廊下镇:都市现代农业发展的实践探索
2023-09-06金山区廊下镇人民政府金山区财政局
金山区廊下镇人民政府 金山区财政局
摘要:上海市廊下镇以产业发展为探索都市现代农业发展路径,通过科技农业、生态农业、数字农业促进都市现代农业的发展,为农业强国破题提供了廊下实践思路。
关键词:都市农业 现代农业 实践探索
近年来,上海市廊下镇以产业发展为都市现代农业发展路径,通过科技农业、生态农业、数字农业发展,夯实都市现代农业的发展内涵,从而推动农业农村农民全面提升。
一、廊下镇都市现代农业发展的实践探索
(一)科技引领推动产业健康发展
农业现代化离不开农业科技现代化,廊下镇通过建立科技体系和搭建科研平台来做强产业。建体系:探索形成产学研用体系,搭建政府部门、科研院所、生产主体形成产学研用体系,紧密联系上海交通大学、市农科院、基因中心等科研院所,牵线科研单位与农业主体签订合作协议,聚焦种源农业、主导产业、问题需求等重难点开展农业科技攻关。每年举办成果路演活动,扩大科研成果的影响面。搭平台:辖区内有11家科研平台,先后成立了食用菌产业研究院,番茄、枇杷、草莓研发中心,为科研场所把田间地头变成第二实验室,为农业基地注入科技动力,依托科研院所强大的科研力量导入农业生产主体,促进科研成果转化落地,生产企业应用科研成果实现产业升级,提高农业核心竞争力。强产业:菌业是廊下属地特色产业,种植历史悠久,科技力量实现从传统农业—产业融合—蘑菇小镇的阶梯式升级,并为产业提升能级和核心竞争力提供保障,廊下是上海市农科院和金山区共建全国农业科技现代化先行区的核心区域,科技助力产业升级,结下了硕果,积极开展食用菌的新品种培育,正在努力打破了进口种源的技术壁垒,已有3项专利菌种,围绕生产遇到的难题开展技术攻关,10余项部省级科研成果,草腐菌培养料原料配方调整,由原来的麦秸秆更换成稻秸秆,更符合当地农业实际,在双孢蘑菇生产上原来的二次发酵更新为全球领先的三次发酵技术,并配套培养料场,把培养料作为产品销售给菇农,为产业开辟了新的赛道。
(二)生态强基筑牢现代农业屏障
廊下镇基于产业现状,以问题导向将农业废弃物变废为宝,二次利用到生产上,统筹种、养殖(植)业实现种养循环模式,两条生态链路实现0废产生,最大程度发挥农业的生态功能。一是“猪—沼—菜”循环生态模式,以养殖基地为中心,向外辐射种植田块实现种养循环,配套粪污资源化处理设备建设沼气工程,产生的沼气供基地生产和生活使用,多余的部分作为能源输送到温室大棚替代天然气用于温控等消耗,沼液、沼渣作为有机肥用于种植业,这一模式充分衔接种养殖业,解决了畜禽粪污污染的问题,粪污处理后变成有机肥使用为周边农户减肥降本。二是“原料—产品—废弃物—再生原料”的食用菌生产生物循环产业链,食用菌产业为实现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提供了良好的解决方案,原料是秸秆、畜禽粪污等废弃物,制作食用菌生产的培养料,出菇结束后菇渣做有机肥用于农作物生产,形成生产闭环不产生废弃物。
(三)数字赋能激活产业振兴动能
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深入实施数字乡村发展行动,推动数字化应用场景研发推广。农业领域缺乏基础数据积累,数字技术渗透不强。廊下镇以数字农业为突破,依托数字化技术对传统农业进行全方位、全链条改造,推动生产经营管理数字化。引进稷青科技(上海)有限公司,开展数字化应用技术研发,希望实现设施农业环控系统等数字化应用技术的国产化。扶持农业基地开展数字化转型,制定了8家农业基地完成数字化塑形的目标,探索在农业生产的不同环节开展数字化场景应用,提升农业生产效率。松林定制了企业管理的大数据平台,在养殖环控、喂养、废弃物利用可实现数字化监控和远程操控,同步完成生产数据收集和分析。叮咚、金塘等企业智能化的灌溉系统和施肥装置可以根据作物需求进行精确供给,提高了水肥利用效率,降低了资源浪费。
