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教融合 培养数学自主学习能力
2023-09-06蔡金星
☉蔡金星
新课改的大背景下,构建“融合课堂”,整合教学资源,可以助推课堂教学实效,而“学教融合”作为“融合课堂”的实践基准,是我们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必经的征程。通过“学教融合”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同时也和小学数学的核心素养互相融汇配合,共同为学生的教育和成长奠定基础。
一、交流中,碰撞思维火花
新课改模式下,我们改变了以往“填鸭式”教学的方式,通过师生间的交流互动,让学生参与其中,化“被动”为“主动”。在师生交流中,在不同思想的碰撞中,擦出思维的火花。而在这个过程中,认知互动和情感互动是我们教学活动中的法宝。
(一)认知互动,探究知识本质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对于知识点的学习与探索,是学生学习的主旋律,在探究与讨论中,同学们主动参与,让课堂充满了活力。同时,学习知识也更加轻松。在教学中,充分调动同学们学习的积极性,让同学们在互动中学习新知识[1]。
例如,在教学小学二年级上册《平行四边形的初步认识》一课中,首先,老师出示一些三角形、四边形、多边形混合在一起,然后引导学生按照图形边数进行分类;其次,在学生分好的图形中找出四边形,提问学生:“同学们知道这样由四条边围成的图形叫什么吗?”同学们积极抢答,“正方形”“长方形”“四边形”……其中,有一位同学突然站起来说:“四角形。”老师不动声色地继续提问:“你为什么觉得它叫四角形呢?”这位同学回答:“因为三条边的图形叫三角形呀。”最后,老师引导同学们在课本中寻找答案,而那位同学找到答案后,尴尬地说道:“原来就我一个人是错的呀。”这个时候老师需要做的是鼓励这位同学,并且告诉其他同学:“刚刚那位同学的回答没有问题,因为他从不同的角度去命名图形,值得鼓励与肯定,但是呢,我们习惯将四条边围成的图形叫四边形。”最后,出示特殊的四边形如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等图形让同学们认识,引导同学们认识这些图形为什么特殊,为什么它们的名字不一样。通过老师与同学们的互动,大家都认识了什么是四边形,还了解了一些特殊的四边形。
这一堂教学课中,同学们成功进行认知互动,积极参与讨论,良好的课堂氛围就是同学们七嘴八舌,纷纷发表自己的意见,说错不可怕,因为我们可以在犯错中学习到新的知识,而且,这样学习到的知识会让同学们印象深刻。同时,在认知互动中,我们也融合了情感互动,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看待问题,在讨论互动中,碰撞出思维的火花。
(二)情感互动,发展良好品质
在课堂互动中,不仅要有认知互动,情感互动也是我们在教学中不可缺少的。很多时候,认知互动和情感互动是密不可分的,二者相辅相成,如果贸然将其分开,整个课堂就会不伦不类,失去了原本的活力[2]。
例如,在小学四年级上册《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一)》的教学中,老师创设情景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利用多媒体呈现“套圈游戏”的场景,依次演示四位男同学和五位女同学的套圈比赛情况,要求同学们根据男生与女生的套圈成绩,小组合作制作完成统计图。然后根据学生制作的统计图进行提问:“大家发现了什么?想要比较哪一队套得准应该从哪一方面下手呢?”从而引出平均数的概念。接下来,就男生套圈的数据6、9、7 和6,引导学生猜测平均数的范围,很多学生猜测6、7、8,还有同学说是10,老师继续提问:“那么让我们来算一算,你们猜测得准不准。”最终学生计算得出是7,于是老师寻找:“刚刚说是10 的那位同学在哪呢?”老师要做的不是批评这位同学,而是乘机提出新的问题,引导同学们进行思考,为什么不是10 呢?有同学回答:“因为最大的数是9 呀。”这时那位同学很是尴尬地回答道:“老师我错了。”这时老师就要注意进行情感交流互动了,开导学生:“正是因为你的回答,才让同学们知道,平均数的大小,不会比最大的数大,也不会比最小的数小。这可是你的功劳呀,我们把掌声送给这位同学。”
在这堂课中,通过师生之间的情感互动,避免了同学的尴尬,鼓励学生踊跃发言,积极互动。在教学中,老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想法,让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将交流转变为动态交流,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现其良好的品质,因材施教。
二、解题中,提升学科素养
解题是我们学习数学的目的之一,而很多数学知识,都是有规律可循的,找到规律,举一反三,很多问题都会迎刃而解,而在解题中,我们需要不断细化分析其中的过程,运用科学的手段和态度进行推理,发现规律特点,从而学会建模。
(一)细化分析过程,科学推理
在小学数学中,解决问题是其主旋律。通过细化分析解题过程,科学推断,不断深化知识点,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我们通过细化分析过程,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利用已经学过的知识去解答新的问题,这是我们学习的主要目的。
例如,在学习小学四年级下册《多边形的内角和》一课时,老师引导性的提问引出今天的话题:“同学们还记得三角形3个内角的和是180°,那么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等多边形的内角和呢?”首先,我们研究四边形的内角和,老师提问:“同学们认为四边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呢?先猜猜看,并且说出是怎么想的。”因为同学们对于特殊的四边形如长方形和正方形比较熟悉,它们的四个内角都是直角,所以猜测四边形的内角和为360°。其次,老师拖动教具,将长方形变成一般的四边形,提问:“现在这个四边形的内角和还是360°吗?大家如何去验证呢?”同学们通过讨论,有的同学利用量角器验证,有的同学将四边形分为两个三角形进行验证。老师通过多媒体演示将四边形分为两个三角形验证的这个方法,并且引出“转化”的概念,引导同学们通过将五边形和六边形转化成多个三角形的方式,计算五边形和六边形的内角和。通过一系列的研究和讨论,总结:多边形的内角和=(多边形的边数-2)×180°。
