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思维探析“肠胃”功能特征
2023-09-07刘亚楠王亚歌孙钰晶姚鹏宇
刘亚楠,李 媛,王亚歌,孙钰晶,姚鹏宇
(1.滨州医学院,山东 烟台 264000;2.中国科学院苏州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研究所山东工程技术研究室,山东 济南 250102;3.济南国科医工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山东 济南 250102)
《黄帝内经》多采用象思维的模式研究肠胃整体的功能,认为:肠胃类土,具有长养、承载、转化的特征;肠胃似仓廪,具备储藏、流通、加工的特征;肠胃如器,具备升降出入、生化、盛纳的特征;肠胃像海,具有容纳、化物、潮汐的特征。笔者总结《黄帝内经》中运用象思维理论分析肠胃功能的特征,现陈述如下。
1 土的特征
《尚书·洪范》言:“土爰稼穑。”稼穑,是指庄稼的播种与收获,即所谓“春种曰稼,秋收曰穑”。土有播种庄稼、收获五谷、生长万物的作用,进而引申为土具有化生、长养、承载、转化及万物所归的特性,故有“土载四行”“万物土中生,万物土中灭”“土为万物之母”之说[1]。肠胃以胃为核心构成一个整体,对此《黄帝针经》云:“手阳明大肠、手太阳小肠,皆属足阳明胃。”《灵枢·本输》亦言:“大肠,小肠,皆属于胃,是足阳明也。”《素问·六节藏象论》云:“脾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者……此至阴之类,通于土气。”故肠胃作为一个整体,均具有土的特性,即化生、长养、承载、转化及万物所归等特性。
1.1 土之长养 土具有长养万物的特性。《类经·卷五》谓:“土得天地中和之气,长养万物。”土是五行中最基本的元素,有其他物质所没有的滋养万物之功[2]。《尚书·大传》亦云:“土者,万物之所以资生也”[3]。化生的特性是长养的前提。在人体,肠胃通于土气,具备土的特性,肠胃受纳的水谷是化生人体气血津液的原材料,故可称为气血津液的生化之源,长养四脏,充养全身。一年四季之中任何脏腑在任何时令都离不开肠胃化生出来的水谷精微和津液的充养[4]。《素问·五脏别论》云:“胃者,六腑之大源也。五味入口,藏于胃,以养五脏气……是以五脏六腑之气味皆出于胃。”又如《素问·玉机真藏论》言:“五脏者皆禀气于胃,胃者五脏之本也。”五脏中的任何一脏的功能正常发挥都要以肠胃化生的气血津液为物质基础,以支持、供养五脏的功能。
1.2 土之承载 八卦中坤卦代表土象,其体博大。《周易》曰:“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5]认为土有承载、包容之性。《类经·卷五》谓:“土得天地中和之气……将生者出,将归者入,不嫌清浊。”肠胃受纳一切饮食水谷,清浊、五味皆由肠胃入,精华、糟粕又由肠胃出,正如《伤寒论》第184 条言:“阳明居中主土也,万物所归,无所复传”。
1.3 土之转化 土具有转化的特性,即指一种物质变成另一种物质,或者由物质变为能量的过程。从五行角度讲,木、火、金、水的生成都不离土,“木非土不生,火非土不荣,金非土不成,水非土不高,土扶微助衰”,土为万物之母,其他四行均由土衍化生而来,故有“土生四象”之说。《穷通宝鉴·论土》言:“五行之土,散在四维,故金木水火,依而成象,是四时皆有朋有忌也。”[6]肠胃亦具有转化的特性,如水谷转为精微物质,水谷中的残渣及多余水液转为糟粕。《灵枢·营卫生会》云:“人受气于谷,谷入于胃,以传与肺,五脏六腑皆以受气,其清者为营,浊者为卫……故水谷者,常并居于胃中,成糟粕而俱下于大肠,而成下焦”。
2 仓廪的特征
肠胃有“仓廪之本”的说法。本即一身之根本,是生命之活动基础。脾、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同作为仓廪之本,见于《素问·六节藏象论》:“脾、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者,仓廪之本,营之居也,名曰器,能化糟粕,转味而入出者也……通于土气。”意指是在上述6 个脏器共同作用下完成饮食水谷的受纳、运化与排泄全过程,即消磨与排泄饮食水谷需要多脏腑共同完成,而肠胃在这个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是仓廪之本的重要组成部分。古人认识到脾与胃虽同为主司仓廪之职,但肠胃与水谷直接接触,生成水谷精微,犹似仓廪之用;而脾司转运,主司水谷精微化生气血津液。故二者功能侧重不同决定了胃司仓廪的主导地位,把胃比喻为仓廪之官似更为妥当。
