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地医学》课程建设与实践探索
2023-09-06冷岳奇王杨凯冯逸飞孙嘉岑何颖刘小宇王伟忠谭兴
冷岳奇,王杨凯,冯逸飞,孙嘉岑,何颖,刘小宇,王伟忠,谭兴
极地医学作为特种医学的分支,是一门前瞻性 的面向极地特殊环境伤病防治、健康维护的综合应用性课程,其目的在于使学员了解极地特殊环境对人体生理机能和心理健康的影响和作用机制,在掌握特殊环境对人体影响的基础上,运用临床医学知识处置在极地特殊环境中的突发事件,并开展适当的医学救援[1-3]。为深入贯彻建设海洋强国的战略目标[4],填补目前国内缺乏极地医学相关课程的空白,助力我国迈向深蓝,走向远海,海军军医大学率先以选修课的形式在本科学员中开设了《极地医学》课程,经过3 年的教学实践和经验积累,笔者将《极地医学》课程实施过程中的一些思考和做法进行整理,以便于同行交流和借鉴。
1 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从2019 年9 月起,海军军医大学在本科学员中开设了《极地医学》选修课,授课时间安排在秋季学期,经过3 年的初步教学实践,共有3 批次学员完成了《极地医学》课程的学习。本研究选取2019 年9 月至2022 年1 月在海军军医大学完成了《极地医学》课程学习的学员共210 人,其中临床医学专业学员150 人(71.4%),预防医学专业学员20 人(9.5%),生物技术专业学员20 人(9.5%),中医专业学员10 人(4.8%),影像医学专业6 人(2.9%),精神医学专业学员4 人(1.9%)。
1.2 调查方法
在每次课程结束后,采用自行设计的《极地医学选修课调查问卷》,组织学员对《极地医学》课程的教学工作进行问卷调查,调查以匿名填写的方式进行,主要涵盖学员学习兴趣和课程建设相关内容2 个维度。3 批次上课学员均填写了调查问卷,共发放210 份问卷,最终共回收199 份有效问卷。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Excel 软件对问卷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本研究的数据均为计数资料,采用例数和百分比(%)表示。
2 结果
2.1 学员学习兴趣程度
学员学习兴趣方面的调查结果见表1。本研究结果表明,大部分学员对学习《极地医学》课程有兴趣,但在提升学员学习主动性方面仍有较大提升空间。
表1 《极地医学》课程学习兴趣程度调查结果(n=199)
2.2 课程建设内容评价
课程建设方面的调查结果见表2。本研究结果表明,自编讲义获得了大部分学员的认可,但仍有改进的空间。
表2 《极地医学》课程建设方面调查结果(n=199)
2.3 课程整体评价
在《极地医学》课程整体满意度方面,对199 份有效问卷进行分析,188 位(94.5%)学员对本课程的整体教学工作满意或非常满意,仅有11 位(5.5%)学员认为该课程在整体教学方面一般或者未达预期。
3 讨论
3.1 开设《极地医学》课程的背景
3.1.1 医学保障需求增加 2015 年起施行的《国家安全法》中明确指出,国家坚持和平探索和利用外层空间、国际海底区域和极地,增强安全进出、科学考察、开发利用的能力,加强国际合作,维护我国在外层空间、国际海底区域和极地的活动、资产和其他利益的安全[5]。随着我国对极地事务的参与度不断增加,对极地作业人员的医学保障需求也将随之增加。
3.1.2 极地医学人才短缺 在全国范围内,尽管在极地医学的基础研究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缺乏能够成体系地培养极地医学保障人才的机构,也没有与之相适应的极地医学人才培养课程。我国在南北极科考过程中,随队医疗人员主要依托于与中国极地研究中心签约的医院进行派驻保障,随队医生的人员变动较大,缺少培养途径和来源相对固定的极地医学保障人才队伍[6]。
3.1.3 海洋强国建设加速 我国作为一个海洋大国,近年来随着建设海洋强国战略目标的提出,我国正朝着建设海洋强国的目标迈进,而极地科考是我国走向海洋强国的必经之路[7-9]。因此,海军军医大学加快推进教育教学改革,优化人才培养目标,研究课程改造方案,更新教学内容设置,增加《极地医学》课程,为我国建设海洋强国、迈向深蓝、走向远海提供有力的医疗人才支持。
3.1.4 《极地医学》应时而生 极地医学作为一门新兴的特色科学,是特种医学领域重要的学科方向,主要研究极地自然环境因素对机体的影响,以及在极地环境下作业人员的适应性和极地常见伤病防治[10-11]。因此,设计并开展《极地医学》的教学填补了国内这一领域的空白,为推动我国极地医学保障和人才培养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提供了课程支撑。
