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经济中心转移与国际劳动分工相关文献探析

2023-09-07杨阳

支点 2023年9期
关键词:历史背景经济全球化

杨阳

【摘要】历史上欧洲的经济中心是不断转移的。在英国成为世界头号强国之前,西班牙、荷兰等国先后是欧洲的经济中心。西欧经济中心的每一次转移,都伴随着大大小小的战争。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具有典型的“战争资本主义”特征。19世纪英国主导的全球经济,远不是亚当·斯密等古典经济学家所描述的那样“自由”。英国工业革命的发生和成为世界第一强国,离不开经济全球化和国际劳动分工。棉纺织工业是英国棉纺织工业的先锋产业,英国在世界范围内寻求原棉,其中美国南部种植园提供了绝大部分。英国和美国的分工,为分析英国获得世界经济中心地位提供了一个新视角。

【关键词】国际劳动分工 经济全球化 经济中心

一、历史背景

19世纪英国生产的棉布行销世界,英国以不足25万平方公里的土地控制了当时最具有代表性的制造业,尤其是棉纺织业,而这离不开美国南部奴隶种植园大量的棉花供应。在这一时期内,英国以极低的价格在世界范围内寻求棉花供应,特别是美国南部奴隶种植园生产的棉花。[1]由于第一次工业革命取得的巨大成就和西方经济学的成功,容易给人们留下这样的印象:西方国家今天取得的成就,是因为自由市场和法律、制度的优越等。

第一次工业革命期间的头号强国英国,其获得世界霸主地位既不是因为自由,也不是因为政治经济制度更为优越,而是因为英国掌握了国际分工的奥妙。英国发展棉纺织业的原始资金来源于非洲奴隶的贩卖[2],国内棉纺织产业优势的建立,主要依赖美国南部奴隶种植园生产的棉花。罗伯特·艾伦认为,工业革命发生在英国是因为其特殊的环境,比如高工资和煤的发现和使用,实际上离开了英国特殊的历史背景,发明大爆发无从谈起。英国工业革命离不开经济全球化,离不开国际劳动分工。如果英国不能从世界各地获得棉花,其棉纺织业不可能取得当时的成就[3]。

二、西欧经济中心的转移

吉尔斯和弗兰克(1998)、阿布-卢格霍德(1989)、阿里吉(1994)认为,早在西方占据优势之前就已经存在一个横向联系的世界市场经济。在大航海之前,西歐经济的中心在地中海地区。布罗代尔指出,地域的经济布局简单来说就是地理的劳动分工,每个经济世界都有一个中心。15世纪和16世纪地中海的中心是由威尼斯、米兰、热内亚和佛罗伦萨构成的四边形。自15世纪起,大西洋(巴斯克人、比斯开人、葡萄牙人、荷兰人、诺曼底和布列塔尼亚人、英格兰人)的帆船纷纷涌入地中海,威尼斯也越来越多地雇佣“外国”船只和海员,经济中心由地中海转移到北方,并不是因为新航路的开辟,而是因为北方霸权(荷兰、英国)到达地中海后,夺走了其统治地位。

阿里吉则对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形成过程中的“体系积累周期”进行了比较分析,他将周期分为热内亚周期(15世纪到17世纪初),荷兰周期(16世纪末到18世纪),英国周期(18世纪下半叶到20世纪初),美国周期(19世纪至今)。他认为,资本主义权力的日益集中(集中于特定集团和政府手中)和国与国之间“势均力敌”的竞争,共同为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发展和形成作出了贡献。斯塔夫里阿诺斯(1971,1982)从欧洲扩张的根源、欧洲扩张前的世界、欧洲扩张阶段对世界经济体系进行了分析,他认为19世纪的特点是欧洲在全球占据支配地位。乔万尼·阿里吉认为,现代世界经济体系“通过一系列基本重组扩展到目前全球范围”,世界体系转向“政府和商业机构特定综合体铺设的新轨道”,主要综合体如17世界的荷兰综合体、19世界的英国综合体以及20世界的美国综合体。伊曼纽尔·沃勒斯坦认为,现代世界体系采取了资本主义的经济形式,他对世界经济体系的初期形成(欧洲的世界体系:1450-1640年)、巩固(1640-1815年)重建(1815-1917年),1917年及以后是如何巩固以及产生的紧张形势进行了论述。阿里吉和伊曼纽尔的世界体系理论相互补充,丰富和发展了布罗代尔关于世界体系的相关理论。布尔诺瓦和卢斯提出,丝绸之路是指“任何时期东西方商人经由海路进行的任何贸易”,而新航路的开辟和哥伦布到达美洲,让原来以丝绸之路为代表的世界市场经济范围变得不再适用。杰克·戈德斯通则认为,自1492年开始欧亚贸易的两个世纪里,欧洲商人一直扮演“小角色”,到了19世纪以后“欧洲势力征服全世界的进程才拉开序幕”。

