。苏联解体后,俄罗斯围绕“公民身份”问题,持续努力寻求一种更具有包容力和凝聚力的认同纽带,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国家、民族认同的有效整合,在此过程中经历了从强调“国族认同”到凝聚“文明认同”的理论变迁。
(一)俄罗斯民族国家理论的探索
现代民族国家是“以国家为标识和认同核心的主权国家”①俞可平等:《全球化与国家主权》,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年,第55 页。。国家不仅仅意味着特定的疆域、领土,更是一个“想象的共同体”②参见参见[美]本尼迪克特·安德森著:《想象的共同体:民族主义的起源与散布》,吴叡人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6 年。:“想象的”政治共同体、民族共同体和历史文化共同体。③参见肖滨:“两种公民身份与国家认同的双元结构”,《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 年第1 期,第77 页。从这个意义上来理解,所谓的国家认同,既是一个国家的公民认同自己祖国的历史文化传统、国家主权、道德价值观、理想信念等,也可以成为国民认同。“认同在国家内部维系的是一种统一,是一个民族确认自己的国族身份:在外部世界参照下,则是一种将自己民族自觉归属于国家的意愿,形成捍卫国家主权和民族利益的主体意识”。④贺金瑞、燕继荣:“论从民族认同到国家认同”,《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 年第3 期,第5 页。
通常来说,国家认同的构成包括民族共同体的集体无意识,但并非一成不变。经过兼具持续性与稳定性的意识培育,国家认同会在历史和现实的语境中不断变迁,形成维系归属感的纽带。某种程度上而言,国家认同的建构是一个文化与政治双向互动的过程。因此,这就需要政治上的国家意识与文化上的思想根基共同发挥作用。①黄岩、乌峰:“国家认同探析”,《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2 期,第23 页。国家不仅依靠政权、制度、国力等物质性因素树立认同,还需要用民族共同的历史文化记忆凝聚人心。②参见[英]安东尼·吉登斯著:《全球化时代的民族与民族主义》,龚维斌、良警宇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 年,第106 页。
民族认同是国家认同的重要组成部分。但长期以来,俄罗斯民众的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表现出一种并列关系,甚至是一种相互冲突、彼此竞争、此消彼长的关系。因此,俄罗斯国家认同建构的首要任务是重新整合俄罗斯国家认同的定义,将民族认同统一到国家认同中,从而建构民族共同体。
20 世纪90 年代初,俄罗斯民族学家们展开了一系列积极有效的探索。其中,俄罗斯民族学领域研究专家瓦列里·季什科夫就针对苏联时期的民族理论进行了尖锐的批评,并提出疑问:“‘多民族性’和‘各族人民友谊’虽然是苏联统一的两个最重要保障,但在大联邦制国家……怎样才能让俄罗斯人(poccиянe)成为统一和忠于自己国家的民族,让俄罗斯人(poccийcкий нapoд)像中国人、英国人、法国人等一样认为自己是一个民族呢?”③参见张建华:“‘民族认同’抑或‘公民认同’:苏联的教训与当代俄罗斯的经验”,《国外社会科学》,2018 年第5 期,第93 页。因此,季什科夫提出建构“俄罗斯民族”(poccийcкaя нaция)的观点。这一全新的术语有别于俄罗斯以往任何历史时期的“俄罗斯族”(pyccкaя нaция)。这里的“民族”是指“同一国籍的人”,即“公民民族”或“国家民族”、“政治民族”。季什科夫强调,“俄罗斯民族是指多民族人民团结起来的公民共同体,无论是奥塞梯人、俄罗斯族人,还是鞑靼人,俄罗斯首先应当是一个政治民族的国家,这一民族国家共同体是国家根基和国家合法化的重要依据”④Tишкoв B.Haциoнaльнaя идeнтичнocть (o cмыcлe дeбaтoв)// Becтник poccийcкoй нaции.2009.№.1.C.107.。“俄罗斯民族”(poccийcкaя нaция)成为自总统普京上台以来俄罗斯国家认同建构的重要理念。他多次使用这一概念,并且从多方面促进“全俄罗斯共同体”的生发。
但是,这种理念一直伴随着激烈的争论和质疑,其中不乏俄罗斯民族主义者的观点。他们坚持,俄罗斯认同应当是俄罗斯族的认同,俄罗斯不仅仅是公民国家,而是一个历史共同体,“其核心是俄罗斯族人”;俄罗斯民族运动思想家预言,俄罗斯当前正在转型为“俄罗斯族的民族国家”;①See Peмизoв M.Пpoeкт «Гocyдapcтвo-цивилизaция».2 ceнтябpя 2005 г.http://ww w.intelros.org/drevo/remizov1.htm俄罗斯学者埃米尔·帕因认为,俄罗斯认同反映着民族团结的趋势,但由于当前公民社会的脆弱性,是否能将其完全理解为公民认同,仍存有争论。②Пaин Э.A.Meждy импepиeй и нaциeй.Moдepниcтcкий пpoeкт и eгo тpaдициoнaлиcтcкaя aльтepнaтивa в нaциoнaльнoй пoлитикe Poccии.Mocквa: Hoвoe издaтeльcтвo,2004.C.47-78.
