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生音乐审美心理的发展特点与影响因素分析

2023-09-06杭海云

小学生 2023年7期
关键词:音乐能力教师

☉杭海云

我国著名音乐教育家曹理在小学中高年级做过一次学生音乐偏好的问卷调查,结果是中年级的学生最喜爱的音乐前四位分别是儿童歌曲、器乐艺术作品、中国民歌与中国民乐,高年级的学生最喜爱的音乐前四位是器乐艺术作品、摇滚音乐、儿童歌曲与中国民乐。在小学生最喜欢的歌唱家、歌手的调查中,除了几位知名歌唱家以外,几乎全是通俗流行歌手,而且小学中低年级学生虽然最喜欢的音乐是儿童歌曲,但所喜欢的歌手仍以流行歌手为主,由此可见,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会呈现出不同的音乐审美心理特点。

一、小学生音乐审美心理的发展特点

幼儿园的儿童对音乐的审美态度往往是以好玩、新鲜、有趣为出发点的,他们参与音乐活动是为了自我满足。儿童对音乐的辨别能力随年龄增长,其中6岁、10 岁增长最为显著,对节奏的感知能力,发展较快的年龄段是8 ~10 岁,所以小学1 ~4 年级乃是学生音乐感觉发展的黄金时期。小学高年级的学生听觉、智力、理解力和表现力继续增强,已能感受到旋律的反复、变化、对比和乐曲的整体结构,逐渐表现出对具有丰富表现力的乐曲的爱好。从对音乐要素的综合感知和情感体验上去想象。例如,在中年级欣赏打击乐器合奏《老鼠娶亲》时,教师并没有介绍乐曲所描绘的具体情节,学生却大多能绘声绘色地讲述乐曲所表现的情节,而且各人讲得都不一样,这证明中年级的儿童已具有相当的音乐想象能力。

(一)音乐记忆

音乐记忆力是指个体对音乐形象的识记、保持、再认和再现的能力,它也是进行音乐活动所需要的能力之一。经有关专家的测试,音乐记忆力的水平从小学1 ~6 年级呈逐年提高的态势,这明显是多年来良好的音乐教育所带来的效果,如果得不到良好的音乐教育,这种逐年提高的状态就不会很明显。

(二)音乐情感反应

音乐情感是个体对特定的音乐音响产生的相应态度和内心体验。低年级儿童对音乐所体现出的情绪体验,全班学生的相近率只有60%左右,说明尚有相当多的学生把握不住音乐的基本情绪,但到了中高年级,对音乐情感体验的相近率就提高至90%左右。

(三)音乐表现能力

主要指演唱、演奏,这也是从事音乐活动的基本能力之一。

由于演唱、演奏时对声带、有关肢体的运动神经及肌肉进行协调合作的控制能力、运用能力随年龄增长而提高,就总体来说从1 年级到6 年级学生的音乐表现能力是逐年提高的。但由于遗传、家庭、环境等的影响,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极大,再加上现在城市里音乐家教普及,受过良好音乐家教的儿童其演唱、演奏可以达到相当的水平。

二、影响小学生音乐审美心理发展的因素

(一)遗传素质因素

它是儿童心理发展的生物前提和自然条件,也是儿童音乐心理发展的必要条件,但并不是唯一条件,也不是决定性的条件。这种先天素质对儿童音乐心理发展的勘向在小学阶段(尤其是低年级)表现较为明显,如父母双方音乐感都很好的,其子女音乐感好的占85%左右,如父母双方音乐感都不好的,其子女音乐感好的只有25%左右。

(二)环境因素

环境对人的影响是对人的素质产生影响的后天因素,这些影响常常是自发的、无目的、无计划的影响。由于环境的影响是经常的、广泛的、复杂的和深刻的,因此,这种影响可以决定儿童音乐心理发展的方向、水平、速度和个别差异。

环境对儿童的早期影响是家庭环境的影响,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学校环境和社会环境对他们的心理影响逐渐增大,这些“大众传媒”以娱乐的形式出现,极具吸引力,小学生往往会不加分析地对其内容进行仿效,对此值得我们引起重视。

(三)教育因素

教育也是一种环境因素,但它是有目的、有计划地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环境因素,因此教育因素(包括学校、家庭、社会的教育)在儿童音乐心理发展中起着主导作用。

