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主题引领 构建高效小学语文阅读课堂

2023-09-06☉黄

小学生 2023年7期
关键词:教者文本阅读教学

☉黄 鹂

传统的阅读教学中,教师通过碎片化的提问引导学生去理解教材,陷入就文论文的层面,不做拓展延伸,将教材的选文孤立开来,导致学生阅读兴趣下降、阅读能力逐渐弱化,不利于学生阅读素养的提升。

部编本小学语文教材中,每个单元都有明确的主题,在教学过程中,要将同质内容加以整合,整合内容聚焦主题,引领学生在阅读材料中讨论交流,实现思维发展、情感升华,能促进他们对主题内容的把握,最终实现语言素养的提升。主题是文本的核心要义,教师要以“主题”为基点,实现相关材料的联系,对内容进行提炼与整合[1]。主题阅读富有针对性,能围绕主题内容搜集资料、整合资源,使教学有条理,容量有提升。主题阅读强调多元对话,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进行探究、合作与反思,能开展多元的对话,促进知识体系的建构。

一、设计目标,突出主题教学特色

(一)契合学生认知水平

教师要依据学生的现有认知水平,贴近他们的“最近发展区”设计目标,让主题阅读教学更有针对性。教师要通过课前学情检测精准把握学情,了解学生的解读能力、接受程度、表达方式,通过循序渐进的引导,让他们在主题阅读中收获自己的感悟体验。部编本二下第六单元围绕“大自然的秘密”这一主题安排了《古诗二首》《雷雨》《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等文章,有描写自然景观、自然现象、介绍自然奥秘的内容,如果教师想“面面俱到”,势必会延长教学时间,且学生的理解会“囫囵吞枣”。教师要依据学情,引领学生提取主要信息,了解文本内容,品味生动语言,感受大自然的无穷魅力。阅读《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绝句》时,能借助插图,实现诗画相融,能引发学生想象,让他们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在阅读《雷雨》时,引领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发挥想象,感受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景色的变化,能激发学生留心观察自然现象的兴趣;在阅读《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时,要借助图片认识指南针,了解“大自然中的指南针”。

(二)立足语文课程标准

教师要以课标指导阅读教学,让教学活动不会游离于目标之外。教师在确定教学目标时,要依托课程标准、学段目标设计,让三个维度之间相互协同、相互渗透,促进学生语言能力的发展、情感的体验。如部编本六上第八单元的主题是“围绕鲁迅”,课标要求“通过事情写一个人,表达自己的情感”,在进行《少年闰土》教学时,教者通过描写看瓜刺猹、雪地捕鸟、海边拾贝、看跳鱼儿等故事,表达“我”对劳动人民的热爱之情;《我的伯父鲁迅先生》,通过对伯父鲁迅留下印象深刻的几件事的回忆,能感受到他是一个爱憎分明的人,表达作者对他的怀念与敬仰之情;《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通过两种人的表现与结果的比较,赞美鲁迅先生一心为民的高尚品格。

(三)由课内向课外迁移

教师要通过主题引领,实现课内外阅读资源的整合,以促进主题目标的达成。教师要合理选择课内外的阅读资源,实现课内外文本的关联与整合,让学生运用课内习得的方法去阅读课外文本,促进学生阅读策略的掌握、阅读情感的体验。如部编本五上第六单元的主题是按照“舐犊之情,流淌在血液里的爱和温暖”这一主题来编排的,在阅读《慈母情深》一文时,基于主题向学生补充《母亲的怀念》,让他们通过揣摩重点词句,感受对两个母亲的敬意与爱慕之情,感受朴实语言中饱含的思母之情;在阅读《父爱之舟》一文时,向学生补充《背影》,让学生感受插叙等手法,学会运用细节描写表现人物,从而能实现由课内向课外的迁移。

二、选择主题,实现学生文本并重

(一)走近学生生活

教师要关注学生的生命体验,能立足于学生的视角去认识世界、理解知识,才能促进学生的生命体验。在选择主题时,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喜好、学习需求以及已经具备的生活经验,并因情选择,才能促进学生对文本内容进行更好的理解与感悟[2]。教师可以提出多个主题,让学生从中选择最喜欢的主题,以促进他们的主题探究。例如,部编本五上第八单元是围绕“好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如”这一主题来编排的,旨在向学生介绍读书的方法,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教者基于学生的阅读经验,初步确定几个主题:一是阅读《论语》周边知识,二是阅读名人读书故事,三是读书方法趣谈。学生从这些主题中选择一个学习,会调动他们的探究兴趣,让他们获得深入的感悟。