3.1.5 教学目的要求明确 极地的各种极端环境不仅影响人员的生理健康和作业能力,同时也严重影响人员的心理健康[12]。《极地医学》课程不仅要求学员熟练掌握常规的医学理论和技能操作,更要求其能够在极端环境下完成对疾病的诊断和处置。因此,《极地医学》课程的教学目标是培养能够满足极地医疗保障,并且能够在各种极端环境因素下对作业人员完成健康维护、医疗救治和效能增强的复合型特种医学人才。
3.2 《极地医学》课程建设与实施
基于以上现实问题,《极地医学》课程教学团队群策群力,克服重重困难,在研究室、中心领导和学校教务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对《极地医学》课程建设和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实践。
3.2.1 在教学内容建设方面,注重科研与教学相辅相成 本课程按南北极的医疗保障问题,以“极地特殊环境对人体生理机能和心理健康的影响规律和机制”为中心,将临床、基础、预防医学等内容进行调整、组合,形成了主要包含“极地医学总论”“极地自然环境特点”“极地高海拔对机体的影响”“极地科考医疗现状和处置”“极地环境对机体生理功能的影响”“极昼极夜对机体的影响及应对策略”“极地微生物的开发和利用”“极地长远航医疗保障”和“极地人员户外生存与应急救援”在内的9 大篇章课程内容。本课程共计30 学时,9 大篇章内容,每个篇章3 学时,最后3 学时为课程考试。
3.2.2 在教员队伍建设方面,优化和提升教学团队 目前,极地医学教学团队在现有师资力量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每名教员的教学热情,加强教员学术交流和学术考察。教学团队中多名青年骨干人员参加青岛远洋船员职业学院组织的极地水域航行操作培训,拓宽教员极地相关理论知识,提升教员对极地医学的教学水平。此外,在教学方面,加强与中国极地研究中心的合作,邀请经常赴极地承担科考保障任务的教员讲授“极地自然环境特点”的内容,大大增加了教学团队的“极地”特色。通过多年的努力,《极地医学》课程教学团队成员中获得军队育才奖银奖2 人次,上海市育才奖1 人次,校特级教师1 人次,校A 级教员3 人次等荣誉。
3.2.3 在教学方法建设方面,坚持“以学员为中心”的教学理念 通过教学的理论知识点与研究团队科研实践相结合,向学员展示已有科研成果,让学员围绕自己感兴趣的内容或方向撰写文献综述并进行小组讨论,引导学员进行独立思考,提高其对《极地医学》的学习兴趣。此外,积极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在充分挖掘网络资源的同时,结合大量极地科考保障中实地照片和视频,优化教学效果。除了上课时间外,还利用微信、雨课堂等工具开展师生互动,使《极地医学》的教学由传统的讲授型向讲授型、研究型、互动型相结合的多样化教学方式转变。
3.2.4 在教学条件建设方面,牢记以教学需求为导向 《极地医学》目前缺少专用的教材,教学团队通过“摸着石头过河”和“做好顶层设计”相结合的方式,集全校之力,组织人员编写了《极地医学讲义》作为课程的主教材,并选用了《极地医疗手册》[13]和《人类极端环境生理学》[14]为主要参考教材。在《极地医学》教学实践中,仅有理论教学无法满足学员需求,但目前无法组织学员赴极地开展实践教学,因此,教学团队通过前期的科研立项建设了极地生理适应性训练仿真平台,可让学员体验虚拟的极地环境。此外,教学团队正在积极搭建极地环境模拟舱,积极准备开展《极地医学》实验动物教学。除了上述实践教学准备外,研究室还充分利用与中国极地研究中心的合作关系,筹划组织学员参观“雪龙号”和“雪龙2 号”科考船作为实践教学的补充。
一门新课程的建设不是一蹴而就,而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需要经过3~5 年的教学实施,通过学校教务部门、院系研究室、教学团队和学员的共同努力、持续发力,才能打造一门精品课程,最终提高本单位在特种医学方面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15-16]。目前海军军医大学《极地医学》课程在建设过程中仍存在诸多不足之处。例如,在教学内容方面仍以理论授课为主,缺少必要的实践教学;在教学条件方面,目前课程所采用的主教材仍为内部讲义,并非正式出版的教材;在教员队伍方面,缺少极地医学相关对口专业的人才补充途径等。《极地医学》课程深入贯彻建设海洋强国的战略目标[17],助力我国迈向深蓝、走向远海的具体举措,经过3 年的教学实践探索,本课程建设和实施取得了初步成效,扩大了《极地医学》在学员中的知名度,培养了学员对特种医学的学习兴趣,明确了课程定位,完善了教学内容,改进了教学方法,也培养了一支高素质的教员队伍。本课程的建设和实施为学员进入极地开展生存救援和医疗服务奠定了基础,为培养高素质、专业化的特种医学人才提供了特色课程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