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泉州张氏中医内科流派源流及学术特色

2023-09-07陈文鑫刘德桓孙伟芬李毅俊蔡盈盈

福建中医药 2023年4期

陈文鑫,诸 晶,刘德桓,孙伟芬*,李毅俊,蔡盈盈

(1.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泉州中医院,福建 泉州 362000;2.泉州张氏中医内科学术流派传承工作室,福建 泉州 362000)

中医学术流派是中医学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系统、独特的学术理论或学术主张。泉州张氏中医内科历史悠久,学术流派特色优势明显,学术影响深远,临床疗效显著,传人梯队完备。从流派创始人张子善先生(1856—1920)于1878 年开设“源记药铺”行医,至今已传承140 余年。张志豪先生(1912—2004)是流派第三代传承人,也是流派主要学术思想和理论的奠基人。后经第四代传承人孙伟芬、刘德桓及张志豪直系亲属张上立、张夏玲、张朝川等人在临床上不断探索、创新与完善,形成了以“五脏并治,特重脾肾,和调阴阳,护阳为要,以平为期”为主要学术思想和具有中医特色的中医内科治疗体系。

1 泉州张氏中医内科探源

泉州张氏中医内科历史悠久,始于惠安崇武霞田张氏家族开设的“源记药铺”(后称为“源记药店”),其第十四世祖张子善少入私塾专攻医药书,弱冠时曾拜泉州一名医攻读《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等古籍,勤学有成,于22 岁与兄弟开设“源记药铺”并设诊行医。流派第二代传人张幹枢(字斗南)、张国琛(又名干谷),从小跟随叔伯父张子善学医,亦于“源记药铺”坐堂行医,在惠安一带享有声誉。张幹枢志存高远,医学造诣颇深,自诩“拟邀仲统谈同志,敢比韩康有识名”。张国琛30 岁在厦门开设国琛药房,远近各地求医者甚多,曾获厦门市政府奖状,任厦门市中医学会理事,其行医既重视经方,又不拘泥古法,能遵中参西,运用时方,对治疗温热危症及疑难杂病尤为见长,医学造诣颇深。

第三代传人张志豪,15 岁高小毕业后师从堂兄张幹枢、张国琛,在“源记药铺”边学药、边行医,26 岁时考取中医证书;1953 年成为福州中医进修学校(福建中医药大学前身)首届培训学员;1954 年9 月与蔡友敬等10 人组建泉州市联合中医院担任医务主任,并先后受聘为福建省中医研究所特约研究员、福建中医学院副教授,同时曾任晋江地区学术评审委员、泉州市中医药学会顾问、泉州市政协委员。张志豪医术精湛、救人无数,在闽南及东南亚一带享有盛誉,擅长治疗内科、妇科各种疑难杂症,对中医经典医籍尤其是《伤寒论》的研究颇深,是福建省经方派医家代表之一,提出了“五脏并治,特重脾肾,和调阴阳,护阳为要,以平为期”的学术思想,在1985 年“福建省振兴中医大会”上荣获省政府颁发的“名中医”奖章及证书。

作为流派学术思想及理论体系的奠基人,张志豪先生于20 世纪50 年代末即开始担任临床科研及教学工作,并组织当时中医学会内科医师集中学习《伤寒论》。其学术造诣深厚,为人谦和,深受学生及同行的爱戴,数十年来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中医学子。其主要传承人孙伟芬得到张志豪先生亲自传授临床经验,较为完整地继承了张氏中医内科的学术思想,与张志豪之子张上立、张夏玲等整理出版了《张志豪论医集》。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刘德桓,早期师从于张志豪先生,得到其悉心指导和教诲,在继承张氏内科学术思想的基础上,经过长期临床实践和理论研究,总结出“化瘀浊、益肝肾”的学术思想,用以指导临床、教学和科研工作,在医界取得了一定的声誉。孙伟芬传承人李毅俊、张旭岗,刘德桓传承人叶靖、陈文鑫等,均是中医后起之秀,并在各自领域均有所建树。

