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小衔接:从学科课程走向育人课程
2023-09-06奚晓莹
【摘要】为加强幼儿园和小学两个学段之间教育的连续性,教师需要注重“双向衔接”,让学科课程走向育人课程。文章对综合研究性数学课程“比一比,谁最棒”的教学设计进行了分析,探讨了如何在进行幼小衔接时融合多学科教学内容,让单一的数学课程走向育人课程,更好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关键词】幼小衔接;劳动教育;全面育人
【基金项目】本文系南通市通州区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1年度课题“幼小衔接背景下小学数学‘1+X融合课堂的实践研究”(课题编号:TZGH/2021/QN18)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奚晓莹(1994—),女,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实验小学运盐河校区。
《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幼儿园与小学科学衔接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指出,为推进幼儿园与小学科学有效衔接,幼儿园和小学需要做到“双向衔接”,小学需要“实施入学适应教育”,与幼儿园“建立联合教研制度”,与家长“完善家园校共育机制”[1]。《指导意见》不仅是对基础教育改革的重要深化,还是落实全面育人的重要策略,幼儿园和小学教师应当积极学习《指导意见》,推动幼小衔接教育进一步完善。
教師应当明确,学生是独立的人,而且其生活世界是有别于成人的,其独特的个性应受到关注和尊重,教育的最终目标应是培养自然、完整的人,因此面对小学一年级的学生时,教师不能采用“秧田式灌输教学”,而是要尽量采取贴近学前教育的方式开展教学,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采用丰富多样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合作和参与游戏活动。文章以综合研究性数学课程“比一比,谁最棒”的教学设计为例展开研究,分析如何做好幼小双向衔接工作,推动学科课程向育人课程转变,并适时融入劳动教育、心理教育内容,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
一、回归教育本真,融入劳动教育、心理教育内容
要回归教育本真,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发展情况,还要积极探寻学生的内在成长需要[2]。为此,教师需要以平等的姿态融入学生群体,想其所想,做其所做,在理解学生生活世界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体验生活、关心生活、热爱生活。与此同时,幼小衔接阶段的数学学科课程不应仅局限于传授数学知识,教师应该将全科知识贯穿课堂,使数学课堂具有综合性、整合性、全面性。在建构幼小衔接课堂前,为遵循一年级新生内在发展的节奏和轨迹,实现科学衔接、全面育人,笔者从学生的视角出发,设计了融入多学科教学内容的综合研究性数学课程。
(一)选取合适教学载体,发挥劳动教育的优势
劳动教育具有不可替代的育人价值,但要有效开展劳动教育,教师需要找到一定的劳动载体,即适合学生劳动的场所,开展丰富的劳动教育活动[3]。
在设计“比一比,谁最棒”这一课程时,笔者结合校园内新的劳动实践基地“四时田园”,设计了让学生播种、浇水、施肥、养护、采摘的劳动教育活动,引导学生在劳动的过程中不断观察、思考,以唤醒学生格物致知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意志力,让学生切实体会体验劳动的乐趣。
(二)设计教学主题,融入心理教育内容
为了让教学流程更加清晰,笔者还设计了教学的“明线”和“暗线”,并据此开展教学。笔者设计的这一课程以寻找“四时田园”里“最棒的蔬菜”为明线,融入了数学学科内容,并以寻找“最棒的自己”为暗线,融入心理教育的内容,引导学生将蔬菜的成长与特定的性格联系起来,再据此反观自身。在实践中,这一课程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感受到劳动美、生活美,学到科学知识,还让学生看见自己的成长过程,找到了自己的价值。
