狞厉神秘
2023-09-07王琼
摘要:中国古代的镇墓兽面起源于商周时期,汉唐时期继续沿用。商周时期的镇墓兽面为铜质,牛头或饕餮形;汉代为滑石质,形象变得具化,流行于湖南地区;唐代为陶质,造型中兽面的因素更加浓厚,流行于河南巩义地区。镇墓兽面上往往有穿孔,置于墓主头部或钉于棺木、墓壁之上,与文献记载中的方相、魌头相吻合。
关键词:镇墓兽面;起源;发展;方相与魌头
《礼记·昏义》云:“夫礼始于冠,本于昏,重于丧祭。”丧葬是中国古代生活的重要内容之一,作为丧葬重要组成部分的镇墓辟邪文化最早可追溯至史前仰韶时代,河南灵宝西坡遗址的墓葬①中已经发现有使用朱砂葬,有学者认为朱砂涂抹墓主人及墓底铺设朱砂的功用就可能是辟邪②。此后镇墓文化历经商周、汉唐、宋元,直至明清时期绵延不绝,并以镇墓兽、镇墓俑、镇墓文、镇墓瓦等多种形式相继出现和流行,镇墓兽面就是众多镇墓形式中的一种。
一、镇墓兽面的发现情况
镇墓兽面,顾名思义就是出土于墓葬之中的、用于镇墓辟邪的兽面形器物。
目前看来,镇墓兽面早在商周时期已经出现,均为铜质,整体造型与青铜器中的纹饰相似,较为抽象。陕西老牛坡遗址商代文化四期墓葬中就出土有3件兽面(报告称为牛面形饰)③,其形制接近,大小稍异,横截面略呈“V”形,头上都有尖端上翘的双粗角,正面中间起棱为鼻,臣字眼,咧嘴露齿,嘴部刻画得较为抽象,双目上部及嘴角处有圆孔便于穿系或者固定(图一,1)。殷墟西区M701出土的1件铜兽面④也呈牛头形,装饰简洁,头上有上翘尖角,双目圆睁,嘴部刻画简单(图一,2)。河南浚县辛村墓地第42号墓出土有3件青铜兽面⑤,皆为饕餮形,头有巨角,角上三崎出,兽耳,方目,口部与殷墟M701兽面相似,背有三梁可穿系(图一,3)。从出土方位来看,老牛坡、殷墟及辛村出土的铜兽面有的位于墓主头部下方,有的出土于殉葬人颈部,辛村M42的3件兽面分别出土于墓葬的西北、东北及西南隅(另一隅有盗洞)。
汉代的镇墓兽面目前见于湖南沅江中下游的溆浦、常德等地区,数量达20余件(图二)。这些兽面均用一整块滑石板制作,面目威严,神秘夸张。如湖南溆浦马家坪西汉及新莽时期墓葬中出土了14件滑石兽面⑥,厚1.6~1.9厘米,正面为高浮雕的兽面,背面平。兽头上有上翘的双角,额头中部有高冠饰,有的冠饰上还刻有装饰。浓眉,两眼圆睁,鼻梁突出,大口,无下颌,上颚露出獠牙。湖南常德郭家铺汉墓⑦、南坪汉墓⑧、永州零陵区南津渡乡汉墓②中也出土有滑石兽面,此外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博物馆还征集了1件滑石兽面⑨,这些兽面从材质到造型都与马田坪汉墓中出土的如出一辙,其年代大约为西汉中期至东汉时期。汉代湖南的兽面多置于墓主头端或者棺椁两头,多者一墓中出土3件,少则1件,在兽面的鼻梁两侧、耳或者面部有圆形穿孔,出土时个别穿孔内还有铁钉残留,根据出土位置推测可能原來被钉在棺档之上。
唐代时期,镇墓兽面主要在河南巩义地区发现,先后在巩义站街孝站路M8、高尚村M20、市机瓦厂M1、康店砖厂、恒丰钢缆厂出土了11件⑩。此外,河南博物院近年来陆续征集了12件唐代兽面,无论是胎色胎质还是造型,都与巩义唐墓出土的兽面极为接近,也应为该地区的产品。唐代的镇墓兽面均为陶质,白胎或粉胎,模制,器表施有彩绘,外表更加狰狞、立体。根据具体形制的不同可分为两种类型:第一种为面具式。正面高隆,背面内凹,整体呈面具形。发现数量较多,其形状有圆形(近圆形)和近长方形两种,圆形者头上有分叉上翘的双角,怒目圆睁,眼两侧有外张的兽耳。鼻梁高隆,鼻孔外翻,张口露出獠牙,有的还在兽面边缘饰一周连珠纹,面貌威猛可怖。器表以红、黑等彩描绘眼、口等部位(图三,1、2)。长方形者头上有呈八字形下垂的双角,双角之间有三角形毛簇,下巴有倒三角形胡须,脸颊两侧各塑一兽爪(图三,3)。第二种为高浮雕式。正面呈高浮雕状,背面平,兽耳,如意形鼻,唇两侧及下巴上有胡须⑩(图三,4)。唐代的陶镇墓兽面通常在额上、耳下及嘴两侧等部位有穿孔,有的孔中残存铁钉,根据与兽面同出的其他随葬品来看,其年代大约在高宗至玄宗开元年间。
