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策略

2023-09-06虞菊

教育界·A 2023年21期
关键词:小学培养思维

【摘要】小学数学属于基础学科,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教师规范化、系统化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不仅可以促进学生知识应用能力的提升,还能提升学生的数学学科素养。所以,教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当不断创新教学方式,在引导学生主动探索数学知识的过程中,帮助其打破常规思维,培养思维能力。

【关键词】小学;数学;思维;能力;培养

作者简介:虞菊(1982—),女,江苏省启东市陈尚义小学。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一个极为重要的教学目标。教师需要加强对学生思维能力培养的重视程度,使其在掌握数学知识的同时能够有效提升思维能力[1]。为了在小学数学中有效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师应转变传统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式,不断优化和创新教学手段,并在数学课堂中巧妙渗透思维能力的培养策略,从而在充分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过程中,提高小学数学教学的效果,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一、借助游戏情境,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思维能力可以分为两种,即低阶思维与高阶思维,其中低阶思维属于被动思维,是一种学生照搬、模仿、硬套的思维模式;而高阶思维属于主动思维,这种思维重视创新,并富有创造性、建设性。教师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时,应当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让学生从传统教学中的被动思维转变至主动思维[2]。

游戏教学法是一种容易被学生接受的教学方法,能够唤醒学生的主动思维。在游戏中,学生不再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主动地探索知识,这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有着重要作用。

例如,在带领学生学习“年、月、日”的知识时,笔者为学生创设游戏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个谜语,同学们比一比谁最先猜出谜底吧!”猜谜语是十分有趣的小游戏,在这样的游戏情境下,学生能够主动参与到课堂中,并能够激发自身的求知欲与好奇心。首先,笔者给出谜面:“在这个世界上,有一种神奇的东西,它是最宝贵的又是最便宜的;是最缓慢的又是最快速的;是最少的又是最多的;是最短的又是最长的。同学们想一想,它可能是什么东西?”这个谜面看似处处矛盾,学生对谜底非常好奇。有的学生思考后回答:“它是空气。”有的学生回答:“它是阳光。”还有的学生回答:“它是胡子。”在学生猜谜的过程中,笔者给予适当的引导,直至学生回答出“时间”这个正确答案。其次,笔者奖励学生糖果、小红花,同时引导学生回忆之前所学的知识:“二年级的时候,我们学过几个时间单位,有谁记得它们都是什么呢?”学生很容易地回答:“时、分、秒。”再次,笔者继续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参与游戏,说:“看来同学们对于旧知识的掌握还是很扎实的,接下来,我们一起来完成一个小游戏,老师任意抽6个同学上讲台来,下面的同学请猜测他们的年龄,再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序,看看谁判断得最准确。”这个盲猜年龄的游戏能够调动学生的好奇心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游戏中。在学生完成排序后,笔者请被抽上讲台的6个学生发言,让其说出自己的出生年月,以此验证下面学生的猜想。教师提问学生:“同学们,玩了这个游戏,有什么感想?请同学们分享自己的观点。”有的学生说:“光凭外表来判断一个人的年龄是不太准确的。”有的学生说:“如果要比较两个人的年龄大小,就要知道他们的生日。”最后,笔者趁热打铁,做归纳与小结,并揭示教学主题:“同学们,你们的想法是对的,一个人的年龄是由他的生日决定的,生日是一个人出生的年、月、日,它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这节课,老师就和同学们一起走进年、月、日。研究这3个时间单位在我们生活中的重要作用。”这样的教学设计,让学生能够从游戏顺利过渡到新知识的学习。

可见,教师依托教材内容为学生创设趣味性游戏情境,能够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轻松消化数学知识。与此同时,教师还能够通过游戏情境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调动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学会从不同的角度来思考问题,从而有效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二、借助直观情境,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小学阶段的学生年龄比较小,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抽象逻辑思维的发展不平衡,这不利于学生学习效率与质量的提高。与此同时,学生的思维缺乏主动性,较少主动探索问题,因此,學生学习知识比较被动。教师需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从而增强学生思维的逻辑性。教师创设直观情境,有利于帮助学生发散思维[3]。

例如,在带领学生学习“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的知识时,笔者借助信息技术,在课前搜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的图片,以此为基础来制作微课视频[4]。首先,在课堂教学时,笔者引导学生观看微课:“同学们,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几个‘老朋友,你们来看一看,都有谁呢?”在学生观看微课的过程中,笔者提出相应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请问你看到的是什么图形?这些图形都有什么特点?”其次,学生观看结束后,笔者再以小组合作的模式,让学生针对问题进行探讨,同时笔者根据学生探讨的实际情况,适当地参与学生的讨论,从而创造良好的师生互动氛围。再次,讨论结束后,由学生小组的代表回答问题,针对表现良好的小组,笔者给予他们相应的表扬与鼓励。最后,笔者将准备好的一些图片随机发放给各个小组,让学生观察图片中有什么图形。如有的小组收到的图片为柜台,他们小组讨论后指出,柜台的正面是长方形,柜壁上有一个圆形,柜角为三角形。当学生指出图片中的图形的时候,笔者给予他们充分的肯定。部分图片的内容比较抽象,有的小组难以将图片包含的图形找出来,此时,笔者给予学生适当的引导与提醒,帮助学生解决问题。这种直观的教学情境,不仅能够让学生用语言表达数学知识,还能够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图形的特点,从而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可见,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为学生创设直观情境,能够使学生更加形象地感知数学知识,从而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与记忆。此外,教师借助直观情境调动学生的思维,让学生更深入地探究数学知识,并将数学知识内化于心,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这对学生良好思维品质的培养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三、借助生活情境,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在日常生活中,很多问题都与数学有着紧密的联系,因此,教师在小学数学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将数学知识与学生的实际生活有机联系起来,创设适宜的生活情境,将抽象的数学问题具体化、生活化、简单化,在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和理解能力的同时,有效培养其数学应用思维,提高其思维能力[5]。

