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仁”为核心的南轩特色教育
2023-09-07李永华
李永华
摘 要:儒家文化的核心是“仁”。从孔子开始,儒家主流的价值导向,都认为君子应该克己为公,立足于自我的德性自觉和善良意志,恢复和践行礼制,即所谓“为仁由己”。孔子提出的仁学思想,被其后儒家所继承和发挥,并成为古代教育的重要内容。南宋时期的教育家张栻,对仁学思想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他强调“仁”即“人心”即“天理”。张栻以理学家谙熟的体用范畴诠解“仁”与“礼”,他认为,礼制秩序可以保持整个社会的安定,仁者自然应当依循和遵守。在张栻的家乡四川绵竹有南轩中学。南轩中学在继承和发扬南轩教育精神方面,作出了非常有成就的探索。
关键词:仁者爱人;为仁由己;仁雅教育;继承发扬
中华文化的主流是儒家文化,儒家文化的核心是“仁”。儒家文化的创始人是孔子,孔子追求的是个体、家国和天下三者的和谐。他特别强调修身,主张人要“毋自欺”更要“慎其独”,认为人是能通过“人的自觉”“人的努力”和“人的修养”,而达成“人者,仁也”的崇高的精神境界。儒学传道授业的基本内容则是仁义、礼乐和德治教化。孔子之后,儒学大行,别号“南轩”的南宋著名理学家、哲学家、教育家张栻,见识宏博、勤勉精思、践行笃实,在教学方面尤其是以“仁”为核心的“南轩教育”有特别的建树。“南轩教育”影响深远,值得研究。
一、“仁”是儒家文化的核心
“仁”作为儒学的核心范畴,主要指内在德性,它首先表现为“爱(人)”的情感。孔子说:“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论语·八佾》)按照这种关系定位,在儒家文化中也非常重要的“礼”与“乐”都只是仁的表现形式。
“仁者,爱人”(《孟子·离娄下》)是儒家文化的思想基调。所谓“仁者”,是充满慈爱之心,满怀爱意的人;仁者是具有大智慧,非常善良的人。将“仁者,爱人”应用到家庭伦理方面,就是“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学而》),强调的是人格魅力。在家能孝顺父母,尊敬兄长,这是做到仁的根本。推广到社会上,“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论语·泰伯》),人们就会各安其责,社会就会很稳定。孔子认为,社会对仁的需要非常迫切,“民之于仁也,甚于水火”(《论语·卫灵公》),但是,怎么“仁”?君子必须先要做出榜样,才能带动群众都去“仁”。因此,在处理人际关系时,“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就是必须首先做到的基本原则;反过来说是一样的,就须“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既要推己及人,又不能把自己不愿做的强加给别人,这才符合爱人本旨。
孔子对能做到“仁”的人非常尊重。他说:“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论语·里仁》)如果一个人能立志行仁德,就不会干出罪恶行为;同时,也只有仁德的人,才难做到爱憎分明,尊敬谁、憎恨谁,分辨得很清楚。孔子又说:“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论语·里仁》)实现“仁”必需持之以恒,贵在坚持,不能只看有仁德者的一时一事,无论在什么情况下,即使情况很糟糕,都仍然要按仁德的标准办事,而不能须臾违背。如果认识这样的仁人,就应该多接近,多相处,即所谓“里仁为美,择不處仁”(《论语·里仁》),反之当然就不是明智的、正确的选择。