面对激烈的争论,俄总统普京反驳了基于种族文化认同的民族国家模式,并致力于推动“俄罗斯民族”建构。2012 年1 月23 日,普京针对俄罗斯的民族问题发文指出:“俄罗斯经过几个世纪的发展,形成了今天这样一个多民族国家”。诚然,俄罗斯族的确在国家形成发展过程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这是历史事实,但今天我们更强调的是,如何使这样一个多民族国家得到进一步的巩固和加强,必须通过民族融合来实现这一目标。③Дpoбижeвa Л.M.Poccийcкaя идeнтичнocть: пoиcки oпpeдeлeния и динaмикa pacпpocтpaнeгия// Coциoлoгичecкиe иccлeдoвaния.2020.№.8.C.38.
(二)俄罗斯国家认同的文化价值观重塑
从本质上看,国家认同由国家的民族认同、政治认同、文化认同以及国土认同组成。作为一个历史悠久、文明独特的民族国家,俄罗斯不仅需要建立对主权国家的法律和政治认同,长期历史传统积淀形成的文化归属是社会凝聚力的关键。自2007 年起,“俄罗斯世界”这一思想观念开始成为俄罗斯国家政治话语体系的组成部分,普京总统以及俄罗斯精英试图建立一个超越民族国家边界的大文化共同体——基于东正教文化,拥有共同语言、历史文化和共同历史记忆的世界范围的共同体。
“俄罗斯世界”(Pyccкий миp)的概念起源可以追溯到基辅罗斯时期。1833 年,教育大臣乌瓦罗夫在呈给沙皇尼古拉一世的报告中提及“俄罗斯世界”,在此基础上形成“东正教”、“专制制度”和“人民性”三位一体纲领,这一政策后来被作为基本国策,并且一直沿用至20 世纪初期。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俄罗斯世界”概念曾等同于“俄罗斯及海外俄罗斯人群体的世界”,即俄罗斯、白俄罗斯和乌克兰组成核心部分、基于共同历史记忆的共同体。早期的欧亚主义学者们将“俄罗斯世界”定义为“俄罗斯-欧亚文化空间”。
20 世纪90 年代中后期,俄罗斯学者谢德罗维茨基、奥斯特洛夫斯基等将“俄罗斯世界”进一步阐释为一个思想观念体系,并开始探讨如何塑造新型民族国家认同、打造俄罗斯新型文明模式。他们十分重视俄语的意义,认为俄语是维持俄罗斯人共同的价值观、生活方式和精神文化空间的纽带,并且开始构建“俄罗斯世界”的理论范式。
进入21 世纪,俄罗斯哲学家杜金、斯托利亚罗夫等认为,“俄罗斯世界”是覆盖俄罗斯、中亚、东欧和高加索等地区的“俄罗斯岛”,其意义在于承载新欧亚主义的“后苏联空间意识”,其目的在于确保俄罗斯在大欧亚空间下的独立自主和国家安全。杜金认为,俄罗斯是一个独立文明,其认同不是国家的,而是种族的,这是一种文化类型,是开放的认同。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一个包含一切的帝国。俄罗斯的中心是俄罗斯人民,对那些将自己的命运与俄罗斯人民的命运结合在一起的民族来说,它是开放的,他们可以获得应有的、充分的机会融入我们的命运。①Cм.Интepвью Aлeкcaндp Дyгин: Coлнeчный пyтин пoбeдил лyннoгo.30 мapтa 2022 г.https://izborsk-club.ru/22555?ysclid=l7oj0btb1m896326425季什科夫院士总结道:“‘俄罗斯世界’是一个涵盖了国际的、跨国的、跨洲的人类共同体的概念范畴,它包含了那些迄今为止仍然在使用俄罗斯语言,以及忠诚于或热衷于俄罗斯文化的人群。”②Tишкoв B.Pyccкий язык и pyccкoязычнoe нaceлeниe в cтpaнax CHГ и Бaлтии// Блoг B.Tишкoвa.19 дeкaбpя 2007 г.http://valerytishkov.ru/cntnt/publikacii3/publikacii/russkij_yazy k_i_russkoyazychnoe_naselenie_v_stranah_sng_i_baltii.html
