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语文“阅读链接”板块的编排及教学策略研究

2023-09-06吴长虹

小学生 2023年15期
关键词:阅读链接教师应文本

☉吴长虹

“阅读链接”是小学语文教材中的亮点之一,也是落实课外阅读课程化的关键。“阅读链接”中除了有片段外,还有篇章,且数量随着年级增加逐渐增多,包含人文主题、语文要素等多方面内容。但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却有忽视“阅读链接”的现象,只是单纯将其作为阅读补充资料,交待给学生了事。对此,教师应提高对“阅读链接”板块的重视,结合“阅读链接”编排特点,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策略。

一、小学语文“阅读链接”板块的编排特点

(一)整体编排具有科学性

纵观教材内容可以发现,“阅读链接”板块虽然分布特点不一、形式不一,但整体编排却具有科学性。具体体现在“阅读链接”板块出现的次数随着年级提升而增加,这种编排规律与语文教学规律和学生认知能力相符,随着学生识字量迅速增长且具备独立阅读能力,“阅读链接”板块逐渐发挥了其提示引导作用,对后续的学习也有较好帮助[1]。

(二)选文特点具有人文性

小学阶段是学生思维和能力飞速发展的重要时期,考虑到核心素养的培养任务,教材“阅读链接”板块中的文本也多是出自名家之手,文笔优质、条理清晰且体裁丰富,包括诗歌、神话、散文、科普文章、日记等多种形式。与教材单元文本进行比较,发现“阅读链接”板块中的内容与教材文本存在密切的联系,体现在文体相似、主题相似或表现手法相似等多个方面[2]。“阅读链接”板块中的内容以助读的形式出现,能有效丰富教材篇数,落实“人文素养”和“语文要素”的双线组织方式,落实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目标。

(三)链接路径具有整体性

从链接价值角度分析,发现部分“阅读链接”板块中的内容是单元文本的同类或平行主题拓展,能辅助学生理解文本内容,促发学生情感体验。针对当前现行教材版本展开分析后发现,“阅读链接”板块的链接要素主要包括主旨深化、问题拓展、迁移运用、对比阅读等,每个要素所对应的目标板块都有所不同,构成了完整的学习过程[3]。如与单元文本同类型的“阅读链接”能有效促进主旨深化,通过特定的情境创设氛围,促进学生情感体悟;基于单元文本延伸出的问题拓展类型“阅读链接”,对课外阅读活动的开展有着较大助益,在相互对比中指导学生深化对知识的理解。

二、小学语文“阅读链接”板块的教学策略

(一)出发点——制定梯度阅读目标

温儒敏教授认为,教师教学过程中,遇到最大的困扰应是如何解决梯度问题。结合当前教学情况证明所言非虚,随着年级的升高,语文阅读内容和教师教学要求,在难度上都有明显的提高,制定具有梯度的阅读目标是高效教学中的关键。“阅读链接”贯穿在教材中,具备丰富的语文要素,编排方式也具有一定的梯度性与人文性。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结合教学实际需求,针对学生学习情况制定有梯度的阅读目标,以加强学生对文本的体会,体悟文字中蕴含的情感[4]。

以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桂花雨》教学为例,五年级学生已经掌握一定的阅读技巧,教师应着重培养其品味文字背后蕴含的情感,进而加强感悟。首先,教师在单元文本教学结束后,借助课后练习中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这句话的含义。学生在讨论中认为,桂花虽然都是一样的,但家乡的桂花在母亲脑海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并且成为母亲生活中的一部分,为母亲留下美好的回忆。作者言语中的关键并不在于桂花,而在于这一意象背后所承载的对家乡的思念。由此,通过设问的形式在文本与“阅读链接”中建立沟通的桥梁,让学生重点探究借助具体事物来抒发感情的方法。其次,教师应组织学生阅读《留予他年说梦痕(节选)》内容,要求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稻田”“木樨花”等背后蕴含的情感,在分析中掌握借物抒情的技巧,完成知识的内化。基于此,通过由浅入深、层层递进的引导,学生可以完成深度学习,加强对文本思想及写作手法的掌握,丰富情感体验。

