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有老母
2023-09-07谢飞
谢飞
俗话说:家有老母便是福;家有老母胜似一宝。我今年(2020年)七十八岁了,可还有位一百零七岁的老母健在,岂不是非同寻常的幸福啊!
我母亲王定国1913年2月4日出生,恐怕是仍旧健在的参加过长征的年纪最大的老红军战士了。母亲出身穷苦,七岁便为人磨豆腐打工,后又被卖为童养媳。
母亲生育了我们兄妹五男二女,加上孙辈、重孙辈,早已是四世同堂。家有老母在,多大的家也不会散;家有老母在,几代家人的心才同热同欢。母亲是家庭的福,母亲是亲情的宝!
我母亲1937年与我父亲(谢觉哉)结婚时是个不识字的文盲,是跟随我父亲在延安、北京工作中扫盲、学文化的;到五六十年代后,她不仅可以自己看书、写文章,还跟着父亲作诗、写日记、学书画!“文化大革命”后,她领导着编辑小组整理出版了《谢觉哉传》《谢觉哉日记》(解放前部分)、《谢觉哉文集》等几百万字的文献后,又出版了自己的文集和自传。
本文写于1994年12月,那时母亲只有八十岁出头,身体康健,头脑灵活,连续三届出任全国政协委员,为政务、为公益事业,时时奔走在大江南北、祖国各地。
对我们家庭来说,母亲最大的功劳应该是——“生育之恩”!
母亲共为我们家庭生育了七个孩子,五男二女。父亲在1942年10月6日的日记里记载着:
“飘飘今日满三岁。生于一九三九年十月六日早二时,时在兰州八路军办事处。定定,一九三八年六月九日下午二点四十分生于兰州牟玉光助产所。飞飞(延河),一九四二年八月十四日上午十时生于延安,送到中央医院路上,延河边。”
儿女的生日日期、地点,连具体时间都有记载,恐怕当时的父母没有多少有这样细心的。从1937年到1955年,约十八个年头里,我母亲十月怀胎,生育了我们七个姐弟兄妹,加起来孕育期就长达七十个月,折合近六年!想想,我们每个儿女都是母亲在身体里孕育那么长的时间后“掉下来的肉”啊!这是母亲对我们家庭最大的奉献,更不要说以后的婴儿哺育、儿童教养中,她所花费的体力和心力了。
从父亲的日记上可以随处看到,在那个抗日、解放战争的艰苦时期,他们能把我们七个孩子抚养长大,付出了多少爱心和劳苦:1942年12月31日,我不足五个月,“飞飞咳嗽,系伤风。携飞飞去请鼎老诊视。”1943年3月4日,我七个多月,“昨夜飞飞大发热,今日未止,下午请张医师诊视。”我父亲谢觉哉那时已是近六十岁的老人了,担任着延安边区政府参议会的副秘书长职务,每日忙着政权、法制建设的大事,但也不能不尽可能地做些养育儿女的“生活琐事”。在他1943年2月18日的日记里,他摘录了自己的一篇杂文《汝到成人》之片段:
“定定、飘飘、飞飞三孩,从出生到现在,喂饮食、拉屎尿、洗澡、睡觉很少离我。”
“小孩离乳后,差不多同大人吃一样的东西,一样的次数,要替他们另外弄,苦于乏育婴常识及用人的愚笨,总弄不好。”
要知道我父亲是个典型的中国老文人,出身地主家庭,从小读私塾,曾参加过清朝最后一次科举考试,中过秀才。他参加革命之前,在家乡湖南宁乡老家里,也曾有过七个儿女,当然那时候他从来没有自己动手伺候过孩子。只是参加革命到了延安解放区里,不论你多高的官职,却也得自己动手换尿布、搞吃的,带孩子。幸好我妈妈王定国是个体力劳动的好手。她是四川北部山区穷苦人家出身的孩子,小时候就做过童养媳,干过苦活。生育我们前四个姐弟的时候,正处于抗日战争的僵持阶段,延安边区经济条件很差:
“定国写了一个报告给政府,说去年生产成绩,建议秘书处伙食单位宜喂十五至二十头猪,可以供给足够的肉食,而喂的得法,自己开磨坊,拾废菜,也不会多费粮食。(父亲日记1943年1月11日)”
“定国养的大猪杀了,除头足板油,得肉一百零四斤(二十四两秤),油二十四斤。……证明养猪是有利的,买糖渣、豆腐渣養,划得来。(父亲日记1943年11月29日)”
母亲参加延安大生产运动表现突出,获得过“劳动模范”称号,还得到了毛主席题字“自己动手”的奖状呢!上面这张由摄影家程默拍摄的有名的延安大生产运动历史照片中,坐在中央纺线的女干部就是我母亲王定国,站在她旁边的小男孩就是不足三岁的我。
我常常在想,父亲和母亲年纪、出身、文化差距那么大,他们是怎样相濡以沫、共同走完这漫长的婚姻与家庭人生呢?互敬互爱,取长补短,应该是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母亲虽然没有文化,但年纪轻、会劳动;在那个物质、人力匮乏的战争年代,她承担起了生儿育女、纺线养猪的体力劳动任务!
