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小学数学教学中趣味教学理念的应用路径
2023-09-06☉王芳
☉王 芳
兴趣能够帮助学生更为积极主动地去探究数学知识,寻求相关规律和真理。所以说,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将趣味教学理念贯穿其中,有效开展数学教学活动,充分激发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引发他们多元化的数学思考,让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得到延伸,借此培养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所以,教师一定要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有效创设趣味化教学情境,让学生在富有趣味的数学学习过程中体会到更多的快乐,延展数学思维能力,借此提升综合学习效率[1]。
一、创设趣味情景,激活学习动机
教师在运用趣味教学理念的时候,应该以此为基准点,创设有效的趣味情境,以情境来调动学生,让他们展开一系列的观察、操作、猜想、推理及交流活动,让整个数学课堂充满吸引力,富有乐趣,使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探究充满积极性与主动性,借此产生主动学习的动机,让整个课程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教师就应该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以趣味教学理念为基准点,创设趣味教学情境。
(一)趣味故事导入
在数学领域中,有各种各样的、丰富多彩的数学故事,这些数学故事契合小学生年龄特征和心理品质,在彰显自己育人价值的同时,也能够辅助课程的有效教学。所以,教师可以选择一些趣味化的故事进行导入,充分激活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让他们带着较为浓厚的兴趣去参与课堂学习,激活他们的学习动机[2]。
以人教版小学数学课本教材为例,教师在教学《20 以内的退位减法》时,就可以利用一些趣味化的故事作导入,充分激活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动机。例如,教师可以向学生讲述这样一个故事:有一只十分可爱的小花猫,她十分喜欢吃鱼。有一天,猫妈妈对小花猫说:“如果你能够帮助妈妈解决一个难题的话,妈妈就奖励你吃最喜欢的三文鱼。”小花猫听完后十分开心。于是,猫妈妈说道:“在这条个鱼缸里一共有13 条花金鱼和黑金鱼,已知花金鱼有8 条,那么黑金鱼有几条呢?”小花猫听完之后赶紧动脑筋,想要得出黑金鱼的条数。在讲完这个故事之后,教师可以顺势向学生提出问题:“同学们可以帮助小花猫吗?”以这样的方式,将富有童话色彩的故事情境引入到学生的学习课程中,能够让学生产生同理心,帮助小花猫思考并解决问题,这样便能够让他们积极主动去展开减法计算,借此明白“退位减法”的规律和含义,实现他们思维能力的有效发展。
(二)精心设置悬念
小学阶段的学生有着十分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他们对一些未知的事物都有着很强的探究兴致。教师要紧扣学生这一好奇心,通过设置悬念的方式来引导学生主动地进行学习。教师可以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为学生设置相关的数学问题,凝聚学生的注意力、思维和知识体系,借此达到启发学生心智的目的[3]。
以人教版小学数学课本教材为例,教学《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这一内容时,就涉及到了“加法运算定律”的探寻。对此,为了充分激活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便可以借助多媒体课件,为学生展示以下几组算式:
(1)18+9+2
(2)24+3+6
(3)53+9+7
在展示之后,教师可以向学生这样表述:“老师将这组算式题在一个班进行了实践,发现有部分同学算得特别快。但是,有部分同学却算得特别慢。请问这是为什么呢?”教师可以借助这样一个富有悬念的情境引发学生的思考,让他们思索:为什么那个班的同学在计算这些数学题的时候,有的很快,有的却很慢?在此基础上,教师就可以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探索这个班学生计算快慢的奥秘。而通过老师的引导和提示,学生就能够展开一系列的观察、演算、对比、验证及交流,去发现这个班之所以有的同学计算快,是因为计算快的同学使用了简便算法,在计算的时候调换了位置。例如,将“18”和“2”相加,得出“20”,就可以快速得出答案“29”。在此基础上,学生便能够得出一个结论:在加法算式里面,任意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所得出来的和是不变的。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就十分自然地得出了这一规律,并进行相关知识体系的构建,主动探索数学奥秘的积极性更为高涨了。
二、挖掘趣味因子,激活数学课堂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想全力贯穿趣味教学理念,就应该充分挖掘趣味因子,借此来激活数学课堂,让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动机,让整个课堂变得更有活力和效度[4]。
(一)引入生活化案例,激发学生参与兴趣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很多学生往往会因为自己对所学知识十分陌生,缺乏强烈的探究兴趣,如果教师能够紧扣学生的生活实际来实施课程教学的话,就会让学生从自身的生活实际和生活经验着手,去探究知识,形成对知识的理性认知。因此,教师在选择案例时应该尽可能贴近于学生的生活,这样既能够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也能够帮助学生更为全面地理解并掌握数学知识。