(二)单篇确定主题

主题阅读教学具有指向性与引领性,教师在确定单元主题时,可以对单篇精读课文进行深度挖掘,品味语言、感悟写法、体味情感,能设计出促进学生身心成长的主题。如,在学习《示儿》一文时,教者确定主题为“浓浓家国情”,让学生通过体会陆游希望祖国统一、收复国土的爱国之情,引导学生运用不同的方式表达爱国情感。

(三)提炼主题内容

教材的选文各具特色,即使是同一主题下的多篇文本,在表达方式上也会有所差异,教师要根据表达方式提炼主题,以促进学生对方法的感悟、内涵的理解。处于同一单元主题下的多篇文章,可以提炼出不同的主题,能促进学生对主题的对比。例如,部编本五上第一单元以“万物有灵”为主题,每篇文本都借助生活中的具体事物,抒发作者的真情实感,都通过对比的手法表现事物的特征,让描述的对象更加鲜明生动。教师根据各自的表达方式,提炼合适主题,《白鹭》是借助白鹭表达热爱自然的情感,采用借物抒情的表达方式,可以确定主题为“动物赞歌”;而《落花生》是借助花生赞美朴实无华的人,采用借物喻人的表达方式,可以确定主题为“朴实之美”。

三、精选内容,确定主题教学素材

(一)整合优化教材

主题阅读既要基于教材,也要有所超越。每篇文本都有独立的价值,都承担不同的角色,都能促进学生语言能力的发展。教师要立足主题内容,对教材进行重新整合,以发掘其内在价值,让学生在多元对话中掌握主题所表达的深刻内涵。如,在部编本五下第四单元中的《青山处处埋忠骨》一文抓住对毛主席的动作、语言、神态的刻画体现他的内心世界;《清贫》一课抓住对国民党士兵和方志敏的动作、语言、神态的描写,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两篇课文可以进行组合教学,让学生聚焦细节描写,感受借助这些描写体会人物的心理的写法。《青山处处埋忠骨》一文,从“岸英!岸英!”的语言描写中感受毛主席痛失爱子的难以置信;从“情不自禁”中感受到他对儿子的眷恋和不舍;《清贫》一文中聚焦“搜、摸、捏、抢”等典型的动作,体会他们从热望到激怒、企望直至失望的过程;聚拢方志敏的神态描写“淡淡地说”、语言描写“我们革命不是为着发财”,感受共产党人的廉洁奉公、正气凛然。教师要抓住单元文本的共同之处,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促进学生对表达方式的掌握。

(二)精选补充文章

为促进学生对方法更好地掌握,教师要对文本内容进行补充与整合,除精选教材篇目外,还要向课外拓展延伸,帮助学生精选适合的篇目。教师可以选择具有典型性的同类文章,再循序递进,帮助学生在阅读中实现主题意义的建构。例如,在阅读部编本四上《蝙蝠和雷达》一文后,向学生拓展《开心小博士——奇妙的仿生学》,帮助学生了解仿生学的有关知识,启发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的意识,激发学生热爱科学、乐于观察与探究的兴趣。

(三)分析教材背景

每一篇文本都隐含着作者独特的人生感受,教师在进行主题阅读时,要知人论世,引导学生借助背景去理解文本情感、体悟写作方法,从而能把握文本的主题。每个作家的生活时代与人生经历各不相同,学生只有了解创作背景,才能感同身受,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与作者产生共鸣,才能更好地理解文本的精髓。例如,在阅读《枫桥夜泊》一文时,教者向学生介绍写作背景:张继与好友一同进京赶考,结果好友皆榜上有名,而自己却名落孙山,他失望乘船而归。船行至苏州枫桥码头停泊,他心怀羁旅乡愁,彻夜未眠,借美景表达心中烦闷。只有了解背景,才能读懂“霜满天”的真正含义是“冷满天”,才能从景的清冷孤寂中感受到作者的愁苦情感。