“俄罗斯世界”这一概念日益“政治化”,并从2007 年开始被广泛使用,它是俄罗斯政府发挥国家“软实力”、实施地缘政治战略的文化路径。俄政府致力于将“俄罗斯世界”打造成一套专属于俄罗斯的文明系统,它不刻意模仿所谓西方的“现代化”模式,也不在意西方的评价和审视。普京在2012 年重返克里姆林宫之后,进一步明确,“未来十年的俄罗斯必须依靠自身的文明、历史、地理以及文化基因来探索属于自己国家的发展模式”。在2014 年的瓦尔代会议上,普京指出,“健康的保守主义主张,为了保障实现持续的发展,要运用一切优秀的传统,也要推动具有前瞻性的创新……为了确保社会的存在,需要支持一些最基本的东西,而这是几个世纪以来的人类生活的结晶——这里指的是对母亲和儿童的保护,指的是对于自己历史的尊重,包括对自身历史所取得成就、我们的各种传统和传统宗教的尊重。俄罗斯法律规定有四种传统宗教,它们是非常不同的宗教。为此,我们要尽我们所能确立牢固的基础,使它们有助于形成俄罗斯的多民族国家、俄罗斯的多民族社会的认同”①Зaceдaниe Meждyнapoднoгo диcкyccиoннoгo клyбa «Baлдaй».24 oктябpя 2014 г.http://www.kremlin.ru/events/president/news/46860。2018 年,普京在世界俄罗斯同胞代表大会上强调了俄罗斯世界的内涵,即俄罗斯世界代表着一个巨大的世界,它从未完全基于种族、民族和宗教原因而建立。这个“世界”团结了所有那些感到与俄罗斯有精神联系的人,他们是俄语、俄罗斯历史文化的缔造者。2022 年2 月,普京进一步强调,“整个俄罗斯世界,像俄罗斯一样,它是多教派、多民族的,是多方面的、巨大的。我们的使命是加强它、发展它,并使其对俄罗斯公民和整个世界具有吸引力。”②Пyтин пpизвaл paзвивaть и yкpeплять pyccкий миp.2 фeвpaля 2022 г.https://ria.ru/20220202/mir-1770681278.html?ysclid=l7o4i292om46351592
尽管俄罗斯一再强调这一理念仅存在于文明维度,但有不少学者认为,“俄罗斯世界”作为有关认同的理念缺乏必要的边界,甚至被认为存在某种帝国主义的复苏,抑或是重建“苏联世界”的导向。③张严峻:“从概念变化的视角理解‘俄罗斯世界’”,《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2020年第2 期,第111 页。俄罗斯学者佩图霍夫和巴拉什认为,“俄罗斯世界”这种泛斯拉夫主义的提出,将在非斯拉夫民族地区以及中亚地区国家引发新孤立主义情绪的激增。佩图霍夫还特别指出,“俄罗斯世界的提出迎合了俄罗斯民众高涨的爱国主义情绪,但这只和一部分俄罗斯民众产生共鸣。对大多数民众而言,俄罗斯恢复大国荣光并没有那么重要,他们对俄罗斯国家未来的安危感到担忧”④Пeтyxoв B.B.,Бapaш P.Э.Pyccкиe и «Pyccкий миp»: иcтopичecкий кoнтeкcт и coвpeмeннoe пpoчтeниe// Пoлиc.2014.№.6.C.78.。尽管普京曾特别强调“俄罗斯世界”是建立在族群、宗教、文化层面之上的,除此之外并没有其他意图。但2022 年俄乌冲突以来,“俄罗斯世界”以及持欧亚主义理念的俄罗斯哲学家杜金被推上了舆论的风口浪尖,引发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俄罗斯世界”的构建是否反映了普京时代的俄罗斯试图重建“超民族”帝国边界的政治野心,并以此凝聚境外俄罗斯人,达成一系列地缘政治目标,还有待进一步的观察和研究。
(三)俄罗斯国家认同理念变迁的深层动因
从19 世纪的斯拉夫派和西方派,到苏联解体之后的自由主义、现实主义和民族主义的国家主义,有关俄罗斯身份之争、发展道路之争,一刻都没有停止过。进入21 世纪,随着俄罗斯国内外局势的复杂、严峻,俄政界学界人士深刻地认识到“拥抱西方”只是遥不可及的梦,“回归自我”才是俄罗斯的选择。国家的进步无法与自身精神、传统文化和民族认同相割裂,否则将无法抵御国内外挑战,无法在全球激烈的竞争中取得成功。俄罗斯国家认同理论的变迁既反映了俄罗斯对于自身定位的转变,同时也标志着俄罗斯治国理念和意识形态的重要转折——意识形态回归、对保守主义的强调,有俄学者称之为“保守的现实主义”。
