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工科大学生专业能力与爱国主义教育协同培养研究

2023-09-07单小伟

中国军转民 2023年8期
关键词:协同培养工科大学生专业能力

摘?要:爱国主义教育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内在动力。目前国内外形势严峻、经济下行压力增加,厚植大学生爱国主义精神面临着新挑战。本文在探讨爱国主义教育协同培养必要性的基础上,对工科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现状进行考量,从优化爱国教育社会环境、强化主体协同性和创新内容形式等方面探究加强协同培养的有效举措,以期进一步提升工科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效果,激发学生爱国报国的使命担当。

关键词:工科大学生;专业能力;爱国主义教育;协同培养

基金项目:2021年度扬州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学生工作)专项课题“工科大学生专业能力与爱国主义教育的协同培养研究——以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为例”(项目编号: xjjxg2021—27)

《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强调指出,新时代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1]。高校是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主阵地,然而由于理工科更偏向于实用性的特点,高校对理工科大学生更注重技能培训,人文素养的协同培育意识不强,使得爱国主义教育亟需加强[2]。本文通过对工科大学生专业能力与爱国主义教育协同培养进行研究,探究多要素协同创新、点面体结合,最大程度地提升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的实效性。

一、爱国主义教育协同培养的必要性

(一)维护意识形态安全的迫切要求

世界文化的趋同倾向是伴随着经济全球化而来的一个突出问题,冲击着传统文化的价值和内容。大学生正处在“三观”信仰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思想主流积极向上,易于接受新事物,但辨别能力不足,很容易受到西方不良思潮的影响,出现国家意识下滑和民族精神缺少等问题[3]。与此同时,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背景下,信息传播具有速度快、范围广、易获取等优点,但也存在内容鱼龙混杂、界限性弱等问题,很容易对大学生的价值取向、情感认同造成误导[4]。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协同培养,可以消除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盲区,帮助大学生塑造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筑牢思想防线,维护意识形态安全。

(二)提升高校爱国主义教育实效性的必然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让爱国主义精神在学生心中牢牢扎根”[5]。这一指示指明了高校爱国主义教育工作方向,也对其实效性提出了高要求。当前高校积极开设思政课程,注重对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培养。然而我们也需要清晰地认识到当前高校爱国主义教育从星火的零散开展走向燎原的系统实施进程中,仍然存在一些瓶颈。长期以来,爱国主义教育面临着辅导员唱“独角戏”的窘境,一方面是因为教师参与思政教学的积极性不高,另一方面教师缺乏爱国主义教育的指导能力,难以将科研实践爱国情怀融入教育教学中。而经过调研,80%学生认为对成长影响最大的是专业教师。这就需要完善制度、搭建阶梯,让专业教师成为学成长路上的同行者,在指导与被指导中互促互进。与此同时,高校爱国主义教育方式单一,主要依靠思政课程,相关爱国主义教育活动缺少设计性和互动性,学生参与活动主动性与积极性不够。因此,将专业能力与爱国主义教育协同培养,形成多元教育主体相互配合、多要素协同创新的局面,实现学生主体的“要我参与”向“我要参与”转变,教师主体的“两张皮”向“同行者”转变,对提升高校爱国主义教育实效性具有重要意义。

(三)推动工科大学生人格全面发展的内在要求

当代大学生成长在“互联网+”时代,他们具有广阔的视野和活跃的思维,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力量。与人文社会学科类课程的重“道”相比,工学科类课程更加重“术”,偏向于技能培养[6]。基于此特点,工科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协同培养尤为重要,亟需全方位深入挖掘爱国教育资源。加强工科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有利于帮助工科大学生提高政治站位、深化思想认识,树立科学的思辨能力,自觉抵制历史虚无主义、文化虚无主义以及其他错误观点和思潮的不良影响,形成富有民族特色的价值观念与时代价值的道德观念。大学生在自身全方位、全方面综合发展,实现个人价值的同时,也能更加积极地投身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为推进民族伟大复兴进程贡献力量。

