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防暑降温,古人自有妙招

2023-09-06《大自然探索》

恋爱婚姻家庭 2023年24期
关键词:犊鼻凉棚

古代也有炎热的夏天,那时的酷暑也同样难耐。杜甫称夏日“永日不可暮,炎蒸毒我肠”,意即:漫长的白昼仿佛到不了尽头,暑热熏蒸得我心如汤煮。白居易直言“头痛汗盈巾,连宵复达晨”“端坐犹挥汗”,恨不得“发少头清凉”。著名气象学家竺可桢还发现,唐代的气候尤其温暖。公元650年、669 年和678 年的冬季,京城长安无雪无冰,当时长江上游地区年均气温比现在还高1~2 ℃。那么,古人是如何度过漫长又炎热的夏日的呢?

应对酷暑,最简单的方式就是少穿点。因此,汉代就出现了一种十分平民化的衣服——“犊鼻裈(kūn)”。

犊鼻裈实际是一种短裤,它上宽下窄,两边开孔,以使双腿穿出,又因为造型和牛鼻子相似,所以叫“犊鼻裈”。尽管犊鼻裈在当时主要用作内裤,但农民在水田干活时却甚爱外穿。

当然了,犊鼻裈外穿是比较极端的穿法,一般情况下当时的人们是不会如此暴露的。人们在夏日还可以选择材质轻薄的衣料:富人有薄如蝉翼的丝绸衫,穷人则穿透气的麻衣。

另外,还有一种竹衣,由竹子编制,穿在身上具有透气和隔汗的功能,就像在身上披了一张凉席一样。竹衣早在唐代就已出现,并且成为当时皇家贵族们消暑的首选服装。竹衣多由柔韧度高、强度大和具有吸湿散湿作用的苎麻线穿连竹管编制结成。因竹衣制作工序极其烦琐,工艺精细,制造成本较高,所以竹衣是达官显贵和富裕人家的专属服装。

在唐代,女性在夏季还青睐很薄的半臂装和袒胸装。

通过饮食降温可以让身体由内而外地凉下来,也是夏日消暑的一种重要方式。我国古代的达官显贵们一直有冬日储冰、夏日使用的习惯。有文字记载的夏日用冰记录可上溯至周朝,如《周礼·天官·凌人》中记载:“祭祀共(供)冰鉴。”

冰鉴是迄今发现的最早的“冰箱”。冰鉴由铜制成,分内外两层,夹层中放冰块,中间可放置需冰镇的酒水和食物。冰鉴箱体两侧设提环,顶上有盖板,上开双钱孔,既是抠手,又是冷气散发口。冰块的冷气散出,还可以降低室温,所以冰鉴同时具有冰箱和空调的功效。

使用冰鉴,达官显贵们就可以在夏日享受冰镇的食物、饮料。比如战国时期的冰镇米酒,隋唐年间的酥山(类似冰激凌的冰品)、冻饮、冷面,宋代的冰酪、冰雪冷元子、甘草冰雪凉水,清代的冰碗等。

冰是奢侈之物,普通人家消费不起,因此他们更多地食用常见的消暑食品,诸如瓜、李等水果,或用荷叶、绿豆、莲子等制汤。

用中草药消暑也十分常见。用藿香、甘草、金银花等中草药制成的汤剂有利于预防中暑和感冒,这些汤剂统称为“熟水”。唐宋时期,长沙大街小巷的茶铺会用茶饼加上橘皮、消暑药材煮沸,清热解毒,帮助人体抵御酷暑的侵袭。

除此之外,还有一种不走寻常路的食物消暑法,就是在夏天吃热食。《魏氏春秋》记载:“伏日食汤饼,取巾拭汗,面色皎然。”汤饼是汉代出现的一种放在水里煮熟的面食。在夏天吃一碗热腾腾的汤饼,出一身汗,可以祛除体内的湿气和暑气,还能补充营养,利于身体健康。这种吃法一直被沿用下来,即是现在的“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摊鸡蛋”。