冷战以后,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并没有因为俄罗斯采取一种“亲和”西方的立场,而改变对俄罗斯的战略敌视,并且近些年以来俄罗斯所面对的外部环境有不断恶化的趋势。正如普京所言:“苏联解体后,尽管新生的俄罗斯展现出前所未有的开放性和同美西方合作意愿,并且几乎是单方面进行裁军,但美西方仍企图压榨,甚至彻底摧毁俄罗斯。20 世纪90 年代及21 世纪初的情况就是如此。当时,所谓的集体西方大肆支持俄南部的分裂主义和受雇佣匪徒……直至最近,还有国家不断企图利用俄服务自身利益,摧毁俄传统价值观并将自身虚假价值观强加于俄罗斯,以此从内部侵蚀我们和我们的人民。”①Coвeщaниe c пocтoянными члeнaми Coвeтa Бeзoпacнocти// Пpeзидeнт Poccии.3 мapтa 2022 г.http://www.kremlin.ru/events/president/news/67903/videos
2008 年以来,俄罗斯经济在西方制裁和全球油价下跌的双重影响下,连续十余年低增长或负增长,GDP 年均增长率仅为0.9%。②陆南泉:“俄罗斯经济转型30 年评析”,《探索与争鸣》,2021 年第3 期,第150页。俄罗斯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在1999 年为1330.76 美元。2013 年,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了约15974.64 美元,2016 年降至8704.9 美元。③参见俄罗斯联邦国家统计局(https://rosstat.gov.ru)数据。民调结果显示,民众普遍感觉生活水平有所下降,并出现恐慌、焦虑等负面情绪。俄罗斯多地频发大规模反对派游行、集会。反对派领导人纳瓦尔内利用网络社交平台,获得了一大批“互联网一代”俄年轻人的支持和拥护,其中不乏著名博主和记者。反对派的产生、动辄几十万人游行示威的原因是复杂的、多方面的:一方面,当前俄罗斯的腐败问题、民生问题、社会不平等现象确实是长期存在的社会矛盾,反映了俄罗斯社会深层次的政治经济结构性矛盾;但另一方面,看似民众自发的游行活动,实则是西方势力长期培养和扶植的结果。据调查,纳瓦尔内的基金会在2015—2019 年间共计接受了来自境外约10 亿卢布的资金。每逢大选前后,利用媒体推波助澜,煽动更多不明真相民众参与其中,从而引发大规模示威抗议集会,这显然就是西方国家勾结反对势力、里应外合在俄罗斯企图进行“颜色革命”的一贯剧本、套路。俄罗斯联邦安全会议秘书帕特鲁舍夫曾公开表示,西方国家从未放弃过对俄罗斯的渗透,其目的是想和俄罗斯展开一场信息战,输出西方的思维和理念,操控主流意识形态,专门挑起俄罗斯的民族分裂。①Cм.Пaтpyшeв зaявил o пoпыткax Зaпaдa pacкaчaть cитyaцию в Poccии.10 июня 2020 г.https://ria.ru/20200610/1572721581.html?ysclid=l7o1dpqwmr634406954
俄罗斯当局认为,当前俄罗斯所有内忧外患的根源是地缘政治危机,缘起于同独联体国家的关系,因此,重整后苏联空间被放在了重中之重的位置。俄罗斯提出了“转向东方”的外交政策,对自身定义也从“欧洲国家”转为“欧亚国家”。
2015 年发布的《2020 年前俄罗斯国家安全战略》明确指出,俄罗斯优先发展与独联体和上合组织国家关系,将竭力保持与美国和北约的战略平衡。同时,在这一版《国家安全战略》中首次浓墨重彩、语言犀利地将美国和北约列为国家外部安全的最大威胁。不畏西方霸权、勇敢地维护俄罗斯主权、安全和利益是普京政治的最大特点,而这也是西方世界决定围剿普京的国际政治根源。这些年来,面对一些西方大国绕开联合国、践踏国际法、肆意武装干涉他国内政的行径,普京领导的俄罗斯善于依据国际准则,巧妙出击、勇敢回击,有效地维护了自身利益和国际公理,赢得了许多第三世界国家的赞誉。①参见张树华:《制度兴衰与道路成败:世界政治比较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2 年,第211 页。
俄罗斯国家认同理念的变迁,反映了曾经徘徊在十字路口的俄罗斯对于国家发展道路的选择。俄罗斯在政治上,选择了一条依靠自身力量谋求发展的国家主义发展道路;在思想和方向上,坚持国家主义或开明的保守主义,强调俄罗斯历史文化的“独特性”和连续性,宣扬爱国主义和强国思想;在外交战略上,强硬地反击西方,敢于说“不”,坚决维护国家利益,勇于挑战美国和与其对抗。