孔子虽然对达到“仁”提出了很高的标准,但仍然鼓励人们要有信心去实现“仁”。他坚定地说:“为仁,由己。”(《论语·颜渊》)他说:“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论语·里仁》)能不能做到仁,并不是高不可攀,“我欲仁,斯仁至矣。”(《论语·述而》)只要下决心就能达到。他提出,实现“仁”的路径其实很简单:“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论语·颜渊》)讲礼治,约束自己,遵守礼教就是“仁”;如果能经常这样做,广大群众就会归顺仁德,由个人推广到社会。
从孔子开始,儒家主流的价值导向,都认为君子应该克己为公,立足于自我的德性自觉和善良意志,恢复和践行礼制,即所谓“为仁由己”。孔子提出的仁学思想,被其后儒家所继承和发挥,并成为古代教育的重要内容。
二、张栻对仁学思想的强调
南宋时期的教育家张栻,对仁学思想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他强调“仁”即“人心”即“天理”。他说:
仁,人心也,率性立命知天下而宰万物者也,……诚能识而存之,扩充而达之,生生之妙,油然于中,则仁之大体岂不可得乎!及其至也,与天地合德,鬼神同用,悠久无疆、变化莫测。(《张栻全集》卷十)
乐天者,安天理者也,畏天者,钦天命者也,其仁如天,则天下孰不归之?(《张栻全集·孟子说》卷一)。
“仁”是儒家学派的传统范畴,孔子把“仁”作为伦理的最高标准;孟子把“仁义礼智”合为“四德”,认为“四德”是先天固有的纯善本性。宋明道学家非常重视对仁说的研究,程颢写《识仁篇》,强调“学者需先识仁,仁者浑然与物同体,义、礼、智、信皆仁也”。(《程颢遗书》卷二上)在此基础上,张栻著《仁说》,把识仁作为“为学之本”,他强调:
欲逊圣门以何为先,惟求仁乎。仁者,圣学之枢而人之所以为道也。(《全集》卷二十五)
人之性,仁、义、礼、智四德具焉,其爱之礼则仁也,……故仁为四德之长,而又可以兼包焉。(《全集》卷八)
合而言之则仁盖可兼包一也,故原其未发刚仁之体立,而义、礼、智即是而存焉……四端则管乎万善而仁则贯乎四端。(《全集·孟子说》卷二)
在张栻这里,“仁”是“圣学之枢”,又是四德之首,它贯穿四端,兼包有礼、义、智等封建伦常的属性,是万善之本,也就是说“仁”是封建道德的最高体现。“仁”不仅是天理之存乎人心,而且是万物的主宰;把仁扩充到事物中去,就能达到与“天地合德”与“鬼神同用”的境界。当自然界被赋予道德属性后,“仁”就既是最高的封建道德,又等同于“人心”,故“天理”就成为了万物的主宰,封建伦理纲常被提到了本体的高度。这是所有道学家讲的“仁”的宗旨。张栻在这个问题上的论证在理学家中自是非常突出。
张栻以理学家谙熟的体用范畴诠解“仁”与“礼”。他认为,礼制秩序可以保持整个社会的安定,仁者自然应当依循和遵守。他说:“人仁则礼乐之用兴矣,人而不仁,其如礼乐何?”(《论语解·八佾》)。礼之用是反映仁之体的,礼是仁的表现形式。但联系到“己”和“克己”,人性的问题便被牵涉进来,仁礼关系也就增添了原来没有的新质。其要处理的,实际是围绕人性的两个层面:一是“己”的生存欲望,也包括个体对幸福生活的追求——这些基于“私”的考量与存在状态如何与礼制秩序相协调;二是人作为道德主体,如何自觉抑制、约束“己”的私欲追求,以维护属于“公”层面的礼制秩序。
如何“克己为公”,践行“为仁由己”呢?张栻认为:“克尽己私,一由于礼,斯为仁矣。礼者,天则之不可逾者也。本乎篤敬,而发见于三千三百之目者,皆礼也。”(《论语解·颜渊》)一方面,以不可逾越的“天则”规定礼,体现了礼之绝对性的一面;另一方面,“天则”不是纯外在的强制,它的实现需要内在的心理驱动,是以“笃敬”为本的。张栻将《论语》的“行笃敬”与《中庸》标示儒家全部礼仪的“三千三百”关联在一起,突出表明“至德”“凝道”以“尊德性”的道德实现活动,正是人之“复礼”的真实过程。