母亲一生对我们家庭、儿女们最不应该被忽视和忘却的功劳。我们的生命和一切都来自母亲含辛茹苦地孕育和抚养。当然,当时实施的供给制、干部子弟学校、配给公务员等,也是母亲能把我们这么多孩子养大、养好的关键。不过那时是人类物质匮乏的时代,母乳加米汤、面糊糊,“补丁摞补丁”“大的穿了小的接”的艰苦朴素的“穷养”,还是把我们都健康地养大了。
1963年父亲在给母亲五十寿诞的贺诗是这样写的:
暑往寒来五十年,
鬓华犹衬腊花鲜。
几经桑海人犹健,
俯视风云我亦仙。
后乐先忧斯世事,
朝锄暮饲此中天。
三女五男皆似玉,
纷纷舞彩在庭前。
父亲用诗词夸赞母亲几十年来辛勤劳作、养儿育女的功劳。不是说五男二女吗?怎么又成了“三女五男”了?那是因为父母亲那时把十一二岁就接到家中抚养的侄女正式收为女儿,改名谢媛了。
许多人常问,你母亲从小到大吃了那么多苦,怎么会如此长寿,活到一百零八岁了呢?我经常回答是:她很少吃药,坚持用自身力量克服小病小灾。其实还有另一个原因,我认为是她心地善良,同情弱者,一辈子为别人做了太多的好事情。古语说“交善人者道德成,存善心者家里宁,为善事者子孙兴”。
20世纪50年代一进北京,她就把还在四川边远山区农村的舅舅、姨姨的几个学龄孩子接来抚养,一直到他们长大成人。家里每到吃饭时,特别是周末,孩子大人几十个,那可是热闹呢。当年常到我们家采访的《北京晚报》记者丁浪,就曾在文章里记述过那个场面:“吃饭简直像打仗一样”,“菜一上来,我还没动筷子,就被十几个孩子们一抢而光;王老总是忙着让赶紧再炒个四川泡菜,给大家下饭。”父亲1959年任最高人民法院院长职务后,我们家搬到东城前园恩寺胡同的一个独门大院里。母亲就带着孩子们在院里养猪、种菜,还和外婆一起弄了一屋子四川泡菜坛子,“朝锄暮饲”,供养着我们这一大家子人。
母亲的善心当然不仅仅是对着亲戚,还遍及友人、同事。在这本回忆录的“经受严峻的考验”一节里,母亲只是简略地写着:“外地许多老战友被揪斗、批判弄得无法安身,先后到北京来避难,找到我这里来的就都住下来了。因来的人多,我家大院子中的空房都住满了。”保护了谁她没有写,也很少给我们孩子们讲。
在那个极“左”思潮猖獗的时代,母亲凭着朴素的善心,冒着风险做了许多好事。文化大革命一结束,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到来后,她就名正言顺地开始做更多更大的好事、善事了。
20世纪80到90年代,也正是母亲七十到八十岁“身强力壮”的好时期。那时候,我们这些孩子们都在忙着开始自己被耽误了的事业和生儿育女,多数不在她的身边。她就自己联系过去的战友、同事和几个年轻的助手,奔走四方,开始创办“中国长城学会”“中国老年文物学会”,参与了“中国关心下一代协会”等许多的社会工作;甚至还参与了我的专业,拍摄电视专题片《望长城》《长城风情录》等,成为当时有名的“社会活动家”。
人们说,“善良的心地,就是黄金”(莎士比亚),“善良的心就是太阳”(雨果),“天道无亲,常与善人”(老子),母亲长寿,行善是重要的根源!
(作者为著名电影导演,代表作品有《本命年》《香魂女》《黑骏马》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