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态文明思想下徐州市贾汪区乡村转型发展的实践探析

2023-09-07赵贝妮

南方农业·下旬 2023年6期
关键词: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乡村转型发展

赵贝妮

摘 要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已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要始终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树立和实践“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观念。为了开辟一条从生态重灾区向生态示范区转型的道路,给我国乡村转型发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重要参考,以江苏省徐州市贾汪区对潘安湖、马庄村的环境治理,以及对本土产业的转型升级为例,介绍了贾汪区型发展的成功实践,并从生态转型、产业转型、治理转型3个方面总结了“贾汪经验”。

关键词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乡村;转型发展;江苏省徐州市贾汪区

中图分类号:X22;F327 文献标志码:A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3.12.071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在生态文明建设上充分发挥领导作用,并围绕生态文明建设作出一系列重大战略部署,推进一系列具有可持续性、创新性、根本性的工作,以前所未有的决心,大力高效地推进生态文明思想从理论走向实践的飞跃。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大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1]这些宝贵的指导方针既是生态文明思想的进一步凝练总结,又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指明了方向和路径。当前,要实现第二个百年目标——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最困难、最繁重的工作依然在农村地区。乡村要突破振兴瓶颈,就必须要实现转型发展。江苏省徐州市贾汪区加快乡村发展绿色转型,以“绿水青山”铸造“金山银山”,用生态文明建设助推乡村振兴。

1 贾汪区概况

贾汪区位于江苏省徐州市东北部,清光绪八年(1882年),胡恩燮在此掘井建矿,由此揭开贾汪区百年煤田开采史;1898年,贾汪煤矿公司成立,“贾汪”也因此得名。作为名副其实的“百年煤城”,长期的煤炭开采给贾汪区带来过财富与荣光,然而繁华褪尽,只留下满目疮痍。贾汪区早在2011年就被列为国家资源枯竭城市,全区共有采煤塌陷地

0.882万hm2、裸露荒山283座,环境治理迫在眉睫。面对这样一道难题,贾汪区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开展绿色转型的创新实践。贾汪区找准资源枯竭型城市发展的突破口,把握转型时机,让江苏省山水林田湖草沙修复试点工程的效用最大化,坚持“宜农则农、宜湖则湖、宜建则建”的原则方针,投资金额累计达27亿。通过治理采煤塌陷地、修复再造生态环境、系统打造湿地景观、建成开放的湿地生态公园及畅通区域水循环,全面构筑生态命运共同体,实现了从“一城煤灰半城土”到“一城青山半城湖”的华丽转身,为全国的生态修复与绿色转型打造“贾汪样板”。

2 贾汪区乡村转型发展实践

2.1 潘安湖

潘安湖的前身为权台矿和旗山矿采煤塌陷区域,是贾汪区塌陷面积最大、最集中的区域之一。由于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潘安湖地面塌陷,民房倒塌,常年积水深度可达8 m,整片区域坑塘遍布、荒草丛生、了无生机。经过紧锣密鼓的筹备商讨,2010年3月,贾汪区人民政府正式着手对这片塌陷区实施改造。改造不仅要有决心与魄力,还要用智慧来引领,依托以“挖深填浅、分层剥离、交错回填”为核心的土壤重构技术,对由于煤炭开采而塌陷的土壤进行重新建构,恢复其自身的生态调节功能。潘安湖项目以打造湿地生态公园为目标,总规划面积约53 km2。两期建设累计整治塌陷土地0.2万hm2,构成了潘安湖与京杭运河、屯头河、不牢河相通相连的天然水循环系统,建设具有上千种水生陆生植被、近百种候鸟群在此栖息繁衍的湿地生态保育区,设置潘安古村岛、神农氏雕像、二十四节气柱等文化景观,实现由采煤塌陷地向湿地生态景区的绿色转型。2017年12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站在潘安湖畔的神农码头,夸赞贾汪转型实践做得好,现在是“真旺”了。