2 泉州张氏中医内科学术特色

2.1 尊经重典,尤重伤寒 张氏中医内科源于“源记药铺”,几代传人均幼承家学,潜心研读中医经典著作及各家学说。尤其是流派学术思想奠基人张志豪,更是对中医经典著作《黄帝内经》《伤寒论》的研究有较深的造诣[1-2],对康治本《伤寒论》、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3]均有所涉猎,并极力推崇清代著名医学家张隐庵所著述之书,认为“陈氏(陈修园)伤寒浅注、灵素节要、本草经读等书,十之七八,多系采取先生(指张隐庵)之说,不过略变易其辞耳”。张志豪在临床上喜用仲景方,并多有发挥[4],是福建中医界的经方派代表人物之一。他将多年的临床实践加以总结、提炼,逐步形成了“五脏并治,特重脾肾,和调阴阳,护阳为要,以平为期”的诊疗经验,奠定了流派的主要学术思想和理论,对于后人在临床诊治中起到了重要的指导意义,救治了许多疑难杂症。

2.2 病证结合,以平为期 泉州张氏中医内科特别注重辨证论治,认为要“以八纲为总纲、脏腑辨证为基础”“外感重寒热,内伤重虚实”。临床上病种繁多,病因纷繁复杂,在临证时必须对虚实、寒热进行详细审察,透过病象去体察疾病本质和规律,寻找病根所在,谨遵辨证后,方可开出得力良方。流派奠基人张志豪在学术上特别强调《伤寒论》《金匮要略》中“辨病脉证并治”篇首命名的旨意,在辨证基础上,尤其重视辨病,病证合一,以不同体质、节令、饮食为基础,以证候为肇基,谨守病机变化。他认为外感疾病多见于伤寒六经病证、温病卫气营血病证、三焦病证,内伤杂病多见于脏腑经络病证、气血津液病证等。同时,对疾病的预防、诊断、治疗和病后康复等方面,强调应掌握好“平衡”观念,将恢复机体正常生理功能为最终目标,以平为期。正如《黄帝内经》云:“无问其病,以平为期”,强调天人相应,倡导人与自然界、人与人、人与自己需要和谐统一。认为五脏六腑是一个整体,人的一生是阴阳相对平衡、动态变化的过程,同时也是邪正相互制约平衡的过程。

2.3 精研治则,续论医法 张志豪毕生致力于中医治则、治法的研究。他认为:凡属治病和防病的指导性总原则,属于治则范畴;凡属治疗疾病的规范大法,可归于治法范畴。前者为抽象的指导原则,后者是具体的切实措施,两者都是治疗疾病的法则,其内涵要义基本一致,互有联系,不能截然分开。他指出:清代程钟龄在《医学心悟》中总结的治则八法是中医临床所遵循的治疗法则,具有普遍意义。治则是在整体观念下规定的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防治疾病的总原则;治法是病症出现后,辨证求因,断病论治,针对病症的某一证型而制订的治疗大法。但程氏“治则八法”距今已200 余年,实有补充和探讨的必要,因此,张志豪在此基础上进行增补,详引历代医家有关的学术观点,特别是中医经典条文,加以引证阐述,并适当选择现代医学研究成果,结合自己临床经验和体会认识,全面综合写成《续论医门八法》和《中医治则治法概论》。在《续论医门八法》中,他分别从治法的含义及其发展概况、治疗作用、临床运用等3 个方面展开详细论述,在前人基础上加以继承和发展,并扩展了应用范围。比如,在论“汗法的治疗作用”中列举了解表退热、宣痹止痛、利水消肿、透疹解毒、平喘止咳、解外止利、泄邪退黄7 种治疗作用;在阐述“汗法如何运用”中,对其治病机理、药物功用、方剂功用、证候应用、方药煎服方法及禁忌等方面进行了详细说明。又比如,在“论和法”中,详细论述了古今不同医家对“和法”的见解[5],指出和法的内容含义古今不尽一致,并提出“和解少阳、开达募原、和理胃肠、调理肝脾、和调心气”等和法的治疗作用。原福建中医学院院长俞长荣教授评价“张氏八法”是“在前人基础上进行归纳分析,去粗取精,条缕分明,深入浅出,简而有要,读者易懂易用”。

