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科幻之光照进现实

2023-09-06本刊编辑部

新航空 2023年3期
关键词:科幻片科幻电影流浪

本刊编辑部

《流浪地球2》成爆款

在2023年春节档,导演郭帆带着《流浪地球2》归来,为观众奉上近三小时的震撼视听体验,引发舆论热议,获得了超过38亿元的票房成绩。与此同时,动画版、电视剧版《三体》,动画电影《熊出没·伴我“熊芯”》相继播映,也用科学技术和艺术想象把观众引入陌生的灿烂之地。

截至2月12日,《流浪地球2》在欧美、澳大利亚、新西兰等海外市场的398家影院上映,向世界展现中国科幻片奇观,累计海外总票房1000万美元左右,收获了广大海外观众的喜爱。该片在北美累计票房已接近450万美元,澳大利亚累计票房超160万澳元,英国累计票房已超70万英镑。《流浪地球2》在IMAX影厅表现非常出色,IMAX版本票房达4920万美元,创下国产影史IMAX单片最高纪录。

如果说2019年的《流浪地球》被公认为中国科幻电影的“天窗”和“天花板”,这几年兜兜转转,受疫情影响电影市场变化,国产科幻电影难以产生什么硬核佳作,等到2023年春节档,作为这个系列电影第二部的《流浪地球2》,讲的是《流浪地球》前传故事,却以超越前作的硬核水准,“破门”而出,将其自己标尺的中国科幻电影的天花板又向上提升了一大截。

《流浪地球2》的打磨时间比较长,历时3年1447天筹备拍摄,因此积累了非常丰富的制作经验。2万余次演员参与拍摄、6-7个海外拍摄团队同步拍摄和1189名工作人员参与制作也意味着这种电影制作能力得到了全方位提升,这些团队将是中国电影工业的重要资产,并会在未来持续发挥自己应有的作用。这也是中国电影工业开始质变,并且可以源源不断地获取内生动力的关键。

《流浪地球2》显然体现了中国电影的工业制作水准到达了一个新高度,特效镜头真实又充满细节,敢于坦然地交给观众去看,一点没有掩饰和藏拙的意思。“太空电梯”“月球核爆”“重回上海”“潜水重启互联网根目录”“太空站勇士出发”“机器狗笨笨”等段落的硬核程度,放在世界科幻电影史中也毫不逊色。

1月30日,《流浪地球2》凭借着官方授权衍生品模型周边众筹达到1.1亿元,又拿到了最快破亿的影视I P衍生品这一成就。再加上当下正同步售卖的徽章、钥匙扣、磁贴、雨伞等其他衍生品,并实现销售额破千万元,使得《流浪地球2》在商业衍生之路上打出一手好牌。实际上,早在2019年《流浪地球》第一部电影上映时,该系列便已同步实施衍生品的计划,并在当时推出纪念版徽章、手机壳、积木等周边,还有星球灯、加湿器、不粘锅等生活类用品。此次《流浪地球2》的衍生品则将周边的热度进一步拉升。

开拓广阔空间

从默默无闻到声名鹊起,中国科幻影视经过了几年的关键发展期,无论在叙事层面的探索、类型化的处理,还是技术的革新和思想内核的挖掘,都跃迁至全新的高度。“未来”已至,如果说曾经的中国科幻影视创作是“一种无法定义的X”,那么如今则呈现出一种可被定义的且拥有更多可能性的中国式格局,不仅为科幻文化的蓬勃发展注入了活力,更给中国影视行业开拓了更广阔的想象空间。

2020年,国家电影局、中国科协印发《关于促进科幻电影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将科幻电影打造成为电影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点和新动能。该《意见》还同时提出了对科幻电影创作生产、发行放映、特效技术、人才培养等加强扶持引导的10条政策措施。

2022年暑期档属于国产科幻片。《外太空的莫扎特》《独行月球》《明日战记》三部科幻电影先后上映,尤其是《独行月球》成为现象级作品,让人感叹,在《流浪地球》之后,国产科幻片终于迎来了久违的爆发。三部影片增强业内对科幻片的信心,也对未来的科幻片创作有重要启发。

《外太空的莫扎特》里的外星人“莫扎特”,《独行月球》里飞沙走石的月球奇观, 《明日战记》里质感满满的机甲……观众惊喜地发现,国产科幻片完全拥有了用视效造梦的能力。