二、廊下镇都市现代农业发展取得的成效
(一)科技助推产业发展,加快农民增收致富
廊下探索形成了产业发展促进共同富裕的模式,建立“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做强龙头企业带动农户一起致富,龙头企业通过统一原料、统一技术、统一品牌、统一销售帮助合作社和农户转型升级工厂化种植,共同壮大产业。通过集体经济投资食用菌项目,将集体资金转为资产,达到产业投资的目的,实现“造血”功能,两个农村帮扶项目投产后将年缴纳1800万左右租金,反哺经济薄弱村,镇集体资产投入的项目将以6%的回报率形成租金作为收益壮大集体资产。
(二)生态为农业提质增效,促进产业融合联动发展
养殖基地每年出栏猪8万头左右,2022年产出粪污6吨,沼气工程处理后可年產沼液6.3吨,沼气223万立方,可发电 172万度,沼液还田9000亩左右,可实现减肥30%,降低生产成本不少于200元/亩。全镇食用菌生产可消耗12万吨水稻秸秆和6万吨畜禽粪便,产出8万吨培养料,又可产生10万吨菇渣成为上好的有机肥,满足当地36个蔬菜园艺场和12家林果生产基地的有机肥需求,实现了农业废弃物的资源化再利用并形成闭环。生态文明建设是软实力,提升生态背后的产业附加值,树立良好农村风貌,为发展农业休闲旅游创造条件。
(三)数字农业转型初现成效
扩大农业产业朋友圈,推动现代服务业、制造业与现代农业深度融合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稷青科技研发了设施农业领域最先进的AIPaaS农业大脑,实现了从0到1的突破,并在全国范围不同区域开展系统应用和完善,实现了生产环节数据化管控,通过不断积累的生产种植数据、环境数据,依托专家经验进行数据建模,逐步实现智能化管理。建成农业智慧工厂6个,采用农业大数据技术,通过电脑对灌溉、施肥、温度、湿度进行自动调节和控制,根据土壤的吸水能力、作物种类、作物生长阶段和气候条件等定时、定量、定位对农作物供水,不仅节水省力,而且大幅提高了农作物单位面积产量。
三、下一步工作思路
(一)高位系统规划,推动片区化发展
对标发达国家和农业领先国家标准,按照高质量、高标准、高品质开展农业农村系统规划,重点产业布局和相关配套同步落图,采用“设施农用地+建设用地+永久基本农田+林地+一般耕地”五地联动的组合模式争取和解决用地问题,从农业农村功能定位出发考虑配套,包括生产、服务、文旅、公共设施等方面全方位配套,在用地、政策上全面考虑。开展片区化优先发展,点位与点位联动,基于产业优势拔高,把优势做强。
(二)聚焦重点产业,定向精准化投入
对于重点产业聚焦资金、资源、品牌精准发力,统一品种、品牌建立联合体,寻求主体合作抱团发展,按照运营、生产各方面排序分工,大带小,强带弱。选择优质主体,培育龙头企业,探索龙头带动中小农户共同做大规模体量做优品质,提供优质农业产品,包括农产品、农业农村服务等,探索形成可复制的发展经验和模式。
(三)围绕人才培育,共建多元化机制
针对农业生产经验管理的复合型人才开展校内定向培养,抓好龙头企业和产业带头人这些关键少数,通过龙头企业、农业公司、合作社、农户按照利益联结机制逐级开展人才培育。加强农业农村公共服务配套设施建设,盘活闲置宅基地出租打造成宿舍,农业部门与人社部门联合研究农业人才的配套政策,解决人才户口、居住、孩子上学、用工补贴等问题,从源头解决让农业人才留得下来。
责任编辑:李丽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