(三)尊重个体差异,强调学习自主性
为帮助刚刚升入小学的一年级学生适应小学生活,教师需要注重教学内容、教学进度与一年级学生的适配性,并从简单的教学内容不断延伸,扩充课堂教学的内容,逐步引导学生过渡到新的学习模式[4],使学科课程逐步走向育人课程。但学生之间存在诸多差异,在开展教学时,教师应注重教学的技巧,做到“因材施教”,使学生更好地发展。此外,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促进者、参与者、合作者,教师应该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和解决数学问题。因此,在开展幼小衔接教育时,教师也要尊重学生个体的差异,鼓励学生自主学习。
在设计“比一比,谁最棒”这一课程的教学方案时,笔者特意设计了大量自主学习活动,包括“组内比”“全场PK比赛”活动,以引导学生有效运用自己的生活和学习经验,体验学习数学知识的快乐。
二、转变教学思路,调整课程教学及管理模式
《小学入学适应教育指导要点》指出:“小学应树立衔接意识,转变让儿童被动适应学校的观念做法,积极倾听儿童的需要,主动了解幼儿园教育特点,调整一年级的课程教学及管理方式,创设包容和支持性的学校环境,最大程度消除儿童的陌生体验和不适应,促进儿童以积极愉快的情绪投入小学生活。”在设计“比一比,谁最棒”这一课程时,笔者积极地调整了课程教学和管理模式,通过多种手段让学生集中注意力,循序渐进地学习知识。
(一)重视课前引导
在课程开始之前,笔者先带学生走进“四时田园”教育基地,让他们在田里看一看、摸一摸、闻一闻、比一比、问一问。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发现蔬菜之间存在很大差别,如西红柿有大有小,青椒有圆的也有尖的,黄瓜有胖的也有长的,土豆有大个的也有小个的……有了这样的体验,学生在后续参与比较蔬菜大小、长短、轻重、粗细的教学活动时会更加有兴致,课堂教学也会更有效率。
(二)把握教学节奏
一年级学生能够集中注意力的时间是短暂的,在开展课堂教学时教师需要注意把握教学节奏,将探索新知、课中休息、游戏活动的次序安排好,保障课堂效率。在“比一比,谁最棒”这一课程中,笔者安排了一段课中操时间,带领学生短暂地休息、调整,从而更好地面对后续的学习任务。在课中操时间,笔者播放了《生长吧》这首歌作为背景音乐,带领学生一起跳笔者创编的舞蹈动作。《生长吧》是一首节奏欢快、有教育意义的歌曲,与教学内容十分契合,这样的课间操活动可以让学生在歌声与舞蹈的影响下感悟成长的意蕴。
(三)设计学习梯度,循序渐进引导
在进行幼小衔接教学时,教师要注意合理设计学习梯度,帮助学生掌握更加有效的学习方式。“比一比,谁最棒”这一课程的主题是“聚焦田园蔬菜”,笔者设定的关键词是“比”,学生需要通过比较选出田园里自己认为最棒的蔬菜。比较的维度有很多,学生可以比较蔬菜的大小、长短、轻重、粗细,但为了让学生的比较更有层次,笔者设计了“组内比”“全场PK比赛”两个活动。
1.组内比
在这一活动中,学生需要组成四人小组,然后选择六种蔬菜,根据“学习单”中比较的四个维度(比大小、比长短、比轻重、比粗细)进行小组讨论。为了选出最大、最长、最重和最粗的蔬菜,学生需要细心比较,和同学讨论,再给相应的蔬菜贴上标签。当然,仅仅用眼睛或者手,学生可能无法完成所有的比较任务,比如比较土豆和黄瓜大小的任务就比较难完成。笔者在设计活动时,也意识到“比大小”会涉及物体的体积,一年级学生可能无法完成这样复杂的学习任务。但笔者认为,学习过程比学习结果更重要,为了让学生尽可能地感知物体,笔者依然保留了这一任务,并提醒学生,如果无法在小组内讨论出结果,可以寻求其他小组同学和教师的帮助或者使用测量工具。
2.全场PK比赛
在这一活动中,学生需要展示自己小组经讨论选出的最大、最长、最重和最粗的蔬菜,并将这些蔬菜依次放在讲台上。在所有小组展示完毕后,笔者则引导学生将不同小组最大、最长、最重和最粗的蔬菜进行比较,选出所有蔬菜中最大、最长、最重和最粗的一个。
(四)紧密联系生活
