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蒙学经典阅读为例谈课后服务课程的开发
2023-09-06池丹薇
☉池丹薇
蒙学在我国发展有数千年历史,发展至今,前人留下的蒙学教材集合了我国儿童启蒙教育的精华。不可否认的是,蒙学教材多诞生于封建社会文化背景之下,其中部分内容具有时代的局限性,而受制于学校、教师对蒙学教育的重视程度和投入,小学语文中蒙学经典教育尚且存在部分问题,为语文教师蒙学经典阅读课后服务课程的开发,提供了针对性的开发角度。
一、小学语文教学中蒙学经典阅读应用概述
(一)蒙学教学内容
我国早在周朝时期就有了供学童识字、习字用的字书,历经几千年的发展,形成了封建教育体系下较为完整的蒙学内容。内容主要包括如《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千家诗》《幼学琼林》等读本,以及经史子集中的部分内容,大致分为五类,一是以识字教育为主的综合性识字课本,例如《开蒙要训》《百家姓》《三字经》《文字蒙求》等;二是以社会、自然常识教育为主的知识性课本,例如《蒙求》《幼学琼林》《兔园册》等;三是以提高阅读能力为主要目的的故事读本,例如《书言故事》《日记故事》《龙文鞭影》《蒙养图说》《二十四孝图说》《童蒙观鉴》等;四是陶冶儿童性情的诗歌读本,例如《咏史诗》《诗文三注》《神童诗》《千家诗》《唐诗三百首》;五是以封建道德教育为主的蒙学伦理课本,例如《小学》《性理字训》《太公家教》《弟子规》《小儿语》等。
传统蒙学教材,受制于自身文化发展背景以及蒙学教育需求,具有价值观方面的局限性。当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及小学语文教学新课标要求下,小学蒙学使用较多的教材内容,包括《了凡四训》《增广贤文》《龙文鞭影》《格言联璧》《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千家诗》《幼学琼林》《太上感应篇》等。
(二)蒙学经典应用于小学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
1.蒙学教育体系不完整
许多学校的蒙学教育体系并不完整,教学内容没有经过仔细筛选,其中包含大量宣扬封建糟粕的文字或是图画内容。例如,封建人伦纲常、男尊女卑、三从四德、宿命论思想、愚孝等内容。部分学校对蒙学内容进行了严格的筛选,在保证学生学习内容符合社会正向价值观的同时,使得蒙学的内容缺失了结构性的完整,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无法在既有知识的基础上,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和结构,使得学生存在理解困难,从而对传统文化知识的认识流于表面。教师对低年级学生朗读中唱读和拖音的现象纠正不足,使得学生无法获得传统文学领域声律上的启蒙。[1]
2.蒙学教学形式较为单一
内容分散的蒙学教材对教师来说也是不成结构和体系的,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对蒙学教材的运用以及对相关活动的开展,往往局限于识字教育和诵读教学,对于蒙学中的自然学科知识、德育教学知识等知识粗浅涉猎,与日常语文教学内容建立的联系不足,学生的学习过程中,缺乏学习主体性,过于机械,无法获得良好的学习体验,从而无法调动自身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没有将蒙学学习内容与各形式活动相结合,没有发展自身想象力、创新能力的渠道,使蒙学教学效果受限。
二、蒙学经典应用于小学语文课后服务的价值
在当前经济发展以及中外文化交流需求背景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开展蒙学教育,教师可通过为学生筛选蒙学教材、开发校本课程、完善蒙学教育体系等,挖掘并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正向的道德观念。