以人教版小学数学课本教材为例,教师在教学《折扣》这一节知识内容时,就可以紧扣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入生活中商场打折的情形。例如,“八五折”“折上折”“买四送一”,等等,将这些生活中常见的情形引入到课程中,借此让学生结合这些生活化的内容,与“百分数里面的打折问题”进行有机的联系,充分激发学生对“折扣”等知识内容的探究与分析,激发出他们强烈的探究欲望。而教师通过引入生活化的案例,引导学生将“百分数”与“折扣”等知识进行有机联系,能够加深学生的思考,丰富他们的探究内容,让他们清晰认知到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是有联系的,且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回归于生活,体会到数学知识的实用性。借此也能够在实际生活中积极运用数学知识,提升综合学习效能。
(二)引入游戏化活动,活跃课堂教学气氛
爱玩是小学生的天性。所以,教师在贯彻趣味理念的时候,就应该积极引入游戏活动,借此活跃课堂教学的气氛,让学生在游戏活动中探寻相关的知识内容,将原本枯燥、抽象的数学知识在具体的游戏活动中积极呈现,完成学生对知识的有效建构和探索,借此实现“寓教于乐”的教学目的[5]。
以人教版小学数学课本教材为例,教师在教学《用字母表示数》时,就可以借助flash 设计一个游戏小程序,让学生参与“闯关活动”。具体为学生随意在程序上选择一个数,例如“5”,游戏中的小人儿就跳到第二关,第二关上面的数字为“15”,接着就需要学生开始闯第三关,填写数字……如上,教师借助多媒体展现整个闯关游戏的过程。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填写数字。而学生受到游戏活动的驱使,会积极主动探寻数字之间的规律。当学生全部回答之后,教师就可以适当提出一个字母“a”,询问学生:这个“a”可以表示任何数,那么在这个游戏活动是否可以用“a”来表示规律呢?学生经过思考会快速得出答案,表示为“a+10”。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积极程度直接影响着他们对知识的建构。而教师通过这个游戏活动的设计,能够最大程度引导学生参与到知识的学习与探索中来。这样不仅活跃了课堂教学的气氛,也能够紧扣教学目标,让学生突破难点,明白已知的数与求出的数之间是存在着不变关系的,借此就能够顺利进入到接下来的知识学习探究中。
三、趣味修辞手法,促进思维发展
语言是一门艺术,教师可以探寻趣味化的修辞手法,实现跨学科融合,善于使用多种语言来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充分激发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让他们在趣味语言的引导下展开思考、分析、推理及总结,将枯燥的数学知识变得生动形象,完成对相关数学知识的有效建构。
(一)比喻——化抽象为具体
比喻能够将抽象的数学内容变得更加鲜明、生动、形象,将枯燥的数学知识变得通俗易懂,更加符合小学生的认知理解特点,能够提高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效率。所以,教师应该专注于“比喻”这一修辞的使用,让学生在头脑中构建数学的相关模型,加深记忆。
以人教版小学数学课本教材为例,教师在教学《连减》时,其中就涉及到了学生使用“连减”的简便算法来完成计算。对此,教师便可以为学生呈现一道经典的数学题“234-57-34”,然后向学生这样阐述:“234”就像是一只小壁虎,其中“34”就是它的“尾巴”,如果我们将小壁虎的尾巴去掉,小壁虎就变成一个整百数“200”了。那么整个算式就变成了“200+34-57-34”。根据数学规律:一个数连续减去两个数,可以交换两个数的位置,得出的差是不变的。那么,我们是不是可以将这个算式变成“200+34-34-57”呢?如上,教师借助这样一个比喻的语言表示方式,加深了学生的理解,他们能够更为快速地进行计算。在此基础上,教师便可以让学生尝试用字母来表示“连减”的规律,例如,“a-b-c=a-c-b”,由此学生便达成了对这一系列知识和规律的有效建构,加深了理解与感知,实现了有效学习。
(二)拟人——变枯燥为思考
将数学知识拟人化,能够让学生对知识的探究更为深入与深层,更加乐于接受数学知识,强化感知,激活思考及想象,使他们在实践中将积极的情感态度转变成正确的价值观,实现有效发展。
以人教版小学数学课本教材为例,教师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学生对“分子”和“分母”的定义极容易混淆。因此,教师在讲解时,便可以采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分母拟人成母亲,分子拟人成孩子。然后向学生诠释:“母亲”常常背着“孩子”走。通过这样拟人化的表达,学生便会对分数有更为深入的认知,自然而然地记住了谁是分母、谁是分子,也明白了分母和分子的位置。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可以顺势进行情感道德教育,让学生学会孝顺父母,借此彰显小学数学的育人价值。
(三)夸张——变平淡为矛盾
教师在讲解知识内容时,可以适当放大或者缩小讲授知识的特点,然后借此制造出矛盾点,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励学生去展开进一步的探索与实践。以这样的方式,其实能够让学生更为具体和形象地分析数学知识的特点,发展他们的独特性思维,强化学生的感知,让整个数学课堂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以人教版小学数学课本教材为例,教师在教学《三角形》时,其中就涉及到了一个比较经典的判断题,具体为:“任意两个三角形都可以拼成一个四边形。”很明显,这个答案是错误的。那么在向学生阐述理由的时候,教师就可以使用夸张的手法,在黑板上画出两个大小差别很大的三角形,将两个三角形的边衔接起来,询问学生:“这是一个四边形吗?”学生通过这样一个巨大的反差,就瞬间明白了这道题错误的根源,也能够延伸出一个新的解决问题的方法,那便是尝试以画图的方式来证明自己的结论。又例如,学生在判断“小数比整数小”时,也依旧可以使用夸张的手法,为学生列举出特别大的“小数”和特别小的“整数”,让学生形成巨大反差,对这一判断题有深入认知。虽然说数学是一门十分严谨的学科,使用修辞手法有一定的局限性,但如果教师能把握好尺度,不仅能够更好地辅助教学,还能够彰显教学的趣味性,有利于实现学生的高效学习。
综上所述,在新课程的背景下,小学数学的课程教学应该着力于趣味化教学理念的渗透与落实。教师要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采取趣味化的教学方式,多元化呈现数学知识,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彰显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与创新。由此,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便能得到有效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