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行政事业单位财务风险识别及风险管理
2023-09-07尹一桥
尹一桥
摘要:不管是企业还是国家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都是至关重要的一环。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地方行政事业单位的业务职能范围也在进一步扩大,财务管理工作也更加细分和复杂。加强地方行政事业单位财务风险管理工作,提高政府资金使用效益,保障各项职能的有效实施,是地方行政事业单位需要考虑的问题。本文从行政事业单位财务风险管理工作入手,就日常财务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风险点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地方行政事业单位财务风险管理的具体举措。
关键词:行政事业单位;财务风险;风险识别;风险管理
在当前市场经济全面发展、国家行政事业单位体制深化改革的大环境下,地方行政事业单位管理也迎来重大转变。随着服务对象、服务要求以及行政职能的深入与细化,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活动也变得越发繁琐复杂,财务管理要求也越来越高。在使用财政资金以保障政府职能运行的同时,要时刻注意和警惕财务风险,将财务风险控制在可承受范围之内,确保单位能够稳定、持续发展。
一、行政事业单位财务风险相关理论概述
风险,是指对生产目的与劳动成果的实现产生影响的不确定性。它既不等于危险,也不等于损失,它有可能带来非预期的收益,也有可能带来非预期的损失。本文所指的财务风险,特指会给地方行政事业单位带来损失的风险。
行政事业单位资金来源主要是财政拨款收入,与企业财务风险相比,行政事业单位财务风险具有其特殊性和差异性。地方行政事业单位财务风险主要表现为单位内部的经济活动不合规合法或出现决策失误而造成不可控的影响。首先按照范围来看,行政事业单位财务风险一般可以分为外部风险和内部风险。其中,外部风险因素包括经济、政治、社会、自然环境等,内部风险因素包括基础结构、人员、流程、技术等。其次从成因来看行政事业单位财务风险主要来源于操作、决策、法律、廉政等方面。
行政事业单位财务风险具有几个显著特征:一是不确定性。即事件发生的后果和发生的可能性都是不可知的,存在不确定性,要准确把握具有难度。二是可预防性。即行政事业单位采取恰当有效的程序去设定目标,进行风险识别、风险分析以及风险应对,可以有效地规避或降低财务风险,从而保障单位职责使命的履行。三是严重性。即行政事业单位一旦发生财务风险,会造成比较严重的后果。轻则项目难以实施,重则政府公信力下降,甚至影响整个辖区的社会发展。因此,地方行政事业单位应对财务风险管理工作高度关注,要制定科学合理的风险防控机制,有效评估和防范单位财务风险。
对地方行政事业单位财务风险管理工作进行研究,可以帮助单位合理降低风险、规避风险,减少资源浪费,提高资金应用效率;也可以有效管控资产,实现单位资产的安全性和可持续性;还可以提高单位财务管理水平,保障地方行政事业单位的健康有序发展。
二、地方行政事业单位财务风险的识别
(一)预算管理力度不够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进步,各项制度逐步完善,地方行政单位的管理方式和管理架构也在不断进步,财务管理方面亦是如此。2020年我国开始采用预算管理一体化系统,进一步提高对财政资金使用的约束与监督。但对于一些基层行政事业单位来说,一是从思想上没有重视财政预算控制的作用,认为预算就是走过场;二是在预算编报专业水平方面有欠缺,对财政预算的要求掌握不透彻。例如违背预算的真实性原则,随意夸大或隐瞒收入支出,或是对项目预算分界不清,造成项目支出与基本支出之间出现交叉等;三是预算不全面。认为预算就是财务部门单独的工作,不与其他相关部门进行对接与反馈,不对与预算相关的资料(比如部门资产数量、项目实施情况等等)进行全面收集等等,造成预算编报质量不高,让预算控制力度打了折扣。预算控制力度不够,就无法对财政资金实施有效管理与约束,加大了单位的财务风险。
(二)国有资产管理不严
地方行政事业单位的国有资产,是指能以货币来计量的,为本单位所占有、使用的依法为国家所有的各种经济资源的统称,其表现形式主要包括固定资产、流动资产、无形资产以及对外投资等。我国对国有资产的管理要求非常严格。但在一些地方行政事业单位中,因资产管理体系不完善,造成本单位对资产管理不严,导致国有资产流失严重,从而引发单位危机的情况。一是资产配置不当。比如国有资产配置没有按照法律、法规和有关规章制度要求,配置标准远高于单位履行职能的需要。二是资产使用不当。比如没有建立国有资产管理责任制度或资产管理责任落实不到位、对资产没有定期清查盘点以及资产使用过程中的使用不当和铺张浪费等,都会影响单位资产的安全和完整。三是资产处置不当。比如资产处置过程有失公开、公正、公平,以及对处置的变价收入、残值收入不上缴国库而进行隐瞒、截留等。国有资产管理不严,是地方行政事业单位比较突出的风险点。