二、俄罗斯国家认同建构的政策实践
从俄罗斯国家认同建构的历史变迁看,在“千年俄罗斯”、“主权民主”思想指导下,围绕着建构“俄罗斯民族共同体”、“俄罗斯世界”付出了诸多的努力。一种根植于传统文化的国家价值体系开始逐渐清晰起来,保守主义作为主流意识形态逐步形成发展。
(一)强化俄罗斯民族国家认同的政策变迁
苏联解体之后的整个20 世纪90 年代,俄罗斯国家认同建构的核心是全盘接受以民主理念为核心的普世价值观,全盘否定苏联经验、苏联历史,尖锐批评苏联时期的政治经济秩序。问题在于,这种戕害自我认同的激进转向,并未被俄罗斯人民所接受,反而造成国家的思想混乱。
2000 年初普京出任总统,并提出“千年俄罗斯”的思想:“当代俄罗斯不仅是沙皇俄国的继承者,也是苏联的继承者”。在历史文化政策方面实施“全面继承学说”,融合了俄国沙皇时期、东正教、苏联和民主派的价值观。对于苏联的历史,将其定义为一种“光荣的过去”:强调苏联曾经是世界头号强国,带领苏联人民赢得了伟大卫国战争的胜利,苏联人民表现了强大的英雄主义气概和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新修订的《2020 年俄罗斯联邦宪法》第67.1 条确立了“千年俄罗斯”的内涵:千年的俄罗斯联邦,将牢记那些传递给我们上帝的理念和信仰以及维系国家连续性发展的先辈,并尊崇历史悠久的国家统一;俄罗斯联邦对祖国捍卫者表示敬意,重视对历史真相的保护,禁止贬损人民保卫祖国壮举的意义;儿童是俄罗斯国家政策最重要的优先方向。国家创造条件,促进儿童的道德、智力和身体的全面发展,培养青少年爱国主义精神、公民意识和尊敬长辈的观念意识。在确保家庭教育优先的同时,国家承担无监护儿童的父母责任。
为了摆脱长期以来历史虚无主义的消极影响,树立俄罗斯公民正确的历史观,从2001 年开始,普京从历史教育和教材编写方面出台一系列具体举措,以整顿历史领域的乱象。2013 年,普京在民族关系委员会扩大会议上指出:俄罗斯政府要拨出巨额专项资金,大力推广和普及俄语,强化对青少年的历史传统教育,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提升国民认同感。在保护俄罗斯的传统文化价值观方面,俄罗斯政府提出两种路径:一是高度重视青少年的爱国主义教育。从2001 年起,俄罗斯每隔五年颁布一部《俄罗斯联邦公民爱国主义教育纲要》,为公民的爱国主义教育提供新内涵、新目标、形新式,鼓励更多的社会组织、青少年团体和非政府组织参与全民的爱国主义教育。2012 年10 月20 日,普京签署《关于完善国家爱国主义教育政策》,并提出“新爱国主义”的概念,强调包括沙俄时代在内的俄罗斯传统道德价值观、敦促学校加强对青少年历史、文化和道德教育。二是继续巩固并加强东正教的传统地位。普京在不同场合多次赞扬了东正教在实现俄罗斯复兴、维护俄罗斯传统文化中所起的巨大精神作用,大力支持东正教捍卫俄罗斯传统文化。
尽管构建“俄罗斯民族共同体”的理论探索始于20 世纪90 年代,但是真正推动将其写入法律的是一系列社会事件,尤其是2011 年莫斯科马涅日广场民众游行集会活动。2012 年,“俄罗斯民族”这一政治民族表述首次正式写入国家纲领性文件《2025 年前国家民族政策战略》(下文简称《战略》)。《战略》中指出俄罗斯由各族人民一起创立,历史上俄罗斯族人是各民族团结的核心。俄罗斯将保留并发展俄罗斯文化、语言以及各民族历史文化遗产,在此基础上,形成统一的文化(文明)渊源,集各民族之精髓,融合形成统一的俄罗斯文化。在国家民族政策的目标和任务中,重中之重是加强俄罗斯全民意识和俄联邦多民族人民精神共同体。《战略》中并没有特别强调俄罗斯族人作为国家创建者,旨在加强俄罗斯民族国家认同,消除少数民族被同化的疑虑。