二、镇墓兽面的起源与发展
从目前的考古资料来看,镇墓兽面起源于商周时期。商周时期出土的铜兽面数量很多,但其功用并不相同,大约有马冠饰、盾饰、车饰、祭祀用具、巫术法器等几种?。从出土方位来看,老牛坡、殷墟及辛村出土的铜兽面,有的位于墓主头部下方,有的出土于殉葬人颈部,尤其是辛村的三件兽面分别出土于墓葬的西北、东北及西南隅,极有可能就是为了镇守墓葬四隅,使鬼魅精怪不能进入墓中惊扰死者的镇墓之物。商周时期的镇墓兽面均为铜质,且出土有镇墓兽面的墓葬通常等级较高。老牛坡M41墓葬面积近18平方米,使用重棺一椁,墓中有殉人12个,虽然曾被盗掘,但是仍出土了大量铜器及金玉器。殷墟M701是一座带墓道的“甲”字形大墓,墓中有殉人12个,墓内出土有铜、玉、原始瓷等高等级随葬品。辛村M42属于该墓地中的大型墓,面积近40平方米,墓内有三层随葬品,出土大量车马器和兵器。可见在商周时期,以青铜兽面镇墓是贵族阶层才能享有的待遇。
到了汉代,制作镇墓兽面的材料发生了改变,均以滑石为原材料。滑石是一种细腻柔软的硅酸盐矿物质,其摩氏硬度仅为1,只需用一般的金属工具就可以随意雕琢。陶弘景《名医别录》记载:“(滑石)今出湘州、始安郡诸处,初取软如泥,久渐坚强,人多以作冢中明器物。”滑石颜色似玉,质地柔软,易于雕刻,且矿藏丰富,容易获取,因此在春秋时期就被大量制成随葬品,放置于墓中。湖南地区由于盛产滑石,成为滑石明器的流行地区之一。用滑石制作的仿铜礼器、仿玉用具、明器模型等在湖南地区汉墓中相当常见。此外,湖南地区属于古之楚地,这里自古以来就有深厚的鬼神信仰。《汉书·地理志下》云:“江南地广……信巫鬼,重淫祀”。直至今日,湖南等地的民间还流行用吞口镇宅辟邪的风俗。湖南汉代滑石兽面的墓主多为经济实力较强的地方乡官、商人、地主或低级官吏⑦,兽面一般被钉于棺木的挡板之上,其作用是镇墓驱邪和保护墓主人。
唐代时期,镇墓兽面逐渐从南方消失,仅在中原巩义地区出现,其质地从滑石变为陶质。目前,发现的陶兽面胎体与巩义窑的三彩器胎质一致,说明应该是本地烧造的产品。从器物造型上来看,唐代的陶兽面与汉代的滑石兽面有一些差异,汉代的兽面整体造型更接近人面,头上还有装饰的冠,显得威严而神秘,而唐代的兽面与此时流行的兽面镇墓兽更加接近,立体感强,且造型更加狰狞夸张。从唐代镇墓兽面上的穿孔及孔内残留的铁钉来看,其使用方法应与汉代滑石兽面相似,也是钉于墓壁或棺木之上,以驱逐冥界的恶鬼,保护死者亡灵。墓葬中与陶兽面同出的随葬品主要是此时常见的镇墓兽、武士俑以及男女侍俑等,墓葬级别普遍不高,可见能使用此类明器的一般是低级官吏、地主或富户。
晚唐五代以后,伴随着剧烈的社会变革,丧葬习俗也发生转变,压胜神煞俑逐渐盛行,镇墓兽面慢慢消失。
三、镇墓兽面与方相、魌头
