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农科视域下劳动教育路径探析

2023-09-06贺立静孙建中周述波李珍林伟文攀张书荣

高教学刊 2023年25期
关键词:新农科改革措施劳动教育

贺立静 孙建中 周述波 李珍 林伟 文攀 张书荣

摘  要:新时代劳动教育在人才培养、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等方面发挥极其重要的作用,该文阐述劳动教育的内涵、特征与发展,剖析新农科背景下劳动教育在高校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新时代下增强价值引领、重视劳动实践与激发创新创造等措施。

关键词:新农科;劳动教育;改革措施;人才培养;劳动教育意识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3)25-0078-05

Abstract: Labor education plays an extremely important role in talent training, national development and social progress in the new era. The connota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development of labor education were expounded, the problems in universitie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new agricultural science were analyzed, and some measures such as strengthening value guidance, paying attention to labor practice and stimulating innovation and creation were put forward.

Keywords: new agricultural science; labor education; reform measures; talent training; consciousness of labor education

2018年,中共中央发文提出了发展“新农科”“新工科”“新医科”和“新文科”的“四新”建设。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给全国涉农高校的书记校长和专家代表的回信中指出,各类农业院校要“以强农兴农为己任”“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同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号召“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新时代要有效地将中国五千年的农耕文化与劳动精神融入到高校人才培养过程中,培育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时代的社会主义建设者与接班人,更好地让劳动教育在五育并举中发挥重要作用,本文针对现在农科类专业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结合新农科建设的使命要求,为高校劳动教育在人才培养方面的探索提供借鉴。

一  劳动教育的内涵、特征与发展

(一)  劳动教育的内涵

劳动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是理解人类历史和人自身的一把钥匙,《中国大百科全书(哲学卷)》将劳动视为人类社会所特有的实践活动,是人有目的地利用自然去改造自然,从而在活动中不断地改造人类自身的过程。经济学对劳动的理解为体力与脑力的支出与使用[1]。马克思主义认为劳动的本质,世界历史由人依靠劳动而产生,为人类社会基本的实践活动,是人的本质属性[2],是促进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

劳动教育内涵则是让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保持有积极乐观的劳动态度,去热爱劳动,尊重别人劳动成果等,且自身具有与劳动相关的知识与技能,激发学生的潜力与创新创造能力,以形成好的劳动素养为目标的教育活动[1]。

(二)  劳动教育的特征

劳动教育作为德智体美劳“五育”之一,主要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1  基础属性

劳动是人类生活的首要与基本条件,人的全面发展劳动起了基础性作用。而劳动教育其基础属性是建立在劳动基础性之上。一方面劳动促进了人从自然人到社会人的转变;另一方面是“五育”联结的枢纽,人的全面发展离不开劳动教育,其基础性决定了其重要性。

2  教育属性

“人类出生时所没有的东西,长大时所需要的东西,全都需由教育赐予。[3]”有目的地培养人需要教育,劳动教育其目的性就是培养人具有劳动素养的教育活动行为。一方面表现为有目的地通过教育让学生去辛勤劳动与创造性劳动及诚信劳动等,提升学生的技能,养成良好的习惯;另一方面以树立良好的劳动价值观为目的,让劳动光荣、劳动高尚、劳动伟大与劳动美丽等的人生哲理入脑入心。从中小学到大学,开展各类劳动教育活动,弘扬劳动与学习劳模精神,热爱劳动和尊重劳动者,正确的劳动观是劳动需具有的教育属性。

3  时代属性

教育具有时代属性,劳动教育也具有强烈的时代感,不同历史时期劳动教育不尽相同,在物质资料匮乏时代,劳动教育主要表现为求生技能,以体力劳动为主去获取生产资料;到工业时代或机器时代,脑力与体力劳动均视为劳动教育,同等重要;而到现代,更多表现为脑力劳动比例不断增加,创新性劳动不断增多。劳动者的培养也随劳动形态的不断演变而变化,从新中国成立之初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开始培养有社会主义觉悟与有文化的劳动者,到培养有经验、有技能与一定水平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到现在培养大量高水平、高素质,高创新的人才。劳動教育会随劳动形态演进而与时俱进。