《战略》修订版于2018 年12 月6 日被批准,在修订版的《战略》中对“俄罗斯公民的自觉意识”进行了专门的解释,即自觉认识到自己属于国家、人民、社会,对国家命运负责,需要遵守公民权利和义务,并忠于俄罗斯社会的基本价值观。同时为了避免被视为同化策略,《战略》第11 条特别说明:俄罗斯全民的公民认同建立在保持俄联邦各民族固有的俄罗斯文化优势的基础上,统一文化(文明)包括俄联邦各民族的历史文化传承,各民族的优秀成果以及形成所有人应当遵守的原则,这三者的整合形成了统一的俄罗斯文化。2018 版《战略》作为各地方权力机关必须遵守和落实的指导方针,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教科书的编写和修改。2020 年俄罗斯联邦《宪法》修订期间不可避免地涉及俄语语言和文化统一的议题。在此期间,普京指出,“俄语是俄罗斯联邦全境的官方语言,也是俄罗斯联邦平等的多民族联盟的民族国家语言”,结合第4 条“俄联邦境内应保持民族文化及语言的多样性”,也需要“非常正确认真地贯彻”,①Bcтpeчa c paбoчeй гpyппoи пo пoдгoтoвкe пpeдлoжeний o внeceнии пoпpaвoк в Кoнcтитyцию// Пpeзидeнт Poccии.13 фeвpaля 2020 г.http://kremlin.ru/events/president/transcripts/62862最终经过修订的俄联邦宪法第68 条确立了“俄语是俄罗斯联邦全境的官方语言,也是俄罗斯联邦平等的多民族联盟的民族国家语言;共和国有权确定自己的国语”。新增补第4 条:俄罗斯联邦的文化是其多民族独一无二的遗产。该文化受到国家支持和保护。
由此可见,围绕着是否突出“俄罗斯族”在多民族中的主体地位的争论仍然在博弈,立法者围绕着可能引起的争议,尽量做到平衡,既强调各族人民作为俄罗斯公民的权利和义务,同时又保护各民族文化融合发展。
(二)强化俄罗斯民族国家文化认同的政策落实
建构“俄罗斯世界”的首要任务是普及俄语,通过俄语在“俄罗斯世界”中的传播,让境内外的俄罗斯同胞感受到统一的文化根基,并发挥俄语的“桥梁”作用。与此同时,俄罗斯政府积极推动东正教会与境外教会之间恢复往来,促进“俄罗斯世界”的复兴,并赋予其具体的政治含义。
为了落实“俄罗斯世界”的理念,俄罗斯成立了“俄罗斯世界”基金会、国际人道主义合作事务署、侨居国外同胞、俄语国家基金(负责境内俄语发展)、境外俄罗斯学校等官方或非官方机构。在制定相关政策方面,俄罗斯政府颁布了《国家扶持和推进境外俄语发展理念》《“俄语”纲要》《“新一代”总统纲要》《境外俄语研究纲要》等一系列政策文件,这些政策的制定旨在向全世界普及俄语、传播俄罗斯文学。成立于2007 年6 月21 日的“俄罗斯世界”基金会是落实“俄罗斯世界”理念的重要组织之一,其宗旨是促进俄语在全世界的推广,以及为境内外俄语研究规划的实施提供必要的支持。
俄罗斯东正教会作为“俄罗斯世界”的精神纽带,积极推动俄罗斯东正教与俄罗斯政府的合作进程。自2003 年起俄罗斯政教合作迈进新的阶段。时任加里宁格勒和斯摩棱斯克都主教基里尔积极推动,成立了俄罗斯外交部和东正教会工作组,通过了《俄罗斯东正教会和俄联邦外交部相互作用制度》,明确了未来俄罗斯政教合作的发展方向。2004 年,东正教传统节日“喀山圣母节”正式确立为俄罗斯官方节日。2007 年俄罗斯东正教会与海外的俄罗斯东正教会恢复了统一,从而为建立一个跨国界的精神文明空间奠定了基础。俄罗斯东正教会与“俄罗斯世界”基金会保持密切合作,共同主办论坛,加快推动与邻国东正教主教区的合并,致力于为海外东正教教徒提供宗教服务。
2009 年全俄罗斯东正教大牧首基里尔重提“神圣罗斯”概念,他指出,“神圣罗斯”作为“俄罗斯世界”的核心,由东正教信仰、俄语和共同历史记忆所构成。2009—2013 年,基里尔致力于俄罗斯东正教的海外发展,积极促成俄政府主导的区域一体化进程。他在与乌白等国领导人会晤中表示:“我们共同构成了东斯拉夫文明的根基。两个国家靠共同的宗教、历史和文化联系在一起……各国人民走向了国家的主权道路,教会尊重这一国家选择。但同时,我们努力保存源自共同历史的‘神圣罗斯’精神文化空间。”①胡巍葳:“国家理念与教会构想——‘俄罗斯世界’双重维度探析”,《西伯利亚研究》,2021 年第2 期,第43 页。
(三)俄罗斯国家认同建构的成效评估
俄罗斯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通过对俄罗斯各民族长达20 年的跟踪实证调查研究,指出俄罗斯各民族的族群认同略高于国家认同感,但公民认同感、国家认同感明显增强。①Дpoбижeвa Л.M.Poccийcкaя идeнтичнocть: пoиcки oпpeдeлeния и динaмикa pacпpocтpaнeгия// Coциoлoгичecкиe иccлeдoвaния.2020.№.8.C.40.