(二)发散点——关联课外阅读内容

“阅读链接”是为了服务教学,因此内容与单元文本联系较为密切,且包含了丰富的意蕴和情感。教师在“阅读链接”教学中,应结合单元文本内容,合理链接学生的课外阅读,以保证教学的有效性。具体来说,教师可以采用三种链接方式:第一种,选择原文精彩片段链接。“阅读链接”内容多是选自名家作品或精彩文章改编,多具有文辞优美、情感充沛等特点,学生可以精心阅读其中的内容,以拓宽自己的文化视野。第二种,相似文本的链接。为了加强学生对单元文本的理解,教师在讲解文本内容的基础上还以“阅读链接”为线索,为学生推荐更多同类型的课外阅读篇目,强化学生对知识理解的同时增加学生阅读量。第三种,作者其他文章链接。如果阅读文本与“阅读链接”是同作者的情况下,教师可以设计读书分享活动,要求学生在课内阅读的基础上,自行搜集该作者其他作品进行课外阅读,并在活动中与他人交流阅读体会,形成阅读的内在动力。

以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教学为例,为了链接课外内容,促进学生思维发散,教师可以结合文本特点,灵活选择链接方式。首先,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和分析文本内容后,要重视“阅读链接”板块的讲解,利用多媒体展示完整的《自报家门》这篇散文,让学生采取略读的方式了解其中的大致内容和组成结构,之后突出“阅读链接”中节选部分,引导学生将该片段与课文内容进行对比阅读,并提出问题启发学生思维:同样是上学或放学路上看到的景物,当代作家汪曾祺的写法又有什么不同呢?请同学们阅读后说一说汪先生看到了哪些景物?两篇文章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学生阅读后与同桌展开交流和互动,在交换意见的过程中完善自己的思路。教师再组织学生进行班级集体交流,鼓励学生自由畅谈,进一步强化自身感悟。其次,教师以“阅读链接”为线索,采取读写结合的手段,为学生布置一个小练笔,要求其参考两篇文章的写作方式,留心观察上学或放学路上的景色,并写下来作为一篇日记。由此,学生可以将阅读中获取的知识和情感,在写作练习中加以实践。最后,教师再组织学生进行拓展阅读,让学生利用课后时间阅读《秋天踏着车来了》这篇文章,并设计“读书交流会”,围绕文本的内容、词汇和写法等多方面展开讨论,进一步丰富阅读面。

(三)关键点——对比分析开展阅读

在对比中比较和分析,能加强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提升思维能力。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尝试将教材内容与“阅读链接”板块进行对比,让学生在阅读中发现二者之间的链接点,并总结其中的联系与区别。当前小学语文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人文性和情感要素,运用比较的方法学习这类单元,引导学生形成直观认知,可为深度阅读的实现提供支持,进而促进学生思维能力提高。

以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琥珀》教学为例,本篇和课后的“阅读链接”内容描写的都是琥珀形成的过程,但两位作者在表达方式上有明显的不同,教师可以采取对比分析的方式,指导学生结合其中关键点展开深入探究。首先,教师应带领学生阅读文本内容和“阅读链接”,并提出问题:二者在语言和写作手法上有什么不同?学生在阅读后展开小组讨论,发现课文5 ~12自然段中以故事的形式呈现深奥的科学知识,语言形式更加有趣,例如“展开”“飞舞”“穿过”“飞进”等词写出了苍蝇的快乐,而“慢慢地”“小心地”等词又生动描写出了蜘蛛捕食时的状态,阅读起来津津有味。而“阅读链接”内容则充分考虑到部分学生对琥珀知之甚少,便以严谨科学的文字介绍了琥珀形成的三个阶段,科学性较强。由此,学生通过对比认识到两位作家在表达上的差异,加深了对文本的理解,实现了深度阅读。随后,教师鼓励学生综合文本内容,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琥珀的形成过程,意在锻炼学生对信息的提炼、整理和归纳能力,深化对琥珀形成的三个阶段“树脂—硬树脂—琥珀”的认知。结合学生的回答,教师可以发现部分学生的阐述思路与“阅读链接”内容脉络相符,但又融入了自己的想法,可见,在“阅读链接”板块教学中合理运用比较策略,能提高学生的阅读体验,在分析和讨论中发展阅读思维。