(三)工作人员风险管理意识不强
要降低行政事业单位财务风险,除了需要财务人员的支撑,还需要从上至下各部门工作人员的配合。尽管近年来国家一直强调单位的风险防控与内部控制,但一些地方行政事业单位工作人员依旧风险意识及责任意识不强。从主观方面来看,是有些财务人员本身专业水平不够,没有风险防范概念。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以及专业胜任能力,是考核财务人员的两个关键点。对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人员来说,专业能力里就應该具备风险防控意识与理念。从客观方面来看,一是一些行政事业单位的决策机制导致财务人员无法过问资金使用情况,比如近年比较典型的违法犯罪分子在微信工作群冒充领导发布打款命令的电信诈骗案件,造成了重大的资产流失。二是行政事业单位工作环境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因为是“体制内”、“铁饭碗”,往往工作关系比较长久,工作人员流动性不强,从而让纵容作案或者联合作案的可能性增加,加大了单位的财务风险。
(四)内部控制制度实施不力
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是指单位通过制定相应制度,实施相应措施以及执行相应程序,对单位的经济活动进行防控与管理,以实现控制目标的一套流程。我国多项规章制度中对落实行政事业单位的内控制度提出了具体要求。但一些地方行政事业单位在贯彻实施内控制度时力度不够。一是内控制度建设不力,虽然建立了内控制度,但对相关细分业务没有规范的流程管理,无法规范工作人员的业务操作。二是对内控制度执行不力。比如建立不相容岗位不兼容制度,但由于单位缺乏人手,又不得不由办事人员兼任审核岗位,让内控制度流于形式。三是缺乏有效的内部控制评价机制。对单位内部控制设计的合理性、适应性和有效性无法有全面专业的评价。四是对违反内部控制的行为问责不力。在实际监督检查过程中,很少依法惩处违法单位,造成违法单位对问题严重性意识不够,增大了单位财务风险。
(五)缺乏有效的外部监督机制
一般来说,由财政和审计两个部门对地方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工作进行外部监督,同时充分发挥纪检、监察部门的督查作用。但对于一些地方行政事业单位来说,一是可能受到时间精力人手等因素的限制,外部监督机制往往很滞后,无法有效发挥实时监督作用。比如一些单位多年不曾开展审计,导致单位财务主管挪用公款数额巨大却没有被发现,等到发现时公款早已挥霍一空。二是可能存在外部监督不独立的情况。外部监督如果无法保持独立性,就会导致监督检查的走过场,从而加大了单位的财务风险。
三、地方行政事业单位财务风险管理的举措
通过对地方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风险点进行识别与分析后,应制定有效的程序来应对财务风险,因地制宜设置控制方法并监督执行,从而降低或规避风险,让单位的各项职能目标得以实施。
(一)加大预算管理力度
行政事业单位部门预算体现了单位对国家政策的落实情况以及单位的战略目标设置,反映单位的业务范围和履职方向。加大对财政预算资金管理力度,需要对预算的编制、执行、决算、监督全过程实施管理。一是各单位要在思想上予以重视。部门预算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支撑,是国家进行宏观调控的工具,对国家深化财政改革、发挥治理效能具有重要意义,万万不能走过场。二是在预算编报方面要选用专业财务人员,完全把握财政预算要求和原则,同时单位各业务部门需协同配合,深入分析本部门预算需求并对各项信息资料归类汇总,形成完整的决策信息,确保预算编制的内容完整全面、项目合法合规、数字真实准确,提高预算编报质量。三是严格按照批准的预算来组织单位的基本支出和项目实施,未经批准,不得调整当年预算。四是组织单位预决算信息公开并接受有关机构和社会公众的监督。
(二)提高国有资产管理水平
