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三因”理念的课程思政教学探索

2023-09-06李霞镇袁光明徐康左迎峰李贤军

高教学刊 2023年25期
关键词:教学探索新工科课程思政

李霞镇 袁光明 徐康 左迎峰 李贤军

摘  要:该文以气力输送和厂内运输课程思政教学探索为问题导向,紧扣新工科背景下传统工科学科课程建设转型升级与人才培养要求,基于“因时而进、因形而活、因势而新”的发展理念,以思政元素和专业知识如何有机融合为重点,开展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以期促进专业教育与人文素养的有机结合,实现木材科学与工程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以应对新时代高等教育体系中新工科学科建设与发展。

关键词:“三因”理念;课程思政;气力输送与厂内运输;教学探索;新工科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3)25-0172-05

Abstract: Based on the idea of "Three-cause" and the demands of curriculum construction and talent cultivation of traditional engineering discipline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New-engineering",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of curriculum politics for "Pneumatic Conveying and Factory Transportation" was carried out, as well as how to combin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with professional knowledge. There is great benefit to form an organic combination of professional education and humanistic attainment, and realize a synergy effect between the education of ideological, political and professional curriculum in wood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which can accelerate the 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discipline in the higher education system of "New-engineering" in new era.

Keywords: concept of "Three-Cause";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Pneumatic Conveying and Factory Transportation; teaching exploration; new engineering

自党的十八大以来,各大高校已逐步将思政教育提上了教学改革的重要议程。如何将立德树人贯彻到高校课程教学全员、全过程、全方位之中,推动思政课程与专业课程协同发展,构筑“三全育人”大格局,是新时代高校人才培养的主要任务之一[1]。学科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并非是平行发展的教育途径,两者可相互渗透、深度融合,能共同实现育人价值叠加、教学资源创新及教学实效提升。“课程思政”是一种全新的课程观,它基于对科学知识和人文精神的有效融合,是实现学科专业与思政教育同向同行的主渠道,兼顾了知识传授、价值引领和能力培养,是科学理念和人文精神相辅相成的教育模式[2],更是造就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培养担当时代大任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内容[3]。在“新工科”学科建设背景下,课程思政是高等教育全方位育人得以实现的必然选择[4],将其聚焦高校育人的价值本源才能够突出问题导向,彰显新时代高校育人的根本,能够有效地为学生健康成长提供价值引领和精神滋养,对培养具有扎实理论基础与较强实践能力的应用型、复合型及实践型专业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一  课程学情分析和课程思政建设目的

气力输送与厂内运输课程与生产实际密切相关,对实际生产具有重要指导作用,其是粮食工程、冶金、化工和烟草加工等专业的重要课程,同样也是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木材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必修课程之一。目前,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所开设的气力输送与厂内运输课程基本以教师课堂讲授为主,总课时为32学时,其中理论课24学时,实验课8学时。本课程的传统教学主要存在以下问题:①专业理论性强,难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课程综合了流体力学、木质材料学、机械制造、规划设计、环境保护及自动化控制等多科性理论知识,涉及管道压损、牵引构件阻力等方面的公式推导及设计计算,涵盖知识面广且不易理解,学习难度较大,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容易使学生产生厌学心理。②课堂教学模式单一,学生主观能动性不足。课堂教学主要以“黑板+PPT”模式为主,这种单一的灌输式、填鸭式教学过程比较枯燥,师生之间缺少互动,不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整体教学效果欠佳。③工程实践性高,思政教育元素缺失。课程涉及气力输送和各类运输机结构和工作原理、厂区系统的规划设计等专业性知识的学习,与生产实际相关联度甚高,如果不进行充分挖掘和精心设计,思政元素难以与专业知识有效融合。

课程思政是从战略高度构建思想政治、综合素质及专业课程“三位一体”的教育体系,是实现“知识传授”和“價值引领”有机融合的重要途径[5]。在高校“三全育人”教学改革大背景下,气力输送与厂内运输课程教学除了要为学生传授专业知识,还应承担学生思想引领和价值塑造的责任,使学生在思想素质、道德品质及文化素养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鉴于此,本文基于“因时而进,因形而活,因势而新”的教学理念[6],深入挖掘和提炼课程所蕴含的家国情怀、实践启发、科学思维、人文素养、社会关爱及价值塑造等思政元素,通过丰富课程理论与实践教学手段与模式,将思政元素潜移默化地融入课程和实践教学,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自信、激发学生理论学习与实践创新能力、培养其社会责任感、科学素养和敢于创新的意识,激发学生对木材科学与工程专业的认同感和知识的探究热情,进而充分发挥专业课程的育人示范和引领作用。