2.1 仓廪之储藏 “仓廪”原义指储藏米谷的仓库,“仓”所储者,是未经加工的粗粮;“廪”所储者,是经过去粗取精过程的精粮[7]。肠胃的仓廪特性意为储藏之意。取象比类是中医学的重要思维方法,《黄帝内经》在对人体五脏六腑功能充分认识的前提下,把盛纳水谷的肠胃比作储藏粮食之仓廪,正如朱丹溪在《丹溪心法·论倒仓法》中提出:“肠胃为市,以其无物不有,而谷为最多,故曰仓。仓,积谷之室也。”饮食水谷皆入于肠胃,肠胃象仓库一样,将食入的水谷暂时收藏起来。
2.2 仓廪之流通 仓廪不仅需具备储藏粮食的特性,还需具备流通的特性。肠胃如仓库,需有进有出。“进”主要体现在饮食水谷进入肠胃的过程,不仅包括饮食由食道进入胃的受纳腐熟,还包括初步消化后的食糜进入小肠以待进一步消化、吸收的过程,以及浊物糟粕由小肠进入大肠以待重新吸收水分及部分有用成分的过程;而“出”则主要体现在糟粕浊气由魄门排出体外的过程,这个过程主要在大肠内进行。仓廪之所藏必须流通,应有进有出。若只进不出则积而成滞,产生食积、腹痛、腹胀等实证;若只出不进则肠胃空乏无物,无法满足机体的营养需要。故《素问·五脏别论》曰:“此不能久留,疏泄者也。魄门亦为五脏使,水谷不得不藏。”
2.3 仓廪之加工 仓廪还需具备加工生产的功能,以实现供需平衡的要求,此特性主要体现在肠胃的化生特性上。饮食物在胃的受纳腐熟作用下变成食糜,完成初加工,并在小肠中进一步深加工,食糜进一步变成精微物质,并进行分清别浊,其清者转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以奉全身,以保证全身各脏腑组织器官的功能活动,故肠胃可称为气血生化之源,五脏之本。正如李中梓《医宗必读》云:“人有此身,必资谷气,谷入于胃,洒陈于六腑则气至,和调于五脏而血生,而人资之以为生者也。”
3 器的特征
《黄帝内经》从人身脏腑功能谈器见于《素问·六节藏象论》,其云:“脾、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者,仓廪之本,营之居也,名曰器……”,将人体中负责水谷受纳、消化、吸收、转运及糟粕排泄的脏腑统称之为器。其不仅指出了器的盛纳特点,亦列举了器的功能特点,像仓库般具备盛放和存储、加工、运输、排泄的功能,为水谷、精微、糟粕运行的通道。张介宾于《类经·藏象》注曰:“此六者,皆主盛受水谷,故同称仓廪之本。营者,水谷之精气也,水谷贮于六腑,故为营之所居,而皆名曰器。凡所以化糟粕、转五味者,皆由乎此也。”
3.1 器之升降出入 《素问·六微旨大论篇》云:“是以升降出入,无器不有”,提到升降出入是器的特点。该篇中亦云:“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指出升降出入是人体进行新陈代谢以维持生命活动的基本形式。肠胃作为人体的六腑组成部分,亦具备升降出入等特性。肠胃升降出入的生理过程主要为升清阳、降浊阴、受纳水谷、排出糟粕等。肠胃之气以降为顺,但降中寓升。肠胃升降正常,出入有序,则能升清降浊以营养全身和排泄糟粕,保证五脏六腑正常生理功能。若肠胃的升降出入失常,则清阳之气不能敷布,后天之精不能归藏,饮食物无法进入,废浊之物不能排出,故可影响其他脏腑,变生多种病症。《医匾·气》云:“静藏不致于枯寂,动泄不致于耗散,升而不至于浮越,降而不至于沉陷”[8]。
3.2 器之生化 生化即生息化育,出自《素问·六微旨大论》“故器者,生化之宇”。人体中的器是以肠胃为主体、脾为主导的化水谷而行津液的系统,包含主水液代谢的膀胱及三焦。肠胃作为器的主体部分,具备受纳、腐熟、传化水谷的特性,饮食物在肠胃中虚实交替的过程中不断化生着精微物质以营养全身。《黄帝内经》认为饮食的消化和吸收归属于中医“胃”的功能,正如《灵枢·五味》中云:“谷始入于胃,其精微者,先出于胃之两焦,以溉五藏,别出两行,营卫之道。”《灵枢·营卫生会》中亦云:“人受气于谷,谷入于胃,以传于肺,五脏六腑,皆以受气,其清者为营,浊者为卫。”小肠亦能化物,食糜进入小肠进一步消化吸收变为精微物质。《本草述钩元》曰:“小肠即为血化之府。”[9]《读医随笔》亦指出:“饮食必待入小肠,始能化精气以行腹中,化悍气以行腹外,气血皆上达心肺,而内通脏腑,外布周身。”[10]说明小肠具有化生精微物质,荣养脏腑和肌腠皮毛的作用。
3.3 器之盛载 肠是人体中为最大的器官,是面积巨大且为中空的管腔,具备器具的形态特征。胃是腹腔中容纳食物的器官,大肠是一个管道器官,其外形成回环迭积状,小肠居腹中,上接胃,下接大肠,亦为管道器官。胃、大肠、小肠均是空腔囊形脏器,具有容器的外形及结构。吴崑言:“盛贮水谷,犹夫器物,故名曰器”。王冰注曰:“凡虚中而受物者,皆谓之器”。因肠胃具有器的外形,故具有器盛载的特性,可盛纳饮食水谷、化生的精微物质及产生的糟粕。