二、工科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现状考量

(一)爱国主义教育的社会环境有待改善

第一,全球化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国家的概念、淡化了边界意识[7]。与此同时,西方敌对势力利用自身优势,积极进行意识形态输出,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与我国主流价值观冲突的不良价值观念与生活方式,侵蚀着大学生的爱国意识与集体责任感,极大打击了大学生为国家建设奋斗的积极性[8]。第二,互联网信息化时代的发展,极大方便了人们的生活,信息获取变得快捷容易。但因其具有匿名性、隐蔽性的特点,如潮水般涌出的信息降低了人们的甄别能力,暴力内容、网络谣言、虚假信息等很大程度地破坏着当代大学生的思维方式和身心健康[9-10]。互联网监督和管理制度规范仍需进一步健全和完善,以法治作为保障,充分发挥互联网的积极作用,提升爱国主义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第三,我国快速发展过程中产生的收入不平等、分配不均等矛盾问题,使部分大学生产生错误判断。

(二)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的主体协同性不强

专业教育中有生动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思想政治教育中有鲜活的专业教育资源,所以可以充分挖掘、并在融会贯通中发挥叠加效应。当前,高校对于专业能力与爱国主义教育协同培育意识不强,各育人主体并未形成良好的互动。专业课教师注重专业学术知识的讲解传授,仅关注智育,忽略了对学生的思想政治引领,而纯思政课程数量较少,僅靠思政老师和辅导员难以达到深入、持久的教育效果。同时,辅导员与学生交流较多,熟悉了解学生所学专业的基本情况,但在日常管理工作缺乏对学生专业认识的引导和专业能力的培养。另一方面,家庭教育是教育的基础环节,其重要性不可忽视,良好的家庭教育使得大学阶段的爱国主义教育水到渠成[11]。但在传统的教育理念下,父母往往只重视孩子成绩,而忽视了道德情操的培养,未能以长远的眼光去看待爱国主义情怀培养的重大意义。

(三)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形式有待丰富

现阶段,历史和时代的发展赋予了爱国主义新的鲜明内涵。爱国主义教育不同于理论教学,无法仅仅停留在知识讲授上,也不能仅仅沿袭传统的教育路径,而应该重视“学生-教师-社会”三者的深度互动和可持续发展。但在实际教育中,由于课程内容以及教育方式的局限性,并未很好地传达出爱国主义的时代内涵。形势与政策等课程可以帮助学生正确理解国家的相关政策和社会形势,但由于授课内容方式存在单一性,部分教师未能拓展补充,仅机械式朗读政策条例,大大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是具有能動性、创造性的个体,而当前课堂教学偏向于纯知识和理论的灌输,成绩作为单一的评价标准,使得部分大学生仅把其作为一个课程任务去完成,并没有真正内化于心。缺乏实践平台的有效利用,学生被束缚于课堂中,无法在实践中了解国情社情、关注时代发展。

三、专业能力与爱国主义教育协同培养的实践路径

(一)优化社会环境,营造风清气正爱国氛围

积极应对全球化发展的冲击,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全方位深入发掘端午节、中秋节、清明节等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增强大学生的历史自信和文化自信。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让学生真正从心底里认可民族文化、认同核心价值观,自觉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民族精神。

强化法治建设,建立健全互联网安全治理机制和法治爱国长效管理体系。政府要在宏观层面加强顶层设计,对网络违法犯罪或者网络失范行为进行处罚,从立法、执法等各个环节引导人们守法,自觉遵守网络规范。网络平台要明确自身主体责任,增强国家安全意识,加强监管,运用技术手段在源头上杜绝不良信息传播。普通民众也要学法用法,提升自身法制素质,积极发挥监督作用。爱国既是对公民的道德要求,更是一种法律义务[12]。爱国主义教育的高效实施离不开法律和制度的规范,高校应不断完善管理体系和管理制度,形成长效化的教育价值,充分发挥管理育人的功能。同时,针对当前社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矛盾问题,直面学生的困惑,给予学生正向的教育引导。

(二)强化主体协同,形成“六位一体”教育合力

新时代国际形势深刻复杂,不同思潮和价值观交融碰撞,厚植爱国主义精神面临着新挑战。高校要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强化政治意识,提高思想站位,将爱国主义作为核心价值引领贯穿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培养兼具专业能力和人文情怀的工科人才。同时,汇集专业课教师、思政课教师、辅导员、班主任、后勤人员以及家长等多方育人力量,联动校内、链接校外,整合线上线下的育人资源,实现良性互动,形成全面协同培育机制。高校的爱国主义教育要融入到日常管理规范中,引导工作人员以爱岗敬业、热情主动等精神品质感染学生,让爱国奉献的树苗在学生心中茁壮成长。