二  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探索策略

在新工科学科建设大背景下,开展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以“因时而进、因形而活、因势而新”为基本原则,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教书育人规律及学生成长规律,才能不断提高教育工作水平和實效。课程思政教学也应紧贴社会时势,把专业知识教学融入社会热点和学生感兴趣的话题[7]。因此,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同样要基于“因时而进、因形而活、因势而新”的理念,才能从真正意义上响应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内涵[8-9]。

1  “因时而进”的思政元素挖掘与融合

由于气力输送与厂内运输课程内容抽象,较为枯燥乏味,学生易产生厌学情绪,且课堂教学主要以专业知识传授为主,学生学习目标也仅局限于掌握专业知识,顺利通过考试拿到学分,总体表现为学习原动力不足、缺少积极性。教学反馈显示学生很少或根本未思考过如下问题:“学习该课程对自己未来职业生涯有何影响?如何在学习中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更好地建设祖国、贡献自己的力量,自己在学校应养成怎样的素养?”而厘清上述问题是本课程思政教学元素挖掘和有效融合的关键。

本文结合课程特点、教学内容与学生学情,基于“因时而进”的发展理念,遵循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学生需求为中心,结合时代背景挖掘隐含在课程中的思政元素(表1),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扬工匠精神、坚定使命担当及加强职业道德教育等方面[10],统筹规划课程教学设计和思政教育环节,增强思政元素和专业知识的有效融合程度,构建气力输送与厂内运输课程思政教学案例数据库,并通过教学研讨、师生交流、问卷调查等方式对课程思政数据库进行完善,最终达成专业知识和思政元素的多元契合,加深学生对专业知识点的理解,提升课程思政教育的亲和力,进而能够在潜移默化中增强学生的专业认同感、民族自豪感及文化自信心,坚持爱国敬业、勇担重任的责任意识,最终实现教学共育的共赢局面。思政元素挖掘与融合导向如图1所示。

2  “因形而活”的教学模式探索与革新

教学有法而无定法,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并非“模式化”的一成不变,需要通过不断创新教学方法,以改变拘泥于专业知识的传统教学模式,才能提高课程思政育人成效。然而,课程思政教学效果又与课堂教学氛围直接相关,故而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与主动参与度具有重要作用[11]。在高效理想的专业课堂教学过程中,务实有效的课程互动能唤起学生质疑、深思、感悟及论辩的主体意识,故教学设计应具有针对性地设计师生讨论环节,以增强课堂教学的良性互动,进而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推理和批判性思维能力,最终引导和培育学生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及求真务实的精神风貌,培养新时代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鉴于气力输送与厂内运输课程专业性较强的特点,本文基于“因形而活”的发展理念,创新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新媒体等现代化教育手段,运用案例、讨论、翻转及对比式等变换穿插教学法对教学重点和难点进行形象化解析,将传统思政教育的“主客模式”转为“主主模式”,让学生通过分组讨论、课后拓展、翻转课堂的方式对具有价值引领的课题进行自主探讨,将被动接受转化为主动研讨,激发学生的自主思考,将思政元素润物细无声地融入课堂教学,实现全方位、系统化的课程思政教学的改革创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主观能动性,提升了学生创新思考、深入探究及创新实践的能力水平,打破以往线下教学的时空限制,使课程教学效果得以显著提升,进而实现本课程思政全过程育人。具体的教学模式革新路线如图2所示。

3  “因势而新”的评价体系构建与完善

建立科学全面的课程思政教学评估体系,既是课程思政实施架构的重要一环,也是提升课程思政育人实效的必然要求[12],其不仅有利于激发教师立德树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而且还有助于推进课程思政实施的规范化和制度化。目前专业课程教学考核评价多以课堂表现、结课考试等单一过程性、结果性评价方式为主,缺少德育指标考核评价环节。以教师为主体的评价也多倾向于论文发表、项目申报等科研指标,对课程准备、思政理论水平等方面的关注度少,导致课程思政育人对教师的要求与其职业发展产生矛盾,使得教师对课程思政认可度不高,对学生情感、价值观的引导重视不够,最终造成课程思政育人实效欠佳。因此,在课程思政建设大背景下,亟需构建适用于课程思政教学质量的标准评价体系,才能顺应日新月异的社会发展需求。

本文基于“因势而新”的发展理念,坚持“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以德育德”为核心,构建了方向正确、师生共育、专思相长、多元多维的“双主体”评价标准体系,以完善“课程思政”育人的多维度教学评估机制。首先,坚持评教与评学有机结合,如成立课程思政考评小组,分别从教师和学生“双主体”角度对课程思政育人实效进行评价,构建以学生为中心、师生良性互动的闭环式课程思政教学标准评价体系;坚持自评与他评相结合的评价方法,如通过自评和他评相结合的模式对标优秀、检视自我,从而实现诊断性、过程性和总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思政育人,以提升课程思政育人成效;要坚持定量和定型相结合,尽量减少课程思政评价结果的随意性、主观性及偶然性,确保考核评价结果的客观真实性;最后,要坚持科学规范与简便易行相结合,强调思政元素的科学性、严肃性,制定相对统一的评价尺度和科学规范的思政素材遴选和融合的指导性文件,确保标准体系的稳定持续、难易适中及评价指标的独立性,使评价体系尽量简便易行、操作性强,最终达到以评促融、以评促改、提质增效,实现知识传授、能力传授及价值塑造为一体的人才培养目标,具体教学评估体系构建路线如图3所示。