除了穿着和吃食,通过改善居住环境消暑也是很有必要的。

古代达官显贵们孜孜不倦地打造适合夏日居住的“夏房”(泛指一切用于纳凉的房间),建造“窟室”“凉室”,甚至有消夏设施的凉殿(相当于“空调房”的建筑)等。凉殿之“凉”主要归功于水车。从唐代起,能工巧匠们便利用水车把水提到殿、亭的顶部,由此形成带有人工落瀑的建筑,作为夏日专用的避暑场所。

普通人家没有这个条件,因此选择较为简单易行的方式——搭建凉棚。凉棚一般搭建在屋檐上或者院子里,有了凉棚遮挡阳光,外墙不容易被晒透,院子里的地面也不会很快升温,室内也可以凉快一些。

除了凉棚外,挖深井也是一种不错的选择。在家中挖一口深井,井口用盖子盖上,盖子上方凿一个孔,夏天就会有冷气从孔中出来。这种“空调井”除了用于纳凉之外,还可以当作冰箱使用。这种“空调井”在现存的明清古民居中依然可以看到。

说到夏天纳凉用具,扇子是必不可少的。古人将扇子称为“摇风”,也叫“凉友”。人手一把扇子摇动生风,是最便捷的消暑用具。

《西京杂记》记载:长安巧工丁缓者,……又作七轮扇,连七轮,大皆径丈,相连续,一人运之,满堂寒颤。意思是说,西汉时长安有一个巧匠丁缓,做过七轮扇。七轮扇,顾名思义,有七个轮子相连,轮子直径都超过一丈(汉代为2.31 米),相互衔接,一个人运作七轮扇,扇出来的风使满屋子的人都冷得发抖。

古人为了睡觉时能够凉爽,更是发明了诸多夏日伴睡神器,包括瓷枕、竹夫人、凉席……

瓷枕,即是陶瓷制成的枕头,中空,枕面有一层“冰凉”的釉面。瓷枕不蓄热,清凉无比,睡上去“半窗千里月,一枕五更风”。

竹夫人,是用竹篾编成的圆柱形竹笼,中空有洞,用法上类似于现代的抱枕。由于竹子的导热系数较小,有良好的隔热性能,且竹夫人中空多孔的形状意味着它还十分透气,即使在现在,也有一些地区仍在使用竹夫人。关于竹夫人还有一则轶事,苏东坡有一天调侃佛印:“你有妻子没?”佛印笑答:“有,两个。”东坡大惊,佛印笑着解释:“我夏天拥抱‘竹夫人’,冬日怀揣‘汤婆子’。可不是两个妻子?”苏东坡听后大笑。

人们还会往外寻觅避暑佳地。湖边吹风、树下乘凉、山上避暑、夜上高楼、竹径探幽……当然也有人索性自己建一处合心意的避暑山庄。

戏水绝对是不可或缺的消暑活动之一,去湖边、荷塘等宽阔水域泛舟、垂钓、赏荷、游泳,也是不错的选择。白居易便十分喜欢水边避暑。他在《何处堪避暑》一诗中写道:“何处堪避暑,林间背日楼。何处好追凉,池上随风舟。”来到湖边,或待在繁茂的树荫下,或泛舟湖上,清风吹拂,听蝉鸣阵阵,赏荷花朵朵,看水中鱼跃,这份宁静惬意,让人心情舒畅,火气自消。

去往大山深处的古刹、亭院等地消暑,也受到很多人青睐。元代释英的《山中景》诗云:“六月山深处,轻风冷袭衣。遥知城市里,扑面火尘飞。”山中树茂林密,环境清幽,轻风凉爽,与城市中的烈日炙烤相比,简直是两个世界。

大片的竹林也同样是避暑胜地。清代的常纪就写过《竹林避暑》,觉得“坐卧于其中,清风满怀袖。”

除了在衣食住用行上做文章,还有一种非常佛系的消暑方式——心静自然凉。白居易有诗云:“散热由心静,凉生为室空。”正所谓心无杂念,凉由心生。

猜你喜欢

犊鼻凉棚
凉棚与岭南水乡地方社会
黎族犊鼻裤:方尺腰布回唱衣韵历史
葡萄沟里的“像”
葡萄沟
关节炎就找膝眼来调治
一个塑料瓶搞定膝盖痛
路过心动
厚皮甜瓜春季凉棚栽培技术
“犊鼻裈”之我见
麻涌凉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