课堂是爱国主义教育的主阵地,结合工科课程体系特点,优化通识类课程设计,加权中国近代自然科学发展中的闪光点、高光时刻以及所显现的中华民族奋斗的精神和力量,提升创新人才的高尚情操和伟大理想,实现专业能力培养和爱国主义教育的统一。高校工科专业课教师多来自本专业,缺乏系统性的师范教育,人文素质需进一步提高。高校要搭建“课程思政大讲堂”等平台,提高工科专业教师的人文精神和思政教学水平,使其在专业课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掘课程中的思政元素,从工科专业发展历程中提炼爱国情怀,将大国工匠、制造强国等概念和发展战略引入课堂中,让创新能力与报国为民相关,激发学生投身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热情,引领他们在创造社会价值中实现个人价值的升华。强化辅导员的作用发挥,辅导员应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变化,积极与思政课教师沟通学生存在的困惑,使其能得到一个正面的疏解。同时,将爱国主义理论运用到“第二课堂”实践活动中,引导学生增强政治信仰,在实践中内化爱国认同。

(三)创新内容形式,激发爱国主义教育活力

高校爱国主义教育内容要注重整体性与个性化相结合,突出层次性。整合学校所在地的革命历史纪念馆等红色资源,形成基地网络,根据不同年级特点,科学规划目标和内容,例如大一萌芽阶段注重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先进理论武装学生头脑,而大二大三成长阶段结合专业学习,积极开展寻找身边的榜样人物活动。结合最新国内外时事政治,坚持问题导向,特别是学生思想意识中存在的各种困惑,运用理论联系实际等方式,启发学生自主思考,引导他们做出最理性的判断,增强学生对国家和社会的认同感。同时,把握好新媒体技术,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着力打造一批符合学校特色的爱国主义教育精品。

课堂传授与实践锻炼相结合,充分发挥实践育人的功能。在暑期社会实践过程中,大学生可以了解到国情、民情,切实感受到国家的发展变化,以及存在的一些现实问题,激发学生爱人民爱国家的真情实感和科技报国的使命担当。例如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学生可利用每年暑期社会实践深入乡村调研,针对农民的实际需求进行农业机械改进与研发,以实际行动为农业增技、为农户减负,在增强专业能力的同时,也牢固树立了爱农、爱国情怀。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 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N].人民日报, 2019-11-13(6).

[2]鲁玺丽, 牛中毅, 常云鹏,张旭茗. 理工科课程思政实践育人教学模式研究——以哈尔滨工程大学材料学专业为例[J]. 教育教学论坛, 2020(45): 41-45.

[3]林钧昌, 张宏溧, 赵民. 当代大学生民族认同的影响因素与提升路径研究[J].中共济南市委党校学报, 2022(01): 58-63.

[4]王韵. 互联网时代高校心理育人的优化路径[J]. 科教文汇, 2022(16): 32-35.

[5]习近平.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N]. 人民日报, 2018-09-11(001).

[6]金子祺, 钟博文. 面向新工科课程思政的融合贯通教学模式研究——以机械工程专业为例[J]. 高教学刊, 2022, 8(03): 70-73.

[7]王春亮. 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困境与对策研究[J]. 河南农业, 2021(36): 39-40.

[8]冯刚, 刘文博. 网络环境下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实践路径研究[J].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03): 1-7.

[9]阿依古丽·阿布都热西提, 项久雨, 牛军政. 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基本内涵、时代价值和践行路径[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22(16): 22-24.

[10]何林卫, 曾春梅. 信息化背景下大学生思政教育改革创新路径研究[J]. 陕西教育(高教), 2022(09): 13-14.

[11]万亚男. 承继传统家风: 涵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路径[J].改革与开放, 2017(14): 146-147.

[12]黄世虎, 张子悦. 新时代青年爱国主义教育: 逻辑、原则与路径[J]. 中国青年研究, 2019(05): 24-29.

(作者简介:单小伟,助教,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单位:扬州大学机械工程学院)

猜你喜欢

协同培养工科大学生专业能力
围绕生涯规划 协同培养高素质应用性人才的思考
人文视野下工科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培养路径探索
团体辅导对改善工科大学生学业拖延的实证研究
不同阶段幼儿教师专业能力的内在发展规律
中外教师合作教学对于中教专业发展的作用研究
高校理科专业协同培养通用技术师资人才的研究
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思考
创新型女性人才的协同培养模式研究
工科大学生学业拖延现状调查
论新建本科院校应用型与研究型人才的协同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