在开展幼小衔接教学时,教师还要注意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组织教学活动,确保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步了解生活与数学知识的关系,初步形成应用意识。在完善“比一比,谁最棒”这一课程的教学流程时,笔者特意设计了“身体尺”和“工具尺”两个概念,以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掌握比较的基本方法。由此,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和做决策的能力得到了提高,学生还在实践运用中感受到数学知识和自己的生活是有着密切联系的,体会到了数学知识的实用性。
1.“身体尺”
在学生比较蔬菜的大小、长短、轻重、粗细前,笔者先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经验发现“身体尺”,即让学生以自己的感官或者身体作为衡量其他事物的尺度。在比较蔬菜时,学生可以使用“眼睛尺”和“小手尺”,即用眼睛观察,用小手感知;为了测量实践基地的大小,学生可以使用“步长尺”;为了测量实践基地大门的高度,学生可以使用“身高尺”……这样新颖、有趣的教学概念不仅可以让学生感受到教学活动的有趣,还可以让学生结合自己的感受学习知识,学生会更乐于参与数学实践活动,也会意识到,在生活中遇到数学问题时,自己可以从自己拥有的东西出发寻找适宜的策略去解决问题。
2.“工具尺”
为了帮助学生有效学习测量知识,笔者还准备了一个“工具百宝箱”,里面有绳子、卷尺、直尺、天平等。但笔者并没有在课程伊始便出示这些工具,而是在学生发现自己无法通过“身体尺”比较长度接近的黄瓜和茄子、重量接近的土豆和番茄,粗细接近的黄瓜和胡萝卜等时,引入新的概念—“工具尺”,然后再引导学生学着使用这些测量工具。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学生会经历发现数学问题到科学地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收获一定的成就感,还会明白自己可以依靠许多工具解决问题。
(五)延伸课程内容
在学生基本掌握测量相关的知识后,笔者结合课前准备,引导学生关注种植蔬菜这一劳动,再让学生思考蔬菜的特性,带领学生从认识蔬菜到认识自我。
在选出最大、最长、最重和最粗的蔬菜后,笔者引导道:“同学们,大家觉得这些蔬菜是不是很棒呢?大家知道如何种出这些蔬菜吗?”笔者提问后,学生纷纷摇头,于是笔者相机拿出课前准备好的教学道具,结合道具讲解如何种植蔬菜以及种植蔬菜的不易。听了笔者的讲解后,学生纷纷表示自己不应该那么挑食,要尊重农民伯伯的劳动成果。
随后,笔者又鼓励学生分享自己最喜欢的蔬菜,以及这些蔬菜有什么特点。学生很快便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从外形特点、色彩、口味等角度解释了自己喜欢的蔬菜。笔者随即引导道:“大家有没有发现,这些蔬菜都有着自己的特点,这和我们人类是一样的,每个小朋友也有着自己的特点!”此后,笔者结合蔬菜的特点,开始了认识自我的心理教育。
结语
“比一比,谁最棒”这一课程以观察蔬菜的形象为出发点,让学生在“比一比”的实践操作中发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锻炼了学生的数学思维和探索能力,并使学生从寻找“最棒的蔬菜”(观察外表)到认识“最棒的自己”(观察性格),学会接纳自我。由这一教学案例可见,幼小衔接阶段的教学应该帮助低龄学生健康、快樂地发展,为此,小学低年级的教师应转变教育观,积极主动地探寻融合幼儿园和小学教育特点的教育方法,坚持“零起点”教学,营造包容、和谐的教育环境,让学科课程转变为育人课程,切实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金焕芝,孙永杰,马素芳,等.“双向衔接”,让“幼升小”平稳过渡[J].河南教育(基教版),2021(6):21-24.
[2]许婷.回归教育本真:走进儿童的生活世界[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8,17(6):114-118.
[3]王树峰.基于物型课程理念构建“山水田园”劳动课程[J].江苏教育,2020(1):62-65.
[4]王桥治.“零起点”教学:让教育回归本源:沈阳市和平区“零起点”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辽宁教育,2019(6):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