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应对ChatGPT挑战 让学校教育回归人性

2023-09-07

云南教育·视界(综合) 2023年5期
关键词:人性学校教育

人类已经进入到一个信息和技术的时代,新技术不断催生新业态、新模式,对帮助我们在一个日益复杂和不确定的世界里处理许多棘手的问题,提供了大量机会。

但与此同时,人工智能浪潮对人类也发出巨大的挑战。正如当下在风口浪尖上的ChatGPT,加速了很多行业的革命性重塑。就教育行为本身而言,以知识传递为核心的教育模式更是被逼入墙角。

有人预言,人工智能会在未来发展到一个临界点,到这个临界点后,机器会战胜人类,人会被机器淘汰。他们把这个临界点称之为奇点,并呼吁现在已靠近奇点临近的时刻。但在我看来,所谓“奇点临近”其实更像是一个谎言。

因为AI虽然发展出了一些非凡的能力,但它仍落后于人类智慧的微妙性、灵活性和丰富性。

在人类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柏拉图、笛卡尔、图灵等一批思想家,就曾在社会变革中陷入过对人性的担忧和困惑,发出了对人性的呼吁,曾苦苦追问人性在科技与社会发展中的价值。

我们必须从人性的视角,凭借技术的赋能,让学校教育回归人性,更具温度。这才是面对ChatGPT等人工智能技术时,教育应有的回应。对此,我们尝试探索以下几个方面的学校建设。

从尺度到温度:探索润物无声的无痕迹教育

今天,越来越多的新技术进入校园。它们在带来便捷的同时,也对学校教育提出严峻挑战。

我认为,越是处于一个技术“横行”的人工智能时代,尊重人性越应成为“智慧教育”的底层逻辑。在冷冰冰的技术中,要重视人的尊严和价值,体现出教育的温度。

懂人性、有温度的教育需要“体验”。我们学校成立了学生议事会、学生自治会、学生仲裁庭、学生律师所,让学生成为学校生活及学校纪律和制度的制定者、检查者、裁决者、辩护者,真正成为学校的主人。我们还成立了“海豚银行”、开心农场。在这个过程中,民主观念、法治精神、投资能力、经营头脑、劳动技能等在校园生活的实践中自然扎根在孩子心中。

懂人性、有温度的教育需要“宽容”。英国作家毛姆的一句名言发人深思:社会进步的动力就是下一代不听上一代人的话。通过多年来的实践,我越来越领悟到这句话的深意。正如有首诗写的那样:土地宽容了种子,拥有了收获;大海宽容了江河,拥有了浩瀚;天空宽容了云霞,拥有了神采;人生宽容了遗憾,拥有了未来。

懂人性、有温度的教育需要“融合”。也即是,教育要与生活融合;而且,融合要使教育如盐。盐是不能独立存在的,盐发挥作用的唯一办法就是将自己融于菜肴和汤水中,如果只是感受到美味的菜肴,而忘掉了盐的存在,盐就成功了。如我们感觉饭菜太咸或太淡时,都会想到盐,这时盐就失败了。教育也是一样,应融于学科教学和校园活动中。脱离生活的说教式、灌输式、照本宣科式教育如同直接吃盐,缺乏教育的温度,是一种教育暴力。正如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当学生发现你是在教育他的时候,你的教育是苍白的。因此,成功的教育是通过人格感染、心灵碰撞、理解倾听、真诚激励,润物无声完成了教育使命。”

从一元到多元:建设社会协同的无围墙学校

尊重人性的学校教育,应该打开学校围墙,聚焦社会热点,关注科技前沿。

近年来,学校积极引入深圳头部企业如腾讯、大疆、比亚迪等,以及一些企事业单位和政府部门来校共建创新实验室。其中,包括航空航天、汽车工程、数字制造、仿生机械、生物基因、河道治理、海绵城市、海洋资源、人工智能、大数据、虚拟现实、智能物联、5G技术、服装设计、影视媒体、动漫设计、工业设计等实验室。

依托这些实验室,我们开发各类创新课程,让孩子们像科学家一样思考问题,像工程师一样解决问题。一年多来,我们获得了20多项专利。

从共性到个性:开发系统多维的无边界课程

什么是人才?有人说,人才就是偏才。民国时期可谓大师云集,英雄辈出,但很多人年轻时都偏科严重,如罗家伦、钱钟书、朱自清、吴晗、臧克家等,他们高考时的个别学科处于弱势,在某一方面具有突出特长,最后都被都被北大清华破格录取,后来个个大名鼎鼎,如雷贯耳,至今为人津津乐道,传为佳话。

