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意集市新经济
2023-09-06刘淑红
刘淑红
艺术感与烟火气并存
三千多年前的人们,为满足生活需求创造了集市。过去,市集等同于街市、夜市。大小不同的商贩,在街道两旁摆摊设档,卖的多是蔬果鱼肉、油粮杂货。熙熙攘攘的人群穿行其间,来往买卖里,藏着生活中的人情味儿。但随着城市的发展,传统市集被大型购物商场所替代,市集文化一度式微。
近年来,创意市集再度炙手可热,一度成为年轻人不能远行的“市内代餐”。创意市集看似无中生有,其实一直藏在深巷中,只是在疫情特殊背景下,沉睡的文化资源被唤醒、被激活。与商场、超市追求的标准与高效不同,不可复制的独特性,原生态的爆发性,是文化创意市集的灵魂。
现在新兴的“创意”市集,是结合了跳蚤市场等传统市集的新兴文化形式。“创意”市集起源英国,与传统市集不同的是“创意”市集上汇集的多是年轻的草根设计师和无名艺术家,许多极具天分的人在集市中被发掘并且建立了自己的品牌,在国外,“创意”市集往往是年轻设计师铺展事业的新起点。
在中国,从最早将创意市集付诸实践的I-Ma rt,到如今几乎成为城市标配的各类创意市集,除了为个性、创意提供展示交易平台,还承担着更加丰富的社会功能。北京的潘家园就举办过后备箱市集、儿童淘宝市集等,旨在促进百姓手工制品、闲置物品的流动,培养孩子的物权意识、沟通能力等。国内许多城市纷纷举办非遗主题市集,既推广非遗文化,又拉动当地消费。而对于在许多大型商场内开展的创意市集,其吸引客流、宣传造势的功能则更加突出。很多新兴的“创意市集”活动中,还会融入如讲座、小型音乐会、街头文化表演、放映会、创意比赛等主题鲜明的各类活动,从而丰富市集、完善市集。
随着各地政策支持与放开,门槛低、体验性强、空间开放的城市市集蜂拥而至,三千年古老的“市集”在商业的不停迭代中被赋予了新的内涵,融入场景体验的市集为城市经济文化发展探寻出新的道路,是传统的回归,亦是创新的延伸。年轻一代只在仙侠剧中看到的人声鼎沸,吃喝玩乐、灯火摇曳的市集落地生根。如今,去市集“摆地摊”、买文创,已然成为了都市年轻人热衷的全新活动。
传统的“市集”概念被赋予了新的内涵,艺术感与烟火气并存,为城市发展提供新的动力。市集以文艺、时尚、新锐等形象,逐渐占据城市的各个角落,衍生出各种形态。从城市中心到废旧工厂,从公园景区到潮流街区,正在市集中寻找新的可能。
一种生活方式
在一个陌生城市能快速地了解当地的风土人情,非地标性市集莫属,市集汇聚着这座城最潮流时尚和最精髓的文化、美食和娱乐,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态度也能在此窥见一斑。各地集市“神仙打架”的局面,已初见雏形,更影响着城市旅游的新格局。
“ONE物皆可·灵感市集”曾在南京掀起一股“灵感风暴”。市集中的人间烟火、手造中的“金陵传承”、艺术中的朝气蓬勃、阅读中的千年文脉、音乐中的城市活力…… 主办方结合“南京世界文学之都”的城市标签,集结了60+优质IP齐聚南艺后街·鼓楼水岸艺术街区,为人们带来城市文化新体验。据了解,市集期间,每天都有万余人前来体验,不仅带动了摊主们的销售,也拉动了街区商户的进账。
创意市集一般以青年群体为中心,围绕青年群体审美和文化打造文化主题和市集特色是新潮文化市集最核心的主旨,这也就意味着将会有无数具有强消费力的年轻人聚集于此。
与传统意义上的“ 地摊” “ 夜市”“赶大集”“跳蚤市场”有所不同,创意市集,更像是一种城市生活方式,在商品交易之外,还有一定的审美趣味价值在里面,也是一种青年文化消费。
年轻人对文化生活的追求更高,创意市集正是回应这样的社会需求和价值观,在市集上摊主的作品大多是原创小众的,他们不会一味推销,反而会热心分享自己的创作想法,让作品变得更加特别,这是创意市集最吸引人的地方。有趣的市集有神奇的磁场,能将同频的灵魂聚在一起。在一篇报道中,将市集比作线下版“豆瓣小组”,志趣相投的年轻人都在这里交朋友,市集本身就是一个原汁原味的沉浸式体验场景。
