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朱红记忆?家国书运 八千卷楼往事

2023-09-06王若舟

中国美术报 2023年28期
关键词:丁氏文澜藏书楼

王若舟

当我们在图书馆翻阅一些古籍善本,或在书房中浏览相关图录、数据库,偶尔会发现书中钤有“八千卷楼”字样的印记。那点画朱红,似乎也在向我们诉说着一些往事。

八千卷楼,是中国晚清四大藏书楼之一。所谓“四大藏书楼”,分别是位于山东聊城的海源阁、江苏常熟的铁琴铜剑楼、浙江湖州的皕宋楼和位于杭州的八千卷楼。将“四大”并称始于民国时期,而它们对于我国典籍文化的影响至今不衰。

杭州丁氏家族早先自浙江绍兴迁杭,并在此地繁衍数代,到丁申(1829—1887)、丁丙(1832—1899)兄弟一辈,已是城内巨富,以办企业著名。丁氏兄弟的祖父丁国典喜好读书藏书,同时又出于对先祖、北宋藏书家丁顗的仰慕,就在家中修建起了一座藏书楼,名曰“八千卷楼”,并请书法名家梁同书题写匾额。丁申、丁丙兄弟掌家之时, 藏书益加丰富, 增书约有九万卷,且不乏琳琅秘籍。

然而在清咸丰十一年(1861)冬天,太平天国军队攻陷杭州,八千卷楼遭受重创,家族几代藏书化作灰烟。对此,丁丙唯有借助笔下诗句,以自嘲的方式抒发内心的悲愤:“宋元明版真初印,丧乱何曾值一钱。不及红蟫能果腹,破书堆里傲神仙。”当时遭受严重损毁的还有文澜阁《四库全书》。

清乾隆《四库全书》成书后,共抄录七部,分藏于我国南北七处,其中江南三阁即包括镇江文宗阁、扬州文汇阁、杭州文澜阁。文宗阁、文汇阁所藏,分别在道光二十年(1842)鸦片战争、咸丰三年(1853)太平天国运动中焚毁殆尽。咸丰十一(1861)年,太平天国军队第二次攻破杭州后,文澜阁被焚毁,里面收藏的《四库全书》也随之四散飘零。

当时在杭州城西避难的丁申、丁丙兄弟,在逛书店时偶然发现,用于包书的纸张竟然是落难的文澜阁《四库全书》残页,纸上所钤御印清晰可见,随即又发现阁书十大册,于是不顾危险,在两年多的时间内往返沪杭两地,收集到了文澜阁所藏3396种、8689册原书,占文澜阁藏本的四分之一。自光绪二年(1876)起,丁丙还主持了文澜阁《四库全书》的抄补工作,先后招募100多人,以杭州东城讲舍为“办公地点”,不仅充分利用家藏之书,还从全国各藏书名家处借书。经过七年努力,他们终于按《四库全书》的目录抄录校对,合订成近3400种、34000余册。可以说,如果没有丁氏兄弟,存藏《四库全书》的江浙三阁,將彻底烟消云散。

其间丁丙又被任命主持文澜阁的修复重建工作,不到一年时间,书阁便焕然一新,“花石亭榭之胜,过于旧观”。正因丁氏兄弟在战乱中搜求《四库全书》散佚图书、复兴文澜阁有功,上闻于朝廷,光绪七年(1881)皇帝以“洵足嘉惠士林”赞之,于是丁氏承恩以“嘉惠”为堂名,将其刻入印章,并随即扩建藏书楼,堂之上为八千卷楼,专藏《四库全书》及《四库全书附存目录》著录之书。堂后又筑室称后八千卷楼, 收储《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及较后所出未著录图书、赐书《古今图书集成》《全唐文》等。另辟一室于堂西,曰小八千卷楼(又名善本书室),专藏秘籍善本。

据本人统计,除丁氏家族如丁申、丁丙个人所用印章外,八千卷楼相关古籍收藏用印即有30余种之多,放眼我国古代藏书史,这个数量也是罕见的。

八千卷楼藏书大多钤有“八千卷楼”“八千卷楼珍藏善本”“嘉惠堂丁氏藏书之记”“四库附存”“四库著录”等印章,有的印文还记录了得书时间,如“光绪壬辰钱塘嘉惠堂丁氏所得”等。书前衬页还往往有丁氏兄弟或其子丁立中手书题识, 所题常连篇累牍。可见主人的拳拳爱书、护书之心。

丁氏兄弟自用“强圉涒滩”和“强圉柔兆”两方印的内容也很有趣,“强圉”是天干“丁”的别称,“涒滩”为地支“申”的别称,“柔兆”为天干“丙”的别称,所以将之搭配,便分别是“丁申”“丁丙”的代称。

丁申、丁丙相继辞世后,恰逢清王朝风雨飘摇之时,丁家所经营的官银号及其他产业出现巨额亏空,须承担赔付之责。因一时无力赔付,后人甚至遭官府羁押。到了如此境地,丁氏家族也只能忍痛割爱,无奈公开卖书,以筹措资金应对窘境。

八千卷楼即将出售藏书的消息很快传开,时任江苏巡抚的大收藏家端方即令正在筹办江南图书馆的著名学者兼藏书家缪荃孙等人赴杭洽谈,以免重蹈此前不久湖州陆氏皕宋楼所藏珍贵典籍流落日本之覆辙。光绪三十三年(1907)十月十一日,经多次书信往来商讨、检视藏书,又经反复议价,最终以73000元将丁氏藏书全部买下,成为拟建中的江南图书馆(今南京图书馆前身)的第一批藏书,使这一中华文化的巨大宝藏化归公藏,为更多人阅览、利用。数年后,1912年春天,短暂任职于南京的鲁迅就曾到访江南图书馆借抄藏书,其中便有八千卷楼旧藏唐人沈亚之《沈下贤集》。后来他在辑录《唐宋传奇集》时,就收入了抄自《沈下贤集》的三篇作品。

以丁申、丁丙为代表的丁氏家族如此醉心于护书、救书和藏书,在晚清那个风雨飘摇、动荡不止的时代,守护中华文脉,矢志不渝的事迹至今令人感动。若究其原因,正如有评价云:“血液里对书籍、对文化的敬重在起作用。耕读传家,在古人心目中绝非一句标榜门庭的口号,而是一代代人实实在在的举动。这几乎是让人繁衍生息的动力。”

(作者就职于国家图书馆出版社)

猜你喜欢

丁氏文澜藏书楼
穿井得人
Reflections on American Society
“文澜杯”全国诗词大奖赛获奖作品
丁甘仁医案研究进展*
地质学家丁文江逝世
文澜情
“贲园书库”藏书楼及其藏书掠影
穿井得人
藏书楼开出一朵花
李文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