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藏族赛马节传承与发展困境及消解路径
2023-09-08陈华李良明黎娜文红梅
陈华 李良明 黎娜 文红梅
(1.长沙市第十一中学 湖南长沙 410007;2.湖南科技大学体育学院 湖南湘潭 411201;3.新宁县藕塘小学 湖南邵阳 422700)
赛马节,是藏族牧民一年一度的传统盛会。藏族赛马节的文化内涵在多股文化势力的冲击下,变得更加多元和包容。时至今日,藏族赛马节已演变成为集体育竞技、商品展销、旅游文化、物质交流于一体的文化盛会。
新时代,在出台《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2017)、《关于加快发展体育竞赛表演产业的指导意见》(2018)、《体育强国建设纲要》(2019)等系列政策方针背景下,藏族赛马节如何诠释中华文化的精神内涵,彰显独特的文化、教育、社会功能等多元价值体系,迎合促进“健康中国”“体育强国”等战略发展,值得人们深思与探讨。
该文以藏族赛马节为研究对象,对藏族赛马节传承发展面临的时代境遇、困境及应对策略进行分析和探讨,旨在为新时期藏族赛马节项目文化建设,文化的对外传播、交流与互鉴,服务国家战略和满足民众精神生活需求等方面提供助力。
1 藏族赛马节传承与发展的时代境遇
1.1 落实全民健身国家战略,助力健康藏区建设的国家意志使然
《全民健身计划(2016—2020年)》指出,“要将体育文化融入体育健身的全周期和全过程,大力挖掘、扶持和宣传民俗传统体育文化”[1]。在藏族文化中,藏族赛马节是藏族历史、风俗、文化、宗教的一种表现,在社会交往、社会调试、社会控制中发挥了一定的作用,深刻影响着藏族人民群众的社会心理和行为模式。在国家意志场域下,藏族赛马节可通过深挖其内隐的价值观、文化基因和精神内涵,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健康需求;也可通过深挖藏族赛马节的多元价值,来实现文旅深度融合,不断提升自身的“造血”功能,助力健康藏区的建设。
1.2 加快发展高原体育产业建设,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的内在需求
《关于进一步加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工作的指导意见》指出,少数民族体育拥有着多元化的价值,要充分利用来加强我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建设,将少数民族体育活动品牌化,突出少数民族特色,营造品牌辐射圈[2]。藏族赛马节历经时代的变革,已演变成为体育与文化的综合盛会,形成“文化搭台,体育敲鼓,经贸唱戏”的发展新模式[3]。其经济带动效应形势喜人,数据显示,2001 年以来,游客数量约以每年7%的速度增加,特别是2001 年至今,理塘县在“八·一国际赛马节”累计吸引国内外游客58 800余人次,累计实现旅游增收2 510 多万元[4]。民族传统体育活动“当吉仁”赛马会,促进了内部经济的稳定与繁荣,带动了外部经济的投入与刺激,起到了经济扶贫的功效[5]。立足藏族赛马节的文化特色,加快其产业化融合发展,为体育产业建设提质增效,培育藏族经济发展新动能。
1.3 实施体育文化建设工程,完善体育公共服务文化体系的时代感召
《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指出,“要积极开发传统民间艺术、民俗表演项目,让群众的文化活动更加丰富多样,形成具有鲜明特色和社会影响力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项目,不断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6]。藏族“格萨尔”“当吉仁”等地方的赛马节,作为藏族独特的文化标识,延续千年藏族传统文化,通过服饰表演、马上竞赛、宗教仪式、民族歌舞等活动,彰显着“地域性、专业性、传统性、民俗性”的特色。立足新时代,藏族赛马节应深挖特色文化符号,合理利用当地民族特色文化资源,重塑乡村文化生态[7]。
1.4 打造“一带一路”精品体育赛事,提高中国体育国际影响力的使命担当
《体育强国建设纲要》(2019)提出,制定实施共建“一带一路”体育发展行动计划,打造“一带一路”精品体育旅游赛事和线路,搭建各类体育交流平台,推动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在体育旅游方面深度合作[8]。藏族赛马节集民族艺术、体育、旅游、文化于一体,在“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不仅促进了藏族与沿线国家民族的交流,推动了传统文化的传播,而且辐射带动了藏族地区相关产业经济发展,为藏族民族传统体育旅游带来了政策、经济、文化方面的发展契机,使具有藏区特色的体育项目向多元化和品牌化方向发展,激发了民族传统体育与旅游品牌的共商共享共建机制、效应,为藏族民族文化提供了更广阔的传播空间,增强了国家文化的软实力的建设。