“创意市集”就像是一个城市文化的缩影,能够填补传统商业所不能比拟的生活活力和氛围。通过“创意市集”常态化的存在,用一种新鲜的生活方式融入城市生活的日常。
城市文旅消费的催化剂
创意市集的巨大影响力,除了包括综合体在内的城市商业地标发现其蕴含的无限生机,能够带来大量游客之外,城市运营者则更为直接,希望借力市集,为城市旅游加一把火。
2020年,杭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举办了一场名为“杭州奇妙夜”的文旅市集,仅3天时间,就吸引了11.8万人次参观,拉动消费3008万元,成为当年杭州一场现象级展会。2021年,新一届文旅市集·杭州奇妙夜也进一步打造文旅融合,联动甘肃省博物馆、苏州博物馆、中国丝绸博物馆等12家博物馆,并带来7个城市和地区推出文旅系列产品展销活动,成为疫后杭州文旅的一抹亮色。
不难发现,在当下,城市早已发现了创意市集带动旅游的诸多益处。
创意市集所在的城市目的地,被赋予了“网红打卡地”的属性,为目的地带来了二次转型的可能——如北京圆明园的沉浸式光影宫廷市集“拾光买卖街”,便是以历史中真实的“圆明园买卖街”为蓝本,利用圆明园原有商业空间升级改造而成的创新文旅体验项目,将作为传统景区的圆明园,与年轻人的潮流趋向结合。
城市旅游的发展,恰恰可以借助创意市集,将更多新的微旅游地标在线上线下同步曝光。放眼国外,已有过成功案例。在泰国曼谷,拉差达火车夜市曾经只是一片空地的场地,但因为市集的出现,这片场地变得越来越热闹,甚至与泰王国、郑王庙等传统景区一起,成为当时曼谷旅行团必经的景点之一。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随着国内市集的井喷式爆发,不少问题也暴露了出来。市集内容的同质化、形式不稳定,以及商品的良莠不齐,都成为阻碍市集商业价值发展与城市旅游推进的关键因素。
城市需要找到那些真正与自身气质相接,彼此共同前进的创意市集形式。国内,创意市集也逐渐开始走向差异化,打造符合城市调性的市集。
三亚落日市集,就是以海边落日为主题,在大东海的地标——大菠萝一号港湾城展开为期近两个月的活动。为契合目的地的度假属性,现场布置落日余晖光影艺术打卡装置,邀请三亚本土的小众品牌“出摊”,营造惬意的海岛度假氛围。这一市集,便在一众同质化的市集中,显得尤为独特。
去年,南京正式启动“2022南京国际消费节·为宁而来”,南京市级部门、市属企业、各区融合开展商文旅体系列消费促进活动,其中汽车后备厢市集火了,创意十足的新型消费场景备受欢迎。据南京市商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南京将成立“南京汽车后备厢文化市集联盟”,通过“顶流”资源融合,重新定义城市汽车后备厢文化主题IP,打造潮流时尚新业态,把后备厢市集打造成具有南京特色的标杆性消费场景。消费节期间,南京向全体在宁消费者发放消费券,五马渡汽车后备厢文化市集也被纳入南京首轮消费券促进活动范围内,这也是南京首个可以使用消费券的市集。
长沙的创意市集上,寻觅“知音”的独立设计师、“散落民间”的手作高手汇集于此,不仅给消费者带来了“舌尖上的美味”“身旁的小确幸”,更营造出帐篷、音乐等时髦新锐的“ 玩法”。比如,在长沙保利ma ll商場一楼大厅,整齐排列着三十个造型统一的木质摊位, 针钩花束、手工饰品、竹编昆虫、非遗糖画等琳琅满目的创意商品挂满摊位, 吸引着许多来商场购物的顾客。这样的创意市集,承载着人们创业创收的美好愿景。
几尺见方的摊位,涌流着消费的生机。改革开放的创业大潮初起之时,武汉汉正街的个体户、“鸡毛换糖”的义乌人将小本买卖做成了“世界超市”。在新业态蓬勃发展的新时代,市场嗅觉敏锐的年轻人,完全有可能以“市集经济”撬动市场活力,发掘文旅消费新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