学校音乐教育由于教学目的明确,计划周全,内容经过精心选择,教学过程科学、可控,因此,对儿童音乐心理发展具有其他因素无可比拟的作用。从20 世纪80 年代一直到现在,我国各地在许多小学中都设有音乐实验班。实验班的学生与普通班同学一样,都要学习各门文化课程,只是音乐学习比普通班略多些,经测试,音乐实验班的学生在音乐情感和音乐联想与想象能力等方面均优于普通班,这清楚地表明教育在儿童音乐心理的发展中确实是起主导作用的。

在对小学生音乐趣味、偏好的调查中我们还可以看到,即使大多数学生喜欢流行通俗音乐,但在有些学校的调查中情况却很不相同,这些学校大多学生最喜欢的歌曲是中外艺术歌曲和民族风格鲜明的创作歌曲。其原因是这些学校的领导十分重视音乐教育,音乐教师教学水平高,并正确引导学生。因此,学生能不断提高音乐素养[1]。

(四)主观能动因素

儿童音乐心理发展的内因不仅有遗传的因素,更重要的还有主观能动因素,有了个体的主动性,才能充分发挥先天遗传素质,并使环境和教育的影响充分显示其效果。所以,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内在需求与动机,引导他们积极主动、健康地发展自己。

古今中外的音乐家,除了具有较好的遗传及环境因素外,无不是通过刻苦努力才取得成就的,即使是被称为“神童”的莫扎特也不例外。我国杰出的民族乐器大师刘天华从小并未显露音乐天性,到17 岁才开始学习琵琶,但他勤奋好学到废寝忘食的地步,其“恒”与“毅”常人无法比拟,这才造就了一代民乐宗师。

小学阶段的音乐教育以培养学生对音乐学习的兴趣、发展音乐的感知觉为主,在感知觉发展的基础上学习浅显的音乐知识和音乐技能。在学习方式上,由于低年级学生刚从以游戏活动为主的幼儿教育阶段转入以学习为主的学校学习阶段,这是一个学前至学后的过渡阶段。因此,低年级的音乐教学应具有衔接的性质,教学要生动活泼,但也要与幼儿园教学有所区别,应以学为主,适当结合游戏、律动与歌表演等活动性较强的内容,做到动静交替。随着注意力和记忆力的提高、想象力的丰富,可以将欣赏教学的分量加重,让儿童多欣赏各种题材、体裁、风格的歌曲和乐曲,提高对音乐的感悟能力。

三、小学音乐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教学中应注意小学生的思维有一个从具体到抽象过渡的过程,要克服死教硬灌的教学方式,注意从具体概念和生动的音乐形象着手,到中高年级逐步向抽象概念发展。例如,在小学一年级课本上就出了“x—”“x”和“x”三种音符和由它们构成的种种节奏,如果要学生死记这是“二分音符”“四分音符”和“八分音符”,将会毫无效果,而且有可能挫伤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有的教师将这三个音符设计为小羊叫“咩—”、小猫叫“喵、喵”和小鸡叫“叽叽叽叽”,并让学生进行种种组合练习,学生在饶有兴趣的学习中不仅掌握了这三种音符的时值,还从感性上理解了它们之间的时值比例,这就是值得提倡的教学法。

至于“二分音符”“四分音符”等名词完全可以到高年级时再告诉学生,因为那时学生已在数学课上学过分数的内容,抽象思维也开始发展,理解这些音符的名称是毫不困难的。

在节奏学习方面,应重视从节奏入手学习音乐这门课程的教学方法,在节奏学习时身体动作的介入十分必要,达尔克罗兹倡导的体态律动很值得我们借鉴。另外,低年级儿童边学习课堂打击乐器,边学习各种节奏亦是很好的方法,由于使用课堂打击乐器伴奏时不可能使用同一个节奏型,必然会有一定的“配器”。例如,在旋律的学习方面,从低年级开始就要在学习歌唱和欣赏音乐时注意旋律的完整性和旋律的走向和起伏,按照“课标”的要求,还要跟着老师学唱歌谱,学生在未识谱之前经常跟着教师唱谱是大有好处的,这能形成学生对旋律的起伏、乐句的分句和调式的感性认识。

