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陶渊明《饮酒》“有客常同止”新解

2023-09-07王彬

文史杂志 2023年5期
关键词:陶渊明饮酒

王彬

摘 要:对于陶渊明《饮酒》其十三中“有客常同止”的认识有值得进一步商榷之处。历来注释者多认为是两个“人”常常在一起,实际上那并不是两个“人”,而是“形”与“影”。应将《饮酒》其十三与《形影神》作互文性解读,“形”主张饮酒行乐,是醉者;“影”主张立善留名,是醒者。“形”和“影”代表了陶渊明思想中的两种冲动,造成了陶渊明内心的矛盾与冲突。

关键词:陶渊明;《饮酒》;《形影神》;“有客常同止”

陶渊明《饮酒》其十三云:

有客常同止,趣舍邈异境。一士长独醉,一夫终年醒。醒醉还相笑,发言各不领。规规一何愚,兀傲差若颖。寄言酣中客,日没烛当炳。[1]

宋人汤汉注释此诗云:“醒者与世讨分晓,而醉者颓然听之而已。渊明盖沉冥之逃者,故以醒为愚,而以兀傲为颖耳。”[2]元李公焕《笺注陶渊明集》、清陶澍集注《靖節先生集》皆沿承汤汉之说。这是从整体上解释此诗大旨,即宣扬饮酒行乐之思想。这首诗的大旨并不难理解,也鲜有异议,但历来注释者对首句“有客常同止”及“一士”与“一夫”的认识却有值得进一步商榷之处。

对于首句“有客常同止”,丁福保《陶渊明诗笺注》云:

《毛诗笺》:“止,犹居也。”曾国藩曰:“晋宋间以‘同居为‘同止。”两人同居,一醉一醒,渊明以醒者规规为愚,而醉者兀傲差颖耳。[3]

丁注影响较大,杨勇《陶渊明集校笺》便采纳了这种看法,龚斌《陶渊明集校笺》也主要吸收了这种意见。王叔岷《陶渊明诗笺证稿》对“一士”与“一夫”作了解读:

“一士”,陶公自喻,陶公固“长独醉”者也。又“一士”,盖刘伶酒德颂所谓“大人先生”之类,“一夫”盖酒德颂所谓“贵介公子、搢绅处士”之类。[4]

袁行霈《陶渊明集笺注》对陶诗的笺注尤为细密,其注“有客常同止,取舍邈异境”云:

意谓有人常同住于一处,但其出处志趣迥然不同。有客:《诗·周颂·有客》:“有客有客,亦白其马。”客:泛指某人。止:居。《诗·商颂·玄鸟》:“邦畿千里,维民所止。”笺:“止,犹居也。”取舍:进止。《汉书·王吉传》:“世称‘王阳在位,贡公弹冠,言其取舍同也。”注:“取,进趣也;舍,止息也。”邈:远。“同止”指居处邻近。“取舍异境”指出处仕隐迥然不同。[5]

又注“一士长独醉,一夫终年醒”云:

意谓两人醉醒各异。一士:自指。一夫:一人,此指首句之客。《书·君陈》:“无求备于一夫。”“醉”与“醒”,不仅关乎酒,且指处世态度。渊明之醉,乃韬晦远祸,萧统所谓“寄酒为寄者也”。[6]

以上注解对“有客常同止”及“一士”与“一夫”的认识虽有具体的、个别的差异,但却有一个共同之处,那就是把“常同止”的“一士”与“一夫”当成了两个“人”。古直《陶靖节诗笺》并未笺注“一士”与“一夫”的身份,实际上也就是默认了此二者为两个“人”,不必特意说明;逯钦立在《陶渊明集》中的注释也是如此处理的。