蒙学内容非常注重贴合小学阶段学生的儿童心理,注重通过循循善诱的引导方式,使用简单直观的内容,让学生掌握基础类的知识和常识。蒙学内容中以《三字经》等为代表的蒙学读本,往往是三言、四言成一韵句,句式整齐,言简意赅,且通俗易懂。三言、四言为一句的语句,减轻了学生的记忆负担,也朗朗上口,富有节奏感和韵味,学生可通过诵读过程感受语句中的节奏和韵味,从而调动起自身的情绪。
蒙学内容除了富有节奏感和韵味,还具有深刻的内涵,学生在诵读和学习过程中,可体会其中的深远意蕴,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语言,提升学生的语感,还能够让学生在启蒙阶段感受到语言的美感,培养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蒙学内容中有大量的简单字,学生在把握经典蒙学内容的同时,还能提高自身识字水平和能力。学生在学习中,可受到蒙学中简单语句的启发,自主创作韵句儿歌,能够提高学生的写作表达能力。此外,蒙学读本中,不仅包含道德教育内容、诗歌内容和德育内容,还包括丰富的社会、自然常识相关内容,可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三、小学语文课后服务课程开发中蒙学经典阅读的应用
(一)以蒙学经典阅读为中心,开发校本教材
鉴于蒙学教育教材没有统一标准和范本,学校和教师可根据语文教材版本中包含的蒙学教育内容,以及新课改对语文教育的新要求,开发具有本校和地域特色的蒙学校本教材,为学生拓展阅读材料,辅助语文教材内容学习,引导学生理解内化中国传统文化中优秀的价值观念。但校本教材的开发和使用,应围绕语文教材内容以及语文发展目标,以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为目的,形成符合学生学习规律和特点,满足语文教学需求的蒙学校本教材。
例如,教材一年级上册识字部分《天地人》中结合使用了《三字经》中的内容,在一年级下册《姓氏歌》中加入了《百家姓》的内容,学校和教师就可借助其作为蒙学教授的切入点,为学生补充拓展相关学习内容。例如,教师可在《姓氏歌》中,为学生补充中国百家姓,将课文中“赵、钱、孙、李,周、吴、郑、王,诸葛、东方,上官、欧阳”作为切入点,带领学生一起诵读百家姓,以其中的节奏感和韵律感,引导学生参与到蒙学读本的学习中来。教师也可由此设计小游戏,加强师生互动,如让学生在百家姓中找一找自己的姓等。学校和教师可尝试由此进行深度拓展,丰富相关学习活动,逐渐形成以点带面的蒙学教育体系。同样的,在课后服务中,教师可围绕课堂教学内容,做蒙学阅读、学习的延伸,在课后服务中注重筛选,运用并完善蒙学校本教材。
(二)结合蒙学经典阅读内容,补充教学材料
蒙学经典中的阅读内容,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关联性很高。学校和教师在从蒙学读本、相关活动等角度为学生构建蒙学教授体系时,需要考虑到小学阶段学生的理解能力有限,除了在蒙学读本的内容、语言等方面,为学生筛选符合学生认知特点的学习内容,还应该从学生的日常生活进行观察和选材,补充蒙学教材,为蒙学教育提供支撑,以学生的日常生活为理解跳板,帮助学生理解与掌握蒙学内容。[2]
如,在课后服务的阅读和对话训练活动中,教师可带领学生阅读《龙文鞭影》中的小故事,《龙文鞭影》可分为四卷,分别为学生阐释了为人处世中的孝、仁、信、与。教师在带领学生进行阅读之前,可就《龙文鞭影》上述四个部分内容即孝、仁、信、与四部分内容,与学生就相关定义进行讨论,如教师询问学生认为何为“孝”“仁”“信”“与”,并邀请学生讲一讲自己生活中发生过哪些与这些定义相关的事件,给同伴们分享一下。在学生具备上述理解基础的前提下,带领学生一起阅读书中包含的小故事,如在“信”篇中,教师在带领学生阅读阎敞还钱、季札挂剑等故事,并将相关故事改编整理为剧本,让学生在故事中进行角色扮演,并就自己演出的角色,总结与分享角色特点。角色扮演能够将抽象性、逻辑性的故事转化为直观的现场表演,渲染学习氛围的同时,能让学生对故事过程、人物特点看得更清楚、更明白。教师在角色扮演之后,可就故事相关问题与学生进行互动,并重提阅读之前学生讲到的故事,将学生的生活故事与蒙学读本中的故事相对照,深化学生对故事的理解,从而培养起正确的价值观念。教师可在后续总结工作中,将该课后服务课程中使用到的教学材料如学生的生活故事、学生故事与蒙学读本故事的对照、读本故事剧本等材料,进行收集整理。