4  价值属性

劳动创造价值,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有具体与抽象劳动之分,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创造价值。所以劳动是人的价值根源,而价值是人劳动后蕴含的产物。劳动教育通过劳动等形式来反映,劳动教育以传授知识与技能作为工具性价值和创造美好生活作为终极性价值来体现。人在社会中其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作为劳动者和创造者,个人存在于社会中,而社会是由个人组成,个人劳动与创造的贡献及成果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其自身价值的大小。通过人的劳动创造出来的社会价值,其也会反作用于人,新时代高校大学生劳动教育育人实效的直接体现就是要“将个人价值统一于社会价值”之中。树立为民服务、为国奉献、为社会发展的崇高理想,幸福是奋斗出来的,用行动去展现个人价值,将个人价值融入社会价值之中。

5  社会属性

劳动教育不是孤立的,需要家庭、学校、社会等多方协作。家庭是作用的基础,家长言传身教、会潜移默化地培养孩子热爱劳动的良好行为习惯;家庭教育有利于孩子树立劳动意识、养成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形成优良的家风。学校教育在不同阶段,通过日常行为规范、实践实训、志愿活动与服务等内容形成劳动素质评价体系,引导学生形成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在教育中把劳动融入课堂,培养学生掌握必要的劳动技能,激发学生劳动的内在需求与动力,实现劳动全过程育人。社会层面主要是地方政府与相关教育管理部门,贯彻落实国家的政策,出台相关的劳动教育方案,指导各级学校开展相关的劳动教育活动等。通过各方资源整合,推进劳动教育实践体系形成,实现全过程全方位全员育人的劳动教育新格局。

(三)  劳动教育的发展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劳动教育经历了从探索、发展到成熟的过程,以马克思主义劳动观为指导,出台了一系列劳动教育文件与制度,使我国劳动教育与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秉承着一脉相承。

毛泽东对于劳动教育观强调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提出“劳动人民要知识化,知识分子要劳动化”,让受教育者成为在德、智、体三方面有社会主义觉悟的劳动者,对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开创和建设起到了重要的促进和推动作用[4]。邓小平对于劳动教育在继承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基础上,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尊重知识和尊重人才的劳动思想,是对劳动价值理论的创新性发展。江泽民对于劳动教育在党的十六大上提出要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5]”胡锦涛对于劳动在社会主义荣辱观中提出“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引导人们树立劳动光荣的观念。习近平对于劳动教育强调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完整系统地提出了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劳动者与建设者。

从只有“德智体”三方面、到“德智体美”四方面,再到“德智体美劳”五方面,体现了党和国家对教育的本质、教育规律与培养目标认知的不断深化。

二  新农科背景下劳动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  劳动教育意识的淡化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随着农业技术水平的进步,城乡差异不断缩小,农业院校及农科类专业生源上,不再以农村学生为主体,呈现多元化。生源分别来自偏远山村,中小城市,发达地区;虽然地域不同,但人民的经济状态与生活条件不断改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刘宏森[6]认为“资源富集弱化劳动动力,技术进步改变劳动形态,理念错位淡化劳动意识,社会氛围错乱劳动价值”。家庭对劳动意识认识的错位,从农村到城镇,众多孩子劳动教育培养的缺失,体现为重智轻劳,重学轻练,娇生惯养,很少從事家务劳动、义务劳动、志愿活动和社会劳动等,据统计我国小学生每天劳动时间仅为12分钟,大中学生劳动时间更短。其他国家小学生每日家务劳动时间为美国65分钟左右、韩国45分钟左右、英国35分钟左右、法国30分钟左右、日本25分钟左右[7]。中外劳动教育差异,从幼儿时代的“小皇帝”“小公主”到青年时代“佛系青年”与“巨婴”到大学毕业后的不愿找工作的“啃老族”与“慢就业”等怪现象在我国存在不少。张秀莉等[8]调查发现,有26.63%的大学生只偶尔做家务,约5%很少做家务甚至不做家务。打扫宿舍卫生85%以上的学生只有看到脏了才会打扫,大部分学生劳动积极性不高,劳动意识淡化。校园公共区域、食堂、教室及宿舍的保洁学生很少参与,由学校外包给社会服务公司或后勤部门负责。劳动机会的减少、劳动教育的缺位这些均是劳动意识淡化的原因。

