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邵仲节先生写意牡丹画之研究

2023-09-07田旭中

文史杂志 2023年5期

田旭中

摘 要:已故著名画家、四川省人民政府原资深馆员邵仲节先生潜心钻研牡丹艺术数十载,形成清丽华滋、雅俗共赏的艺术特色。他把中国写意精神贯穿于作品中,全面革新牡丹画法,为我们提供了一种邵氏牡丹图式。这个图式,鲜明地打上了他的审美理想和人格精神,印证了今天这个生气勃勃的时代和作为生命个体所具有的顽强意志力与出色创造力。

关键词:邵牡丹;写意精神;衰年变法;邵氏牡丹图式

蜀中著名画家邵仲节先生(1926—2023)以善绘牡丹著称,人称“邵牡丹”。其实,邵仲节先生不仅以牡丹名世,凡花鸟题材多有涉猎,且自我面目,独树一格,多有心得。

写意花鸟画作为中国传统绘画的重要组成部分,向来受到文人雅士的推崇,原因大抵是因为这种绘画形式主观抒情成分高于山水、人物、走兽,易于倾注人文情感、抒发人文理想、挥洒人文意趣。如果说,明代徐渭横空出世,天才地开启了文人写意花鸟画的先河,使写意花鸟这一绘画形式堂而皇之地登上艺术最高殿堂;那么,晚清石涛、吴昌硕、齐白石诸位大师各展奇才,各施其技,各抒其志,则把中国写意花鸟画推上一个崭新的历史阶段。纵观历代写意花鸟画的创作,凡是有所建树的艺术家,无一不是力学不倦,倾注毕生心血;无一不是结合个人心性,找准了艺术创造的突破口;无一不是在继承前辈大师基础上推陈出新,形成独具特色和风格的艺术语言。郑板桥笔下的竹子,吴昌硕笔下的梅花、荷花,齐白石笔下的虾蟹,黄胄笔下的毛驴,李苦禅笔下的鹰,苏葆桢笔下的葡萄,皆可作如是观。四川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原资深馆员、已故著名画家邵仲节先生,在长期致力于写意花鸟画创作、学有所得、学有所成的基础上,锐意主攻牡丹艺术,积有时日,卓然成家,名动京华,饮誉九州。其“邵牡丹”的雅号已不胫而走,传遍大江南北。

邵仲节先生1926年出生于山西夏县,从小受民间传统文化及母亲剪纸刺绣影响,喜欢上了民间的绘画艺术。他少时即拜当地的著名画家南仁甫先生为师学习绘画。仲节先生虽师范毕业,但毕竟不是美术专业。然而,热爱是最好的老师,执着是最优的品质。仲节先生对艺术发自内心的热爱与持久的追求,终于成就了自身。他自20世纪40年代入川后,相继从西蜀名家刘既明、钟道泉等先生游,受益匪浅。他于1950年任成都市崇义桥艺术学校教员,1951年起任成都市第二中学高级美术教师;此后数十年间主要在中学从事美术教学工作,影响和培养了一大批学生。1986年8月,先生受聘为四川省文史研究馆馆员,2018年7月转为四川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资深馆员,晚年还被吸收为中国美协会员、被评为一级美术师,当选为中国文联牡丹艺术委员会副主任。

在转益多师的过程中,先生还广泛系统地研究中国古今绘画大师的理论和创作,积淀深厚。浑厚的河东人文风情,源远流长的巴蜀文化,深深地浸润和影响着邵仲节先生,最终孕育出这位当今画坛颇有影响力的花鸟画家。在其从事艺术创作的七十余年里,邵仲节先生发表著作《写意牡丹画法》,出版有《邵仲节画册》《邵仲节牡丹精品集》等十余部画册。邵老曾获得“河东之子”荣誉称号,在运城市博物馆和盐湖区博物馆分别设有邵仲节牡丹画展厅和邵仲节牡丹绘画艺术馆。