将“常同止”的“一士”与“一夫”理解为两个“人”,表面上说得通,但若仔细推敲,就会发现它违背常理,不合乎人情。假如两个人“常同止”,然而志趣迥别(“趣舍邈异境”),一个“长独醉”,一个“终年醒”,这又怎么可能呢?我们常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在现实生活中,“常同止”的人基本上是志趣相投、习性相近的,没有志趣相反(“醉”与“醒”)却还整天聚在一起的道理。在饮酒一事上,“酒逢知己千杯少,话不投机半句多”,更讲究知音、知己,和志趣不同、话不投机的人一起饮酒,那真是没什么乐趣可言的。陶渊明在《答庞参军》中提到了他的一位酒友:“有客赏我趣,每每顾林园。谈谐无俗调,所说圣人篇。或有数斗酒,闲饮自欢然。”[7]这位酒友庞参军很欣赏陶渊明的志趣,两人也颇有共同话题,这才是符合人情与常理的。

其实,陶渊明《饮酒》其十三中的“有客常同止”说的并不是两个“人”,而是“形”与“影”。只有“形”和“影”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常同止”,即“形影不离”。关于“形影不离”的情景,陶渊明当然是明确认识到了的,他在《闲情赋》里曾说:“愿在昼而为影,常依形而西东。”[8]此即“形影不离”也。

对《饮酒》其十三“有客常同止”及“一士”与“一夫”的理解应结合陶渊明的另一组诗《行影神》来看。

陶渊明《形影神》组诗共计三首,分别是《形赠影》《影答形》和《神释》。《形影神》这一组诗表现的是陶渊明内心的矛盾及其调适的策略。《形赠影》是以“形”的口吻向“影”说话,代表了“形”的观点。“形”说:

天地长不没,山川无改时。草木得常理,霜露荣悴之。谓人最灵智,独复不如兹!适见在世中,奄去靡归期。奚觉无一人,亲识岂相思?但余平生物,举目情凄洏。我无腾化术,必尔不复疑。愿君取吾言,得酒莫苟辞。[9]

依照“形”的说法,天地是长久存在的,山川也很少改变,人活在天地间,甚至连草木都不如:草木经风霜会枯萎,但来年还会生长发芽,而人去世后,就一去无归期,再也没有重回此世的日子了。对于“形”而言,没有“腾化”飞仙之术,肯定是要死的。想到死亡的迫近,还有什么心思营营逐逐?不如及时行乐,有酒就饮,莫要推辞。不难看出,“形”是主张饮酒的,它是醉者。这首诗传达出的是人生短暂、顺心而为的行乐思想。对于陶渊明而言,及时行乐的做法就是饮酒。很显然,这里“形”的观点正与《饮酒》其十三中“长独醉”的“一士”相契合。

“影”和“形”是相对的,它持有相反的生活态度。《影答形》云:

存生不可言,卫生每苦拙。诚愿游昆华,邈然兹道绝。与子相遇来,未尝异悲悦。憩荫若暂乖,止日终不别。此同既难常,黯尔俱时灭。身没名亦尽,念之五情热。立善有遗爱,胡可不自竭?酒云能消忧,方此讵不劣![10]

在这首诗中,“影”的回答与“形”的主张是针锋相对的。“影”不赞成饮酒,认为喝酒消忧是低劣的。在“影”看来,人的形体终究会灭亡,但人在这个世界上活着,却应该“遗爱”,也就是留下“名”。如果不能留“名”后世,那么人生一世,仿佛没存在过似的,让人如何不“五情”俱热!因此,“影”提倡“立善”,或者说,要建功立业,有所作为。这首诗传达出来的是积极有为的功名思想。陶渊明后来虽辞官归隐,其实内心里始终有一种留“名”以不朽的超越性冲动。他口上常说“吁嗟身后名,于我若浮烟”(《怨诗楚调示庞主簿邓治中》)[11]、“虽留身后名,一生亦枯槁;死去何所知,称心固为好”(《饮酒》其十一)[12]之类的话,仿佛不在乎“身后名”似的。其实,口上越说不在乎,越说明心里放不下。倘若已真地完全不在乎了,又何必反复宣之于口呢?从这首《影答形》中亦可看出,陶渊明并没有完全放下“身后名”的念头。此外,在《影答形》中,“影”是“醒”的,它不饮酒,这和《饮酒》其十三中“终年醒”的“一夫”也是一致的。这首《影答形》还提到了“形”与“影”的密切关系:“憩荫若暂乖,止日终不别。”除了在荫翳之下,“形”和“影”是不分离的,这也正是《饮酒》其十三中的“常同止”。