四、优化过程,实现主题整合拓展

(一)依托情境引出主题

在主题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借助前期的学习分析,构建教学情境,吸引学生融入情境,以激活学生的情感,吸引他们融入主题,形成深刻的阅读体验。例如,在学习《慈母情深》一文时,教者设计情境如下:出示乌鸦反哺、羔羊跪乳的图片,向学生明确母爱主题,展示导入语,让学生了解语文要素;播放新中国成立初期的视频,让学生感受特定年代生活的艰辛,了解那个时代一块五毛钱的用处。教师借助情境的创设,引发学生探索学习的兴趣,明确学习技能,促进他们对重点知识的学习。教师呈现写作背景,能拉近学生与时代背景之间的距离,能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促进他们对文本情感的体悟。

(二)设计问题引申探究

在主题阅读教学中,教师要设计一些主要问题,并在各阶段设计延伸性的小问题,以促进学生思维的深入。教师以问题引领学生探究,能引发学生深入思考,促进他们的主动探究,从而使主题探究更加深入。例如,在学习《松鼠》一文时,教者设计主要问题:松鼠是一种怎样的动物?在学生朗读第一自然段后,教者设计问题:松鼠漂亮的特点表现在哪些方面?在阅读第二自然段后,教者设计问题:作者是从哪些方面写松鼠驯良的特点的?阅读第三、四自然段,说说作者是从哪些方面说明松鼠乖巧的特点的?教者也可以围绕说明文语言的生动设计问题:“它们从来不接近人的住宅”中的“从来”能否去掉?去掉前后表达效果有何不同?“松鼠不躲藏在地底下,经常在高处活动”中的“经常”能否去掉?教者以问题指引学生品读文本,能促进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让他们能投身文本中体味情感,进行有意义的建构。

(三)拓展文本链接生活

教师要对主题内容进行整合与补充,拓展主题阅读材料,以层层递进、螺旋上升的问题让学生思考,能实现主题的深化,促进他们对主题内容的感悟。教师要让主题回归生活,贴近学生的生活经验,与学生的心灵感悟相对应,能让学生融入体验,开展个性化的思考,并积极地参与表达交流,能让文本的主题意义得到延伸,能促进学生智慧的开启。

五、改善学法,加深主题内容理解

(一)融情诵读

学生在诵读时不仅获得知识的积累,还能引发思维的变化、情感的认同。在主题阅读教学中,每篇文章都有一个特定的主题,都蕴含着一定的情感,学生通过朗读与文本对话,能体味作者表达的情感。教师要运用齐读、分组读、自读、对比读、替换读、补白读等多种形式促进他们对重点内容的理解。

(二)批注阅读

知识的习得不是被动接受的过程,只有加强新旧知识的整合,对新的问题进行解释,才能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教师要引导学生批注阅读,勾画重点词句,记录自己的疑问、发现及独特见解。这样能实现生本之间的对话,能改变被动接受的现状,让他们融入自己的思想去理解文本内容。

(三)读写结合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留有读写的空间,促进阅读与写作的协同作用,在写作中促进他们对主题内容的理解,将阅读中的方法迁移到写作中,能促进写作能力的提升。教师要鼓励学生围绕主题内容模仿写话,用文中的表达方式写几段话,或让他们随文延伸,针对文本中的空白点,发挥自己的想象加以拓展;或随文缩写,在掌握主题内容及结构的同时,用重点词句缩写内容;或写读后感,围绕主题发表自己的感想。教师要依据文本特征,灵活选择读写相融的形式,加强写作的训练,促进学生对主题内容的理解。

综上所述,在小学语文主题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加强阅读材料的统整、联系、拓展,以促进学生对文本内涵的理解、情感的体悟、思想的碰撞,实现知识体系的建构、阅读方法的迁移,促进学生语言素养的提升。

猜你喜欢

教者文本阅读教学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谈阅读教学中的快乐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音乐表演技能培养之我见
某生课寝
谈高中研究性阅读教学
如何进行初中英语阅读教学
受教者主体性视角下推进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阅读教学中的“追问”略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