三、经济全球化与欧洲占据优势的国际劳动分工体系形成

第一次经济全球化始于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和达伽马发现到达印度的新航路,终于商业和殖民地贸易资源的争夺和全球劳动分工体系的建立。雅克· 阿达认为身兼商人、航海者和征服者的欧洲商人,在1430-1540年间开辟了通向全球的道路,随后经济中心北移,最终形成了1450-1650年间的欧洲经济世界格局。

斯塔夫里阿诺斯认为,自1763年起,欧洲开始在世界经济体系中占据优势,经过科学革命、工业革命和政治革命,欧洲建立起了世界经济体系中的支配地位,“第一次国际劳动分工已经完成,世界正在成为一个单位,南北美洲生产原料,非洲提供人力,亚洲提供各种奢侈品,而西欧则指挥这些活动,并愈益倾全力于工业生产”。张丽认为,“国际劳动分工体系的形成”和“世界经济体系的建立”,是第一次经济全球化的核心,与1500年前的贸易方式有着本质区别。骆昭东认为,大航海时代政府在欧洲贸易扩张中有着重要作用,其主要形式主要表现为贸易垄断权的争夺。王涛分析了威尼斯和热内亚在地中海的竞争,认为葡萄牙和西班牙的探险活动,让世界进入大航海时代,罗马帝国崩溃后形成的封建制度导致欧洲各国竞争加剧,也刺激了各国对贸易的重视和争夺。

发生在十八世纪末十九世纪初的英国棉纺织业革命,依赖于第一次经济全球化所形成的世界经济体系。在国际劳动分工体系形成的过程中伴随着一系列战争。英国本土不产棉花,英国优势纺织业是毛纺织。英国棉纺织业建立起全球竞争优势,正好与英国建立全球霸权的建立相吻合。1757年罗伯特·克莱武在普拉西战役中打败了亲法国的统治者;1761年法国交出本地治理,战争结束;1763年欧洲交战国缔结《巴黎和约》,英国从法国和西班牙手中夺得众多土地。英国在印度和北美洲获得统治地位,为后来英国的棉纺织业的发展打下了基础。 1700年世界棉花生产仍旧以印度或中国为中心,直到1780年英国棉织业的优势地位才开始凸显。斯文·贝克特虽未明确提出,英国棉纺织产业革命和全球优势地位的确立,是因为国际劳动分工体系的建立,但他用“战争资本主义”系统阐述了以英国棉纺织产业为主导的全球分工体系的建立过程。这个过程因为新的生产组织方式、贸易方式和消费方式才成为可能,这个过程伴随着奴隶制、帝国的扩张、对原住居民的剥削和武装贸易等。乔吉奥·列略认为存在两次棉纺织业革命,第一次在1000-1500年间,此时的贸易和交换体系是一种离心体系,这一体系不依赖国际劳动分工,也不存在核心与外围的等级关系;第二次在1750-2000年间,此时这一体系是向心的,劳动力的全球化分工之上,其运作是为了巩固和维持西方核心国家的比较优势。

结论

英国的棉纺织业革命,离不开经济全球化和国际劳动分工。学者对于英国和美国的劳动分工关注较少。众多学者一致认为,英国存在一个“棉纺织商业”到“棉纺织业产业”转变的过程。如果没有经济全球化和国际劳动分工,英国棉纺织品要想取得全球市场的垄断地位,还缺少必要的市场和原料。其中,美国南部种植园作为棉花的最主要来源,对英国棉纺织产业革命的贡献不可忽略。研究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建立的主导国英国,以及与其继任者美国之间的分工,对于理解和面对经济全球化中面临的挑战具有重要意义。在这一方面应该进行更系统深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Beckert S. Empire of cotton: a global history. First edition. ed. New York: Alfred A. Knopf:chapter 5,pp:98-135

[2]Eric Williams,Capitalism and Slavery,(London,1990),Billing and Sons Limited,Worcester

[3]罗伯特·艾伦著;毛立坤译.近代英国工业革命揭秘 放眼全球的深度透视.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2.06:272

猜你喜欢

历史背景经济全球化
新时代云南乡村绿色发展:历史背景·机遇条件·路径选择
张圆满:《祭侄文稿》——特定历史背景下的精神文化产物
浅析拉萨关帝庙修建的历史背景
噶尔丹的圣树:今日祭奠崇拜的历史背景(英文)
云南民族民间工艺生存发展分析
人民代表会议的历史背景
烛武退兵逞辩舌 弱国终究无外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