4 海的特征
“六经为川,肠胃为海”,语出《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古人以大海为象,将人体肠胃类比大海,体现了先贤对“人与天地相同,与四时相应”的天人相应的法则。现代研究表明:胃的蠕动为一种波浪式运动,进食后约5 min 肠胃开始蠕动,自胃体上部呈波浪状向幽门方向推进,并逐渐加深,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在消瘦病人的上腹部,常可以见到胃的蠕动波。当肠蠕动时,肠内气体和液体随之而流动,产生水流声,称为肠鸣音,正常时为非断续的“咕噜”音,时隐时现,时强时弱,在脐部听之最明显[11]。这为肠胃具有海的特征的理论研究提供了更多科学依据。
4.1 海之容纳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肠胃似大海,亦有容纳的特性,其本质原因在于肠胃巨大。《黄帝内经》多次用海之象来喻指肠胃的巨大,《灵枢·玉版》云:“胃者,水谷气血之海也。海之所行云气者,天下也。”又如《灵枢·动输》言:“胃为五脏六腑之海,其清气上注于肺”。现代解剖学显示成人肠道全长为8~9 m,完全伸展后总平方面积有400 m2,表明肠是人体中最大的器官。而胃作为一个空腔型的容器,容量可达3 000 mL,可见肠胃容量的巨大。正是因为肠胃巨大,才有了肠胃能纳万物的特性。肠胃所纳之物,内容丰富,清浊并存,不仅包括人从天地自然中摄取的饮食谷物、呼吸之气、消化后的水谷精微以及无用的糟粕等,还包括了人五脏六腑自身代谢所内生的浊气、浊液,以及从肌表皮毛内传至脏腑的外来邪气等。以上物质以有形和无形的状态,弥漫、充斥、交混于肠胃中。
4.2 海之化物 大海是生命的摇篮。生命起源于原始海洋,在生命进化的过程中,海洋生化出了种类繁多的海洋动物、植物,故大海是生化之宇也,具有化物的特性。肠胃类似大海亦有化物的特性,即大海生长万物、滋养万物的特性。肠胃似大海亦为人体生命诞生的起源,供养五脏六腑、四肢百骸及形体官窍,正如《素问·五脏别论》云:“胃者,水谷之海……是以五脏六腑之气味皆出于胃。”肠胃不仅具有大海的生化养育万物之性,还具有大海使万物变化的特性,这体现在肠胃能改变饮食物的物质结构和性质上,这种改变发生在饮食物进入胃中被腐熟成食糜、食糜在小肠中变为精微物质及糟粕下移大肠的全过程。如《素问·灵兰秘典论》言:“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大肠者,传导之官,变化出焉”。
4.3 海之潮汐 春夏秋冬、昼夜晨昏、寒暑往来无不影响着人体气血的运动变化。《素问·生气通天论》云:“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于阴阳。天地之间,六合之内,其气九州九窍、五脏、十二节,皆通乎天气。”肠胃为人体之海,肠胃化生的气血津液在时间的变化中亦类似海洋之潮汐,有高峰与低值,这由肠胃之气的聚散离合而决定。而肠胃之气的变化则在于天地阴阳之气对其起支配力量,主要体现在四季及昼夜阴阳之气的变化对肠胃之气的影响。天地阴阳之气随着四时、昼夜的更迭交错发生着变化,肠胃之气也相应呈现出阴阳盛衰的节律性和周期性变化。
肠胃为海,需保持正常的涨落节奏,使人体的新陈代谢正常。肠胃的“海”保持涨少落多,有利于垃圾毒素流向肠胃,进而排出体外。临床治疗少阳郁热兼阳明里实证,方用大柴胡汤,乃是引少阳之邪从阳明而解。肠胃为海,无所不归,少阳之邪由川入海,最终从大便排泄,达到少阳、阳明双解的目的。经方十枣汤为泻下剂,将肺的痰饮导入大肠排出,以治疗悬饮或支饮停于胸胁,这是将病理性产物通过肠胃疏导出去的典型例子。调胃承气汤、小承气汤、大承气汤都能荡涤胃肠积热,治疗阳明腑实证导致的腑气不通,浊气上冲,进而出现的神昏谵语、口气、奔豚、失眠等一系列疾病,病因就在于肠胃之海的涨落节奏遭到破坏。大承气汤证有潮热的表证,亦是明证。
5 结 语
先贤裘沛然云:“医术乃小道,文化大道也。”笔者运用取象比类思维方法,深入探讨“肠胃”功能,归纳出“肠胃类土”“肠胃似仓廪”“肠胃如器”“肠胃像海”等功能特征,有助于提升中医象思维方法学的应用,更好地认识和理解《黄帝内经》中关于肠胃功能的深层次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