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提问的策略
2023-09-06李晓园
☉李晓园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小学数学教学不再拘泥于一种教学方式,而是向多元化趋势发展。课堂问题创设是其中应用最多的教学方式之一。教师在应用课堂提问这种教学方式时,需要注意课堂提问的有效性。有效提问必须符合四个特性,即目的性、启发性、广泛性和趣味性。有效的课堂提问能够激发学生学习与思考的兴致,提高师生互动频率,进而提升课堂教学效率。德加默曾说:“提问得好即教得好。”可见有效的课堂提问对教学效果的影响是很大的。如若教师能够立足于实际教学,把握好提问的度,创设好问题情境,那么必定能实现寓教于乐、寓情于景的教学目标。
一、把握提问时机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如果教师能够根据教学内容设计与之相应的问题,那么就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课堂问题的提出需要把握好时机,在正确的时间提出与之相应的问题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问题要在学生学习兴致正浓时提出,这样才能进一步激发学生思考与探索的欲望。
例如,在教学二年级上册《角的初步认识》这一章节内容时,明确教学目标是让学生直观认识角,会画角;直观认识直角。教师明白了在这一章节中学生应该学习哪些内容后,就可以围绕教学内容,设计课堂问题,在适当的时机提出问题,为数学教学穿针引线。教师给出几张不同图形的图片,设计问题:“判断下面的图形,是不是直角?”学生观察与思考后给出正确答案。在教了直角的基本概念后,应当让学生在学习热情高涨时进行巩固练习。巩固可用提问的方式来进行。如,设计问题:“用你的火眼金睛找出下面哪些是直角,哪些不是,你判断的依据是什么?”教师给出的图片有45°的角,有60°的角,有90°的角。学生根据所学知识正确判断出直角。教师能够把握住提问的时机,让学生在记住知识点时进行知识巩固,面对教师的提问能够正确找出答案,这样更能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信心。
接下来的画角教学内容,教师也可以利用提问方式来完成教学。在教学开始前抓住契机巧设问题,如,我们能不能把它们画出来呢?经过师生的共同努力,总结如下:小小直角真简单,一个顶点两条边;画角时莫要忘,先画顶点再画边。教师抓住了教学前、教学中与教学后的时机,设计问题引导学生一步步学习、巩固,既能高效完成教学任务,又能很好地发展学生的智慧和能力。
二、把握问题质量
一节课堂只有短短的几十分钟,每一分钟都是很重要的,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让学生接受和吸收知识成为教师需要思考的问题。课堂提问固然有很好的教学效果,但是教师也需要注意方式方法。教师要有针对性地设计问题,设问在于质量而不是数量。如果每一个知识点都设计七八个问题肯定是不行的,一是耽误教学进度,二是缺乏针对性,这样的设问反而显得多余,起不到太大作用。课堂设问应当紧紧围绕教学目标与教学任务来进行。根据教学知识的重难点,从知识结构出发,突出重点,抓住关键,筛选出一些有针对性的问题,给学生以启发。
例如,教学二年级上册《认识时间》这一章节内容,这一章节内容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会读会写时间,精确到几时几分几秒;通过教学让学生知道1 小时等于60 分钟;通过问题或操作、思考,培养学生探索意识和合作学习意识;引导他们养成遵守时间的习惯,并学会制定作息时间表。这些教学目标中,让学生会读写时间是重中之重。教师可以在这一板块多设计几个问题,引导学生正确读写时间。在开课前可设计问题导入(教师出示现在的时间钟面):“同学们,你们知道现在是几点吗?周六的这个时间,你们在干什么呢?你能说出自己周六的作息时间吗?”