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传统文化视域下综合实践活动教学路径探析

2023-09-07顾迪

新教育·科研 2023年8期
关键词:综合实践传统文化小学

顾迪

【摘要】小学综合实践活动适当融入传统文化,有利于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综合素质。教师调整教学方案,通过整合传统文化教学资源、创设传统文化学习情境、组织传统文化展评活动、对接传统文化生活训练等教学手段,优化综合实践活动的教学设计、启动综合实践活动的教学引擎、推动综合实践活动的教学进程、提升综合实践活动的教学品质。

【关键词】小学;传统文化;综合实践

教师如果只注重文化知识的传授,而忽略中华传统文化的渗透,会使得学生不了解历史文化,不接受中华传统文化,价值观容易出现偏差。小学生可塑性强,同时辨别能力较弱,随着智能电子设备的普及,接触更多西方文化或偏执、病态文学,出现盲目崇拜现象,从而导致其三观、认知的偏差。为防止这一现象,教师在趣味性更强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融入传统文化元素,开展文化教育活动,有利于学生吸收中华经典传统文化知识,培养学生传统文化意识。

一、整合传统文化教学资源,优化综合实践活动教学设计

教师结合学情优化实践活动教学设计,深入挖掘教材中传统文化资源,并统筹设计实践活动方案,筛选学习内容,使传统文化与实践活动有机结合,让学生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中,欣赏中华传统美德,学习优秀传统品质,潜移默化地提升综合素养。

1.发掘教材传统文化资源

小学生更容易接受直观的事物,对理论知识的灌输不感兴趣。教师深入挖掘教材中的传统文化资源,优化教学设计,组织相应的实践活动,并与学生合作,在实践活动中探索、体验、感悟,以及分析、总结知识,建立完整的知识框架。有了传统文化的助力,使得实践活动更加具有教育意义。传统文化在实践活动中的具象化,使得学生能更直观地感受、触摸。这样的传统文化知识才会变得生动、有趣,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如教学教科版三年级上册“我当节约宣传员”时,教师挖掘以节约为主题的相关传统文化知识融入课堂教学。节俭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注重的是不铺张、不浪费,对钱、物等节制使用。教师鼓励学生回忆生活中有哪些浪费的现象,学生回答热情高涨,有的说洗手不关水龙头浪费水,有的说睡觉不关灯浪费电,有的说剩很多饭扔掉浪费粮食,等等。教师进而引导学生思考所学的知识中又有哪些是提倡节俭的,有的回答“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有的回答“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等,幽默的回答有效活跃了课堂气氛。教师适时引入宋代司马光的《资治通鉴》里的“取之有度,用之有节,则常足”。教师利用中国优秀的古诗词文化,让学生接触到传统国人勤俭持家、物尽其用、努力积蓄的精神,并为之学习约束自己,从而养成节约、节制的好习惯。

2.统筹设计实践活动方案

教师综合各学科教学内容统筹设计实践活动方案,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接触更广的知识面,丰富学生的认知体系。教师采取积极、有效的教学方法,加强学生的传统文化教育,从而提升传统文化在学生心中的地位,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学习的兴趣,使学生逐渐成为传统文化的继承者、传播者。

教师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中,对各学科知识点进行统筹设计安排,帮助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有效内化学科知识。如教学“我们与动物交朋友”时,教师展示一组动物图片,让学生辨认。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回答问题热情高涨。教师要求学生思考中国古代有哪些代表吉祥、祥瑞的动物,学生的回答大部分是龙、凤、锦鲤、麒麟等,唯独没有人提到鹿。教师展示鹿的图片,让学生对比龙、麒麟与鹿的相似之处,发现它们都有鹿的特征,可见鹿在古代吉祥文化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此时,学生的心中对鹿的形象已经有了概括,教师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创作一幅有关鹿的作品,学生能够积极响应,发挥主观能动性,顺利完成创作,其感知体验开始丰富起来。

二、创設传统文化学习情境,启动综合实践活动教学引擎

教师创新教学模式,利用情境化教学方式,创设传统文化学习情境,营造传统文化学习氛围,推出综合实践活动任务,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形成自己的文化积累,提升其文化涵养,从而顺利启动综合实践活动教学引擎。

1.优选传统文化情境方式

教师优化设计传统文化情境方式,呈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习氛围,充分利用各种线上平台资源和线下宣传专栏、黑板报等资源,让学生在校期间随处可见传统文化的宣传内容,营造积极学习传统文化的校园环境。教师通过对视听环境的打造,对传统文化内涵的宣传、推广,创设出优秀传统文化情境,同时对传统节日、习俗、仪式等深入挖掘,展现中华民族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等,为学生传输正确的价值理念、追求。