孔子曾经评论颜渊说:“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其余则日月至焉而已矣。”(《论语·雍也》)张栻解释说:“‘三月,言其久且熟也,而犹有不违焉,未若圣人之纯乎天也。颜子之所以为未化者,正在此耳。日月至焉,与三月不违者,固有间矣,然亦见道明而用力坚者。由是而不已焉,则可以驯致矣。”(《论语解·雍也》)这一段话,明确了道德境界的不同层次,突出了颜渊的“未化”和“用力”。以“心不违仁”作为标准,“日月至焉”与“三月不违”虽有差别,但这只是量的关系,在质上都同属于自觉用力的过程。所以,与人们通常注重孔子与颜渊师生的同与不同,张栻则很注意德行的天然纯熟与学者的用力所致这二者之间的差别。
孔子赞许过颜渊“不迁怒,不贰过”的“好学”(《论语·雍也》)精神,说颜渊不会迁怒他人,也不会犯相同的过错。张栻遂强调,有志于“道”的学者,就应当以颜渊为“标的”。而学习的内容,就是“心不违仁”。
从颜渊到一般学者,其学识、境界,因为不完全相同自然会形成差别,合起来就集中到所谓“力不足”的问题。冉求曾言:“非不说子之道,力不足也。”孔子的回答是:“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今女画。”(《论语·雍也》)冉求本是孔门高徒,他所说的情况实际反映了一般人的担忧。孔子认为“力不足”者是自己没有尽力,以致半途而废,这其实是自己画了一条界线而止步不前。张栻发挥说:“为仁未有力不足者,故仁以为己任者,死而后已焉。今冉求患力之不足,非不足也,乃自画耳。所谓中道而废者,如行半途而足废者也。士之学圣人,不幸而死则已矣,此则可言力不足也;不然,而或止焉,则皆为自画耳。画者,非有以止之,而自不肯前也。”(《论语解·雍也》)张栻肯定士人只要坚定“为仁”的意志,则不存在“力不足”的情形。他甚至认为说“力不足”者,往往都是画地为牢而自我止步的结果。
三、南轩特色教育的理念文化
在张轼的教育思想里,注重学生德行的修养,注重知行的统一,强调成为经世致用,兼济天下的人才。张栻的教育特别重视“仁”,不仅注重对学生进行国家和社会意识的培养,也关注学生自身的发展,把学生对国家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与个人的发展结合起来,从而形成一个有“仁”心的“完人”人才培养模式。
在张栻的家乡四川绵竹市内,有于清代咸丰三年(1853年)创建的专祀张栻的南轩祠。1930年,为继承和发扬南轩教育精神,在这里创办了南轩中学。其以上百年的办学历史,积累了丰富的办学业绩;以先进的教育理念、一流的教学质量、精细的学校管理、优美的育人环境,赢得了社会的广泛赞誉。南轩中学在继承和发扬南轩教育精神方面,作出了非常有成就的探索,他们提出的南轩理念、南轩精神、南轩校训、南轩学风、南轩教风、南轩校风、教学理念、育人目标,无一不是对张栻以“仁”为核心的教育思想的继承和发挥。
南轩中学的特色教育理念就是以传承张南轩教育思想为核心,结合现代教育方针,以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为背景,所提出的“仁雅教育”。仁雅教育注重学生的自我修养与面向未来能力的培养,强调打造学贵力行、经世致用、兼济天下的人才。仁雅教育的实施与践行,就是遵循生命发展规律,关注生命的全面发展,注重学生的品德的修养与智慧的启发,让学生通过学校的学习与生活,成为一个内外兼修的仁雅青年,成就自己的出彩人生。
本文为四川省地方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研究中心2022年度开放课题“张南轩思想及其当代教育价值研究:基于学校特色发展视角”,课题编号2022DFWH034的阶段成果
作者:绵竹南轩中学党总支部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