2005—2018 年,俄罗斯民众在所有集体认同中,对族群认同和地区认同长期保持较高的水平,而成长最为明显的,是俄罗斯国家公民认同,由65%增长至79%,增幅为14 个百分点。根据这一研究所的调查结果,到2018 年,认同俄罗斯身份的俄罗斯人所占比重更高,达到了84%。在此过程中,2015年是变化最明显的一年,俄罗斯民众的公民认同感明显增强,其变化的主要原因是2014 年俄乌冲突所引发的俄罗斯国际关系的复杂变化,是克里米亚事件、叙利亚事件以及与美欧关系的恶化所激发的防御情绪。在此背景下,从在俄境内举办的国家体育赛事看,俄民众对于俄罗斯国家身份的认同愈加强烈。
根据以往的调查结果,俄罗斯族群认同和国家认同之间是相互冲突、彼此竞争的。但2017—2019 年的调研数据却显示出一种新趋势:俄罗斯国家认同实际上与族群认同及地域认同相接近,区别仅在4 个百分点范围内。俄罗斯各民族在各类集体认同中表现基本相近,非俄罗斯族公民同样表现出对国家较高的忠诚度,认为自己是俄罗斯人。巴什科尔托斯坦共和国、鞑靼斯坦共和国、楚瓦什共和国等联邦主体对国家认同程度并不低于俄罗斯其他地区。他们同样“常常”认为自己是俄罗斯人,达到67.4%~67.6%。由此进一步证实了当前俄罗斯国家认同与族群认同开始相互兼容。
与此同时,2015—2018 年的调查数据表明:不同年龄段的俄罗斯人在俄罗斯国家认同方面的差距甚微,浮动范围在91%~94%之间:经历过苏联时期的老辈人比俄罗斯“00 后”对国家认同感更强;受教育程度不同的人对俄罗斯认同的差异同样不明显,例如,95%受过高等教育的俄公民广泛认同俄罗斯身份,但这仅比普通工人高出5 个百分点;此外,城市规模越大、城市化水平越高,对俄罗斯的认同程度也越高。
调查数据表明,俄罗斯国家认同在增强政治认同、公民认同、文化认同方面取得了积极的成效,尤其是自从2014 年克里米亚危机发生以来,俄罗斯民众的国家认同感、公民认同感显著增强,也印证了共同历史文化积淀可以作为重要纽带凝聚俄罗斯各族人民的作用。当前绝大多数俄罗斯人普遍认同自己是俄罗斯社会的一分子。民众的认同意识正在复苏,而凝聚俄罗斯民众的主要是俄罗斯各民族对共同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相似性的认同,以及在危难时刻俄罗斯同甘共苦、团结一致的信念和意志。但官方所倡导的意识形态和民众实际观念之间仍存在一定差距,如何整合和丰富俄罗斯认同的内涵还有待进一步的探索。
三、俄罗斯国家认同建构的经验与反思
(一)俄罗斯国家认同从“自我否定”到“自我复归”
冷战结束后,俄罗斯自上而下对于“我是谁”、“我们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经历了由迷茫向清晰的转变过程。通过社会各界的努力,俄罗斯国家认同感、公民认同感明显增强,之前各个族群信仰缺失、精神涣散、文化迷失、责任和奉献意识薄弱等现象得到明显改观。俄罗斯政治精英不再迷信所谓的“西方经验”,回归到根植于“千年俄罗斯”的历史文化传统中,找到了凝聚俄罗斯多民族国家的精神文化内核。虽然建构“俄罗斯民族”这一公民民族共同体的理想尚未实现,但是在公民认同、政治认同、文化认同方面已经取得了积极进展。
纵观21 世纪以来俄罗斯国家认同的构建,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世界经济论坛“达沃斯议程”对话会致辞所说: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也没有完全相同的历史文化和社会制度。世界各国历史文化和社会制度各有千秋,没有高低优劣之分,关键在于是否符合本国的国情,能否获得人民拥护和支持,能否带来政治稳定、社会进步、民生改善,能否为人类进步事业作出贡献。①习近平:“让多边主义的火炬照亮人类前行之路——在世界经济论坛‘达沃斯议程’对话会上的特别致辞”,《人民日报》,2021 年2 月21 日第6 版。每个民族国家应该扎根于自己的历史和文化,探索独具特色的文明模式。