加强地方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应当建立健全资产管理责任制,将管理责任落实到人,避免资产的保管、使用不当和资源浪费,确保国有资产的安全与完整。一是资产配置应当严格按照配备标准,从实际需要出发,从严控制,合理配备;资产的使用管理要严格,定期清查盘点,做到账、卡、实相符,要使物尽其用,充分发挥出资产的使用效益;资产的处置要公开、公正、公平,严格按照国家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方式进行,并将处置费用及时足额上缴国库。二是要做好资产的登记、清查和评估工作并严格按照规定的流程、方法进行会计处理。对因资产管理人或使用人操作不当造成资产损失或毁灭的,应依法追究责任。三是认真、如实编报国有资产报告且及时上报,单位相关责任人应对资产报告签字确认,确保报告内容的真实、准确和完整。
(三)提高工作人员风险管理意识和风险应对能力
人力资源是最重要的资源。单位应重视培养职工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和责任感,宣扬爱岗敬业、诚实守信的精神,强化法治观念和风险意识。一是应当把好工作人员入口关,选拔与任用职业道德修养和专业能力兼备的工作人员。要为单位内部经济活动关键岗位配备与岗位相适应的资格和能力的工作人员,还要重视工作人员的职业道德和业务能力的继续教育,不断提升工作人员素质。二是单位领导层和管理层要身先士卒,做好表率,严格按流程办事,拒绝舞弊,严禁腐败。要对财务风险管控工作高度重视,全方面掌握风险防控理论知识,熟悉内控业务流程,并在单位建立统一的风险管理理念,利用信息系统和现代化手段识别单位存在的风险点并进行风险管理。三是要建立健全议事决策机制,单位重大经济事项由领导班子集体开会决策。一些专业性强,业务复杂的经济活动,要注意听取专家意见,如有必要还可以组织技术咨询会,从而减少决策失误,提高风险应对能力。
(四)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
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可以使单位经济活动更合法合规、让财务信息的提供更加完整与真实,让国有资产的使用更具效率,同时让公共服务的使用效率与效果得到提高。内部控制制度不应局限于财务部门,而是要覆盖整个单位经济活动所涉及的各个部门和业务单元,同时要贯穿于决策、执行和监督在内的全过程,并且要求单位全部人员都要参与,包括领导责任人。
建立健全的内部控制制度,首先要设置单独的内部控制职能部门,对单位内部控制日常工作进行组织和协调。其次要对各项经济活动的业务流程进行梳理,分析经济活动流程中的风险以及确定风险点并选择相适应的风险应对策略。比如针对收支业务可以实施“收支两条线”管理,同时建立健全票据和印章管理制度,有效降低现金被截留挪用等风险。再次是对单位开展的经济活动以及内部控制制度建设进行评价,一般可以从单位自我评价,内部监督,外部监督三个层次进行。最后根据评价结果编报内部控制报告以及进行问题整改,进一步健全制度,提高执行力,降低单位财务管理风险,确保内控制度的有效实施。
(五)健全外部监管体系
一般来说,完善的财务监管体系应兼具内部监督和外部监督,负责定期或不定期对单位制度的建立、实施和执行等情况进行检查,以及时发现问题并提出整改建议。
地方行政事业单位应积极配合财政部门、审计部门的监督检查。一是立足于单位的实际情况,实事求是,真实、完整的提交和反映外部监督部门需要核实检查的相关资料和情况,不得虚报、瞒报或随意调整。二是不影响、不干预外部监督部门的检查,不对外部监督检查部门的入驻检查持排斥心理,有必要的情况下甚至可以邀请外部监督部门入驻,以对单位内部各项制度的建立与实施情况进行适用性评价。三是对本单位发生的财务风险等事項不得隐瞒,需及时上报,并按要求进行整改,以预防可能产生的重大风险。
四、结束语
总之,行政事业单位财务风险具有不确定性,一旦发生,将会给行政事业单位带来不可预估的损失,给社会带来不稳定因素。在我国经济社会的重要转型时期,行政事业单位务必深刻认识财务风险管控的意义,从而高度重视财务风险管理工作,坚持预算管理和资产管理相结合,科学构建内部控制制度,规范内部经办流程,注重财务人员的职业道德与专业能力,并对财务管理活动实施有效监管,以提升地方行政事业单位的资金应用效率,保障资金安全,推进地方行政事业单位的健康有序发展。
参考文献:
[1]舒小琴.分析行政事业单位财务风险的防范与管理[J].营销界,2020 (17):112-113.
[2]冯淼,韩子辰.行政事业单位财务风险管理存在问题与对策分析[J].商业经济,2020 (06):154-155+193.
[3]崔中磊.地方行政事业单位财务风险管理的强化对策分析[J].中国产经,2021 (16):92-93.
[4]汤志彬.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下财务风险管理的研究[J].当代会计,2020 (24):41-42.
[5]王娜.加强行政事业单位财务风险管理的几点思考[J].财经界,2021 (16):10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