2 新时代藏族赛马节传承与发展面临的困境
2.1 社会功能消减导致赛马文化空间被蚕食
随着时代的发展,藏族人民的生存环境不同以往,生活条件和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摩托车、汽车的出现打破了马匹在文化生态系统中的动态平衡,削减了马匹在人们生产生活中的交通作用[9]。藏族赛马节早已演变成一种藏族节庆的民俗活动,赛马文化被域外文化蚕食,生存场域被挤压和占据,文化核心竞争力逐渐缺失。有研究指出,“域外居民的迁入,使藏族人民的生活逐渐丰富,多元文化的渗透既给当地文化带来冲击,同时也给变革提供了契机”[10]。随着藏族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之前马的功能基本被现代化机械代替,马的社会功能被逐渐消减。藏族赛马节已脱离原始的文化生态场域,在异域体育思潮和社会变革的双重冲击下,其物质基础和生态基础消失殆尽,赛马生态链的衔接出现裂痕,赛马文化空间遭到域外文化的围猎与蚕食[11]。
2.2 文化制度的缺位导致传承体系断裂
藏族赛马节是人类文明发展和延续的结晶和文化多样性的重要证据,其蕴含的处世智慧、民族精神、审美价值,不会随时代变更而产生变化,但却因为缺失相应的文化管理制度,导致了赛马节文化系统开发无序性和传承体系的失根性。同时,随着藏族教育的全面普及,学生在校期间没有机会学习骑马和射箭等传统的技艺,传统技艺逐渐被淘汰,会骑马、会射箭的年轻人越来越少,对足球、篮球、健美操等锻炼方式的日益青睐,导致传统赛马技术失传。文化制度的缺位导致藏族赛马节开发的无序性与失根性,再加上缺失青少年对传统骑马和射箭技艺的传承,导致藏族传统赛马技艺习练的游离与丧失,造成赛马节文化传承体系的断裂。
2.3 专业化的发展趋势削弱主体参与的积极性
受金牌利益的驱使,赛马节已逐渐褪去其文化色彩,参赛项目同质化现象十分严重,完全背离文化传承与创新以及提高文化影响力的初衷。丰富的少数民族文化内涵正在淡化,旨在继承和倡导民族文化的盛会却落入了竞技体育比赛的俗套;缺失对赛马文化的挖掘、整理与传承的重视,导致赛马节文化的精髓不能得到持久的传承。赛会举办方为满足观众对新、异、奇文化的需求,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对参赛项目和参赛主体进行随意篡改,剥离了群众主体参与权,削弱了群众参与赛事的积极性。
2.4 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制约着赛事品牌的塑造
不同的地域形成不同特色的赛马文化,当雄、玉树、当吉仁、江孜达玛节等地形成了典型赛马文化活动品牌,有部分地区因地域经济情况的限制,未能形成自己的文化品牌,如理塘、甘孜、色达等地的赛马节由于多方面因素基本停办,需要借助旅游开发的契机,才能得以延续和传承[11]。改革开放以来,藏区人民的经济状况不断改善,随着乡村城镇化建设,藏区的经济产业结构也得到了优化与发展,居民的生活水平得到改善。2018 年西藏自治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西藏2018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33 797元,比上年增长10.2%;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1 450元,增长10.8%。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为23 029 元,增长9.2%;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为7 452 元,增长11.4%[12]。经济是推动赛事文化品牌塑造的关键因素,缺失经济基础的支持,散居于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地区的赛马节,会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区域经济发展的均衡性制约着赛马节赛事品牌的塑造。
3 新时代藏族赛马节消解自身发展困境的路径选择
3.1 坚持文化生产性保护,提高民众的“文化自觉”意识