在教学“我们喜欢的动画片”时,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几组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丰富的国产动画片,随着动画片的播放,能够立刻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动画片中经常引用的比较经典的传统文化当属皮影戏,皮影戏在中国传统动画中有着广泛应用。教师搜集其中较典型的《孙悟空三打白骨精》的动画片段进行展示播放,鼓励学生寻找动画片中的传统文化元素。学生通过视听体验,能够发现动画片中的伴奏乐器、人物造型、演出风格等跟现代动画片不同。教师适时引导学生感受动画电影中人物性格包含的坚韧、顽强、善良、勤劳、自信、不屈、无私等高尚品德,以及影片中带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民族音乐,让学生切身体会民间传统艺术的魅力。

2.推出综合实践活动任务

综合实践活动要突出多元性、综合性的特点,教师在课堂教学时,梳理各学科知识,并对这些知识点进行拆分、延伸、融合,提升各学科之间的关联性,以此为本,推出综合实践活动任务。学生在完成综合实践活动任务的过程中,通过体验、探索、思考、总结等一系列行为,掌握更多知识和技能,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进而在潜移默化中生成民族自信、爱国精神、 优良品德。

通过学习,学生普遍有了自己创作故事的冲动,进行“制作我的动画片”的教学时,教师传授翻页动画的制作过程,以及基本注意事项。考虑到小学生的手工、绘画能力有限,教师展示画面比较简单的《三个和尚》《小蝌蚪找妈妈》等动画,为学生打开创作思维。学生对于新颖的动画创作方式非常感兴趣,急于制作属于自己的“动画片”。教师要求学生先准备好材料,梳理故事脉络,理清前因后果后才着手创作。学生从裁剪、装订到绘画、涂色,能够顺利完成翻页动画的制作。有些学生仿照教师展示的动画内容制作,有些学生则自己创造出新的动画形象以及故事情节,教师对学生的动手能力给予正面肯定、鼓励。学生通过完成实践活动任务,深刻体会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底蕴。

三、组织传统文化展评活动,促进综合实践活动教学进程

教师适当组织、优化作品展评活动,创新综合实践活动形式,挖掘中华传统文化中便于小学生操作的内容,为学生搭建展示、分享的平台。教师对评价活动做多样化设计,自评互评结合,生评师评对接,鼓励学生应用所学知识、技能创作具有自己个性特点的作品。

1.优化传统文化展评活动

学生极为在意别人的评价,为了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教师对评价活动做多元化处理,积极探索评价形式、评价语言等。在展评活动中,教师的评价尽量使用专业语言,推出激励性评语,表扬学生勇于创造的精神和丰富的想象力。教师运用合理、科学的展评活动模式,根据学生的基本学情因材施教,势必对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心理产生冲击,调动学生实践活动的积极主动性,为学科教学注入丰富动力。

剪纸是中国民间历史文化内涵最为丰富的艺术形态之一。在教学“生活中的标志”时,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剪纸艺术做激趣导入,并出示、分发彩纸,示范剪纸的操作方法,学生对于剪刀的使用比较顺畅,能够顺利模仿剪出图形。随后教师展示生活中的交通、卫生、体育、银行、环保等标志图案,介绍这些标志的含义,让学生辨识、比较,了解标志的分类及构成等基本知识,引导学生发现日常生活中出现的各种标志,并以剪纸的形式表现出来。学生能够把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标志一一裁剪出来,其分类也是比较丰富的,教师对这些成果给予鼓励、表扬。随后,教师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展评活动,对于他人制作的标志剪纸作品进行评价及反思。学生在轻松、活跃的课堂气氛中,体验到民间艺术剪纸的魅力。

2.创新综合实践活动形式

教师制定详细、科学的教学计划,与学生的理解能力、认知水平相结合,对综合实践活动形式进行创新,适当渗透传统文化元素,引导学生在完成实践任务的同时,掌握传统文化知识。教师综合线上、线下教学资源,搜寻实践活动与传统文化教育相关联的教学内容,制定合理的教学方案,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使传统文化教育更加直观、立体、生动,方便学生理解和消化中华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

