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背景下提升小学语文课堂有效性的方法探索
2023-09-06陆燕华
☉陆燕华
2021年的夏天,“双减”一词以铺天盖地般的气势进入了人们的视野。“双减”政策的落实,意味着在课堂内,教师要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但不是降低学生的学习质量,更不是对学生的学习能力没有要求。对于教师而言,习惯了以往的灌输式教学、填鸭式教学。如今,这种教学已不再适用“双减”下的小学语文课堂。笔者深耕一线教学十余年,对于有效的课堂教学方法也一直在探寻与摸索,总结出了以下几种方法。
一、融情入境,以情悟情
环境描写一直是小说类文章不可或缺的要素之一,它往往承担着重要的作用,或营造氛围,或烘托人物的心情,或塑造人物的形象。“双减”之后,语文课堂就要“化繁为简”,以最有效的方法把环境描写的作用讲透彻。在课堂教学时,教师通过图片、视频以及有感染力的语言营造出这种环境描写下的氛围。[1]
《桥》是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中的一篇课文,文中多处描写了暴雨、洪水等环境,环境描写的作用非常突出。但是,“洪水”的话题离学生的生活很遥远,在日常生活中,他们从来没有遇到过洪水,甚至连见都没有见过洪水,怎样才能让学生从内心深处感受到洪水的可怕呢?在教学伊始,笔者就告知学生这篇课文的体裁是小说,接着从本单元的学习目标入手,让学生知晓学习小说类的课文要关注故事情节、环境描写以及人物形象,这节课我们就来探讨一下《桥》这篇课文中环境描写的作用。在学生学完本课的生字、词语后,笔者直奔主题,让同学们默读课文,找出描写环境的句子并进行归类,随后让学生明确描写雨、洪水和桥的句子,抓住句中的关键词写写自己的感受。在交流的过程中,有的学生从“像泼”“像倒”这四个字体会到雨下得非常大,下得急;有的学生从比喻句感受到山洪就像受惊的野马一样来势汹汹,无法阻挡;还有的学生从拟人句体会到洪水就像一个魔鬼一样令人感到害怕。此时,学生已经从字里行间体会到洪水的可怕,那凶猛的洪水也已经萦绕在学生的心间。怎样才能让他们的体会再深入些呢?笔者顺势播放了从网上截取的洪水视频,视频中,无情的洪水扑面而来,它奔腾着、咆哮着,像一个恶魔一样吞噬着一切,车辆、人、房屋、树木等一切事物在它眼里就如同蚂蚁一般,直观的感受让学生从内心深处感受到洪水的可怕。随后,组织学生讨论“这些句子能不能交换”,学生发现这些句子是按照洪水水位上涨的顺序来写的,洪水水位越来越高,也就表明情况越来越危急。在这样的铺垫下,学生自然而然能够想到这些描写雨、洪水的句子烘托出了当时紧张的氛围。在危急时刻,村民和老支书分别是怎么做的?找出有关句子进行分析与比较之后,学生就能体会到老支书在洪水即将吞噬一切时的临危不惧、镇定自若,就能感受到老支书在生死存亡时刻的大公无私精神。最后,笔者设计了这样一个讨论话题:“如果你是这其中的一位村民,你会怎么做?”同学们一个个低下了头,不知如何作答。确实,在生死存亡之际,多数人第一个想到的就是保住自己的性命,可是文中的老支书,一心想着村民的安全,把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最后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在这些言语的铺垫之下,学生就能领悟到,文中描写环境的句子除了可以烘托紧张的气氛,还有突出老英雄形象的作用。
在教学时,如果教师能将书本的文字与相应的图片、视频相结合,让学生设身处地站在主人公的角度思考,文字背后所要表达的精神、情感,学生自然而然就能领悟到,这比生硬的纯文字教学更有效。
二、小组合作,以学促学