当前,个性化教育正在成为世界教育变革的潮流,也是我国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核心指向。因此,我们积极实施小班制、分层制、选课制、导师制、书院制等个性化人才培养方案,致力于为不同潜质的学生搭建数理、人文、艺术、体育、国际等方向的优质赛道。

从模式到变式:构建自主驱动的无制式教学

英国纽卡斯尔大学教授苏伽特·米特尔曾做过一个著名的“墙洞实验”。他将一台电脑安放在印度新德里郊区贫民窟的一面墙洞里,孩子们可以免费使用这台电脑。几个月后,在没有老师的情况下,孩子们不仅学会了使用电脑,还通过电脑学会了英语及其他知识。这个实验颠覆了人们对于教育的看法,掀起了一场自主学习的风暴。为此,他被泰晤士报评为“全球教育巨星”,获得100万美元的TED大奖。

现在的年轻一代,生活在一个无处不在的网络世界, 数字化生存是他们的生活方式,每个学生都是数字原住民,都是天生的学习者。

因此,我们要研究如何将信息技术深度嵌入教学系统,推动教与学方式的变革。我们经过近一年的摸索,创造性设计了“E-PBL教学基本式”。这是一种以技术为支撑,以问题、项目、活动为驱动的教学模式,充分利用学校所构建的“互联网+教育”技术环境,突破了传统的课堂教学,重构教学流程,增强学生学习的内驱力,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我国著名数学家苏步青说,如果你用一分力量备课,就要用两分力量上课,用三分力量批改作业。反之,如果你用三分力量备课,就要用两分力量上课,用一分力量批改作业。“E-PBL教学基本式”就是一种提高备课质量、促进课堂变革的独特视角。

从有形到无形:建设虚实融合的无时限课堂

混沌学是20世纪三大科学之一,开创了科学思想上一次新的革命。混沌学用一个不可预言的宇宙来取代牛顿、爱因斯坦的有序宇宙,认为任何事物的发展都存在着一定的规律,也存在着难以预测的变量,这个变量就是易变性、复杂性、不确定性、模糊性。

我们必须借助互联网技术摆脱学校教育对校园、场地、教室的依赖,将实体学校育人的手臂不断延伸。

近年来,学校建成了虚拟学校“海豚学院”,组织老师们录制7000多节微课,覆盖一至十二年级各主要学科。这些优质的线上教学資源,为学生课外学习提供了极大帮助,也使得疫情期间学校在线教学能够从容应对。同时,我们把海豚学院的微课向全国免费开放,课程总访问量达到250万人次,这是实体学校不可想象的。

我们应该打开学校的边界,用互联网实现课堂教学的跨时空传送,去构建一个实体学校与虚拟学校互为补充的学校育人的新生态。

从粗放到精细:建设智能高效的管理新平台

长期以来,“灯光+汗水”“粉笔+黑板”的传统粗放教学模式缺乏对人性的尊重,已不能应对社会发展对教育提出的挑战。数字化时代,我认为着力点应该以技术去破解一个个复杂的问题,让工作变得更加简约、智能和高效。

我们基于企业和微信的数字基座,构建了智能校务、智能采购、智能教务、智能沟通、智能学习等六大智能化移动管理平台,将学校管理全部汇集在手机上,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我们聚焦备课、上课、作业、辅导、考试、评价等教学关键环节,积极引入智能工具,探索构建以技术为支撑的新型课堂,取得良好成效。

从传统到未来:构建自由开放的学校新生态

当前,人类正在进入一个“狂飙突进”的时代。近年来,我们积极运用互联网思维对学校教育重新进行设计,将“建设自由开放的未来学校,培养引领时代的创新人才”作为教育使命,确定了“打开边界,融通未来”的办学理念,不断创新求变,推动学校结构性变革。

我们的目标是,积极利用互联网及人工智能技术,力求把学校建成以世界为校园“无围墙学校”,开发以生活为教材的“无边界课程”,建设以网络为教室的“无时限课堂”,开展以问题为驱动的“无制式教学”,实施以学生为中心的“无痕迹教育”,加快传统学校向未来学校转型。

我们要用使命感召教师,用目标牵引教师,用教育的力量点燃学生,去创造一个自由的、柔软的、温暖的、灵动的、开放的、高效的理想学校。

〔来源:新校长传媒 作者鲁江系深圳明德实验学校(集团)党委书记、总校长〕

猜你喜欢

人性学校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狗通人性”等十一则
逼近人性
人性的偏见地图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学校推介
功能与人性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