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幻文学的前世今生
2023-09-06徐茸
徐茸
走上科幻之路
《弗兰肯斯坦》或译为《科学怪人》,是英国浪漫主义诗人雪莱的妻子玛丽·雪莱在1818年创作的小说,被认为是世界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科幻小说。
1902年,梁启超在自己主办的《新小说》杂志上开设“哲理科学小说”专栏。五四时期宣扬民主与科学的文化思潮,客观上为科幻文学在中国的发展、普及作出了贡献。新文化运动为科幻在中国的萌发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很多著名的文学名匠都曾翻译或编写科幻小说。
1903年,在日本弘文书院留学的青年鲁迅将凡尔纳的科幻小说《大炮俱乐部》和《地底旅行》由日文,用文言文的体例翻译成中文。鲁迅将这两部小说改编成章回本,并配了诗词,使其完全中国化。鲁迅翻译了很多威尔斯和凡尔纳的经典小说,并在他的杂文中提倡发展科幻小说。
中国最早的原创科幻小说是1904年发表的《月球殖民地小说》,作者笔名“荒江钓叟”。中国最早的纯文学刊物《小说林》的创办人徐念慈不仅翻译国外科幻小说,本人还创作有科幻小说《新法螺先生谭》。著名作家老舍也創作过一本名为《猫城记》的具有科幻色彩的小说。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科幻文学仍然以欣欣向荣的姿态发展。这一时期的文学体裁更接近科普小说,大多是向低年龄段读者普及科学知识和预构社会主义国家的美好未来。文革后,叶永烈的儿童科幻作品《小灵通漫游未来》标志着中国科幻文学的复兴。郑文光在中国内地被称为“中国科幻小说之父” , 他5 0 年代就致力于科幻创作。70年代他重新投入创作,发表了多部重要科幻作品,1980年成为世界科幻小说协会(WSF)成员。代表作有《飞向人马座》。童恩正的作品《珊瑚岛上的死光》曾被改编为中国内地第一部具有科幻色彩的电影。中国其他重要的科幻作家还有刘兴诗、王晓达等人。
1997年《科幻世界》第二次承办国际科幻大会,除了作家还有多名宇航员到来,韩松感叹“情况已大不一样”,他们看着俄罗斯宇航员和中国演员同台演唱《莫斯科郊外的晚上》,“上万名青少年来了……长龙一样的队伍让人震惊。我在旁边看着,真的目瞪口呆。”这次会议被中外近百家媒体报道,年底被央视列为年度十大新闻之一。总之从90年代开始,《科幻世界》用刊载小说、奖项征稿、线下活动搭起了国内几乎唯一的科幻舞台,也是在这个平台上,涌现出了一批“新生代”科幻作家。
新生代写出好故事
进入21世纪,中国科幻文学涌现出大批优秀科幻作家和作品,国际影响力渐强,显示出良好的发展前景。2015年8月23日,刘慈欣的长篇科幻小说《三体》荣获第73届“雨果奖”最佳长篇小说奖,这是亚洲人首次获得世界科幻界最具权威与影响的大奖。2016年8月21日,清华大学经管学院博士郝景芳的小说获得第74届“雨果奖”最佳中短篇小说奖,继刘慈欣之后,中国作家再次斩获雨果奖。一批年轻的80后甚至90后“后新生代”科幻作家也崭露头角,代表人物有陈楸帆、飞氘,长铗、张冉、宝树、江波、平宗奇、夏笳、陈茜等。他们创作时没有历史包袱,相对于主题思想和意义,更关心怎样写出好故事。他们丰富的想象力、多元化的风格、开阔的视野,为中国的科幻文学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可能性。
2010年起韩松相继出版《地铁》《高铁》《轨道》三部曲,让这些交通工具成为人类文明的承载者和观察者,长期封闭行驶会让人类改变性观念,长出尾巴、鳞片和腮,乃至改变时空规律。2016年出版的《医院》则聚焦“医患关系”,却同样有“宇宙就是一座医院”的怪诞感。某种程度上,韩松的小说是科幻作家里最靠近现实也最靠近纯文学的。
王晋康则是大器晚成的代表,因为被10岁的女儿逼着讲故事,他“懵懵然上了科幻这条贼船”,发表处女作《亚当回归》时已经45岁。而在整个90年代,他每年都能发表2-4篇短篇小说,获得9届银河奖后主动退出评选给年轻人机会,可谓科幻复兴的中流砥柱。
何夕也在90年代初就崭露头角,以每年1-2篇的速度成为《科幻世界》的核心作者之一。他1999年复出后才换成现在的笔名,并贡献了《异域》《故乡的云》《六道众生》《伤心者》等生涯代表作。
相较而言,何夕并不胜在科学构思或者哲理深意,而更擅长用人性描摹感动读者。
科幻文学在今天,最大的变化是越来越“多元”,各种类型、各种主题的作品,都有自己的受众。“以前,《三体》这样的硬科幻小说是主流;现在,郝景芳、陈楸帆、韩松、宝树、江波……这些作家的作品风格各异,但都有自己的拥趸。”姚海军说,科幻的繁荣就应该是这样的,不仅数量大,还要多元化。