邵仲节先生潜心钻研牡丹艺术数十载,其间甘苦自不待言。他从自己坎坷不平的人生经历和艰难曲折的艺术道路中悟出一个至纯至真的道理——人生苦短,岁月无多。作为一名画家,一定要把高尚的情操、美好的希望带给人间。他说,我最爱画的题材是牡丹,几十年百画不厌的还是牡丹;因为牡丹象征着祖国的繁荣昌盛和人民的美好生活。我最爱唱的歌也是《牡丹之歌》,因为牡丹历尽艰辛和严寒,所以百花丛中它最娇美最鲜艳。这就是邵仲节,一个备尝人世艰辛和人生苦难而执意要把温暖阳光洒向人间的艺术家,一个热爱生命、热爱生活、热爱祖国、播种希望的艺术家。这就是邵仲节的牡丹“真魂”,这就是一个与祖国、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的艺术家最宝贵的精神境界。

古往今来,擅长牡丹艺术的画家无计其数,欲超越前贤殊非易事。邵仲节先生清醒地认识到,只有赋予牡丹更新更博大的含意,以寓意的手法极写牡丹的雍華富丽,以牡丹讴歌祖国的繁荣昌盛,才能不蹈前人之辙,画出时代的气息。他的这种积极入世的创作态度,与古代那些遁世超俗、目标清高的文人画家一下子拉开距离。这应是邵仲节先生牡丹艺术最本质的审美特征。邵仲节先生从长期的艺术实践中认准一个真理——生活是创作唯一的源泉;关在象牙塔以炫耀笔墨为能事,是断然画不好牡丹的。为此,他把写生收集素材作为第一要务,先后无数次深入国内各个著名的牡丹产地写生,足迹遍布河南洛阳、山东菏泽、四川彭州牡丹之乡;仅是彭州牡丹园就去过不下数十次。他在这些地方悉心观察牡丹形态、姿色,特别是牡丹那种雍容华贵的精神特征,观察、描摹各地山野庭园不同形态的牡丹,以及不同时令、不同气候下牡丹花、叶、枝、干的状态和特征,从大自然中感受牡丹的神韵。其写生稿积有万幅以上,为他的牡丹画创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对于古今画牡丹高手的作品,邵老虚心学习,朝摹夕临,不计其数,从中汲取了丰富的艺术营养。他还认真攻读历代描写牡丹的诗词歌赋,以升华自己的气质,丰富自己的内涵。这一切,都为邵仲节先生的牡丹艺术创作奠定了厚实的基石。笔者在研究邵仲节先生牡丹艺术时还发现,邵老不仅精于牡丹,还擅长花鸟等多种题材。诸如扫月拂云的修竹、雪魄冰魂的寒梅、翠盖临风的荷花、丛碧吹香的兰蕙、暗香盈袖的菊花、素色撩人的水仙、浓郁繁艳的紫藤、色香俱佳的枇杷、机敏矫健的八哥、气轩羽丽的孔雀,都被他画得十分精到。而任伯年、吴昌硕、齐白石、李苦禅、王雪涛诸大师的风韵自在其间。这说明,邵仲节先生是一位画路很宽的花鸟大家。他在牡丹艺术上的造诣绝非偶然,是建立在广博的艺术修养基础之上的。

邵仲节先生的牡丹艺术,无疑是他绘画中最重要、最精彩的部分,也是最让人欣赏的部分。可以说,邵老将全部热情和生命都倾注在牡丹艺术之中。他为牡丹代言,为牡丹传神写照,而牡丹很自然成为他艺术的代名词。他的精神与牡丹的神韵达到了高度的契合。

仲节先生在近80年的绘画生涯中创作了大量的写意画作品,被中央国家机关和各美术馆、博物馆以及爱好者大量收藏。山西夏县及运城市各设有邵仲节艺术馆和邵仲节作品陈列室。

仲节先生擅长写意花鸟画,所涉猎题材广泛,被四川省文联、中共四川省委宣传部授予“巴蜀画派卓越成就代表人物”称号。

仲节先生绘牡丹的心得最主要的是强调真、善、美,要“把美丽带给人间”,赋于牡丹以个性生命。他采用拟人的手法,使牡丹活起来,动起来。他以牡丹为载体来歌颂社会繁荣和人民的幸福生活,表现出高度的文化自信。