(二)“历史迷茫”对俄罗斯构建国家认同的冲击
近年来,面对来自西方强大的思想和舆论压力,俄罗斯自上而下积极构建国家认同,加紧凝聚社会共识,努力找寻俄罗斯千年文化的历史文化基因。尽管普京十分重视青少年的历史教育、爱国主义教育,但在俄罗斯社会各界,思想政治分歧依然严重。受美国和西方意识形态影响的俄国学界和教育界,至今仍弥漫着浓厚的“崇洋媚外”氛围。严肃的史学被边缘化,伪科学和碎片化的“低俗史学”大行其道,媒体上不乏各种“戏说历史”、“歪曲历史”的现象,在一些西方反俄政治势力的支持下,抵制俄官方修史、反对修改教科书等现象时有发生。
在这种情况下,历史文化资源不仅未能成为俄罗斯民族前进的动力,反而成为撕裂社会团结的漩涡,是阻碍俄罗斯前进的沉重包袱。①参见张树华:《制度兴衰与道路成败:世界政治比较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2 年,第203 页。同时,俄罗斯高层如普京、梅德韦杰夫等领导人在事关重大历史问题和历史人物的评述中,出现左右摇摆、语焉不详、前后矛盾的现象。普京试图寻根的努力和回归“沙俄历史”的倾向,引发了境内外各界的警惕,担心普京的爱国主义和保守主义会演变成咄咄逼人的“沙文主义”和“大俄罗斯民族主义”。由此可见,未来俄罗斯社会历史思想领域的探索和斗争还将继续,国家认同构建仍然面临着极其复杂的风险和挑战,如何既能挖掘出俄罗斯千年历史文化资源,又能明确其内涵的边界意识,仍需要进一步观察和探索。
(三)实现各民族真正融合是构建国家认同的“瓶颈”
民族问题一直是影响俄罗斯社会稳定、国家发展的关键。普京执政以来,十分重视增强国民凝聚力,少数民族公民的国家认同感、公民认同感明显增强。但仍值得注意的是,尽管俄罗斯政府在构建“俄罗斯民族”共同体时尽量做到平衡,保护各民族的多元性,但在国家发展战略中又积极构建以东正教为基础、以斯拉夫文明为核心的文化共同体。一部分民族主义者仍不遗余力地强调“俄罗斯族”的重要性。俄罗斯政府塑造国民凝聚力,不可避免地强化了俄罗斯族人的民族主义。当前,在俄罗斯境内,强势民族对弱势民族或少数民族的歧视、不平等现象甚至仇视仍然时有发生。②左凤荣:“俄罗斯增强多民族国家认同的主要举措”,《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5年第3 期,第160 页。同时,在某些地区实行的本土化和民族特殊优待政策,又产生了俄罗斯族人被歧视的现象。
俄罗斯的探索再一次证明,构建多民族国家认同,首先需要立足本国国情,根植本土文化;既注重培养少数民族同胞的公民意识,又注重多元文化的保护;坚持民族平等原则,时刻防范“多数民族的民族主义”和“地方民族主义”的回潮。与此同时,需要进一步深化民族国家共同体的政治属性与政治内涵,不仅强化民族共同体的法律地位,同时注重完善各民族团结平等的法律法规。事实证明,构建民族共同体,真正实现各民族相互融合,构建国家认同感,必然是一个政治、经济、文化等多领域协调,多方积极努力的长期培育过程。国内外发展环境的安全稳定、民众生活收入水平的切实提高,依然是增强公民国家认同感的关键努力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