(四)突破点——组织开放阅读活动

陶行知先生认为高质量的教育应满足“教学做合一”,这一观点对当前教学仍有重要指导意义[5]。在小学阅读教学中,教师在讲解知识点的同时还应组织形式多样、具有开放性的阅读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拉近与文本的距离,在文本与现实之间建立沟通的桥梁,以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阅读链接”体裁形式较丰富,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实际需求,针对不同体裁设计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在参与中关心生活、关心社会,进而有所收获。

以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诺曼底”号遇难记》教学为例,结合“阅读链接”中的内容,教师可组织具有开放性的实践活动,引领学生在亲身体验中深入对人物崇高品质的感悟。首先,本篇虽然是略读课文,但却蕴含着丰富的单元语言要素,为了强化学生的情感体验,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观看类似题材的影视作品,如《泰坦尼克号》等,以激发学生的视觉感官,让学生在视频所营造的情境中,通过迁移加深对文本的感悟。随后,在学生学习积极性被充分调动的基础上,教师要求学生以小组探究的方式完成《挑山工》的阅读,请学生明确分工后搜集资料,结合资料内容,对文本中人物的语言、动作等展开分析,进一步感受其中人物的品质,落实由支持到释放的教学策略。

(五)落脚点——丰富阅读评价形式

多元阅读评价能立足学生发展,改变传统教学形式中的弊端,在“阅读链接”教学中,教师应采取教师评价、自我评价、同伴评价等多种形式,多维度分析学生的阅读情况,以促进学生阅读水平的提升。这种评价方式的优势在于,能从多视角分析学生的阅读情况,更深入地了解学生阅读水平。值得注意的是,为了帮助学生树立学习自信,教师在评价中应具有针对性和激励性,为学生综合能力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以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好的故事》教学为例,首先,教师应借助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的方式,突出学生的阅读主体地位,并布置探究任务,要求学生结合“阅读链接”内容说说对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的理解。这一过程中,学生始终是阅读中的主体,教师则发挥着引路人的作用,让学生结合自己的阅读经历,在分析和讨论中获得收获。随后,教师要结合学生反馈环节的表现开展教学评价,为给学生保留一定的评价空间,应先开展小组互评和学生自评,在评价中小组成员要公平公正地评价学生的表现情况,指出其优势和不足,而学生自身也要结合自身表现和学习效率进行真实评价。最后,教师则要具备善于发现的能力,围绕学生知识基础、学习态度、认知情况等方面,深入挖掘其优点并展开评价,评价中多使用激励性语言,帮助学生建立阅读自信,进而提高认知水平和思维能力。基于此,教师要重视“阅读链接”板块的应用,在课内传授学生阅读方法的基础上,注重阅读思维和情感态度的引导。在具体评价中,注重学生知识掌握情况的同时判断其是否具有正确的学习态度和阅读热情。

总的来说,“阅读链接”作为小学语文教材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编者的良苦用心,教师应立足于实际,充分挖掘“阅读链接”的潜在价值,找准其与教材文本的链接点,再采取多元化教学策略指导学生学习,如此便能起到补充和提高阅读教学实效性的作用,进而有效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猜你喜欢

阅读链接教师应文本
语文教师应具备的“文本素质”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恰当运用阅读链接,引阅读走向更深处
一粒沙里看世界
巧用“阅读链接”的策略
小学低年级教师应处理好的几种关系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如何快速走进文本
教师应上好语文综合性学习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