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生语文阅读习惯培养的实践与研究

2023-09-07王艳梅

小学生 2023年23期
关键词:习惯语文能力

☉王艳梅

一、小学生语文阅读情况分析

(一)轻视阅读习惯的养成

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大部分小学语文教师总是习惯采用原来的模式进行课文阅读教学,阅读只是照本宣科完成教学任务的形式,并没有重点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和阅读能力,学校的语文教学重心大多放在语文基本能力训练方面,教师为了应付考试而教学,很多学生在学习阅读时,也只是学习了阅读方法,没有产生自己的理解,加之学校也不重视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活动,没有开展专门的阅读活动,课文的阅读深度也不够,导致整体阅读习惯难以养成[1]。这种模式化的阅读教学影响的不仅是学校和教师,学生也会认为阅读只要粗略通读全文就行,没有真正掌握阅读技巧,也没有真正理解文章内涵,难以有效提高阅读能力。而且很多学生对于阅读总是抱有消极态度,对于阅读课外读物的兴趣更是不高,即使有任务要求,也只是敷衍地完成阅读目标,缺乏真正的阅读体验。

(二)缺少阅读机会

目前,一些小学语文教学还采用传统教学模式,导致课堂教学总是按照固定的模式进行,教师过于掌控语文阅读课堂,讲解占据了大部分的课堂时间,给予学生的思考空间和时间十分有限,学生很难在较短的时间内对阅读内容产生深刻思考,久而久之,越来越多的学生只会背诵答案,按照流程完成阅读环节,走形式而不走心,对文本缺乏自己的理解与见解,导致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呈现出死气沉沉的局面。课堂阅读成为教师的单方面输出,学生不敢表达自己的想法,只会在全班回答中把想法藏在心中,缺乏发声的机会。在这样的语文阅读课堂中,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流十分有限,教师并不理解学生的真实想法,学生也不敢反映自己的观点和见解,教师与学生的地位产生较大差距,学生的主体地位无法凸显,学生难以形成自主阅读意识,更难以形成阅读习惯。

(三)缺乏专业阅读指引

小学生目前的思维还处于发展阶段,还不够成熟,对于阅读没有系统性的认知,处于一种懵懂状态,学生不具备较强的阅读能力,因此,学生迫切需要教师的专业阅读引导。但在实际教学中,语文教师总是将阅读看作完成教学任务的一部分,并没有进行专业、系统的阅读教学,只是给学生布置阅读任务,学生在没有正确的阅读引导下,有的略读,有的反复详读,总是在阅读中耗费大量时间,整体阅读效率不高。长此以往,学生不仅没有学到真正的阅读方法和技巧,对于阅读的兴趣也会越来越低,如此便会陷入恶性循环,对于阅读越来越敷衍,阅读能力不能有效提高。

二、培养小学生语文阅读习惯的改进策略

(一)转变教学角色

基于目前小学生语文阅读习惯培养的现状,语文课堂仍有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首先从教师角度来说,语文教师必须要转变教学角色,打破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积极改变课堂阅读枯燥的现状,正视学生的阅读需求,课堂语文教学要强调以学生为主体,始终围绕学生展开教学,有效转变教学态度,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在具体教学中,语文老师应当重新审视自己在课堂中的角色,对自己和学生的定位有一个清晰认知,不再像传统语文课堂一样,将学生的思维束缚起来。阅读需要师生之间的有效互动,要尝试构建开放自由的阅读环境,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例如,在阅读《小小竹排画中游》时,该课文内容与场景有着密切联系,在阅读时,教师可先由学生自由阅读,随后集体阅读。教师在阅读的过程中要观察学生的语速、断句、情感等方面,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解答学生疑惑,引导学生逐渐理解课文内容,同时要有效打破空间束缚,让学生自由想象课文中的美景,以此来增强学生感悟。课堂教学流程始终以学生为中心,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从而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效果,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二)创设阅读环境