利用这三个问题,层层铺垫,先引导学生关注时间,顺利引出本节课关于时间的内容,然后询问学生在特定的时间干的事情,以加深学生对时间的印象,最后让学生说作息时间,培养学生的时间概念。接着,教师让学生观察钟面,并演示分针走1 小格,边演示边提问:“分针指着1 是指多少分?为什么?”学生观察并思考后回答5 分。因为一个大格有5 个小格,所以是5 分。教师钟面演示移动时针,时针指向数字9,分针指向数字12,提出问题:“现在是几时?”学生观察、思考后,回答9 时。教师仅用两个问题就让学生认识了分、时。所以,课堂提问的问题不在于多而在于精。精准的问题往往能问到点子上,容易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思考、探索的意识,进而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
三、注重问题引导
课堂提问有效实行的关键在于教师的提问要问在点子上,问到关键处,问题具有引导性,让学生能受到有用的启发。设置好问题后,教师不能一味地抛出问题而不从中引导。缺乏引导的问题,即使设计得再好,学生也会因为思想卡顿而无法继续探究知识。所以,教师在实际的教学中,要根据教学内容设计好问题,并在提问时做好引导工作,做学生知识的引路人,给予学生关键性的引导,为学生开拓思路,引领他们在正确的思路上探索知识。
例如,教学二年级下册《数据收集整理》这一章节内容,需要学生掌握数据收集的方法,根据统计的结果发现问题、回答问题,并能够进行简单的预测和判断。这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学会记录方法,选择记录方法并做记录。比较与体会哪一种记录方法既清楚又方便。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设计问题,层层引入,让学生积极主动起来,在引导中探索,在探索中提高。可设计如下问题:“新学期开始了,数学课代表也要重新选举。请同学们帮帮忙,为老师评选出一名课代表。”出示评选条件:1.数学成绩优秀。2.数学成绩一般,但有干劲,想提高自身能力。3.有助人为乐精神,乐意帮助同学,为老师分担任务。教师:“你想推荐哪一位同学做数学课代表呢?”学生自由发表意见,并说出理由。教师利用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哪一位同学比较符合数学科代表的要求。根据学生的不同答案,收集数据,整理资料,最后选出理想人选。在这一环节,教师再抛出问题:“一般对于选举我们都是举手投决,这样的方法可行吗?为什么?有没有更科学合理的选举方法呢?”学生自由探讨,得出答案:举手投决存在人情因素,容易出现不公平、同学不服气的情况。可以用投票的方式决定谁担任课代表。学生在准备好的纸张上写好自己心目中最佳课代表的名字,写好的纸张折叠好,由组长收集。教师:“现在老师要报出这些纸张上的名字,同学们要想办法将它们记下来。小组讨论一下用什么方法来统计?”提示学生报名速度快,将全名记下来根本来不及,必须要简洁明了的记录方法,大家分工合作完成任务,如画“正”,画“O”,画“△”等,记录完讨论哪种方式既清楚又简洁方便。
四、巧用情境设问
情境设问是教师运用最多的课堂提问方式之一。教师借助生动、充满趣味性的问题情境,可以激发学习者的学习热情,实现寓情于景的目标。[1]知识来源于生活。如果教师能够根据学生的生活实际,甄选一些与之相联系的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学生就能在自己熟悉的生活场景中思考数学问题,进而提高数学能力。创设有效问题的情境作为一种新型教学方式,要有足够的趣味性,这样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他们快乐学,快乐成长,也切实提升小学数学教学质量。[2]