(二)  劳动教育认知的泛化

众多时候大家将劳动内涵与其概念泛化,对劳动教育认知也存在一定程度偏差,如农科类学生很多时候需要从事体力活动,因此视劳动简单地等同于体力活动,甚至体育锻炼也认同为劳动,或将劳动教育在专业技能上等同于实践实训等。《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劳动教育需发挥其育人功能,主要是引导学生热爱劳动与尊重和热爱劳动人民的教育活动,其内容丰富,包含劳动价值观、劳动品德的形成、劳动情感态度培养、劳动习惯的养成及劳动知识与技能的获得等教育。

随着科技的进步,部分农业院校和一些新农科专业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重教室的理论教学轻田间地头的实践实训,重实验室科学研究,轻大田生产应用,重专业知识的理论学习轻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呈现农科学生劳动价值取向与技能水平和社会需求不同步。对大学生调查发现,有30.71%的人认为自己比较明确理解劳动的内含;大多数认为劳动就是体力劳动,此类学生人数占比69.01%;他们当中经常参加各类劳动的人仅占比46.84%;大部分学生(约有62.00%的人)认为现在人们的劳动观念变得不怎么强烈[9]。

(三)  劳动教育执行的偏差

在实践类教学活动上,与其他专业相比,工科专业与农科类专业等开展的实践教学围绕劳动活动开展的劳动教育相对要多,从入学教育军训等活动开始、各类志愿活动、假期社会实践、各学期的专业见习与毕业实习等活动中均涉及学生劳动习惯的培养。但在劳动技能教育方面,由于工科与农科类专业实践性强,而许多高校资金的短缺,场地不足,在劳动教育实践活动开展上,使劳动教育没有落实到位,更多地将田间实践,野外实践活动让步于课堂。有时以勤工俭学、社会志愿服务等活动来代替劳动体验,劳动育人功能未得到应有发挥,让实践代替了劳动教育。

在劳动教育理论课程安排上,课表上有体现,课堂上玩虚化;口头上很重视,行动上则淡化;名义上提强化,课时上做减化;理念上做强调,实操上则弱化[10]。劳动教育课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大学生职业指导与规划等课程在融合度方面也未能很好贯通。

在劳动价值观教育上,偏重技能,实践与知识培养,如动植物育种,新品种选育等技能方法的培养,忽视尊重劳动的劳动观、正义观、幸福观等核心价值观的劳动教育培育。

(四)  劳动教育衔接的分隔

劳动教育的社会属性是需要家庭、学校与社会三者的紧密衔接,而目前劳动教育没有形成以家庭为基础、学校为主体,社会为平台的“三位一体”的教育结构,而是出现了在家庭中被软化、在学校中被弱化、在社会中被淡化的局面,学农学子在家中不干家务,学校因为有各类实践,不重视劳动,社会对学农学子有一种偏见,学农人土气,使劳动教育在家、校、社中出现分离。

在制度设计上,大中小学在劳动教育方面需要无缝衔接,2015年7月教育部等部委联合出台的《关于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对中小学劳动教育作了明确要求,但缺少了高校劳动教育育人功能,因此劳动教育的系统性、完整性没有有效衔接,教育价值也难以实现。

现有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方面,也未有机衔接,目前“五育”各自为政,缺少协同协作,育人成效不显著。

三  新农科背景下劳动教育途径举措

我国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农耕文化的文明古国,从最初的狩猎采摘,到种植作物和训养家畜,再到现代新农科背景下的智慧农业,是人们在大量的农业生产活动中,不断探索,不断实践,透过现象去了解本质,从刀耕火种到数字农业,无不蕴藏着无数劳动人民的辛勤汗水与劳动智慧。

进入新时代,针对新农科背景下存在的问题,发挥好劳动教育的特征,让“劳育+”德智体美有机融合,发挥基础性,利用教育性,呈现时代性,体现价值性,形成社会性,需要采取以下举措。