虽然诗词歌赋是中华上下五千年浩如烟海文化中的冰山一角,但也经历了世代的传承与发展,是我们了解传统文化的有效途径。如在教学“我们知道的风”时,教师板书李峤的《风》,“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同时,教师利用多媒体播放风吹落叶、鲜花、江面、竹林的视频片段。直观的视觉冲击,能够让学生明白这首诗是对风的描写,诗人通过对叶、花、浪、竹有形事物的描绘,反衬出无形、无色的风。全诗没有一个“风”字,却句句在写风,学生品味这首诗后,明白要想表现出风,就需要借助有形的事物,为后面的手工制作打下基础。教师布设实践活动任务,创作一个以“风”为主题的作品,表现形式不限,可以是泥塑、绘画、折纸、粘贴等,学生能够利用有形事物的形态表现风的存在,顺利完成任务。

四、对接传统文化生活训练,提升综合实践活动教学品质

教师延伸传统文化训练维度,将传统文化与学生日常生活相对接,设计一些实践活动任务,让学生主动进入实践环节,在生活实践中建立传统文化鉴赏能力。观看民间艺术表演、参加传统文化团队、开展中华文化知识竞赛等,都能够形成学习体验,教师需要合理设计安排。

1.延伸传统文化训练维度

对于初次接触社团的小学生来说,对社团的作用并不太了解,教师应做好引导,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传统文化社团的组织、宣传。在社团成立时,教师进行适当的组织干预,确保社团能够正常成立、运作,吸引更多对传统文化感兴趣的学生加入社团,在创造性实践活动中培养综合文化素养。社团成立后,需要接触更多民间传统文化内容,教师适时指导,引入传统文化知识,组织学生开展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延伸传统文化训练维度的同時,有效开阔学生的文化视野。

造纸术作为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极大地推动了人类文明的普及度和向前发展的脚步。教师在教学“我们来造纸”时,引入简易造纸的流程,激发学生想要制造一张纸的兴趣。探索古法造纸术,在探索中感受科技的神奇与大自然的美妙,在探索中传承中国文化,在探索中学习指尖上的技艺。在教师的率领下,学生兴奋地用旧纸、废弃的包装纸等资源,捣碎成纸浆铺平,最后做出一张全新的纸。学生经历造纸的过程,不仅提高其动手能力,也了解纸张的循环再造功能,提升节约、环保意识。教师继续布设社团任务,鼓励学生利用所学知识教社团其他成员造纸术,宣传中国传统文化的同时,体会中国古人的智慧,陶冶其对传统文化的情感。

2.促进综合实践活动内化

中华传统文化素材众多,教师适时布设文化知识搜集、学习交流、信息共享等训练任务,搭建更多信息交互平台,组织多种形式的实践学习。教师通过布设多样化的综合实践活动任务,鼓励学生主动参与活动,自觉接受传统文化教育,引导学生在信息采集、案例分析、生活观察、社会调查的过程中探索、体验、思考、感悟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促进综合实践活动素养的内化。

中国的传统节日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长河中的一个组成部分。传统节日的形成过程,是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文化长期积淀凝聚的过程。在教学中国传统节日时,教师列举一系列节日的名称,要求学生从中选择属于中国传统的节日,经过一番讨论、补充,选出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重阳节等,基本可以概括传统节日名称。教师布设社会调查任务,要求学生搜集这些传统节日的时间、来历、风俗等,并按时间顺序整理成册。对接生活训练的课后综合实践活动任务,能够有效延伸传统文化训练维度,学生通过线上查询、生活观察、社会调查等体验过程,促进其中华传统文化知识内化,锻炼其信息搜集、知识梳理、探索分析能力。

教师做好学情调研,优化教学设计,为学生安排更多课内外活动内容,组织学生参与多元化的实践活动学习,丰富学生的传统文化知识。传统文化与综合实践活动相融合,能够为学生带来更多学习触动和启迪。教师对教学资源进行梳理、整合,推出一系列综合实践活动任务,做好教学内容渗透和延伸训练维度,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探索、体验,建立传统文化认知,提升其文化素养。

【参考文献】

[1]张敏.“双减”背景下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层次性作业的探索与运用[J].新教育,2022(35).

[2]刘雪琴.探究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开放式课堂的建构[J].学苑教育,2023(01).

[3]钱建新.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项目化学习的实施[J].教学与管理,2023(05).

猜你喜欢

综合实践传统文化小学
落实数学综合实践活动 培养学生数学核心素养
浅析日本“世袭政治”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相关概念辨析
中国影视剧美学建构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主义的和谐思想融合
中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教学有效策略探究
体育教学中准备活动的作用与类型研究
生本教育理念下的美术教学研究
注重简约化给数学课堂减负的探讨
基于新课标的语文阅读教学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