为改变赛马文化空间被蚕食的面貌,藏族赛马节应坚持文化生产性保护与发展,重塑赛马文化的多元价值体系,提高民众的文化自觉性。第一,深化责任意识,建立多部门协同工作机制体系。如西藏自治区文化厅、非物质文化保护中心、非物质文化遗产处等部门形成协同工作小组,以西藏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为基础,了解并收集各地区赛马会的生存环境、文化特色、赛会情况、传承体系、发展规划等资料,建立文化档案,找准各地区的突出问题,切实做好文化保护工作。第二,藏区赛马节的传承与发展,应贯彻文化生产性保护原则,注重其生产性、真实性、整体性和传承性,坚持文化交流互鉴,主动对接世界发展格局,规避“食洋不化”的危机。加强赛马文化内隐的思维方式、价值观、文化基因和精神内涵,夯实文化基因,铸牢民族文化自信意识,提高文化归属感,增强文化自觉意识。
3.2 健全文化传承与发展的保障制度,构建赛马文化多元传承体系
文化制度的缺位是阻碍藏族赛马节文化传承与发展的主要因素。健全文化传承与发展的保障制度,构建赛马文化的多元传承体系十分必要。第一,强化政府主导与监管职能,保障政策的有效执行[13]。明确各级政府的监管和调控职能,将赛马节活动纳入本地建设项目规划;完善激励和问责机制,确保赛马文化相关政策举措的落实落地。第二,贯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结合实际制定详细的拯救和保护制度,对赛马节活动进行调研整理,单一的文化资源保护向文化叙事转变。历时性和共时性两个维度,从空间、社会生态、地理等方面,挖掘与梳理历史的文脉,提炼赛马文化精神的内核,使文化保护不止步于肢体符号层面。第三,拓展传播渠道,构建多层次、多梯队的传承体系。藏区政府应强化道路、赛马活动场地、通信设备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并依托网络、电视转播,赛事活动、节庆日等媒介,增进民众对赛马文化的认知与了解,增强其文化主体责任意识和传承与保护意识[14]。
3.3 坚持供给端与需求端双向发力,打造多元化、多层次服务供给
作为体育产业的藏区赛马节,要跟随产业升级的步伐,坚持供给端与需求端的双向发力。第一,摸清民众需求的基础,结合民众经济水平、自身文化资源特色等因素精准发力,做到“精准滴灌”,切勿实施“一刀切”政策,杜绝盲目的“拿来主义”,规避文化服务同质化、资源配置错位等问题,让藏区赛马文化服务植根于群众需求。第二,完善层次多元化的公共文化机制,从服务保障、群众文化需求、资源配置及文化服务评价监督体系入手,由供给侧改革推动高质量发展[15]。
3.4 整合政府、市场和社会经济调控,以造血式扶贫助推品牌塑造
第一,坚持政府、市场、社会组织的协同管理。依据藏区经济发展实际情况,发挥政府对公共市场的宏观调控,合理分配资源,解决各地区因交通闭塞、经济不发达导致的发展不平衡问题;充分发挥市场主体积极性,吸引更多的资本加入,促进赛马文化与相关行业融合发展;完善政府、市场、社会组织等多元组织参与体育公共服务协同监管与治理,克服政府机构臃肿、程序繁复的弊端和市场盲目追求利润等弊端[16]。第二,深挖藏区特色文化资源,打造生态旅游产业。首先,应坚持问题导向,结合地区文化资源特色,既可以采用融资方式帮扶当地居民打造生态旅游线,亦可搭建招商引资平台,吸引资本注入开发。其次,鼓励当地群众结合身边的文化资源自主创业,如民俗体验馆等,依托旅游线路拓展经济收入来源。最终形成以赛马节活动为中心,以旅游振兴拉动产业振兴,以产业振兴助力乡村振兴的良好局面。
3.5 对接“一带一路”倡议,提升中国体育国际影响力
在“一带一路”倡议机遇下,藏族赛马节应以厚实的文化特色,主动搭乘战略机遇的“东风”,不断提高中国体育的国际影响力。第一,以赛事为平台,打造“一带一路”精品体育旅游赛事和线路。赛事组织者应以各地区赛马节活动为基础,挖掘赛马运动项目特色、组织文化和象征精神,讲好赛马文化主体的故事,通过非物质文化展演方式推动赛马节文化的建设。第二,积极组织多区域赛马文化交流活动,建立专业的竞赛组织,打造具有藏区特色的赛事活动品牌,提高赛事影响力,并促进赛事的可持续性发展。第三,全面分析“一带一路”精品赛事面临的困境与挑战,结合实际,积极搭建各类文化交流平台,打破与沿线国家和地区的交流壁垒,寻找彼此之间交流的共通之处,打造新型的“一带一路”精品赛事平台,提升中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和话语权。
4 结语
进入新时代,西藏赛马节在健康中国、乡村振兴、体育强国等国家战略引领下,既要充分挖掘传统文化元素,构建多元价值体系,重塑其文化内涵,满足新时代国家发展需求和国民生活日益增长的需求;也要对现代文化、市场体系进行完善,对全民健身赛事活动开展新模式进行探索,打造全民健身赛事活动品牌,培育新型文化业态;更要制订“一带一路”实施计划,探索中华文化国际传播与交流新模式,让沿线国家和地区对中国文化有更多的了解与认知,有助于提升中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和话语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