(一)  加强价值引领,弘扬劳动精神,强化劳动意识

劳动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劳动教育要发挥“五育”综合功能,人的全面发展需要其作为基础、条件与保障。加强学生的价值引领,则需从学生的思想认知入手,改变对劳动观念存在的偏差,从根源上改变不热爱劳动、不愿意劳动的思想问题,严格执行劳动教育课程的开设,把劳动教育列入人才培养的必修课程之中,且学时不少于32学时,在理论教学上将家国情怀,科学精神,农匠精神、劳模精神与职业道德等与思政课程深度融合,贯穿于价值观教育,利用校内宣传栏及校内公共区域LED展示板、校园艺术墙等,宣传创新创业人才、农艺技能型人才、劳动模范等人物的先进典型事迹,如袁隆平院士数十年如一日在农田中探索杂交水稻“三系法”到“两系法”育种技术,超级杂交稻技术体系成功应用,为解决我国人口粮食问题作出的杰出贡献。让榜样的力量去激励学生,以正面的思想意识、舆论导向呈现出“尊重劳动”的价值导向,让劳动教育入脑入心、达到育人功效,树立起教育大学生具有脚踏实地、敢于奋斗、肯攀高峰的劳动意识。

(二)  重视劳动实践,促进劳动参与,感悟劳动价值

劳动教育不能只停留在課程教学上,农科类专业更要体现在实践类活动中。要突破校内场所,走到田间地头,让校内实验室主阵地、校外实践基地主战场、日常生活主渠道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1  把校内实验室作为新农科专业劳动教育的主阵地

实验室是农科类专业学生技能锻炼与水平提升的场所,整个实验过程是一种劳动,从实验问题的提出、正确规范地使用各种实验设备对实验方案的执行实施,实验结果的获得与分析、实验结论的讨论等一系列实验过程,到实验结束后实验器材的整理、实验室卫生打扫等均有益于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培养学生具有吃苦耐劳的品质、认真细致的作风、勇于创新的精神和肯于探索的毅力,让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完美有机结合。

2  把校外实践作为新农科专业劳动教育的主战场

农科类专业要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把课堂搬到田野里,把知识转化为生产力,就要依托校外实习场地、各类实践基地等劳动教育资源,搭建好校地,校企等多元化平台,让学生走出校园,参与实践,尤其在家庭中缺少劳动锻炼的,通过校外实践,可以让他们在艰苦环境中进行意志锤炼,如水产专业的学生在海滩、湖库,农林类专业学生在山林田野等场所冒酷暑、顶严寒开展各类专业见习等实践活动,就可引导学生树立勇于担当、以苦为乐、敢于拼搏的人生态度,锻炼学生对事业敬业、执着和自信的劳动品质。通过学习与生产实践相结合,增强学生在实践中的劳动观念、树立劳动意识与孕育劳动情怀等。毕业实习可让学生深入农业企业,参与新农村建设,感受现代化给农业给农村带来的影响。云南大学滇池学院“彩云本草”团队带领乌蒙山区老百姓种植中药材;南昌大学“稻渔工程”项目在江西推广“稻虾、稻蟹、稻鱼”模式,实现“一水两用,一田双收”;江西陈文彬的“桃醉井岗”工作室助力坪乡黄桃种植,促进农户增产增收。这些都是农科类专业人才给农村带来的实惠,让学生们感悟劳动对于国家、社会和个人的价值,获得的成就感。

3  把日常生活作为新农科专业劳动教育的主渠道

日常生活可为家庭、学校、社会等全方位营造出良好的劳动教育生态环境与舆论导向,建立起“家校社”三方协同的育人机制。家庭利用假期,父母给孩子创造劳动空间和机会,参与家务劳动;学校通过日常生活管理,以清理宿舍、打扫教室卫生、美化校园环境、开展勤工助学活动与基地杂草清除等为载体,使劳动教育生活化。开展以“义务劳动”“志愿服务”为主题的党团日活动,如疫情期间,组织学生志愿者在校内食堂、超市、寝室等公共场所维持秩序,通过有序就餐与购物等活动,确保校园稳定有序。义务志愿活动使学生面对危机时表现出主动奉献精神与家国情怀。企业为大学生提供更多的实习岗位和锻炼机会,通过校企合作,协同育人,增强劳动教育活力,促进学生领悟劳动创造社会价值的真正内涵,增强自身的社会责任感与使命感。