目前正在实验区使用的根据“课标”编写的各种版本的小学音乐课本中,大多有“让学生填出上下乐句的最后一个音”“教师唱上一句,学生唱下一句”等练习,其目的都是要培养和发展学生对于旋律的感性认识,增强旋律感。

在唱歌学习方面,小学生完全可以获得一定的歌唱能力,包括自然发声,正确咬字、吐字,丰富表情等,从三年级开始还应进行轮唱和合唱训练,并从中继续发展旋律与和声的感知能力,虽然小学音乐课等于唱歌课的状况一去不复返,但唱歌仍应是小学音乐教学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方面。

四、提高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策略

(一)提高学生积极性

兴趣是小学音乐教学的前提,若学生缺乏兴趣,无论教师有多强的教学能力也无济于事。因此,在小学音乐教学的过程中,教师最首要的任务就是培养学生对音乐课程的兴趣。趣味性是音乐的突出特点之一,在这一特征的作用下教师想要培养学生的音乐兴趣,只要选择对方法就很容易实现。具体来讲,在音乐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课本内容,利用多媒体导入相关音频,通过播放歌曲的方式提高学生兴趣。另外,教师还可以通过知识拓展的方式勾起学生的好奇心与探索欲,进而推动后续音乐教学的发展,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例如,在《凤阳花鼓》的教学中,为激发学生兴趣,教师可以提前下载相关视频,在学生观看视频的同时播放歌曲,通过视觉与听觉相结合的方式,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使其融入到课堂教学中,进而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

(二)注重思维引导

对于小学生来讲,他们的思维能力不强,由于年龄、心理等因素的影响无法全面、清晰地理解“美”,想要发现美、理解美存在很大困难。为解决这一问题,教师在开展小学音乐审美教学的过程中,要注意学生思维的引导,不断引导学生探索音乐中的美,挖掘其中的内涵与价值,感受音乐的魅力,增强情感体验。例如,在教学《时间像小马车》时,教师可以先与学生互动,采取提问的方式增加彼此的交流,开启学生思维,如“小猫咪的叫声是喵喵喵,小狗是汪汪汪,那同学们知道小马是怎么叫的吗?”在学生回答完后,教师可以采取游戏的方式让学生模仿小马的动作与声音,体会小马奔腾的感受。随后,播放歌曲,活跃气氛,让学生在欢快的氛围中学习音乐知识。通过这一方式,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所提升,同时思维也得到一定发展,有利于学生发现音乐中的美,感受音乐的旋律、节奏,渐渐地学会如何发现美,促进学生审美能力的提升。

(三)真情诵读,培养审美能力

在音乐教学中,最为直接的教学方式就是“诵读音乐”。在现代教学中由于各类信息技术的应用,音乐已成为人们陶冶情操、放松身心的方式之一,无论老少在生活的各个角落都可以接触到音乐,几乎所有的人都可以哼唱几句。也正是如此,在教学实践中,很少有教师会采取诵读的方式进行音乐教学,诵读音乐也渐渐被遗忘,但其作为有效的教学手段之一,小学音乐教师应将其应用到音乐审美教学中,帮助学生理解音乐内容,感受歌曲的唯美意境,提高学生的音乐接受能力、理解能力以及审美能力。例如,《我们美丽的祖国》是一首表达情感的歌曲,歌颂出对祖国的热爱,在讲解这一首歌曲时,为让学生理解歌曲的意思,教师可以采用诵读音乐的方式组织学生进行诵读,感受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产生民族自豪感。在诵读过后,教师可以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歌曲分读,并以集体朗读的方式朗读高潮部分,以此引发学生思考,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既满足教学要求,提高教学效率,又能提高学生的社会幸福感,为音乐教学的发展奠定坚实基础[2]。

小学阶段对音乐基础知识和识读乐谱方面并没有较高的要求,只要求掌握最基本与最浅显的音乐知识和初识乐谱,而且这方面的学习都不是脱离音乐实践活动而孤立进行的,而是在各项音乐活动中进行“顺带学习”。在“课标”中看不到“乐理”“视唱”等名词,但实际上有这方面的内容,只是不再自成体系,而是融入各项音乐活动之中了。

猜你喜欢

音乐能力教师
消防安全四个能力
最美教师
教师如何说课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大兴学习之风 提升履职能力
你的换位思考能力如何
音乐
圆我教师梦
音乐
秋夜的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