例如,在教学二年级下册《混合运算》这一章节内容时,首先,利用生活情境进行激趣导入,设计情境如下:“春天到了,同学们都喜欢去春游。在春游前需要准备自己的午餐。同学们到超市食品专柜挑选东西。(展示食品专柜的一些食品图片)从图中你们都知道了什么?”学生回答:“一包饼干8 元,一个面包5 元,一个蛋糕10 元,一个牛奶3 元,一瓶可乐4 元。”教师继续设问引导学生思考:“如果给你30 块钱,要买3 样东西,你会买哪三样?还剩多少钱?”学生1 经过思考、演算、验证,得出答案:“买饼干、面包、蛋糕。8 +5 +10 =23(元),30-23 =7(元)。”学生2 的答案为:“买牛奶、可乐、蛋糕。一共剩下30-(3 +4 +10)=13(元)。”在这个情境中,教师设置了买东西的问题,让学生在限定的纸币面值上作出购物选择,并计算出自己所花的钱和所剩的钱。学生在计算时列出了综合算式,这为接下来综合运算的教学提供了基础。
关于综合运算的教学,教师也可以设计生活情境引导学生了解和探索知识。设计生活情境如下:“学校的图书阅览室里每天人来人往。上午有53 个人,中午走了25 个人,下午又来了38 个人,请问:阅览室里下午还有多少人呢?”教师先放手让学生尝试计算,对于计算错误的学生也不急着指出,让学生交流各自不同的计算方法。学生经过交流探索,掌握了综合运算的格式、步骤和方法,最后得出综合算式:53-25 +38 =66(人)。教师在一旁适时点拨和指导,在这个综合算式解答中,引导学生想一想每一步运算求的是什么,理解分步解答和综合算式解答的联系。学生先求出中午走了25 人后剩下的人数:53-25 =28(人),然后计算下午来的38 人,加上中午剩的人,一共为28 +38 =66(人)。如此,学生对于综合运算的计算能有基础的认识和掌握。
五、注意由浅入深
有效的课堂提问应当遵守逻辑性、探索性原则。即,设问要环环相扣,由浅入深,层层递进,使学生从认识到逐步深化。有效的课堂提问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还能提高教学效果,培养学生勤思考的习惯。[3]教师在课堂提问时要进行充分的筛选,与课堂主题无关的问题尽量不要涉及,否则会引导学生进行不必要的思考。也就是要注意问题的着重点,要始终围绕教学点展开提问,并层层设问,环环相扣,避免学生因关注点杂乱而分不清学习重点,进而影响教学效果,达不到教学的预期目标。[4]
例如,教学二年级下册《克和千克》这一章节内容,虽然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接触过质量问题,但对于表示物体轻重的质量单位的感知却是很薄弱的。由于质量单位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不能单靠观察得出正确答案,所以质量单位对于学生来说比较难,造成他们对质量概念缺乏认识。首先,这就要求教师能由生活中浅显易懂的问题入手,环环设置,由简入繁,由浅到深,让学生初步建立起物体轻重的观念,为后续“吨的认识”打下基础。教师可事先准备“克和千克”的主题挂图,一个硬币、一些大豆、米粒、海洋球、图钉等实物,准备一些具有1 克重的物品,如盐、袋装的白砂糖,准备一些用来称量重量的物品,如天平、盘秤、电子秤、弹簧秤等。说一说:出示2 组图片:第一组气球与篮球;第二组:松鼠与黑熊。学生观看并作答:篮球重,气球轻;黑熊重,松鼠轻。掂一掂:教师拿出准备好的物品让学生掂一掂并说出感受。一个简单的问题就让学生对重量单位有了直观的感知。
接着,深入设问,实践操作,形成重量概念。设问如下:“你觉得克和千克之间的关系是什么?”学生猜测并验证。使用盘秤称量一袋盐重1 千克,袋装的白砂糖重500 克。2 袋砂糖的重量正好是1000 克。通过实验验证得出结论:1 千克=1000 克。最后,提出涵盖所学知识点的问题:“生活中哪些物品用克单位较合适?哪些用千克单位合适?”通过思考,学生明白了比较轻的物品用克作单位,比较重的物品用千克作单位。教师要用问题引导学生把所学知识迁徙到生活中去,提高他们的数学运用能力。
总而言之,要想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质量,有效的课堂提问是十分重要的。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重视课堂教学提问,联系教学内容,讲究提问技巧,把握提问时机,不断优化提问内容,提高提问水平,真正发挥出课堂有效性提问的作用。[5]