2.4 五脏并治,特重脾肾 中医学以整体观作为学术指导思想之一[6],强调人体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身体的各个部位以及器官均不是单独存在,而是互相联系的。医圣张仲景在《伤寒论》序中说:“天布五行,以运万类;人禀五常,以有五脏。”心、肝、脾、肺、肾五脏是人体生命活动的中心,同时也主宰着人体的精神意识活动。心主血脉,主神志,肝主疏泄又藏血,脾主运化又统血,肺主气,司呼吸,肾藏精又主水。五行对应五脏,相生相克。五行平衡,五脏调和,才能维持人体的健康和气血旺盛。《黄帝内经》载:“一脏损则百病生,五脏损则百形灭。”因此,张氏中医内科强调五脏并治,在诊治疾病时不能够只见局部而不见整体,也不能只见整体而不见局部,而应从五脏根本入手,稳固每一个脏腑的自身功能,这样五脏修和,平衡运行,身体才能长久处于健康状态。在临床上常采取并用宁心、疏肝、健脾、宣肺、益肾等方法,同时,特别强调脾肾功能的重要性。认为脾、肾作为人体先天和后天的根本,两者互为补充,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其功能的正常是保证人体健康长寿的基础。临床治疗上常通过补脾的方法间接养肾,或通过补肾的方法健脾养胃。

张氏中医内科代表性传承人、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福建省名中医刘德桓主任,结合多年临床经验提出了治疗高血压的中医治则:化瘀浊,益肝肾法[7]。他认为:在中医的五脏六腑之中,心为君主之官,地位至关重要。高血压病机错综复杂,牵涉到脏腑、经络、生理、病理等诸多因素,其病机特别与痰、瘀及肝、脾、肾功能有关,因此提出了化瘀浊、益肝肾之法。这是在“五脏并治,特重脾肾”思想的基础上进行创新,进一步充实丰富了本流派的学术思想。

2.5 和调阴阳,护阳为要 中医学强调“治病必求其本”“本者,本于阴阳”“阴阳者……万物之纲纪”。人之脏腑气血、表里上下皆本于阴阳;而外淫之风、寒、暑、湿,四时五行,亦总属阴阳二气。一旦阴阳失和则疾病发生,因此,和调阴阳是治病的基本原则。张氏中医内科强调中医治病在“和调阴阳”的同时,还特别强调“护阳为要”。阳气是人体免疫力的体现,“得阳者生,失阳者亡”“阳强则寿,阳衰则夭”。阳气充足,人体就强壮;阳气不足,人就会生病。因此,临床上应尽量避免采用损耗阳气的药物,或阳气损伤时要固护好人体的阳气。

张氏中医内科流派代表性传承人、第七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指导老师孙伟芬主任总结治疗肿瘤的临床经验,认为肿瘤的形态及发展规律与自然界中某些物质因缺少阳光照射而产生的现象有相似之处,肿瘤患者体质以阳虚为主,“体阴而用阳”[8]。在肿瘤的治疗上,其尤其强调“和调阴阳,护阳为要”的思想,倡导“扶正祛邪”。对于癌症早期,以宣通经脉、消散癌肿为主,兼以益气温阳扶正;中期则宜攻补兼施,消导散结与益气养血并重;晚期则宜先益气养血,滋阴壮阳扶正,待机体正气稍复,乃可辅以祛瘀散结抗癌[9]。他指出:扶正是根本,祛邪是目的,“扶正之中寓于祛邪,祛邪之中意在扶正”,进一步充实丰富了本流派的学术思想。

3 流派医德医风传承

“源记药铺”不但售药,还设诊,医德可敬,有口皆碑,不管是刮风下雨,还是深夜,总是来者不拒,热情接待。创始人张子善,遇贫困者不收诊金,1896 年崇武时疫猖獗,死亡数百人,其与涂少房等人创设公医局为患者免费治疗,活人甚多,惠安县知事令褒奖“春满莲城”牌匾。第二代传承人张幹枢,遇贫困患者则送医送药,救人无数,以“斗南”名闻八乡。流派学术思想奠基人张志豪,于解放前40 年代初正值瘟疫蔓延,与同仁负重逆行,为疫区捐献防疫药品,并组织义诊,挽救了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他认为医者要有崇高的医德,医乃“仁”术,治道在德,为医之道要心中有仁,仁从心生,做到以德为本,怀有仁德慈悲之心。张氏中医内科流派传承百余年,不仅重视医术传承,而且对于传承人的医德也严格要求,要求要做到仁心济世,待人至诚。

泉州张氏中医内科流派的形成具有清晰的传承脉络、深厚的学术渊源,历经百余年,逐渐形成了“五脏并治,特重脾肾,和调阴阳,护阳为要,以平为期”的学术思想,其学术特色优势明显。而且,近年来经过多位代表性传承人的总结创新,不断丰富充实流派学术思想的内涵与外延,具有重要的传承创新发展意义,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