对于小学生来说,阅读是帮助学生了解世界的重要窗口,同时也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教师在前期应当为学生创设良好的阅读环境,让学生对阅读保持积极的态度,有效消除学生内心的消极情绪,从而更好地开展阅读教学。首先,学校应当构建良好的阅读环境。学校的风气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学生的行为和看法,因此,学校应当积极营造阅读的氛围与环境,在学校的各个地方添加读书元素,为学生提供丰富的阅读素材,让学生沉浸在读书的气氛中,从而增强对阅读的探究欲望。例如,学校应当积极利用图书馆资源,鼓励学生在图书馆借书阅读。为了让图书真正走近学生,可以在每个班级设置图书角,定期更换阅读素材,让班里的学生能够随时获取到阅读素材。为了不让阅读局限于表面形式,真正走入学生内心,学校还可以定期举办读书交流会,定期分享一本名著,让学生在班级交流中分享自己的心得体会,寻找阅读共享的乐趣,从而营造自由开放的阅读环境。其次,阅读不应当局限在学校内,阅读还要拓展到家庭去。学校要引导家长积极配合学校活动,向家长推荐适合孩子的课外读物,尊重家长以及学生的个人意愿,鼓励其主动阅读课外读物。同时还要引导家长构建良好的家庭阅读环境,回到家后多与孩子交流,以身作则,合理安排阅读时间,及时与孩子交流读后感受,避免孩子沉迷于手机网络。最后,教师应当积极整合现有资源,根据课程教学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筛选出适合学生的课外读物,同时有效联系课文内容,有效拓展教材,教导学生正确理解文章内容,学会科学规划阅读计划,逐渐养成良好科学的阅读习惯。例如,教师可以在初期引导学生制定阅读计划,每天要阅读多少内容,阅读完成后还要做好总结,整本书阅读完后尝试书写读后感,在教师的引导下,逐渐养成自主阅读的好习惯。

(三)开展分层阅读

很多学生并未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主要原因是缺乏教师的专业指导,教师的课堂阅读指导有普遍适配性,但很多时候学生的个体差异会影响整体的阅读教学效果。为了对学生开展更有针对性的教学,教师可以展开分层次阅读教学,根据学生的阅读情况和自身学习能力,分布合理的阅读任务,逐步引导学生养成阅读习惯,从而有效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在具体的分层次阅读教学中,教师必须遵循因材施教原则,充分了解全班学生的基础情况和阅读能力,了解学生的真实阅读需求,合理划分学生的任务层次,根据各层次学生的个性特点,设置合理的阅读目标和任务,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让其在阅读过程中不再提不起兴趣,而是会爱上阅读。例如,在低年级阶段,学生还没有形成系统的阅读习惯,过早地灌输阅读技巧和方法反而让学生厌烦。因此教师要以快乐阅读为主线,不过多要求学生学习专业阅读知识,只是布置简单的阅读任务,让学生能够自主阅读文章内容,适当抛出合适的问题,让学生在读后能够产生思考,拥有一定的阅读体验,为学生之后形成自己的见解作好铺垫。此外,也不能完全不输出阅读知识,可以向学生讲授基础的理解方式,让学生具有基本的阅读能力,能够在广泛阅读中吸收知识。此后,基于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自身学习情况,开展分层阅读,逐渐深化学生的阅读能力,从而在潜移默化中培养阅读习惯。

(四)激发阅读兴趣

对于小学生来说,其好奇心比较强,对一些新鲜事物始终能够保持高度关注。基于以上个性特点,教师应当充分调动教学资源,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对阅读保持高度的好奇心,从而有效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能够自主阅读文章内容,并在教师的引导下逐渐掌握文章主旨。例如,在学习《小松鼠找花生》这一课文时,文章的故事性比较强,为了让学生能够对阅读提起兴趣,不妨通过提问的方式激发学生思考:为什么小松鼠要找花生呢?花生是被谁摘走了呢?让学生带着疑问阅读文章,产生松鼠的代入感,在阅读文章时不再是被动完成学习任务,而是认真寻找答案,以问题为主线来阅读文章,主动思考文章内涵,从而完成解答,在整个阅读过程中,对阅读始终保持较高的积极性。与此同时,在阅读的过程中,不要让学生失去自主想象和发表见解的机会,要鼓励学生主动发表自己的看法,与教师共同探讨寻找问题答案。要循序渐进,不过于控制学生思考方向,让学生能够自主探究,能够感受到自由想象、自我理解的乐趣,积极引导学生,让学生始终保持阅读兴趣[2]。此外,兴趣是学生高效学习的基础,很多文章并不具有较强的故事性,此时就需要教师深入研究阅读教材,挖掘其中的兴趣点,或者尝试与学生的兴趣点建立联系,以增强阅读素材的趣味性,有效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加以培养,逐渐养成良好阅读习惯。例如,在《乌鸦喝水》这一文章中,为了使课文内容展现形式更加新颖,教师可以通过动画的形式展现这一课文内容,通过简单的几幅画讲述故事,配合图画或动画,引导学生理解文章内容,使学生对阅读产生兴趣。