国产科幻在视效上的突飞猛进,离不开此前《流浪地球》等片在电影工业上的探索和开拓。电影史上,有时一两部作品的突破,就能给整个行业带来巨大飞跃,建立起整个产业体系,就像当年的《星球大战》改变好莱坞一样。《流浪地球》《刺杀小说家》等大为提升了国内电影的视效制作水平,《独行月球》在视效上的成功,很大程度属于“后人乘凉”。这三部电影的主要视效公司都是MOREVFX,《独行月球》里的袋鼠刚子,很有可能用到了《刺杀小说家》里制作赤发鬼使用的动作捕捉技术,《流浪地球》里的月球、飞船等数字资产,也可直接拿到《独行月球》里用。

用科学诠释未来

这些年,得益于影视工业的飞速发展、国际合作的日臻成熟,国产科幻片的特效制作水平已经不输好莱坞,架构好容纳复杂科学原理的科幻世界成为破题关键。而这尤其讲究慢工出细活,需要耐住性子反复打磨。就以被奉为“硬科幻天花板”的《星际穿越》来说,单是为了呈现神秘莫测的“五维空间”“虫洞穿越”等天体物理学概念,制作方不仅邀请物理学家“现场教学”,还将一位编剧送往“专业补习班”研究理论。

《流浪地球2》导演郭帆表示,该片邀请了多位中科院的科学家们来做科学顾问,多亏了他们,这个想象中的世界初见规模。电影科学顾问、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梁文杰这样描述自己的工作:为了配合设定,对剧情的设定和走向做了各种有趣的估计和计算,科学的作用是帮科幻的叙述贴近科学,对其中科技活动的合理性和逻辑自洽提供建议。保证场景的真实感,保证其内容与科技发现不断共鸣,产生持续的影响力。

更多时候,他们扮演解答问题的角色。更庞大的,是电影的世界觀问题。要尽量让推动情节发展的设定有科学依据,但也不至于束缚科幻电影创作者的想象。还有涉及各种细节的设定,比如电影中多次出现的、扮演重要角色的550系列智能量子计算机。

“现在的量子计算机确实不是电影里这个样子,但未来或许会有。这个名字的诞生,我们有两个考虑:它得是大众有一定概念的,但它不能就叫今天的名字,于是我们加了个定语,让它不至于让人太陌生,但又有些超前。”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研究员王元卓解释。还有, 主角生活、工作空间的墙上、玻璃上和黑板上写的公式,不是乱写的;计算机操作界面上程序的代码,是一行一行设计出来的;甚至电影里的机构名称、层级设置、工作岗位名、人员职务等都经过了反复推敲,力求让人感到真实、可信。“很多画面在电影里可能只出现了1秒,但就是这1秒,也经过了深思熟虑的。”王元卓说。

《流浪地球2》在丰富科幻设定时,充分融入了中华文化元素。“流浪地球计划”的前身叫作“移山计划”,明显源于愚公移山的典故。为什么该计划能得到认同和坚持,是因为中国人的乡土意识,在人和家园之间构建了牢固的牵绊——即便流浪,也要带着家园一起流浪。

另外,中国人的家国族群意识,在片中也进化为整个人类的家国族群意识。联合政府中方代表以一根断裂后愈合的人类股骨化石的故事向世界阐明“团结延续着文明的火种”;在中国航天中队带领下,世界所有航天中队50岁以上的队员们主动出列,牺牲自己完成引爆月球的任务,都是其表现。

目前国内正在不断升温的“ 科幻热”,土壤在哪里?对于这个问题,刘慈欣表示,中国的飞速发展、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深刻推动着影片的突破和跨越,这是科幻文学、科幻电影存在和发展的土壤。刘慈欣说,如果《流浪地球2》放到3 0年前是拍不成的,投资人会说,这个电影不可信。中国人怎么能拯救世界呢?怎么会有宇宙飞船进入太空呢?哪有那么庞大的超现代的机器……但是现在我们没有这种感觉了,中国的发展、中国的现代化进程,让我们可以欣赏科幻。

猜你喜欢

科幻片科幻电影流浪
未来已至 科幻片中哪些武器成现实?
想拍科幻片?你加科学家微信了吗
科幻电影:人类对未来的幻想与忧思
流浪
不就一部科幻电影吗,为何要等十九年?
流浪的歌
《月球》与《源代码》浅析
流浪猫鲍勃
美国科幻片厚重的历史积淀
遇见一只流浪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