潘安湖的成功改造,标志着贾汪区进入了绿色发展的新阶段:督公湖、月亮湖、解忧湖等生态恢复工程相继完工,不老河、不老湖、清泉湖以及5座废弃露天煤矿等生态恢复工程也逐步落实。“百年煤城”荡涤掉煤灰,重现了河流绕城、人水相亲的“泉城”风采,“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在这里得到了生动印证。从满目疮痍的采煤塌陷地到如今年均接待国内外游客200万人次的生态湿地公园,潘安湖是蕴含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伟大作品,是乡村绿色转型的一次成功实践。潘安湖不仅在实现生态效益的同时收获了良好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还成为贾汪区和徐州市对外交流的亮丽名片。另外,潘安湖在全国范围内最早提出以“基本农田整理、采煤塌陷地复垦、生态环境修复、湿地景观开发”为主要内容的四位一体治理模式,为全国采煤塌陷地的环境治理工作、资源枯竭型城市生态修复工作提供了可靠经验。

2.2 马庄村

马庄村地处潘安镇煤矿塌陷区边缘,是贾汪区成功实现绿色转型的又一“力作”。20世纪80年代,马庄村凭借丰富的煤炭资源开始建煤矿,通过全力开发煤炭资源促进其工业经济迅猛发展。但是,马庄村由于在早期的工业化发展阶段过分依赖煤炭资源,后期逐渐陷入资源枯竭、缺乏发展动力的困境之中。马庄村发展的短板越来越明显:简单粗暴、不加节制的煤炭开采的确在短时间内带动了马庄村经济的快速发展,但随后,资源枯竭、产业结构单一、生态环境恶化等一系列问题逐一暴露出来。由于煤炭的过度开采,村内坑洞随处可见,道路断裂、房屋沉降、耕地损毁,村庄被迫数次迁徙,生态环境极其恶劣。2001年,在贾汪区“7·22特大瓦斯煤尘爆炸事故”的警示下,马庄村正式关停矿井,对采煤塌陷地进行综合整治,实现村落的逐步转型[2]。近年来,马庄村设立专项资金用于绿色建设,成功构建“河湖相通、山水相融”的美丽乡村。

结合附近潘安湖的旅游发展,马庄村让原先从事煤炭工作的村民实现就业转型,发展旅游相关的多种经营模式,拓宽收入渠道。马庄村针对美丽乡村建设進行科学规划,并以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打造宜居宜业的乡村、提高村民的生活质量为目标,进行了乡村旅游资源的开发。对3个自然村展开了基础设施的提升和综合环境整治工作,依托香包产业链打造水文景观、药香园、生态草坪,同时还将大地艺术、特色种植等元素与旅游线路充分融合,让村容村貌焕然一新。另外,马庄村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计划,以“五清一改一完善”为重点,扎实开展百村整治、十村示范活动,对照江苏省基本公共服务十条标准,逐项进行整治,确保在村级污水处理、垃圾分类处理等方面取得突破[3]。充分利用农田每年产生的大量麦秸,开展以麦秸为主要原料的沼气工程建设,积极解决焚烧麦秸所导致的空气污染问题,实现污染整治与能源再生的双赢。

2.3 本土产业

产业始终是实现乡村绿色转型的重要一环。贾汪区全力推动产业升级,实现从“黑色贾汪”到“绿色贾汪”的生态转型。党的十八大以来,贾汪区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秉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优化和稳定产业链供應链,基于对自身的准确定位,重点发展了以工程机械、智能制造和新能源等为代表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打造了优势产业链。加快推进工程机械、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建设,按照用龙头企业带动区域产业链发展,从而催生产业集群的发展思路,围绕徐工集团工程机械股份有限公司、江苏吉麦新能源车业有限公司等高端制造核心企业,以产业链和产业生态为关键环节,重点打造高端设备与智能制造、新能源汽车两大产业集群。为徐州市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与自主可控优势的机械工程基地和淮海经济区最大规模的新能源汽车制造基地,注入强大的发展动能。此外,贾汪区依托生态文明建设成果,大力打造以滑雪、滑草、滑翔伞、漂流为主要内容的“三滑一漂”特色旅行项目;充分挖掘土地资源潜力,把握区位优势,积极发展水蜜桃、火龙果、草莓、葡萄等具有观光性的特色采摘农业,创建淮海牌大蒜、老农民牌水蜜桃、茱萸寺石榴、汴塘无籽西瓜等远近闻名的农产品品牌。

