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维对话 构建高效的小学英语课堂
2023-09-06徐莉莉
☉徐莉莉
课堂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多维对话的过程,能促进学生对主题思想的理解、文本情感的品味、文化内涵的解读。教师要由单向对话走向多维对话,由信息传递走向情感体验、思维培育,要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促进他们的交流感悟,让学生的语言素养获得提升。
一、构建和谐关系,促进信息交流
教师要构建和谐、民主的氛围,促进师生之间的信息分享、情感交流,帮助学生解决学习疑惑、突破学习障碍,满足他们视域拓展、深入研讨的需求,促进他们对语言知识的深入理解[1]。教师从交流中获得反馈,并据此调整自己的教学策略,让“教”与“学”得到有效融合。
(一)营造融洽氛围,促进主动参与。师生之间的关系由“授受”走向“你我”,是教师权威走向师生平等的主要体现。虽然学生在认知水平、学习经验、语言能力等方面与教师存在差异,但彼此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教师要尊重学生、倾听学生,与学生建立彼此互融的关系,通过对话,实现思维的碰撞,并达成观点的融合、认知的共振。教师在观点的分歧处、认知的冲突处引导学生表达,并通过恰当的引导启发,促进他们对问题的理解。
教师要借助媒体、提问等方式调动学生的对话兴趣,以生活化的循序而问激活学生的思维,引发他们的深入思考。如,在教学译林版四上Unit4《I can play basketball》的Story time 内容时,教者做动作让学生猜词,与学生一起复习jump、sing、run、play football、sleep、skate 等词汇。教者一边做动作,一边与学生交流,诸如“I can run.Can you run?”“I can skate.What can you do?”在师生对话过程中,在边做动作边说的过程中,让学生拼一拼掌握的动词。教师针对学生的回答,可以用wonderful、great 等进行激励性的评价,以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
(二)选择新颖话题,引发对话欲望。教师要选择新颖有趣的话题,吸引学生的主动参与,让他们积极融入到话题的探索之中,产生表达的欲望。教师要提出富有挑战性、学生感兴趣的话题,让他们运用自己的生活经验与掌握的语言知识去参与对话。例如,在学习译林版六下Unit2《Good habits》的Story time内容时,教者提出问题:You know a lot about my habits.Look,here comes Liu Tao and Wang Bing.What habits do they have?让学生看文本插图,给他们营造一个自主想象的空间,让他们看完后回答问题:What habits do they have?What are the good habits?And what are the bad habits?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丰富多样的语言材料,吸引学生去分析语言材料中的内容,促进对文本语言的理解。在学生表达时,教师要倾听他们的观点,要抓住学生应答中出现的新的资源,引导学生讨论交流,从而使课堂对话变得更有意义。
(三)精心预设话题,实施弹性教学。教师要精心预设对话内容,并考虑学生可能出现的回答,以做出针对性的回应。课堂对话是富有弹性的,学生的回答也可能超出了教师的预想,教师不能置之不理,要根据学生的回答适当拓展,在不知不觉中生成新的话题。教师只有善于捕捉并灵活运用这些话题,才能促进师生之间的探讨交流,使学生的交流走向深入。话题的内容要贴近学生的生活,有探讨的价值,才能吸引学生主动参与。话题要围绕生活事件、社会热点等展开,以激活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的深度交流。
二、鼓励协同共进,促进智慧碰撞
教师要为学生构建生动活泼的语言场所,营造趣味、开放的氛围,让英语课堂成为小学生幸福成长的乐园。教师要由师讲生听、师写生抄的单向传递模式向生生协作的多向互动转变,让每位学生都有参与讨论的机会,满足他们探索求知的需求。
(一)尊重个体差异,鼓励多元表达。学生彼此协作、相互影响,教师要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去分析、思考、交流,促进多种观点的相互碰撞、情感的交流。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体验,尊重学生的独特想法,针对在兴趣、个性、起点以及表达能力等方面的差异施教,鼓励他们从多角度分析,充分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让各种观点纷呈,让学生都能大胆阐述自己的观点。教师不能大包大揽,要为学生留有空间,让他们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去解决遇到的问题。因为有了充分思考,他们在表达自己的观点时才会更顺畅,更加深入。教师要为学生留有预学的空间,让他们通过预习把握重点、疑点,对语篇内容深入理解,能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从多角度阐述自己的理解。
(二)动静相互融合,形成价值探讨。课堂教学是一个动静相宜的过程,教师既要让学生去质疑、讨论、争辩,也要给他们静心思考的机会。学生只有学会独立思考,才能为讨论提供丰富的语言材料,才能使探讨变得更加深入。学生的对话不能漫无目的、毫无边界,为避免让讨论囿于浅表,教师要发挥引导者的作用,将“导”与“思”结合起来,让讨论变得更有价值。教师要对学生的对话过程加以调控,向他们明确讨论的规则,以维持互动的纪律,让互动教学变得更有实效。例如,在教学译林版五下Unit5《Helping our parents》的Story time 时,教者在学生熟悉文本对话的基础上,用多媒体呈现图片,让男生和女生互问互答,训练使用句型:What is he/she doing?/What are they doing?He/She is v-ing./They are v-ing.教者把学生的对话呈现在黑板上,让学生观察并讨论现在进行时的句型有什么特征,现在分词的构成是否有规律。