在研究过程中,我们先从简单的开始,逐步推进,把多边形转化为三角形,细化分析过程,科学推理,得出求多边形内角和的方法。作为老师,一定要在教学中不断去实践,引导学生把新的问题转化成为能够解决的问题,运用科学的态度和方式进行推理。
(二)发现规律特点,学会建模
在我们日常的学习过程中会发现一个问题,那就是很多题目都是利用同一个通用公式解题,如果我们能发现这类题目的规律特点,许多的问题就会迎刃而解。那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怎样去引导学生发现规律特点,教会学生去建模则是我们需要去践行的[3]。
例如,在小学六年级上册《表面涂色的正方体》的教学中,用硬纸板制作四个正方体模型,在正方体表面涂色,把四个正方体的每条棱平均分成2 份、3 份、4份和5 份。问其中三面、两面、一面涂色的小正方体各有多少个?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将所得的数据制作成表格,让学生仔细观察表格,从中可以发现什么规律。学生将所得数据进行拆分整合,通过研究和讨论得出结论:不管把大正方体的棱长平均分成几份,三面涂色的正方体始终是8 块;两面涂色的小正方体数量:平均分成3、4、5 份分别是12、24 =2×12、36 =3×12;一面涂色的小正方体数量:平均分成3、4、5 份分别是6、24 =4×6、54 =9×6。老师继续提问:“如果把大正方体棱长平均分成n 份,会是什么结果呢?”经过学生的讨论和老师的引导,我们通过一般数据得到规律,即如果将一个涂色的大正方体的棱长平均分成n 份,那么三面涂色的小正方体有8 个;两面涂色的小正方体有(n - 2)×12 个;一面涂色的小正方体有(n- 2)²×6 个。
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我们通过一些数据,发现其中的规律特点建立模型,那么以后再碰到类似的题目,我们直接套公式就可以得出结果,从而提高解题效率。通过引导学生发现规律学习建模,不仅培养了学生的数学思维,还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三、辨析中,实现共同成长
在小学数学的学习中,讨论与辨析是必不可少的环节,不管是学生之间的讨论还是老师与学生之间的讨论,都有一个目的——让学生在讨论中实现共同成长。而在辨析中,勾连与对比就是我们的方法与手段,将这些方法运用到课堂中,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也让学生在辨析中了解他人的想法,构建属于自己的思维方式。
(一)勾连,形成认知体系
通过勾连将知识串联起来,形成认知体系,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我们通过沟通知识点的内在联系,将其融会贯通,让学生在学习中得心应手,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这个过程中,就需要老师不断去引导,挖掘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教学五年级上册《多边形的面积》时,首先,引出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方式。因为多媒体演示中,平行四边形是在网格里,所以同学们可以利用数网格的方法去计算。还有同学想到了四年级学习“多边形内角和”的时候,我们运用的“转化”思维是否也可以在这里运用呢?运用到“转化”的思维,即将新问题转化为可以解决的问题进行解答。我们已经知道,长方形的面积=长×宽,那么如何将平行四边形转化为长方形去计算面积呢?通过学生积极讨论,我们找到了解决方法并且得出结论,平行四边形面积=底×高。利用“转化”思维,我们将多边形的面积计算进行转化,那么梯形和一些组合图形的面积计算就会迎刃而解了,由此形成认知体系。在学习完多边形的面积知识后,我引导学生理解多边形面积计算公式之间的联系,将所学知识利用思维导图形成知识网络灵活记忆。
在这堂课的学习过程中,老师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点的勾连,将所学知识利用思维导图进行总结,并且,在推导过程中,利用以前学习过的“转化”思维,培养学生初步的推理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信心。
(二)对比,引导逆向思考
在小学数学的学习中,很多时候解题的方法不止一种,我们要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待问题,从而找到不同的解题思路。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需要通过一系列的方式方法,打破学生的思维定势,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这样做,有助于学生完善数学思维,从多角度多方面思考问题,从而找到最优解。
例如,在教学小学三年级下册《两位数乘两位数》时,对于课本中的例题:给敬老院送10 盒菜椒,每盒12 个,那么一共多少个?引导同学们先自主去思考计算,有的同学先算9 盒有多少个,再加一盒的12 个;有的同学先算5 盒有多少个,再乘以二。比较这些方法,那么有没有一种简便的方法呢?之后,引导性地进行提问:“那么我们有没有可能一步到位直接列式计算出答案呢?”从而,引出两位数乘整十数的计算。通过引导学生们进行对比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方法,探究两位数乘整十数的口算。得出结论一个数乘十,只要在这个数后面添一个0 就可以得到答案。进而,整十数乘整十数,只要把0 前面的数相乘,再在乘得的积末尾添两个0。同时,我们可以通过逆向推导验算所得结论是否正确。通过对比,将一位数乘以两位数和一个数乘以整十数的计算方式相结合,引导学生进行逆向思考,让他们在解题中培养逆向思维,激发学习兴趣。
在小学数学学习中,我们要从多角度思考问题,通过比较将新的问题转化为已经学过的知识,让新知识的学习简单易懂,同时,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通过验算的方式,检验答案的正确性。
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我们应该不断摸索,通过学教融合,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丰富课堂,让学生在交流互动中学习知识,挖掘学生学习的好奇心,并且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小学数学教学充满活力与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