(五)引导正确阅读方法

学生在阅读时如果无法运用正确的阅读方法,便无法正确理解文章内容,很难把握文章主旨,难以实现高质量阅读,因此,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学习正确的阅读方法。首先,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学习代入阅读,许多文章都是在作者的真实感受基础上描写的,许多语句内涵能够从作者视角感受,因此,教师不妨将学生代入到故事中的某一人物,通过共享感受理解文章内涵。例如,在《静夜思》这一古诗中,作者的思乡情感在最后一句中完全宣泄,为了让学生能够感受到作者情感,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入作者情境,解读“举头望明月”,看着天上的月亮,想起之前在家乡看过的月亮,从而产生无限的思乡之情。教师不断引导学生在阅读时感同身受,能够让学生站在作者角度或者人物角度看待文本内容,真正领悟到文章的核心,从而逐渐培养学生养成观察能力、概括能力。

此外,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详细阅读语句,在文章内容中,有很多语句十分精炼,能够让读者产生诸多感受,有些语句则给学生带来强烈的代入感,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详细阅读优秀语句,理解文章主旨,快速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例如,在《春雨的色彩》这一课中,最后一句都以“沙沙沙……”结尾,中间有许多小鸟表达了各自的看法,春雨可以是各种颜色的,但最后并没有说春雨到底是什么颜色,只是以春雨下得更欢而结尾,以此为结尾,能够让学生产生更多想象,春雨不止以上颜色,还可以有更多的颜色,有针对性地分析文章内容,把握核心主旨。通过学习正确的阅读方法,让学生遨游于书海中,提高阅读效率。

(六)培养学生自主阅读意识

除了基本的阅读方法和技巧,学生拥有自主阅读意识也是养成良好阅读习惯的关键,学生要具有自主阅读意识,才能自主挖掘阅读素材中的内涵,不断汲取素材中的精华,从而提升学生的综合阅读能力。教师在讲授丰富的阅读方法时,也要注意培养学生养成自主阅读意识。倘若学生具有较强的阅读能力,却缺乏自主意识,便很难在阅读的同时产生自我理解,缺乏丰富体验,无法真正领悟阅读内容的内涵。因此,教师不仅要加强阅读深度教学,还要加强阅读广度教学,让学生广泛阅读课外读物,拓宽学生视野,让学生产生丰富的阅读感受,从而对阅读保持高度关注,让学生愿意主动阅读,愿意通过阅读看世界,从而有效拓宽学生视野,综合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3]。此外,培养学生形成自主阅读意识,能够激发学生积极开展阅读,提高学生阅读时的主观能动性,愿意从广泛的阅读素材中筛选出自己喜欢的,进行个性化阅读,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综上所述,针对小学语文教学中轻视阅读、缺少阅读机会、缺少专业指导的问题,教师进行了教学角色转变,开始以学生为中心,创设良好阅读环境,让学生接受读书风气的熏陶,激发阅读兴趣,引导学生对阅读保持高度专注,学习正确的阅读方法,开展分层阅读,有效提高阅读能力。最后,培养学生养成自主阅读意识,提高人格素养。通过以上策略,学生逐渐提高了阅读能力和语文素养,形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

猜你喜欢

习惯语文能力
消防安全四个能力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上课好习惯
当你不喜欢,你就不习惯
你总要习惯一个人
大兴学习之风 提升履职能力
好习惯
你的换位思考能力如何
语文知识连连看
语文妙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