古代文献中有诸多关于“方相”和“魌头”的记载,如《周礼·夏官》云:“方相氏掌蒙熊皮,黄金四目,玄衣朱裳,执戈扬盾,帅百隶而时傩,以索室驱疫。大丧,先柩,及墓,入圹,以戈击四隅,驱方良。”郑玄注:“冒熊皮者,以惊驱疫疠之鬼,如今魌头也。”可见方相氏最初应是为死者开路发丧及驱逐墓圹中鬼魅的人员,他们往往戴面具,蒙熊皮。后来出现了方相的变体——魌头,《周礼正义》疏云:“盖周时谓方相所蒙熊皮黄金四目为皮倛。汉魌头,即周之皮倛。”方相和魌头都是与丧仪相关的用具,有学者认为它们二者的区别在于使用的阶级不同?,《隋书·礼仪志》中“三品以上及五等开国,通用方相。四品以下,达于庶人,以魌头”以及《宋史·卷一二四》中“诸四品以上用方相,七品以上用魌头”等记载也印证了这种观点。商周时期墓葬中出土的青铜兽面有一定的弧度,边缘有孔可系带用来佩戴在头上,其出土也多在墓主头部或附近,出土铜兽面的墓葬普遍等级较高,这与文献记载中的方相面具吻合。汉代以后墓葬中出土兽面的材质由贵重的铜质变为廉价的滑石、陶质,使用其陪葬的墓葬等级也普遍较低,与文献记载中用于低级官吏至庶人的魌头更为接近。
四、结语
综上所述,中国古代的镇墓兽面作为镇墓驱邪、保卫亡灵的明器出现于商周时期,汉唐时继续沿用,唐以后逐渐消亡。不同时期兽面的材质、形制及流行地区都不相同。商周時期的镇墓兽面呈点状散布,数量不多,多出土于高等级墓葬之中,形象与青铜器纹饰相似,较为抽象。汉代兽面流行于湖南地区,以滑石雕刻制作,造型更加具象,接近于人面,出土墓葬的等级不高。唐代兽面流行于河南巩义地区,以陶土模制而成,造型夸张狰狞,与兽面镇墓兽的面部造型相似,亦多出土于庶民墓葬中。镇墓兽面以其狞厉的造型、神秘的用途与众多镇墓神物一起构成了中国古代墓葬中多元的镇墓文化。
作者简介
王琼,女,汉族,河南郑州人,馆员,博士;研究方向为商周考古、陶瓷考古。
注释
①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等:《灵宝西坡墓地》,文物出版社,2010年。
②张国硕,贺俊:《试析夏商时期的朱砂奠基墓》,《考古》,2018年第5期第79-89页。
③刘士莪:《老牛坡》,陕西人民出版社,2002年。
④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工作队:《1969—1977年殷墟西区墓葬发掘报告》,《考古学报》,1979年第1期第27-157页。
⑤郭宝钧:《浚县辛村》,科学出版社,1964年。
⑥湖南省博物馆、怀化地区文物工作队:《湖南溆浦马田坪战国西汉墓发掘报告》,《湖南考古辑刊2》,岳麓书社,1984年。
⑦杨惠婷:《湖南出土汉代滑石兽面的考古学观察》,《湖南省博物馆馆刊》第十四辑,岳麓书社,2018年。
⑧湖南省博物馆:《湖南常德东汉墓》,《考古学集刊1》,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湖南省常德市文物局等:《沅水下游汉墓》,文物出版社,2016年。
⑨李彦平、袁濛茜、袁广阔:《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博物馆藏滑石兽面》,《中国文物报》,2014年8月12日第5版。
⑩孙角云、孙六明:《巩义唐墓出土的彩绘魌头》,《黄河·黄土·黄种人》,2020年第12期第41-43页;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中国古代镇墓神物》,文物出版社,2004年。
柴晓明:《论商周时期的青铜面饰》,《考古》1992年第12期;黄尚明:《青铜面具再探》,《襄樊学院学报》,2002年第6期。
黄剑华:《略论汉代画像中的方相魌头与门神》,《神话研究集刊》第三集,巴蜀书社,202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