对邵仲节先生牡丹创作总的艺术特色,我以为可以概括为八个字:清丽华滋、雅俗共赏。他笔下的牡丹,姿态万千、墨色相辉、艳而不俗、繁而不芜,颇具艺术的观赏价值,这是他的牡丹艺术为人所爱的原因。邵老既能巧妙地融合中西绘画技艺之长,又能从生活感受中发现新的创作元素。他尤其注重牡丹花意态色调所传达的神韵。他笔下的姚黄、魏紫、赵粉、胭脂各领风骚;或华贵雍容,或清辉耀目,或鲜丽娇媚,或凝重端庄。笔者曾看过邵老作画,其用笔遒劲泼辣,沉着痛快;布局繁简相宜,疏密有致;用墨浓淡相间,变化自然;用色明亮鲜活,层次分明。其用笔、用墨、用色相互补充,互相渗透,相得益彰,浑然天成。他艺术的过人之处还在于,具有多种技巧的驾驭能力:既能没骨蚤点,又能兼工带写;既能以纯水墨作画,又能以单色或复色作画。他画的翠蓝牡丹、豆绿牡丹、墨色牡丹,蓝幽幽、绿莹莹、碧翠剔透,如昆山碧玉,似倩女秀目;雍容中透素雅之韵,清丽中含高贵之气。邵老曾创作《牡丹八条屏》,纵高200厘米,宽50厘米,每一条屏的牡丹花用一种色系没骨写之,格局恢弘,极富气魄,色彩斑斓,各臻其妙,应是他牡丹艺术中的代表作。恐怕在他之前,还没有哪位花鸟画家对牡丹作过如此全面地描绘。仅此一点,誉之为“邵牡丹”,实不为过。在新中国成立70年之际,94岁的邵老以长城、黄河为背景,构思创作了巨幅牡丹图,把国运昌盛欣欣向荣的时代气息,国色天香荡气回肠的民族自豪感表现得淋漓尽致。

邵仲节先生的牡丹艺术,打破了传统同类绘画题材的藩篱,画出了自家面目,形成了独特的艺术语言,不论在立意、构局、用笔、用色、用墨上,都作了全面地探索,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概而言之,邵仲节先生的牡丹艺术大致可分为三个创作系列:一是复色写意牡丹,二是单色写意牡丹,三是重彩写意牡丹。所谓复色,就是在画面上表现多个色系,其画风显得多姿多彩。所谓单色,就是借助于一種色系描绘牡丹,或紫或绿、或黄或墨,其画风显得清雅宜人。所谓重彩,就是在深色纸上以色墨作没骨牡丹,其画风显得厚重华滋。邵老画牡丹花很少用墨线或色线勾勒,而是率性点染,让白粉与色彩交混形成无数有生命力的花瓣。这是典型的写意精神在牡丹艺术上的运用。我认为,卲老是把中国写意精神贯穿始终的优秀艺术家。较之那些以描摹毕肖为能事的工笔牡丹,其画格显然高出一筹,表现出一种可贵的深刻的文人意识。

首先,邵仲节先生在牡丹创作的立意上,抑野逸而扬华滋,赋予牡丹富丽华贵、雍容大度的性格,让人为之精神亢奋。

其次,在构图上舍凋疏而取饱满,在画面丰盈充实的基调下同时注意了疏密对比关系。花的姿态也注意变化,偃仰向背,各具特色。

复次,在用笔上改静态而为动势,无论画枝叶还是点染花瓣,极讲气势和力度,奔放洒脱,粗犷沉厚,具有一种锐不可当的气概,且笔触愈老愈显生辣苍健,遒劲而颇具力道,极具个性化语言。

第四,在用色上大胆使用石绿、花青、朱砂、藤黄、朱磦原色,单色、复色、混合色,把牡丹所有的娇丽多彩表现得淋漓尽致。

最后,在用墨上充分发挥水墨渗透的特殊功能,枝叶虽繁而层次分明,浓淡深浅,莫不称心应手。

仲节先生80岁后仍不断地研究牡丹新的画法和表现形式,特别是受到中国传统锦缎刺绣的启发,衰年变法,逐渐形成以重彩在深蓝色、黑色、金色宣纸上创作牡丹作品的格局。这批作品把小写意与没骨画法结合在一起,以小写意画枝勾叶,以没骨画花,通过运用水粉色彩反复点染和渲染,着力表现牡丹花的色相与质地,进一步扩展了写意牡丹的表现技法和语言形式。