例如,在带领学生学完“统计”这一知识后,笔者联系实际生活为学生创设生活情境,引导学生展开实践活动:“同学们,消费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情境,你们每天上学坐车、吃饭、买零食,都是消费行为。相信每一个同学的家庭,都会有消费活动,不同家庭的消费情况也各有差异,有的家庭消费多,有的家庭消费少。今天,老师就和大家做一个小调查,以周为单位,认真记录家里的消费情况,并看看哪些方面消费较多,哪些方面消费较少。”因为这种生活情境与学生的日常生活有着密切联系,所以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到实践中,对家庭消费情况进行调查记录。在学生完成调查后,笔者让学生根据调查数据制作统计图,使得每一个家庭的消费情况能够直观地体现出来。笔者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在制作统计图的过程中,同学们有没有发现自己家中的消费规律呢?”有的学生根据自己的统计结果回答:“我发现我们家周末的消费最多,比工作日五天消费的和还要多。”有的学生回答:“我发现我们家这一周的主要消费是给我买运动鞋,占据总消费的二分之一。”还有的学生回答:“我发现我们家在超市购物的消费金额最多。”根据学生的回答,笔者进行适当的引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从而让学生学习理性消费。

可见,教师利用生活情境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应用数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还能够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积极探索,让学生在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撬动思维、发散思维,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四、借助問题情境,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就目前的情况而言,部分学生的思维缺少系统性,因此思维断断续续,这不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也不利于学生数学知识的迁移[6]。在这种情况下,教师需要利用问题情境来帮助学生把握知识的脉络,由点及面,培养学生系统性、结构性的思维,使得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温故知新。

例如,在带领学生学习“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的相关知识时,笔者发现此部分知识较为抽象,导致学生在应用面积公式时产生了畏难的情绪,降低了学习的信心。笔者分析,此部分知识的重难点是利用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因此笔者借助问题情境,帮助学生理解知识。首先,笔者引导学生回顾旧知识:“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是面积吗?日常生活中经常用到的面积单位是什么呢?”因为学生之前接触过相关知识,所以很容易就能够回答笔者的问题。其次,笔者出示正方形、长方形的教具,提出问题:“这些是什么图形?它们的大小与什么有联系?”学生回答后,笔者引入教学内容:“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有关面积的知识。”笔者让学生将15个边长为1cm的小正方形教具摆放到一个大的长方形教具上,学生发现小正方形刚好能够将大长方形铺满。笔者提问:“这个长方形的面积是多少?”学生通过数正方形的方式计算长方形的面积为15cm2。再次,笔者引导学生利用面积为1cm2的正方形摆出3个以上不同的长方形,看看哪一个小组摆出的长方形最多。笔者提问学生:“同学们摆出的长方形一共用了多少个正方形?这些长方形的长分别是多少厘米?宽分别是多少厘米?知道这些长方形的长和宽后,同学们能够计算这些长方形的面积吗?”学生发散思维,进一步理解和掌握了计算长方形的面积公式。最后,笔者发现学生利用正方形来摆长方形的时候,会无意中摆出正方形,于是笔者借助这种情况来培养学生的系统性思维。笔者提问学生:“一个长10厘米、宽6厘米的长方形如何增减长或宽变成长、宽均为10厘米的正方形?”与此同时,笔者利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演示通过增减长方形的长或宽,使长方形变成正方形的过程。

可见,教师在课堂中创设问题情境能够较好地帮助学生迅速进入课堂学习状态,让学生集中注意力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学生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能够发散思维,多角度地理解知识的本质,从而灵活迁移知识、应用知识。

结语

综上所述,教师需要充分重视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工作,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和策略,创设多样化情境,培养学生的思维,提升学生的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陈帅豪.创设情境,提升小学生数学思维能力:以苏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认识小数》为例[J].学苑教育,2022(16):79-81.

[2]王江雪,杨静,杨其勇.凉山彝族小学低年段学生数学独立思考能力的现状调查:以昭觉县为例[J].求知导刊,2021(11):4-6.

[3]孙丽.有序思维促生长:如何培养小学低段学生数学有序思维能力浅谈[J].新课程,2020(1):182-183.

[4]秦静.立足核心素养,培养数学思维:小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研究[J].天天爱科学(教育前沿),2023(3):132-134.

[5]薛红香.利用巧解类益智器具培养小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教学策略:以“九连环”器具为例[J].科幻画报,2021(12):105-106.

[6]蔡婧.以数形结合为“驱动”发展小学生数学思维能力[J].数学教学通讯,2022(4):36-37.

猜你喜欢

小学培养思维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高中数学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浅析新形势下航空计量人才培养
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策略研究
体育教学中准备活动的作用与类型研究
生本教育理念下的美术教学研究
注重简约化给数学课堂减负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