(三)  发挥主体作用,实现无缝对接,激发创新创造

2020年,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生劳动教育的意见》的出台与实施,体现出了大中小学在劳动教育方面的无缝衔接,也体现了培养时代新人需要“五育并举”,学生的全面发展,劳动教育是其他德智体美的基础,具有独特的育人功能,尤其是新农科类专业立德树人的基本保障。新农科学子通过劳动教育可塑造劳动观念,培育劳动精神与提升劳动技能,新时代农学人才培养,劳动教育是基础是核心。

劳动教育其育人目标不仅体现在树立劳动意识、强化劳动观念、涵养劳动精神的价值塑造方面,更体现在劳动教育与专业过程结合的评价方面,让其在农业生产环境与社会工作环境中开展一系列真实的生产劳动实践,让学生在生产劳动中切身体验,去更好地掌握专业知识与提升劳动技能;同时劳动教育体现在劳动创造理念方面,发挥大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他们探索劳动的奥秘,美国在校生只有26人左右的顶级高校——深泉学院,其“学术、劳动、自治”校训中就含有劳动,学校饲养有马、牛、羊、鸡和猪等各类动物,种植有各类蔬菜,学生们必须在牧场放牛、耕地锄草、平均每周要在农场劳动20~40个小时,而此校每年大部分毕业生毕业后即转入哈佛、耶鲁、康奈尔等常青藤名校继续学业。这种劳动实践体验,就是培养学生们的创造兴趣。

农科类专业的劳动教育更要有一种升华,让农业成为一种劳动与时尚美的结合,黑黄土地美,服务农业美,从事农业职业美,满足人们生活美,要学子们去感受知识形成、发展与转化过程中的获得感美,让他们对劳动有感知度和感受度,有强烈的学农爱农情怀,让他们在未来的职业当中追求农业美,让劳动成就青春美。

四  结束语

“五育”并举下的劳动教育,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为指导,形成新农科背景下的劳动教育体系,要想全面实施,需贯彻执行课程安排,强化基地建设,确保经费投入,理顺大中小学劳动教育关系,使劳动教育“顺起来”;构建多元协同的新时代劳动教育推进体系,“家校社”协调推进,强化制度保障,使劳动教育“硬起来”;开展党团日常劳动活动,创新创业活动,各类实践活动等,让劳动教育“活起来”;小康社会的全面建成,美丽乡村的建设等,要依靠广大劳动者的劳动,劳动教育对于农科类学生全面发展意义重大,农村乡土“本色”的传承,农村“土气”的彰显,乡村“老气”的巧用,农民“生气”的焕发,时代“朝气”的融入,需要培养更多的农科类人才去服务“三农”。

参考文献:

[1] 檀传宝.劳动教育的概念理解——如何认识劳动教育概念的基本內涵与基本特征[J].中国教育学刊,2019(2):82-84.

[2]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131.

[3] 卢梭.爱弥儿论教育:上卷[M].李平沤,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4] 毛泽东同志论教育工作[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58:180.

[5] 江泽民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560.

[6] 刘宏森.在劳动中走向“自立”——关于青少年劳动教育的一些思考[J].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7(5):3-6.

[7] 贺强.家务劳动好处多[J]妇女生活(现代家长),2017(1):57.

[8] 张秀莉,段盼云,郑菲菲,等.新时期高校劳动教育课程缺位成因及优化设计[J]哈尔滨学院学报,2022,43(1):129-132.

[9] 王官成,陈磊.如何构建劳动教育整体生态[J].精神文明导刊,2020(6):14.

[10] 徐长发.新时代劳动教育再发展的逻辑[J].教育研究,2018(11):14.

猜你喜欢

新农科改革措施劳动教育
基于“新农科”发展的《园林植物遗传育种学》课程教学改革
“新农科”建设背景下《资源昆虫学》课程教学改革
基于新农科建设背景下的《动物生理学》课程思政建设初探
新农科背景下观赏果树栽培与资源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探讨农村小学学生的管理工作
马卡连柯劳动教育思想对儿童劳动教育的启示
高职院校工程制图课程现存问题及改革措施探讨
我国高等教育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影响因素及改革策略
苏霍姆林斯基的劳动教育思想的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