总之,邵仲节先生在牡丹艺术的创新道路上,勇于进取,与时俱进,全面革新牡丹画法,为我们提供了一种邵氏牡丹图式。这是雍容大度、典雅华贵的图式,寓意国家民族的兴盛;这是一个艳不伤雅、气象不凡、淳朴率真、雅俗共赏的图式,鲜明地打上了邵仲节先生的审美理想和人格精神;这是一个鲜活的、生机盎然的、具有旺盛生命力的图式。华夏民族长期形成的审美情趣、中国老百姓喜闻乐见的绘画样式和祥和气氛在邵老这里得到充分的诠释。

笔者一向认为,一个艺术家艺术生命力的长度,不仅取决于艺术家为创作付出的心血与汗水,更重要的是取决于他的人生观与艺术观,取决于人民群众对他的作品的认同度和理解度。画家如果脱离人民群众而孤芳自赏,其艺术的生命力必然速朽。而邵仲节先生的名字,注定要与他笔下创造的牡丹图紧紧地连在一起而长久地为人们所牢记。因为他的艺术深深植根于民族的沃土之中,他的人品、情操、志趣、才华完全与这个特定的时代融为一体;而其作品则是时代的产物,创造的结晶。它印证了这个生气勃勃的时代,印证了作为生命个体所具有的顽强意志力和出色的创造力。笔者曾写诗称云:牡丹真魂在,先生有高行。根植沃土中,芬芳最含情。花繁枝叶茂,堪证国家兴。我亦有深意,赋诗祝太平。

2005年,邵仲节先生年届七秩,有关部门在成都举办邵仲节从艺60周年画展,笔者为此撰写了《牡丹真魂在,先生有高行》一文,对其牡丹绘画艺术特色有所揭示。一晃十多年过去了,2019年暮春,在山西太原举办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盛大画展,川晋两省市文化部门的领导人几乎都参加了。笔者因在国外错过这个机会,但却一直与邵二姐保持联系并参与整个画册的策划与审核,通过互联网对画册编辑进行技术指导。尽管这样,心中仍备感遗憾,于是在美国写了一首《邵氏牡丹歌》发给邵二姐。这首古风长诗对邵仲节先生牡丹绘画作了较为全面的叙述。兹抄录于下,聊供后人考究,也算是本文的总结。

邵氏牡丹歌

锦城五月花灼灼,千片赤英蔚霞光。

红紫十色间深浅,向背万态随低昂。

今岁东风巧剪裁,含情只待识者赏。

芳露淡匀腮粉腻,暖风轻拂透骨香。

开时虽艳气不俗,静镇东风白昼长。

对花无语花应恨,直恐明年花凋伤。

漫夸洛阳牡丹好,丹景牡丹更徜徉。

忆昔王公与卿士,游花冠盖日相望。

洛阳宫里杨妃醉,吴国台前西施妆。

纷纷画工呈妙笔,欲与花王争强梁。

史上丹青代代有,唐时便觉古人强。

迨至今朝成俗品,凡间圣手谁堪当。

自见锦城邵牡丹,平生心血写华章。

年复一年不懈怠,为艺七十不骛旁。

挥毫顿觉枝干劲,点染沉着不轻狂。

姚黄魏紫随心写,墨色淋漓气飞扬。

引来蜂蝶花前舞,一番辛勤空吟唱。

春来谁作韶华主,还看牡丹领群芳。

牡丹虽好花期短,百日凋零残模样。

幸有画师留倩影,朝夕拜观神清爽。

国运兴盛心不老,九秩老翁挥毫忙。

子承父业再添彩,邵氏文脉待发扬。

当年父子晋京城,中南海里笑声朗。

牡丹盛开众皆喜,富贵总教人向往。

此日牡丹谁家好,定数蜀中牡丹王。

作者:四川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馆员

中国书协、中国美协会员,一级美术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