(三)依托蒙学经典阅读课程,挖掘本土资源
中国历史源远流长,蒙学教材内容涉及的内容十分广泛,由于书中包含的典故发生的年代较为久远,学生在学习时无法获得足够的共鸣。因此,教师在联系学生的生活开展课后服务蒙学教育课程之余,还可挖掘本土蒙学教育资源,让学生在一定的认知基础上,走近蒙学内容。
例如,教师可根据《开蒙要训》《三字经》《幼学琼林》《书言故事》《童蒙观鉴》中提到的各地风俗和产物,开展调查。在教学活动中,就与当地风俗人情相关的物产、器物、礼仪与风俗等与学生展开讨论,以蒙学经典阅读课程为依托,为学生挖掘更多本土蒙学教育资源,丰富课堂教学容量的同时,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家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逐渐完善蒙学经典阅读课程。
(四)参照蒙学经典阅读材料,丰富相关活动
依前文所述,蒙学经典读本中包含综合性识字教育内容、阅读内容、诗歌内容、道德教育内容以及社会自然常识等内容。教师不仅可就识字、阅读内容开展课后服务中的阅读、讨论、交流、探究活动,就诗歌内容开展诵读和演讲活动,就道德教育内容开展德育实践活动,还可参照社会自然常识内容,开展探究实践活动,将其与语文学科语言训练活动和自然学科知识探索活动相结合,丰富课后服务的活动形式。
例如,在《幼学琼林》卷三的饮食篇,教师可结合其中如“扬汤止沸,不如去火抽薪”,与科学学科相结合,讲解“扬汤止沸”的原理,并引导学生尝试表达扬汤止沸的原理。卷二的衣服篇,教师可结合语文和历史知识,为学生介绍我国传统服饰的演变和发展,教师可结合使用影视剧、出土文物服装复原图等,为学生对照不同朝代服装的演变发展,以多渠道信息拓展学生的知识边界。教师可结合语文教学中说明文写作、演讲稿写作、介绍稿写作等开展语文训练活动。例如,以“小小讲解员”为主题,让学生在了解相关信息的前提下,进行演讲稿的撰写,发展自身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
(五)应用蒙学经典阅读词句,培养高阶思维
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很大,教师在考量学生群体的学习特点、学习水平之余,应注重课后服务活动的开放性,让学生在同一命题同一活动中,能够发挥自身的主动性,表达自己的个性;又或是为学生提供不同的命题与不同的活动,让学生从自身优势或是想法出发,选择活动来完成课后任务。教师应尽量满足于学生多样的发展需求,来为学生未来多样化的发展路径提供探索机会、探索场景、探索经验。[3]
例如,教师可结合《幼学琼林》中的经典词句“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扬汤止沸,不如去火抽薪”“人贪食曰徒哺餟,食不敬曰嗟来食”“昏庸桀纣,胡为酒池肉林;苦学仲淹,惟有断齑画粥”等,带领学生一起分析其中的逻辑关系、骨气品质,引导学生思考生活中的同类事项、生活中的事物是如何体现出逻辑关系,以及生活中的人物是如何体现出各自的骨气和品质的。在学生了解故事内容之后,教师可引导学生使用三字经的叙述方式,对上述词句中包含的典故进行总结和陈述,每个学生阅读故事过后关注的重点不同,教师在纠正学生词语使用、表达的基础上,以自己的观点和立场,为学生做出示范,强调故事中的价值观。由此,学生实现了由概括性、逻辑性词句到直观故事的还原过程,又实现了从直观故事到逻辑概括的总结过程,培养了学生的高阶思维。
总之,以蒙学经典阅读为主要内容的小学语文课后服务课程的开发,需要注重学生的学习体验。教师应以学生为主体、注重教材内容、价值观念导向正确与否、语言是否通俗易懂,强化课后服务课程中的开放性,注重以趣味性的内容、多样的活动形式、丰富的教学材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分析能力、总结概括能力以及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