“形”和“影”代表了陶渊明内心里的两种冲动、两种追求。这两种追求在很大程度上是矛盾的,陶渊明试图缓解这种心灵的冲突,其《神释》云:

大钧无私力,万理自森著。人为三才中,岂不以我故。与君虽异物,生而相依附。结托善恶同,安得不相语!三皇大圣人,今复在何处?彭祖爱永年,欲留不得住。老少同一死,賢愚无复数。日醉或能忘,将非促龄具?立善常所欣,谁当为汝誉?甚念伤吾生,正宜委运去。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13]

在这首诗中,陶渊明既否定了饮酒(“日醉或能忘,将非促龄俱”),也否定了立善留名(“立善常所欣,谁当为汝誉”),主张参透生死,顺其自然,纵浪大化。如果看了这首《神释》诗,便以为陶渊明已经彻底解决了内心的冲突,那就把问题想得太简单了。人固然是具有神智、理性的存在物,但理性上的认识并不能取代切身的感受。人终究不是石头,不是机器,人是有血有肉的生命,即便理性上认识到了“有生必有死,早终非命促”(《拟挽歌辞》)[14],但面对生老病死,又如何无动于衷?“不喜亦不惧”只是一种理想的物化状态,正常人是难以达到的,何况陶渊明又是一位敏感的诗人,他又如何能够真地泯灭情绪,不喜不惧?《神释》诗中所言“正宜委运去”“应尽便须尽”等语,只能暂时搁置、缓解内心的矛盾,并不能一劳永逸地解决矛盾。也就是说,陶渊明虽然在《神释》中开解了内心的冲突,这内心的冲突却没有就此消失。实际上,“形”所代表的饮酒行乐和“影”所代表的立善留名的两种冲动始终左右着陶渊明,让他的心灵难以“静穆”,终其一生都是如此。很多时候,这两种冲动在陶渊明的内心里此消彼长,一方会暂时压倒另一方。在《饮酒》其十三中,陶渊明说“规规一何愚,兀傲差若颖。寄言酣中客,日没烛当秉”,这其实是饮酒行乐的思想又占据了上风。

总而言之,《饮酒》其十三中的“有客常同止”并不是说有两个“人”经常在一起,而是说“形”与“影”“常同止”。那“长独醉”的“一士”是“形”,那“终年醒”的“一夫”是“影”。

注释:

[1][7][8][9][10][11][12][13][14]逯钦立校注《陶渊明集》,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95页,第51—52页,第155页,第35—36页,第36页,第50页,第93页,第36—37页,第141页。

[2](宋)汤汉注《宋刊陶靖节诗》,福建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88页。

[3]丁福保笺注《陶渊明诗笺注》,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年版,第103页。

[4]王叔岷笺证《陶渊明诗笺证稿》,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315页。

[5][6]袁行霈笺注《陶渊明集笺注》,中华书局2011年版,第186—187页,第187页。

作者:文学博士,曲阜师范大学语言文学研究所讲师

猜你喜欢

陶渊明饮酒
你好,陶渊明
饮酒,到底是好还是坏呢
饮酒与酒瘾
请勿过量饮酒
素心人陶渊明
陶渊明:永恒话题与多元解读
《陶渊明 饮酒》
与猫狗共饮酒
陶渊明的隔世情怀
不为五斗米折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