三  课程教学反馈与评价

自2020年,气力输送与厂内运输课程教学已初步将爱国主义、职业素养、科学精神和诚信意识等思政元素有意识地融入专业理论教学,并采用讨论、翻转及问答等穿插式教学法尝试性地开展了课程思政教学探索。通过为期两年的探索与实践,现已初见成效:首先,有效打破了单纯理论说教式的传统教学模式,增强了专业课程的艺术人文思维,显著提高了课程的教学实效。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专注性和课堂参与度明显提高,最显著的教学反馈是学生优秀率显著提升,不及格率大大降低;其次,增强了学生对思政学习的说服力与影响力,强化了师生之间的有效互动与信任,进而建立了和谐的师生关系。通过调查问卷、学生访谈结果显示学生对该课程的学习态度大有改观,由畏难厌学情绪逐步转变为敢于面对挑战的心理状态;此外,根据2022年校级教学督导评价结果反馈,该课程无论从知识讲解、课堂氛围及思政元素融入等方面的教学评价均为优秀。

课程思政教学是对学生心灵的触动和精神的引领,不会产生一蹴而就、立竿见影的成效,要循序渐进地融入、理实交融地演绎、潜移默化地影響、源于肺腑地认同,才能引领学生在思想和行动上产生共鸣,而共鸣的基础则是教师意识和工作上的践行,因此在强调课程思政内容契合度的同时,还应注重教学形式的亲切感、思想导向的正确性及教学内容的创新性等多个方面。因此,专业任课教师在有效融合专业知识和思政元素的基础上,还应从教学目标、内容、方法及资源优化配置等方面协同创新,转变观念,将思政教育贯穿专业课程教学全过程,切实提升课程教学感染力、吸引力与实效性,使课程学习转化为学生主体的价值追求和理念建构,才能真正打造出高质量的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模式。

四  结束语

高校作为高素质人才培养基地,构建科学有效的“三全育人”新格局,不仅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更是国家培养德才兼备人才的必然要求。高校课程思政教育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教育人、培养人是课程思政工作最基本的出发和落脚点。开展气力输送与厂内运输课程思政教学探索是木材科学与工程国家一流专业建设过程中贯彻和践行习近平总书记“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将思想政治工作贯穿于教育教学始终是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殷切要求的重要举措之一。将专业理论与思政教育同向同行,形成协同育人效应,能够促进学生增强自信、增强专业的认同感,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专业理论学习与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N].人民日报,2018-09-11(1).

[2] 伍醒,顾建民.“课程思政”理念的历史逻辑、制度诉求与行动路径[J].大学教育科学,2019(3):54-60.

[3] 张志丹,刘书文.人工智能必将引发思想政治理论课变革[J].思想教育研究,2020(10):103.

[4] 马明晗.“电机学”课程思政要素与实施路径[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21,43(2):118-121,130.

[5] 黄泽文.“新工科”课程思政的时代蕴涵与发展路径[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47(3):162-168.

[6] 石磊.战“疫”中育人:以“三因”理念开展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思考[J].高教论坛,2020(12):34-36.

[7] 瞿仙郭,秦豪杰,潘新民.新时代背景下一流课程思政体系构建与探索[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22,38(6):114-116.

[8] 张婷婷,王榆.一流专业建设背景下“课程思政”协同育人体系的构建[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0(12):30-31.

[9] 于歆杰.理工科核心课中的课程思政——为什么做与怎么做[J].中国大学教学,2019(9):56-60.

[10] 李程程,苏二正.“食品微生物学”课程思政元素凝练与教学实践[J].轻工科技,2022,38(3):176-181.

[11] 徐桑梓.以学生需要为导向的高校课堂策略研究[D].宜昌:三峡大学,2021.

[12] 佘占蛟,刘光清,吴泉成,等.“汽车机械基础”课程思政教学设计与实践研究[J].南方农机,2022,53(11):195-198.

猜你喜欢

教学探索新工科课程思政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面向新工科的Python程序设计交叉融合案例教学
新工科形势下高校二级学院毕业设计管理探索
新工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探索
基于素质教育视角下的民族高校逻辑学教学探索与实践
高中数学课堂中德育溶合的探索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综合实验的教学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