杨庆祥曾主编作家出版社“青·科幻”丛书,丛书收录了一批青年科幻作家的代表作。年轻作者们在《三体》树立的“硬核”标准之外,探索新的方向。“判断一个行业是否有潜力,就看有没有年轻人的涌入。现在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加入科幻写作的群体,我对科幻的未来是乐观的。”
杨庆祥认为,将科幻文学划分为类型文学, 是比较机械的划分方式, 比如,小说《弗兰肯斯坦》被认为是科幻文学的鼻祖,但同时也是严肃文学。科幻文学不缺乏文学性, 更不是没有受众, “ 在中国人民大学校园, 商学院的、环境学院的、劳动人事学院的学生,他们都会看科幻”。
不同于前辈们,王诺诺的第一个科幻作品,是在互联网上发表的,之后出版过《地球无应答》等作品。在年轻人云集的互联网问答社区知乎,“科幻”是一个热门分类,有362万人关注,3.3万个问题引发过近50万次讨论。王诺诺的认证信息是“科幻作家”,拥有近48万粉丝。用户点击和付费阅读,都可以为她带来收入,纸质出版不再是科幻作家的唯一出路。
未来充满期待
科幻作品要走向大众,“出圈”“破圈”是必不可少的环节。这就要求创作者广泛了解不同受众群体、不同媒介形态、甚至不同文化背景的审美特征,为我所用,有技巧、有策略、有创新地融合不同的艺术形式与表达方式,突破小圈子的自娱自乐与固步自封,真正做到为大众所喜爱,为社会所接受。
在这一维度上,有许多可以借鉴参考的例子。比如近年来,国漫、国潮兴起,将传统文化创造性地与二次元、时尚产业、衍生品市场进行融合,取得了巨大成功。儿童文学市场方兴未艾,创造了惊人的经济与社会效益,但作为少儿科幻市场,却仍然是一片蓝海,等待更多有志者调整心态,为亿万少儿创作适合他们阅读与欣赏的科幻作品。
“让未来照进现实,给想象插上翅膀——以青少年科幻提升青少年科学素养”主题沙龙,邀请近30位科幻作家、科普专家等,共同探讨科普和科幻如何更深刻地将前沿科技知识融入作品,帮助青少年提升科学素质。
在讨论议题“少儿科幻作品如何引导青少年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时,大家提出三个观点:一是作者应加强细节描写, 在创作以少年为主角的科幻作品时,故事应让孩子有代入感;二是科幻文学对少年儿童的价值观塑造有着推波助澜的作用,可以激发儿童的想象力、提升科学素养;三是科幻想象可建立在中国传统文化基础之上,以科幻特有的方式诠释中国文化。
劉慈欣说,青少年是科幻作品最重要的受众群体,也是未来科幻得以持续发展的最重要力量。王晋康说,少儿科幻在科幻文学的发展中曾经被误读为是小孩子的“低端”科幻,但事实证明,少儿科幻为核心科幻的传播和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只有让更多孩子从小热爱科幻阅读,未来的科幻产业才能做大做强。
中国作协书记处书记邱华栋表示,作为一种外来的文学类型,现代科幻小说在中国起步比较晚,进入21世纪之后随着中国国际地位提升和中国文学走出去的步伐加快中国科幻小说海外传播逐步呈现繁荣景象。而少儿科幻小说在科幻文学中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它能够锻炼孩子们的科学想象力,引导儿童感受自然宇宙的广阔和生命进化的漫长、曲折。
《三体》的成功正是因为它在科学与文学之间,在科幻文学与传统文学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但是,凡讲中国科幻,有且只有《三体》,这就是失败。中国科幻文学必须寻求整体提升,才能在未来有新的突破。
中国第一位科幻文学博士姜振宇对中国科幻文学未来的发展充满期待。他希望中国科幻文学能逐步走向跨文类、跨媒介、跨语种,在出现更多文类特征鲜明的作家作品的同时,也有更多广泛意义上的科幻元素和科幻风格出现在各个领域当中。我们在进行科幻作品创作的同时,还应注重促进青少年科幻文学发展,培养他们的科学和人文精神。
重庆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副教授李广益认为,中国科幻文学的质量正在出现整体性提升。目前,我国科幻创作正在快速泛化到诸多文化场域尤其是青年亚文化领域,这使得越来越多的人对科幻耳濡目染、喜闻乐见,并在机缘巧合时成为科幻创作的生力军。与此同时,中国的工业化进程和高科技发展对当代社会生活的影响,为科幻作家提供了丰富的技术和社会直观体验,催生了细腻多彩的想象。而日益活跃的网络科幻文学在创意、风格、技法等方面都有新突破,与篇幅较短的书刊科幻各擅胜场。这一切变化让中国的科幻文学迎来“黄金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