3 “贾汪经验”的总结应用

3.1 生态转型

实现乡村转型首先要在生态问题上下功夫,要以“两山”思想为指导,推动发展方式绿色转型。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生态文明建设是“事关民生福祉、事关国家前途、事关民族未来、事关民族复兴”的重大战略课题[4]。贾汪区对于绿色转型的生动实践,诠释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科学性与正确性。良好的生态环境为人类生产生活带来诸多效益,在社会、经济、环境方面都有所体现。绿水青山既是自然和生态的产物,也是社会和经济的财富。由于早期对天然能源的无节制索取、片面追求经济的高速发展,我国现存大量资源枯竭、生态损毁型村落,在此类地区加快绿色转型,收拾污染残局,补齐生态短板迫在眉睫。绿水青山只有恢复如初,才有机会变成金山银山。在乡村地区,可以持续推进垃圾分类收集处理、农村污水处理、公共厕所建设等基本生态工程,以基础设施为抓手,让乡村顺利转型,助力乡村振兴。

3.2 产业转型

推进绿色发展方式、形成绿色生活方式,是实现绿色转型的基础。其中最关键的工作就是促进产业绿色升级,摒弃任何形式的高污染产业。贯彻落实项目建设环评审批政策,在审批项目时,首先考虑是否符合环境影响评估标准,严格落实环保的第一审批权。坚决禁止存在环境污染超标、选址不合理、违背绿色产业政策等问题的项目开展,拒绝“黑色GDP”。基于这些理念,再结合贾汪区的治理经验,让农村进入“生态+”模式,推动生态经济的前进步伐,既要实现产业生态化发展,又要推进生态产业化,激发农村地区绿色发展的潜力,将生态文明思想渗透到农村一、二、三产业的发展之中,把绿水青山源源不断地转变为金山银山:通过优先发展以新能源产业为主的实体经济实现“生态+工业”;通过发展农家乐、风情民宿、特色采摘园实现“生态+农业”;通过乡企合作打造养老产业、旅游产业实现“生态+服务业”[5]。

3.3 治理转型

打造绿水青山是人民幸福生活的重要内容,是全体党员要履行的重要职责。各级党员干部应当不忘初心、敢想敢为,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放在突出位置,坚持自治法治德治“三治合一”。以生态文明思想为基础,积极创新绿色生态治理模式,依靠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协力推进绿色转型。着力完善生态治理制度,落实全过程严管,高效推进生态建设工作。在环境保护方面,建立区镇村三级上下对应、层层衔接的组织领导体系,构筑“网格化”监管体系,逐步形成覆盖全区、责任到人的环境保护监管网络[5]。

此外,要用好社会大众这个实现绿色转型的最大依靠。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既然是人们的共同向往,也就离不开人们的共同努力。在实现绿色转型的进程中,会遇到许多难以克服的困难,要通过各种方法充分调动人们的积极性、创造性,凝聚各方力量。

4 结语

百年煤城,生态之殇;绿色转型,百姓之福。贾汪区坚持以生态文明思想为引领,持之以恒推进绿色转型,在潘安湖、马庄村、本土产业的转型项目中都取得了成功,在采煤塌陷地成功走出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绿色发展之路,破解了困扰人们已久的煤矿塌陷地治理难题,为全国乃至世界补救生态损毁地提供了宝贵的实践经验与智慧启迪。基于“贾汪样本”总结“贾汪经验”,新时代乡村在生态文明思想下就应当从生态转型、产业转型、治理转型方面发力,牢固树立生态文明思想。“贾汪经验”给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推进乡村绿色发展与振兴、加快实现第二个百年目标带来了有益启示。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2] 韩逸采,陈利洪,舒帮荣.乡村振兴下资源型农村绿色转型:以徐州市马庄村为例[J].农业工程,2020,10(3):116-119.

[3] 曹志.生态优先 绿色发展 交出城乡建设高质量的“贾汪答卷”[J].群众,2018(7):13-15.

[4] 中央宣传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中国外文局.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4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2.

[5] 《中国发展观察》杂志社,江苏省政府研究室联合调研组,沈和.徐州贾汪区:采煤塌陷地绿色转型的创新实践[J].中国发展观察,2019(1):

11-16.

(责任编辑:刘宁宁)

猜你喜欢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乡村转型发展
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基层路径探讨
绿色发展的“库布其模式”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核心理念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生态文明思想引领美丽中国建设
浅析当前乡村财务管理模式的
小学生好奇心与创新意识的潜在联系
话剧《乡村》
浅论地方高师音乐学专业转型发展与改革
浅谈如何做好新时期煤炭企业职工的思想教育工作
新常态下钢铁企业的转型发展以及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