在校内、校外的公开课中,常常会出现小组合作这种学习模式,一般4 人、5 人或者6 人为一组,学生在交流过程中,激发灵感,从而促进再次深入思考与交流,它的特点是开放、互动,强调组内学生的参与程度。在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时,笔者通常会打乱班级原有的位置,重新安排每一小组合作的名单,以4 人为一小组,这4 人中有思维活跃的学生,有理解能力较差的学生,有表达能力强的学生,也有默默无闻的学生,这样的组合形式堪称“强弱联手”,让学习能力好的学生带动一些学习能力不足的学生。[2]“双减”模式下,笔者觉得采取小组合作学习更能有效利用课堂宝贵的时间。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是鲁迅先生的侄女周晔写的一篇回忆录。课文通过描写鲁迅先生生前的几件事,体现了他“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奉献精神。本篇课文虽然是一篇思路清晰的略读课文,但是内容很多,一课时就要完成。如何在一堂课上有效完成教学呢?笔者想到了利用课文的学习提示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这篇课文的第一个学习任务就是“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想想课文写了关于鲁迅的哪几件事?给每件事加个小标题”。学生明确学习任务之后先进行课文的自主阅读,然后小组讨论用小标题的形式概括关于鲁迅先生的几件事。小组讨论的时间为6 分钟,在此过程中,笔者也倾听学生的交流,及时了解学生是否真正有效地进行小组合作学习。之后的汇报过程很顺利,每一个小组派代表进行交流再上黑板板书。随后进行的小组合作学习加大了难度:“结合资料交流:课文中的鲁迅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这一次,笔者还友情提示学生可以抓住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等方面来谈自己的体会,限定的讨论时间为10分钟。小组代表汇报合作学习的成果时说得头头是道,不仅抓住了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来谈自己的体会,还能结合自己搜集到的资料来说说自己对人物的深刻认识。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在本节课堂上充分展现出了有效性。
“双减”对于学生自身能力的要求提高了,而在课堂之中引入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对于提高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思辨能力都有很大帮助。
三、学以致用,以知促行
中高年级的老师,都觉得习作也是教学的一大难点。每一次校内公开课,哪一个年级被安排上习作展示课,就意味着这个年级的课将会被“批评”,目前为止,在校内还真的很难听到精彩的习作指导课。“双减”背景下,如何让习作指导简单而又实在、有效呢?笔者认为,教师可以从课文的特点着手,一些写人的、写物的、写事的写作方法很明显,老师只要讲清楚写作方法,学生就可以模仿着来写。
在《搭船的鸟》这篇课文中,作者对于翠鸟的外形和捕鱼的动作描写得是那么细腻,如果在课堂上能够仔细、清楚地分析作者的写法,这对于习作刚刚起步的三年级学生而言,今后在介绍某种事物时就能学以致用,模仿着来写了。
在教学这一篇课文时,首先,笔者引导学生分析作者在描写翠鸟时主要介绍了它的三个部分,即羽毛、翅膀、长嘴,抓住关键词“翠绿”“一些”“红色”来体会作者观察十分仔细;其次,笔者出示了翠鸟的图片让学生进行观察,学生观察到它还有橙色的胸脯和爪子以及黑漆漆的眼睛等,“那作者为什么没有全部介绍出来呢?”学生恍然大悟,原来在介绍一个事物时,不必面面俱到,要抓住事物最主要的特点来写;再次,笔者又引导学生发现作者在描写翠鸟时是按照从整体到局部的顺序;最后,适时进行小结,作者观察细致先用“美丽”一词概括了翠鸟整体的特点,之后又按照从整体到局部的顺序描写了翠鸟翠绿的羽毛,带着一些蓝色的翅膀,一张红色的长嘴,描写有重点。这一段小结也是为接下来学生的练笔做铺垫。接着,笔者出示了学生都非常喜爱的大熊猫图片,先让大家说一说“这只大熊猫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学生说出了“可爱”“呆呆”“胖乎乎”等词语。紧接着,又让学生说一说大熊猫最有特点的部位,在同学们的口中,大熊猫的身体圆滚滚的,有一对半圆形的耳朵,黑黑的眼睛像戴了一副墨镜,尾巴短小又可爱。随后,就是让学生模仿着翠鸟的描写手法把刚才交流的“大熊猫”的外形写下来。充分交流之后,学生描写“大熊猫”的外形难度就降低了。