(三)异质划分小组,实现观点碰撞。教师要针对“伪合作”的现状,将学生科学分组,根据他们的学习能力、兴趣爱好等方面的差异,对他们异质分组。教师要控制小组的人数,一般以6 人左右为宜,人数过多,每个学生获得发言的机会不多;而如果人数过少,由于缺乏思维的碰撞,课堂会缺少“异议”,学生的合作也难有成效。教师要向学生明确讨论的规则,要求先由学困生表达,再由一般生、学优生去补充、完善,这样各层次学生都能积极投身于表达之中。学生可以围绕分歧点展开争辩,运用语言材料证明自己的观点,不同的观点产生摩擦、碰撞,从而获得创造性的理解。
三、借助思维导图,形成阅读策略
阅读,是学生与语篇内容深度对话的过程,能促进他们对语义的感知、情感的体味,能融入自己的生活经验去解读文本,从而促进自己的感悟,实现创造性的理解。教师要由“灌输式”的教学向感悟式的教学转变,要借助思维导图帮助学生梳理知识结构、推测故事情节、分析可能结局,让学生学会运用自己的阅读策略去获取信息[2]。
(一)整体感知内容,梳理语篇结构。思维导图,是用关键文字、图片、线条、颜色、符号融合在一起呈现信息的方式,能让冗长的文字转变为树状的知识结构,让知识结构层次分明、逻辑清晰,使学生易于记忆。教师对文本内容进行结构化的加工处理,能帮助学生理清思路,实现知识间的融会贯通。在阅读教学前,教师为学生呈现思维导图,能调动学生与文本对话的兴趣,引发学生的阅读期待。学生借助思维导图去获取语篇的信息,能推动学生顺利完成阅读进程。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动手操作的空间,让他们在阅读中抓住关键词汇、短语以及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并通过对语言信息的加工,绘出直观的思维导图。例如,在教学译林版六上Unit7《Protect the Earth》的Story time 时,教者根据文本内容让学生绘制思维导图,主要围绕问题来绘制:What can we do to protect the Earth?在绘制之前先让学生回答上面的问题,学生根据文本内容和自己的认知,回答道:We can save water,
save energy,save trees and don’t use too much plastic… to protect the Earth.教者接着问:What can we do to save water/save energy/save trees/… in our daily life? 学生从文本中找出对应的答案,然后根据文本的信息绘制出思维导图。思维导图的绘制能促进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与掌握。
(二)猜测推理内容,掌握阅读技巧。学生凭借思维导图与文本对话,对词汇的音、形、义有一定的理解,能减少学生的阅读负担,让学生的阅读变得更顺畅。阅读是对语言文字分析、猜想的过程。思维导图可以帮助学生预测内容,能调动学生的阅读期待,促进他们对语篇的感知理解。在阅读活动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围绕思维导图进行猜想、推理、概括,能理解文本的语言,形成阅读的技巧。学生可以采用略读的方式,只追求语篇的大概意思,再通过读插图、读标题、读介绍、读主题句,理解语篇的大意。学生也要学会寻读的方式,通过寻人名、寻时间、寻地点、寻数字,从而精准锁定目标,促进对主旨大意的理解。学生要学会细读文本,抓住关键词句进行分析与体悟,以促进对语篇内涵的理解。
(三)畅谈阅读感受,形成独特体验。思维导图,能促进学生对文本信息的加工、处理,能提升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也能降低学生的阅读难度。教师要鼓励学生在阅读后对照思维导图,表达自己的阅读感受,促进对语言知识的感悟,丰富他们的理解,能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思维导图提供的信息复述文本,有助于学生梳理语篇结构,把握重点内容,实现读者向角色的转移,能使学生形成自己的价值判断,能促进学生语言素养的提升。教师要引导学生围绕语篇内容展开讨论交流,让他们阐述自己的观点,帮助他们形成独特的阅读体验。
四、依托媒体技术,呈现课堂活力
学生与教学媒体对话,能从形象直观的图片、视频中感知信息,能促进他们对语篇内容的理解,促进他们对知识的内化[3]。教师借助多媒体、交互白板等方式为英语课堂增加无限活力,能实现媒体与学生的深度融合。
(一)依托媒体课件,刺激学生感官。多媒体课件具有形象直观、富有感染力的特点,能刺激学生的感官,让学生获得视听的享受,让教学内容变得更生动、更有趣。教师要引导学生与媒体对话,加深学生对语言知识的理解。媒体构建真实的语境,让学生调动视觉、听觉等多种感官去感知内容、扮演角色,积极主动地向学习目标靠拢,从而能实现对语言知识的深度理解。多媒体的表现手法多样,教师要根据内容灵活选择恰当的方法,让英语课堂变得生动有趣。
(二)借助视频图片,突破文化障碍。中西方的文化差异是学生理解阅读内容、进行语言表达的障碍点,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视频向学生呈现西方国家的饮食习俗、风土人情、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内容,让学生对比中西方文化差异,了解西方国家的文化背景,从而弥补因背景知识缺乏而造成理解能力的不足。学生在课前预习时,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不同的微视频,让他们根据自己的层次选择素材,在预习时有所思考、有所感悟,让各层次学生都能学有所获。在小组共学时,教师为讨论的话题提供图片或视频,让他们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
(三)运用电子白板,实现生媒互动。电子白板相对于传统的多媒体而言,具有交互性强的特点,能让黑板的功能得以自然回归。教师要对重难点知识加以批注,可以运用聚光灯的聚光功能突出重点,以放大功能呈现细小内容,深化学生对内容的理解。教师可以借助电子白板的互动功能,让学生完成图文配对等任务,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对话的积极性,让他们通过拖曳、书写等互动功能,实现对知识的巩固与内化。
总之,教师要具有对话精神,要注重学生对话精神的培育,引领他们与老师对话,深度体验文本,理解语言内容;与同伴对话,交流阅读感受,实现智慧碰撞;与语篇对话,梳理知识结构,分析重点内容;与媒体对话,感知形象内容,理解文化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