作者对于翠鸟捕鱼的动作描写也很细腻,他抓住了翠鸟捕鱼时的一连串动作再现了它捕鱼时的特点,速度非常快。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并未见过翠鸟的捕鱼场景,为了让学生真切感受到翠鸟捕鱼动作的快速,笔者出示了翠鸟捕鱼时的视频,在学生的一声声赞叹中,对于翠鸟捕鱼的特点已掌握得很透彻了。学以致用,学生当然也要写一写大熊猫的活动场景啦!笔者出示了“大熊猫啃竹笋”的视频让学生仔细欣赏,之后,让学生依次说一说视频中的大熊猫的动作,接着让学生用拿、啃、嚼这三个动词再现“大熊猫啃竹笋”的画面。
你们看,两次的写法指导,是不是就把一篇介绍大熊猫的习作最重要的两个部分写出来了,再加上开头和结尾,一篇完整的介绍大熊猫的作文就诞生了。教师在教学时,一定要吃透教材,对一些写作特点很明显的课文在教学时多一些写法指导,那学生在写作时就不会觉得那么困难了。
四、寓教于乐,以乐促学
教过三年级的语文老师都知道,很多孩子上了三年级一开始都会不适应,部分孩子还会出现滑坡现象,那是因为三年级的学习内容远远超过一、二年级,对于学生的学习能力也提高了要求,不再是简简单单地会写生字、会读、会背课文而已。如果教师的课堂教学内容枯燥、乏味,学生对于学习内容就很难提起兴趣,久而久之,有些学生甚至产生“不想学习”的念头。“双减”下,学生学习能力很重要,可是如果连最基本的学习兴趣都没有,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呢?让课堂加一点活泼,添一点有趣,不失为一个有效的方法。课堂上的欢乐氛围可以让学生在紧张的学习之余得到放松,可以让学生积极思考的大脑得到短暂的休息,更可以增强课堂学习的有效性。
《剃头大师》是著名儿童作家秦文君写的一篇小说。语言幽默风趣,有趣的课文题目加上有趣的课文内容,让人第一眼就喜欢上了这篇课文。怎样把这种有趣的感觉代入到课文的学习中呢?笔者在课文的导入进行了设计。教学伊始,从“胆”和“鬼”两个生字入手,中间加一个字就组成了一个词,学生很快乐地说出了“胆小鬼”,随后又问;“怎样的人会被称为胆小鬼呢?”这样贴近生活的话题让同学们非常感兴趣,他们畅所欲言,有的同学说:“不敢一个人睡觉的人。”有的同学说:“不敢一个人过马路的人。”甚至还有的同学说:“见到蟑螂会大叫的人。”……学生五花八门的答案瞬间让整个课堂充满了欢声笑语。这还只是一个开始,笔者又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那你还知道哪些类似于‘胆小鬼’这样的词呢?”同学们议论纷纷:“非常聪明的人,可以称他为‘智多星’”;“体育非常厉害的人就是‘体育健将’”;“班里xxx 非常喜欢看书,课余时间都在看书,是名副其实的‘小书虫’”……真厉害啊!能够联系自己周围同学来进行交流。看着学生交流时脸上洋溢着快乐的表情,笔者就知道欢乐的课堂氛围营造出来了。“那‘剃头大师’指的又是怎样的人呢?”同学们一下子就想到了答案:“剃头技术非常厉害的人。”“可是,本篇课文是在介绍剃头技术厉害的人吗?”通过预习,学生能够快速地反应过来“不是”,“一个剃头不厉害的人却称为‘剃头大师’?这是为什么呢?”在教学课文内容前卖个关子,学生的学习兴趣一下子就点燃了。之后,再进行课文内容的讲解,学生的注意力就牢牢地被吸引住了。
在快要下课时,笔者让学生们谈谈这节课的感受以及收获。很多同学都表示这节课他们上得很开心,很充实,不觉得累。笔者认为,在设计教学时,应该更多想到学生的感受,寓教于乐,让学生的快乐促进学生的学习,这对于实现语文课堂的有效性也是有很大的帮助。
翻开教师手中的语文书,那一篇篇编者精心挑选的课文,那一幅幅独特而又富有意境的画面,笔者深知,在教学这条路上的探索是无止境的。虽然,教师的教学现在面临着“双减”的挑战,今后可能还会有更大的课程改革,但万变不离其宗。在小学语文课堂中,引领学生用心揣摩、品味,挖掘学生自身的学习能力,在课堂上调动起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学有所获,从而实现小学语文课堂的有效性,是身为教师的必修课。教师只有不断摸索,不断尝试,才能让小学语文课堂熠熠生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